A. 我國物流發展的現狀及其未來走向
我國物流業現狀分析
(一)宏觀物流現狀
政府加強對現代物流發展的宏觀指導。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 「要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決定》從國家未來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明確了物流的重要性, 將使物流的發展納入各級政府的管理職能, 並在政府強有力的組織下得以推進。
管理體制障礙突出。由於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形成的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 部門分割、地區分割在一定程度上還起作用, 行政管理部門政出多門, 相互矛盾的現象依然存在, 使物流業不能形成一個整體, 在這種管理體制下, 必將難以實現物流的社會化、網路化和物流資源的自動合理配置。如對運輸的管理, 是按不同運輸方式劃分由不同部門管理的, 使得部門之間、地區之間的權利和責任存在交叉和重復, 難以有效合作、協調; 又由於現行的財政體制, 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也都自成一體, 地區封鎖、市場分割成為阻礙物流產業發展的另一大頑症。這種體制弊病是與現代物流應有的跨區域、跨行業、網路化的特徵格格不入的, 它直接導致了各種存量的物流要素的分散和難以整合, 使得各種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缺乏必要的協調, 導致大量的重復建設, 造成物流資源的浪費。
物流發展的水平不高、效率偏低。國際上通常把物流成本佔GDP 的比重, 作為衡量物流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指標。中國社會物流成本佔GDP 比重, 自1998 年降到21.4%以來,連續7 年上下徘徊, 2004 年仍為21.3%, 而發達國家這項指標已經控制在10%左右。
(二)區域物流現狀
不少省市開始重視物流規劃和應用。幾年來, 我國部分省市政府已開始認識到物流對推動經濟發展、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地區經濟和工商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性, 把發展現代物流作為一項涉及經濟全局的戰略性問題來抓。
如湖南打造大物流格局的步伐正在加快。2005 年8 月27日上午舉行的湖南省先進物流管理經驗交流會透露, 湖南省將在長沙、株洲、湘潭和懷化等城市統籌規劃一批規模大、功能齊全的物流園區, 積極培育和打造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經營規模大、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先進的現代物流企業, 爭取在三到五年內使現代物流業成為湖南省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重要支柱產業。
但各地對於「物流」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雖然物流概念引入我國已有20 多年, 但真正開始進行現代物流開發和建設也只是近兩年的事。由於物流基礎單薄以及實踐操作經驗缺乏, 各地對於「物流」 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如物流業的范疇, 如何對物流業的運作進行統計, 現代物流究竟是如何降低社會成本與企業成本, 又能降低到何種程度等問題的認識都是模糊的, 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尚處於探索階段。
物流硬體有待改善。物流硬體如倉儲設施、裝卸設備、運輸工具、信息處理技術等都比較落後。具體表現在公路網密度程度低, 公路聯運能力低, 鐵路營運總里程較短,某些邊遠地區仍處於半封閉狀態, 航空運輸滿足不了高增長的旅客出行要求和高貨值、高時效的貨運需求。伴隨著世界范圍內水運能力過剩和國內運價的惡性競爭, 而我國已有的船型單一, 船齡過高, 這就使國內水運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此外, 物流標准化程度低, 嚴重影響到信息的共享和作業效率, 也很難同國際接軌。
(三)企業物流現狀
第三方物流比重低。由於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 我國相當多企業仍保留著「大而全」、「小而全」 的經營組織方式, 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銷售過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動主要依靠企業內部組織的自我服務完成, 大量潛在的物流需求還不能轉化為有效的市場需求。據調查, 工業企業中原材料物流31%由企業自身、50%由供應方企業組織、僅19%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 工業企業中銷售物流27%由企業、55%由企業與第三方物流企業共同承擔, 而全部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的僅為18%; 商貿企業物流執行主體27%為第三方, 11%由供貨方承擔, 62%由公司自理。目前, 多數企業內部各種物流設施的保有率都比較高, 成為企業經營資產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以自我服務為主的物流活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遲了工商企業對高效率的專業化、社會化物流服務需求的產生和發展, 這也是當前制約我國物流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
