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四大發展戰略是什麼
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
拓展資料
科教興國戰略
科教興國戰略的主要內容是: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指導下,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
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是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後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還意味著維護、合理使用並且提高自然資源基礎,這種基礎支撐著生態抗壓力及經濟的增長。可持續的發展還意味著在發展計劃和政策中納入對環境的關注與考慮,而不代表在援助或發展資助方面的一種新形式的附加條件。
人才強國戰略
人才強國制定和實施,是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當代世界和中國深刻變化著的實際出發,根據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決策。人才強國戰略作為一項國家的重大戰略,有著豐富而深刻的科學內涵。
人才強國戰略的提出和實施,解決了中國人才資源發展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戰略目標與重大問題,為中國人力資源開發提供了思想保證、組織保證和制度保證,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鴻篇巨制中的一個壯麗篇章。
西部大開發戰略
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就是要開荒,依託亞歐大陸橋、長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線,發揮中心城市作用,以線串點,以點帶面,逐步形成我國西部有特色的西隴海蘭新線、長江上游、南(寧)貴(陽)昆(明)等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帶,帶動其他地區發展,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西部大開發。
『貳』 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目標是什麼
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目標是全體國民的持續幸福,即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更強調的是滿足人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在於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以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解決我國的社會發展面臨的基本矛盾的途徑是加強我國經濟方面的建設,同時大力促進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要正確處理好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與根本目標之間的關系。社會主義根本目標解答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到底應該何去何從,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階段目標告訴了我們現階段需要完成的任務。
我們應當把遠期的根本目標和近期的階段目標有機的結合起來,在仰望星空的同時,努力做到腳踏實地,這樣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2)什麼叫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擴展閱讀:
強調經濟的發展與建設就是要求我們必須要將全社會的各種資源有效的配置到經濟發展之中,服從且服務於當前社會的經濟建設。其次,要想方設法的促進生產力的改進,當生產力得到了的極大提高時,才能使中國這樣貧窮落後的東方大國走上繁榮復興的道路。
我國的社會發展面臨的基本矛盾反映了我國經濟面臨的基本問題,也是中國人民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也促進了社會主義經濟向更好、更強的方向發展,社會主義根本目標解答了我國的經濟到底應該何去何從。
『叄』 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 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專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屬化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為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鑒於我國實施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新進展,1997年黨的十五大又將第三階段的奮斗目標和步驟進一步具體化,分成三個具體階段和步驟: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黨一百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肆』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及其特點是什麼
即指國家關於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的、總體的、長期的部署和謀劃。包括戰略目標、戰略步驟、戰略重點等等。其主要特點:一是根本性,即它所決定的是經濟發生子中的根本性而非次要性或細小的問題。二是全局性,即它所要解決的是全局性而不是個別性和局部性的問題。三是長期性,即它所要實現的是長期而不是短期內的任務。
『伍』 中國國家戰略是什麼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已經駛入穩步、健康發展的快車道,中國的GDP已躍居世界第三位,中國已成功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將注入新的活力。另外,我國擁有世界上全部戰略資源中的絕大部分品種,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巨大國內市場,這些都有利於戰爭爆發時我國經濟順利轉入戰時經濟狀態,並使我國經濟具有很強的化解戰爭風險的能力。
③軍事上
我國國防力排名世界第四,而且是核大國之一,並擁有射程超過10000公里的戰略導彈,還擁有能夠在水下發射戰略核武器的戰略核潛艇,足以對美國構成核戰略威懾。這就使美國在考慮對我國的軍事行動時不能不有所顧忌,因為它也害怕戰爭升級,尤其是升級到雙方動用核武器,到那時將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對於這個結果,你說是中國最害怕還是美國最害怕?就是中美之間不打核戰爭而爆發全面的常規戰爭,若要把中國全面打垮,它也必須付出無法忍受的代價。到那時,其國力下降,其它國家一定會趁機崛起,其世界霸主地位肯定不保,你說唯利益至上的美國人會干這樣的傻事嗎?
在我國解決台灣問題上,很有可能要動用軍事手段,如果美國干預,絕大部分專家分析中美兩國發生全面戰爭的可能性非常小,美國為了防止戰爭升級,很可能是基於和台灣有軍事合作的理由而動用海空軍對我登陸台灣的人民解放軍進行空中打擊,它不敢輕易對我國土設施採取軍事行動,這樣就使戰爭主動權掌握在我們手裡。我不出家門你不敢打我,我可以採取拖的戰術,把遠道而來的美軍拖跨,同時對台灣只採取空中打擊和海上封鎖的戰略(對於海上封鎖,鑒於美國強大的海軍存在雖不能收到全效,但也可起到嚇退部分外國商船的作用,試想誰感冒被中國潛艇擊沉的危險再進入台海地區呢?)這不就是我們的優勢嗎?
又有網友要問,戰爭期間中國不也會被封鎖嗎?
但是,中國還有陸路進行對外貿易,就是完全被封鎖,大陸依靠其廣大的戰略縱深,靠國內資源,靠擴大內需總是能熬得過台灣吧?只要台灣一跨,美國也就沒有堅持下去的理由和必要了。
有網友又說了,像你說得這么簡單,台灣早就拿下來了。確實,戰爭中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正是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存在才使台灣問題一直拖到現在,這也可能是中央一直不能痛下決心的原因之一。那麼造成中央不能盡早決心攻台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可能就是以上提到的民心問題。因為國民對政府缺乏足夠的信任,一旦台海戰爭爆發,甚至遇到暫時挫折,國內是不是會引發內亂?到那時中央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勢必造成嚴重後果。
中國古語雲:人心齊,泰山移。只要我們齊心協力,丟掉幻想,樹立信心,就一定能順利化解眼前的危機。我們堅信,全體中國人團結一心之日,就是台灣問題解決之時,就是我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之時!
『陸』 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鞏固和發展已經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胡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准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二0二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觸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參考鏈接 news.xinhuanet.com/...31.htm
『柒』 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是什麼
一、農業革命是工業革命的基礎,農業本身可以成為亮麗的經濟增長點。立足農業內部解決三農問題可能更為有效。目前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只是在開放的條件下生產要素的新的均衡,並不意味著農業問題的解決。二、大國的經濟發展中對外貿易的依存度應當不同於小國,內需對大國的發展至關重要,是在關鍵時刻獨善其身的基本保證。三、適時地提升經濟增長模式,不能陷入勞動密集型的陷阱。提升的過程會產生出新的產業或新的就業崗位,所需要的只是學習和人民素質的提高。
『捌』 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中的問題
我們總結過去,展望未來,我們在過去的三十年裡,我們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這個成就不等於我們就滿足現狀。我們在取得成就的同時,也有許多問題的出現。這些問題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我們需要時間來了解問題。研究問題本身。但不能拖的時間很長,一拖再拖是不行的。我們需要怎麼樣解決這些問題。這是未來我國在發展經濟的路上非做不可的。也是無法避免和逃避的,需要我們國人面對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我國已經進入了新的經濟發展時代,新的改革開放時代,我國將來靠誰來發展經濟,全國13億人口,怎麼樣讓我國13億人口都能過上好日子。這個問題不是一個小事。經濟問題始終是我國最大的問題。
首先,我呼籲;我國的經濟學家。專家。企業家。各級政府領導。大學教授,有識之士;我們要明確的看到和准確判斷,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主體是誰???如果我們判斷准確,預期看到未來經濟發展的主體。那麼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就不會在迷茫中進行。
我個人認為;我國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將來是我國的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我國78%的就業來自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60%的財政收入來自中小企業。我前幾篇文章有具體的數據證明這一點。我國的大型國有(國營企業)在將來,不能在我國經濟建設中起到主體力量作用,它將毫無疑問的退入二線或三線之間。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大量的農民工返鄉,城市居民失業,中小企業關門,歇業,有的倒閉這就是證據,足已證明這一觀點。