員工素質不高。員工素質是決定公司發展速度的關鍵因素, 物流公司的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特別是一線工作人員缺少基本的專業培訓, 加之人員素質不高, 造成服務態度惡劣, 形成制約公司發展的瓶頸。
B. 我國金融市場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理解當前的證券、基金政策導向,做好個人的理財品種。以下是本人的看法,僅回供參考。
1、人答民幣升值周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持有人民幣資產和票據是世界話題,外幣大肆進入中國的趨勢很難改變,長牛市場格局不變;
2、居民存款搬入證券市場,造成所謂的「流動性泛濫」,給政府出了很大的難題。針對這一問題,政策導向明確告訴大家,一定要打擊股市投機,樹立投資理念,事實上市場已經有了回應;
3、外匯儲備暴庫、「全民炒股」和中外機構博弈己經影響了金融平衡,出口退稅政策、QDII等新政,告訴大家國家己實質性考慮外匯平衡問題,有時會犧牲局面利益,才能保證大局健康發展;
4、保持證券市場的穩定,對大型國企IPO和全流通有利,政府既不希望證券市場大幅漲跌而造成對政治、經濟的傷害,但又擋不住瞄準中國資本市場的資金的沖擊,只能用政策來調控這個市場;
5、大力發揮基金在市場中的主導地位,將是今後的主流方向,現在大批股民的熱錢將不斷回到基金市場,符合政策導向,選擇好的股票將成為基金公司的事,而選擇好的基金品種,將成為今後的主要社會話題。
我的最後結淪:少碰股票、選擇好的時機和基金品種,分享證券市場帶來的財富。
C. 如何看待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前景
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放慢,但質量有所提高,產業結構調整顯著,從以發展速度向突出發展質量的轉變。
D. 中國的經濟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是什麼
確實題目太大了
E. 我國鐵路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大陸性國家,經濟聯系和交往跨度大,需要有一種強有力的運輸方式將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聯系起來,同時引導和促進其他運輸方式的發展。鐵路最顯著的特點是載運質量大、運行成本低、能源消耗少,既在大宗、大流量的中長以上距離的客貨運輸方面具有絕對優勢,而且在大流量、高密度的城際中短途旅客運輸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是最適合中國經濟地理特徵和人們收入水平的區域骨幹運輸方式。盡管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高速公路和航空業獲得了巨大發展,對鐵路運輸形成了越來越明顯的競爭,但是,鐵路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作用和在中國綜合運輸網路中的擔綱作用是其他運輸方式難以替代的。
2008年鐵路建設取得前所未有的喜人成果,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168.47億元,比上年增長61.5%;2009年中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前7月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17.08萬元,同比增長110.6%。
鐵道部於2008年11月27日公布了《中長期鐵路網調整規劃方案》(以下簡稱《調整方案》)。根據調整後的方案,到202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由達到10萬公里以上調整為12萬公里以上,其中客運專線及城際鐵路達到1.6萬公里以上,復線率和電化率分別達到50%和60%以上,主要繁忙干線實現客貨分線,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結構清晰、功能完善、銜接順暢的鐵路網路,運輸能力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主要技術裝備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新的調整規劃進一步擴大路網規模,完善布局結構,提高運輸質量,體現了原規劃快速擴充運輸能力、迅速提高裝備水平的要求。
中國經濟近年增長高速,2002至2007年間,經濟增長速度平均超過10%,但此期間鐵路營運里程年均復合增長率只有1.6%,鐵路投資相對滯後。鐵路運力緊張,貨物及旅客運輸量超標的情況普遍。為了加快鐵路行業的發展,在原先的「十一五」規劃中,中國政府的鐵路建設項目預期投資總額達人民幣1.25萬億元,較前一個五年間同類鐵路建設項目的投資總額增加約3倍。而根據2008年11月出台的經濟刺激方案,鐵道部更把「十一五」期間鐵路固定資產投資由原定的人民幣1.25萬億元增加40%至人民幣1.75萬億元。同時,2010-2015年鐵路建設投資計劃表已經敲定,鐵路建設投資約2萬億,平均每年投資都將在7000億以上。此次鐵路建設計劃建成後,鐵路將實現客貨分線運輸,中國鐵路運輸「瓶頸」將基本破解。
從長遠看,發達的鐵路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在當前形勢下加大鐵路投資建設力度更具有現實意義,對拉動經濟發展以及相關產業鏈的增長將發揮積極作用。鐵路建設將對勞動力就業、原材料行業以及裝備製造業等產生積極影響。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鐵路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共十六章。首先介紹了鐵路的相關定義及分類等,接著分析了國內外軌道交通的發展現狀,並介紹了國際國內鐵路的發展概況和國內重點鐵路建設項目情況,然後分析了中國鐵路運輸、鐵路客運貨運量的預測模型。隨後,報告對國內鐵路行業做了西部鐵路建設分析、高速鐵路發展分析、鐵路改革分析、鐵路信息化分析、鐵路與物流分析、設備業發展分析、重點企業運營狀況分析和投資分析,最後分析了鐵路行業的發展前景及未來趨勢。
F. 中國經濟現狀及發展趨勢
整體上說,我國的經濟實力改革開放後迅速提升。但當下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仍有內較大差距。另外,步入90年代容後,中國的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社會矛盾激化,具體表現在大城市房價泡沫化和股市虛偽化,中國的經濟危機被表面的經濟繁榮所蒙蔽。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法律法規仍有諸多漏洞,以致經濟秩序小規模混亂。居民幸福感下降 這也是意料之中我們年初政府提出要『保8』是要保證經濟發展要保證8%這一點正反映出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口號。可保8的同時 帶來了嚴峻的新問題:投資經營環境的惡化,產能過剩中國的經濟是二元經濟,同時存在過冷過熱。我們有沒有泡沫,有!有沒有通貨膨脹,有!有沒有股指期貨,快了!有沒有浮動匯率,我們正在努力!經過我們政府以及我們老百姓的逐漸努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給國際炒家一個非常好的阻擊中國的機會。這段是郎咸平說的,我認為是非常正確的!
G. 我國經濟社會未來發展前景分析
一、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現狀
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發展階段。根據國際經驗,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是我們面臨的新形勢,也是研究和部署未來地質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綜合國力邁上新台階。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1978年到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33.54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8%,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德國,位居世界第三位。依靠自己力量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我國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08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7175元,實際增長50倍;農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加到5153元,實際增長38.5倍;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3597萬人,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成倍增加。群眾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顯提高。改革開放前長期困擾我們的短缺經濟狀況已經得到根本改變。
我國社會事業得到迅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得到鞏固和發展。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高等教育總規模、大中小學在校生數量位居世界第一,辦學質量不斷提高。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全社會創業活力明顯增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國。社會管理不斷改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城市化快速推進。我國城市化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詳見圖13。
圖13 我國城市化水平與城市數量的變化情況
第一階段(1949~1957年):城市化的起步和健康發展時期。到1957年末,中國城市增加到176個,城市化水平上升到15.4%。