那麼,我國的經濟發展政策也要隨之情況的變化而變動,把原來以國有大型企業發展經濟為主體力量轉移到以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展經濟的主體力量上來。這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我國只有國資委是不夠的。我國也需要民資委。加大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法制建設和資金監管。給於中小企業與我國大型國有企業同等待遇的融資條件。甚至可以更多的優惠政策,把條件和門堪降低。
我建議;先立法,再成立民資委,設立中小企業證券交易所。用來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這是唯一出路。如果我國的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發展落後,那麼,我國的經濟發展要快要好的發展只是一句空話。要真正擴大消費內需,最少需要70%的老百姓手裡有錢。
首先組織一大批專家,學者,經濟學家,政府領導。大學教授,企業家來研究具體辦法的可行性。關鍵在於細節問題的可行性和立法程序。
美國經濟危機發生以來,我國的情況所有人都看得到了。大批的農民工返鄉,城市一大部居民也隨之失業,大學生沒地方就業,這已經說明了問題的根子所在。已經說明我國的大型國有企業不能解決這些社會問題。需要更多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來承擔和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我國發改委對中小企業的經濟發展的政策,是有前後相互矛盾之疑的。
一邊是大力支持,鼓勵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展,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鼓勵海外留學人士回國創業。鼓勵大學生創業。目的是讓我國的經濟發展又好又快的發展,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只是很浮淺。
而另一邊是我國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沒有融資的渠道。政府沒有給這些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融資的政策和條件。目前僅受制於銀行借貸。借給中小企業少量的資金,不能解決該企業真正的問題。借的多了,銀行的風險很大。企業本身也增加了財務費用(付利息),這是兩不得勢,兩不得利的事。那隻能是杯水車薪的作法。不能解決我國真正中小企業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是給小孩子一個娃哈哈的作法。
同時,也加大了銀行本身的借貸風險。可能會造成銀行的不良資產(壞帳)增加。造成一部分銀行借貸過度泛濫,我認為;這個泛濫是指;把錢借給產能過剩的行業,如我國鋼鐵行業,紡織品,服裝,鞋冒,玩具類,汽車等行業。還有一部分不符合我國宏觀調控范圍內的。不符合發改委要求的產業。有的需要產業結構轉型的,等等。這些因素的存在,我國銀行業的高風險就不會減少。
我國上市銀行的資金充足率平均還不到15%,壞帳率達到20%時,有可能導致銀行流動性不足而破產。我再次指出;這樣的做法是有危險的。
我個人認為;設立中小企業證券交易所是當務之急。中小企業融資難,這是嚴重的阻礙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我們要頭腦清醒的看到這一觀點。
民富國則強。民不富國怎麼強?老百姓手裡沒錢,怎麼樣擴大我國消費內需,天天說口號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要拿出實際行動來。老百姓手裡有錢了。自然就會消費的。
另外,我國90%的財富在10%的人手裡,讓這些10%的人擴大消費內需顯然是不夠的。而要讓90%的人去消費,可是他們沒有能力。怎麼消費???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這就是我國的社會問題。當然不是我國是這樣,其他國家也有。但其他國家沒有我國這樣嚴重。其他國家的比列大概在30%的人掌握70%的財富。這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但是至少不能再擴大。而我國目前的現狀是以驚人的速度在擴大。這就會增加更多的社會問題。
『玖』 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為什麼重要
首先,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 ,意味著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有了更強的預見性,更好 的全局觀念,長遠觀念,更加自覺地和目標明確地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其次,經濟發展戰略 的實施,有利於國民經濟又快又好地協調發展和實現良性運行,從而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生產主義生產關系的不斷完善,再次,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意味對經濟發展中的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問題進行了正確的決策,這就能促進社會經濟效益 的提高 ,使勞動者的物質文化需要得到更好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