第二階段(1958~1978年):城市化不穩定發展時期。在這13年間,城市只增加25個,城市化水平在17.3%上下徘徊。
第三階段(1979~1999年):城市化穩定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個數從1978年的193個增加到1999年的666個,新增城市473個。1979年城市化率是18.96%,1999年為34.78%,提高了15.82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79個百分點。
第四階段(2000~2009年):城市化加快發展時期。全國城市數量穩定在655個左右,其中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城市化速度從36.2%提高到45.7%,年均提高1.28個百分點。
二、我國人口增長與城市化前景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准確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既是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要求,也是預測我國中長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預測我國中長期發展趨勢,國內外不少研究單位做了大量工作。大多數的預測採取情景分析方法,也就是基於一系列的假設條件,得出相應的預測結果。嚴格地說,准確預測,特別是短期預測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預測成功的案例迄今為止並不多。本項研究我們並不進行專門預測,因為缺乏數據基礎和必要的預測模型,僅引用國內的一些預測成果,並進行必要的分析。
我國未來的人口。關於我國人口的峰值及其出現時間,國內外預測很多,不少預測認為我國的人口峰值為15億,也有認為會達到15億以上;人口峰值出現在2030年,也有認為在2030年以後。由於機械增長,到2050年中國人口才會穩定並逐步下降。據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研究成果,2010年我國人口為13.6億,2020年為14.7人。根據聯合國經濟及社會事務部人口司預測,中國人口峰值出現在2033年,屆時的人口數量約為14.6億。也就是說,那時中國人口不會超過15億。這一結果與我國不少預測的結果相近。還有預測認為,我國人口在2050年後才開始下降。
關於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和規模。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按2004年不變價格計,2010年GDP將超過2.6萬億美元,人均1900美元左右(2000年價);2020年將超過5萬億美元,人均3500美元左右。未來15年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重化工業仍佔主導地位;2010年和2020年三次產業的比例分別為14:54:32和12:48:40。從總體上看,我國工業化進程處於中期階段的特徵可持續到2020年。
關於城鎮化水平。衡量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是顯著提高城鎮化水平。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國家的城市化率達到30%後進入城市化加速階段,達到60%後進入平緩發展階段。1996年以來,我國城鎮化速度加快,城鎮化率每年以1.43~1.44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是1978年改革開放前的5.7倍,2008年達到45.7%(表3)。我國正處於城市化加速階段的前期,在2020年前都將處於城市化加速階段。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2010年和2020年,城市化水平分別為46%和55%;也有認為2010年將達到49%左右,到2020年城鎮人口的比例達到60%。
表3 2010年和2020年城鎮化水平預測
2008年3月25日,麥肯錫公司發布《迎接中國10億城市大軍》報告。該報告稱,按現有城市化的發展趨勢,中國城市人口將於2025年達到9.26億,66%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將突破10億。中國城市在未來經濟中將占據更加主導的地位。該報告稱,中國城市化規模和步伐有望繼續保持前所未有的速度。到2025年,中國將出現221個100萬人口的大城市,23個50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武漢、重慶和成都8個城市,將成為人口超過1000萬的巨型城市。移民將成為中國未來城市化的動力,在2005年至2025年70%的城市人口增長將由流動人口構成。到2025年,在中國新增3.5億以上城市人口中,流動人口將超過2.4億。
三、我國區域發展特徵與演變趨勢
(一)區域經濟發展特徵
1.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明顯加快,但經濟活動向東部地區集聚的趨勢沒有改變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呈現逐年加快的態勢。自1999年以來,西部地區GDP增長率連續7年逐年加快,從7.3%提高到2006年的13.2%;同期,中部地區由7.9%提高到13.1%,東北地區則由7.9%提高到13.5%。從橫向比較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速度仍然要低於東部地區,繼續呈現東部地區高速增長,而其他地區增長相對較慢的不平衡格局,但增速差距縮小。1980~1990年,東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2%,中西部地區為8.8%,東北地區為8.1%。1991年後,隨著中國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加快,東部與其他地區增長率的差距開始加劇擴大。1991~1998年,東部地區GDP年均增長14.7%,中部地區為12.0%,而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只有10.4%和9.5%。1999年以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東部與其他地區之間的增速差距縮小。1999~2006年,東部地區GDP年均增長率為12.2%,東北、中部和西部地區則保持在10.5%~10.7%,三個地區的增長速度十分接近。
表4 我國各地區GDP增長率的變化
續表
近年來,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加快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國家政策的支持。為鼓勵沿海企業西進,2007年8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公室等六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強東西互動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意見》;商務部實施了「萬商西進工程」,鼓勵中西部地區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和加工貿易轉移,鼓勵沿海企業和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進。二是沿海要素成本的上漲。近年來,隨著產業的大規模集聚,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各種成本要素成本大幅度提升,土地和能源供應緊張,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趨於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廣東、浙江、江蘇等沿海省份紛紛提高市場准入門檻,加大產業升級和環境保護的力度,由此導致一些資源和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紛紛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三是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投資環境的改善和效益提高。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這些地區投資環境尤其是硬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投資效益明顯提高。2006年,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投資貢獻率平均為13.7%,比東部地區高1.1個百分點,工業成本費利用率平均為11.3%,遠高於東部地區的6.2%。可以預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今後沿海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向這些地區推進的速度將會進一步加快。
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並沒有改變經濟活動向東部沿海轉移和高度集中的態勢。1980~2006年,東部地區實現GDP佔全國的比重由43.6%提高到55.7%,提高了12.1個百分點;而東北地區所佔比重由13.7%下降到8.5%,減少了5.2個百分點;中部地區所佔比重由22.3%下降到18.7%,減少了3.3個百分點。這說明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中國的經濟活動仍在向經濟繁榮的東部地區轉移和高度集中。這種集中化趨勢是中國經濟市場轉型的結果,主要表現為各種生產要素和工業尤其是製造業向東部地區的集中趨勢。
2.四大區域產業布局各有側重,但呈現兩大變化趨勢
四大區域產業布局各有側重。東部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東部地區的銷售收入佔全國總銷售收入的90%以上,而中西部地區比重較大的則是資源加工型產業,如煙草加工、金屬冶煉、煉焦業、麻紡織業、鹽加工業等。此外,中部地區在運輸設備製造業,西部地區在航空航天設備製造等方面佔有較大比重;東北地區主要是裝備製造業優勢較為明顯。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產業布局特別是工業布局,近年來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一些主要工業部門布局發生了較大尺度的空間轉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基礎原材料工業進一步向沿海地區集聚。作為基礎產業的鋼鐵、石油及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工業等對礦產資源依賴程度很高的產業,20世紀90年代前的40年間形成了原有的布局,其影響因素是資源產地、交通條件、水源條件等。現在影響因素已經在很大程度發生了改變。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進步,人才和管理以及反映進入國際經濟循環難易程度的區位等,成為產業發展和產業布局的重要因素。在這些因素作用下,我國許多產業的布局發生較大尺度的轉移。在基礎產業中,鋼鐵、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學工業,以及裝備工業中的機械製造業(特別是電氣機械製造)、交通運輸工具製造業等,由於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引進外資及體制上的創新等,在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廣東等地建設了若干大中型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改變原有的布局。西部發展這些產業雖具有資源的基礎,但由於資源以外的因素起了更重要的作用,致使這些產業的重點向東部地區轉移。
能源工業特別是電力工業向西部地區轉移。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由於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電力消費需求增長很快,我國主要的能源消費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地區、山東半島等主要依靠本地或附近區域建設了一批火電站,在珠江三角洲還建設了為數眾多的燃油小電站。隨著上述城市集聚區環境問題愈來愈嚴重,改變其能源消費結構成為國家和地區重要的能源政策。因此,國家決定大規模開發西部地區的能源資源特別是水電資源、煤炭資源和天然氣資源,實現電能和天然氣在全國跨大區輸送。近年來,二灘水電站等已投入運行。同時加快了廣西紅水河流域、貴州南盤江流域、雲南瀾滄江流域及金沙江支流的水電開發。2010年全國水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億千瓦,其中西部地區將佔到70%左右(不包括紅水河和三峽)。為了擴大西部地區具有比較優勢資源的開發,國家加大了西北地區,包括新疆塔里木、青海柴達木和陝甘寧地區的天然氣的勘探和開發,形成了一系列的能源生產地帶。與此同時,貴州至廣東直流輸電、交流輸變電等大型超高壓輸變電線路建成或在建。
(二)區域空間結構演變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在新的傾斜式趕超戰略(與傳統的既要實現區域均衡發展,又要全面超英趕美的發展戰略相對而言)指導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開始實施所謂「弓箭」形或「T」形空間布局戰略,即以沿海地區和長江幹流地區為重點的地區傾斜發展戰略;隨後發展為所謂的「丌」形空間布局戰略,即在「T」形布局框架的基礎上,將隴海線沿線地區作為另一條重點開發軸線,形成「丌」形空間開發結構。
根據三大地帶的「梯度」開發理論、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要求,考慮到我國人口和城鎮布局的基本特點,今後一段時期,我國區域經濟總體布局的主幹框架將朝著「一帶、七軸、多中心」的空間結構演變。全國區域空間布局以國家級中心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為核心組織區域經濟活動,以點帶軸、以軸促面,形成以城鎮軸帶和多中心為骨架,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空間結構。「一帶」指沿海城鎮帶;「七軸」指京呼包銀、隴海蘭新、長江沿線、滬瑞四條東西向軸帶和京廣(部分京九)、哈大、北部灣三條南北向軸帶;「多中心」指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連綿區和武漢、成渝、遼中、關中、山東半島、鄭州、長株潭、海峽西岸城鎮群,以及哈爾濱、烏魯木齊、昆明、南寧等多個邊境重要城市。
(三)區域人口分布與城鎮化發展
1.人口向東部地區集聚的趨勢更加明顯,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人口比重下降
2000~2005年,我國各地區人口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長,但總體來看,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增長(包括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最快。如表5,2000年東部沿海人口總量為44231萬人,而到2005年已增長到46388萬人,人口年均增長率達9.6‰,分別比同期的中部、西部與東北地區高6.1,2.8和4.5個千分點。與此同時,5年來,各地區的人口佔全國的比重只有東部沿海有所增加,從2000年的35.60%上升到2005年的36.15%;而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全部下降,分別下降了0.41,0.09和0.06個百分點。
表5 2000年和2005年我國四大區域人口分布比較
2.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新興地區人口集聚和城鎮化加快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西部的新興地區城鎮化和人口集聚速度在加快。隨著西部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人口流動的目的地不再局限於東部地區,而是擴大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新興地區。而且,東部沿海地區在經過20年的發展後,產業結構開始調整,東部沿海的企業也為了進一步開拓新的市場,尋找更多的商機,有些勞動力轉移逐漸轉向中西部的新興地區。如雲南、新疆外來人口數都超過了100萬人,基本集聚在新興城市。除四川、貴州、重慶轉移到雲南的勞動力比較多外,還有來自浙江、廣東、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新疆同樣有大量的勞動力輸入。隨著中西部經濟崛起,還有加入WTO後發展邊境貿易,位於邊境貿易城市的流動人口也將越來越多。
3.四大區域城鎮化進程加快,但東北地區城鎮化速度相對緩慢
2000年以來,我國四大區域的城鎮化均以較高的速度推進。2005年東部和東北地區的城鎮化水平已分別達52%和56.5%。2000~2005年,中部地區是我國四大區域中城鎮化進程推進最快的地區,東北地區相對較慢。從增長速度來看,2000~2005年中部地區城鎮化水平年均增長速度達1.45個百分點,分別比東、西部高0.1個、0.22個百分點,比東北地區高出0.47個百分點。但中部、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還相對較低,2005年分別為37.6%和34.9%,並處於加速發展階段,城鎮化推進的空間還很大。
表6 2000年和2005年我國四大區域城鎮化水平比較單位:%
H. 特高壓在我國發展現狀及未來前景
特高壓發展情況
國家電網公司曾在2010年8月12日公布,到2015年建成華北、華東、華中(「三華」)特高壓電網,形成「三縱三橫一環網」。
交流方面,5月18日,皖電東送1000千伏淮南至上海特高壓交流輸電示範線路工程合肥段首基鐵塔組立試點儀式在長豐縣楊廟鎮舉行,這標志著合肥段工程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此工程採用插入式鋼管基礎這一施工技術,目前在國內特高壓工程建設中尚屬首次。
特高壓對電力建設的意義
特高壓能大大提升我國電網的輸送能力。據國家電網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一迴路特高壓直流電網可以送600萬千瓦電量,相當於現有500千伏直流電網的5到6倍,而且送電距離也是後者的2到3倍,因此效率大大提高。此外,據國家電網公司測算,輸送同樣功率的電量,如果採用特高壓線路輸電可以比採用500千伏超高壓線路節省60%的土地資源。
特高壓發展前景
「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到,「適應大規模跨區輸電和新能源發電並網的要求,加快現代電網體系建設,進一步擴大西電東送規模,完善區域主幹電網,發展特高壓等大容量、高效率、遠距離先進輸電技術,依託信息、控制和儲能等先進技術,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切實加強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增強電網優化配置電力能力和供電可靠性。」 這意味著特高壓輸電工程已被正式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當中。
國家電網發展策劃部專家張克向曾表示,核電、風電包括作為清潔能源的水電,未來的發展都將有賴於建設特高壓電網。以風電為例,國家規劃風電在2020年達到1.5億千瓦以上的裝機容量,但目前八大風電基地的裝機容量已經佔到總裝機容量的80%,其中五大風電基地都在三北地區(華北地區、西北地區、東北地區),僅新疆、甘肅、內蒙古、吉林等省及自治區的風電裝機就有8000萬千瓦,因此風電消納存在很大問題。只有藉助特高壓電網才可將如此集中和不穩定的電力傳輸到華北和華中等負荷中心。他表示,特高壓建成後,可大規模開發風電,並做到高效率消納,從而將一度頗為嚴重的棄風現象控制在1%。
國際能源網分析師認為:未來特高壓的發展將有良好的前景,對減少裝機容量、節約電源建設投資等起到明顯效果。特高壓直、交流輸變電工程的運行也將更好的實現電力調劑。
I. 我國經濟形勢及未來
中國經濟現狀及其未來走勢
1國內經濟現狀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既嚴峻且復雜,人民幣不斷升值的趨勢吸引了大量的國際游資進入中國,表現就是貿易順差的巨幅增加。國際貿易形勢惡化,出口拉動型的經濟發展動力衰弱。我國出口企業主要是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處於產業鏈的低端、產品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競爭力,沒有定價能力,造成人民幣一升值,大量出口企業就虧損,難以維持,倒閉關門。同時,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印度、越南等周邊國家的替代效應呈現,擠壓我國的出口市場,外商製造業企業撤離趨勢明顯,我國長期以來堅持的出口導向性經濟發展模式將陷入困境。經濟運行中的「兩難」問題增多,給宏觀調控設置了障礙。房價調控面臨的「兩難」。一方面,必須對過快上漲的房價進行有力調控,以穩民心;另一方面,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過度調整房地產市場可能直接影響到經濟增速。物價調控也面臨「兩難」。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節能減排,有必要對原來較低的資源和能源價格進行改革。但是,提高能源資源價格對於物價上漲形成了壓力,在當前形勢下,更是增大了政府管理通脹預期的難度。1.1房地產調控政策房地產調控政策主要是對房產限購及信貸投放的控制,從而造成擠出泡沫的效果。但房地產的利潤主要是土地價差,而利潤的最大受益者是地方政府(這也是權力尋租腐敗與社會矛盾的根源)因調控政策產生的價量齊跌的效果,從而影響地價的下跌與流拍的後果。這些後果造成地方政府利益受到侵害,進而產生對國家政策的抵觸情緒,使相關政策得不到很好的執行。而國家實行投資拉動消費的政策又離不開地方政府財政的支持,使得互相矛盾而又不得其解?合理的房價與家庭年收入之比。世界銀行標準是5:1,聯合國標準是3:1。現實中,美國是3:1,日本是4:1,發達國家城市中,澳大利亞悉尼是8.5:1,美國紐約7.9:1,英國倫敦6.9:1,韓國首爾7.7:1,日本東京7.9:1,新加坡5:1,中國是多少呢?平均大約為30:1,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更是達到了40:1!房價為什麼這么高?最重要原因是政府壟斷土地市場,各級政府形成依賴土地收入的「土地財政」維持運轉,據統計,近年來,中國各級政府單是土地轉讓金收入一項年均增幅就超過33.6%,這筆錢都是從老百姓兜里用近乎於搶劫的方式拿出來的。1.2金融政策現在是股市低點,國家政策是想引導長期國際資本和國內機構資本的進入,從而實現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但資本的本性是逐利的,中國上市企業能否持續贏利是關鍵。假如上市企業能持續贏利,國家的總財富將有一部分轉移到國際投資機構的手中,國內機構的贏利能否讓大多數民眾受益?而未上市的企業贏利能力是否會下降?民眾的受益能否拉動消費進而讓企業能持續贏利形成良性循環?資本的持續投入是否又會造成國富民窮的後果?1.3中國股市11月27號滬指跌回1時代,這個結局對於很多股民來說,在一年前很難接受,這幾乎就是崩盤狀態,但是,隨著各種基本面不斷惡化以及諸多利空消息的疊加,這種結局可能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散戶們早已經不再對股市抱有任何幻想,而這一點又是股市經過這么多天的波折起伏之後,跌穿2000點回到1時代的重要原因。周三股指承接周二市場低迷的態勢,最低達到了1968點,此前還有一些人認為權重股會護盤,還有人期待兩桶油發力來挽救市場頹勢,然而,牆倒眾人推,市場還在不停地向下探底,跌穿兩千點後,呼籲救市的聲音出來了,但是,管理層並沒有展現對此呼籲的熱情。這輪經濟泡沫,是由於美元泛濫貶值造成的,人民幣升值是被動造成的,相對歐元等貨幣實際有效匯率是呈下降趨勢。我國外向型企業低端、低附加值、缺乏競爭力的弱點一直存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是我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所必需的,這次的沖擊讓經濟轉型變得更為急迫。有危也有機,這反而可以推動國內更堅決的推行產業升級。產業升級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決定了我國近期仍將依靠政府投資維持經濟的發展,從長遠看,啟動內需,刺激消費才是實現經濟良性持久發展的根本途徑。2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趨勢——悲觀個人認為中國經濟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發展,中國經濟GDP已超過日本,有的只是經濟總量的增長,基本上沒有質量的提高!這種粗放增長模式本身是不能持續太久的,中國卻持續了十年,你認為還能持續多少年?政治體制弊端嚴重,我不想談論腐敗!但是,中國幾億民工和廉價勞動力,造就了今天的輝煌,但是財富都去了哪?民營企業今天的狀況可謂慘烈!錢呢?政府!央企!公務員!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樓主是否認為,這樣分配格局還能持續?粗放增長,消耗資源,污染環境,帶來了增長,但是,中國一些重要資源在五年內即將消耗殆盡,有的甚至已經耗盡,依賴進口,增長成本變大,我們還能夠延續以往的神話嗎?全球資源基本已經被列強瓜分殆盡,別小看日本,國內資源匱乏,但二十多年來他們不停的輸出資本,獲得了很多海外資源,而中國號稱地大物博!卻如此慘淡,你拿什麼讓發達國家把資源廉價的供應給中國呢?未來,中國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治理環境,這個費用是很大的,自己摔爛的碗,還是得自己去修補,因為你還有去吃飯!資產泡沫,債務危機!房地產泡沫我不想多說,地方政府投資帶來的負載,那個規模。據說統計不清楚!公務員吃一頓飯多少錢?辦一次奧運會多少錢?搞一次世博會又多少錢?可悲的中國人還感到光榮,這是中國的恥辱!!國恥!那些錢,如果用來建立社會保障政府,用來教育科技支出,未來還會悲觀嗎?可惜這只能是如果。政府改革意願不強烈,咱們口號震天的響,但是你要是不仔細觀察,你還真的不知道,咱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這個口號,咱們喊了多少年了?政府做出什麼業績了嗎?一個經濟危機,就搞得東南沿海幾乎破產!我不相信我們的政府有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能夠扭轉乾坤!總體預測是,五年內,經濟增速放緩,十年內出現停滯,二十年內沒用可行辦法將面臨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