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有哪些
已沒有計劃之說,現在叫規劃了。計劃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現在統一叫規劃。
現在國家正在起草十三五規劃,總體規劃下有區域規劃、專項規劃,下面還有很多子規劃,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武漢城市圈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汽車產業發展規劃,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教育發展規劃,交通發展規劃等等
2. 新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中心環節是發展什麼
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內規容定目標和方向。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標志著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2)國民經濟發展規劃擴展閱讀
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並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到2015年結束已經完成總共十二個五年計劃/規劃。五年計劃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體現出了鮮明的階段性特徵。
從1953年開始制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
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彭斯在中國「兩會」召開前夕接受新華社記者電郵采訪時說,堅持制定五年規劃讓中國受益匪淺,這一經驗值得西方學習。
3.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13個5年規劃的具體時間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規劃綱要《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2016-20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五年規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4. 我國把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改為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是在哪一年
從1985年第七個五年規劃開始,改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入了社會發展內部分。
一般來容說長期叫做規劃,中長期和年度叫做計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是指國家對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的主要活動、科學技術、教育事業和社會發展所作的規劃和安排。是指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分為長期計劃(十至二十年)、中期計劃(一般為五年)、年度計劃。中國從1953年起至2017年共制訂和執行了十三個五年計劃。
5. 如何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 三在前三在先
在1995年出台的《中共哈爾濱市委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決定》中,對政治協版商做出了「三在前、三權在先」的規定。
為推進政治協商工作的深入開展,《規程》建立了「三在前、三在先」的協商保障制度,即:政治協商工作由縣委統一部署並實施,將縣政協的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凡屬協商范圍的事項及工作,必須由縣政協協商在縣委決策之前、縣人大通過之前、縣實施之前,做到縣政協先協商後決策、先協商後通過、先協商後實施,未經縣政協協商不得提交縣委決策、縣人大表決通過、縣實施。
6. 如何理解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一是創新發展。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創新發展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只有通過創新驅動,中國經濟才能實現由大到強。如果說,黨的十八大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為國家戰略。那麼五中全會則進一步強調了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和基點地位。內涵也大為拓展,由過去強調的科技創新,發展為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創新,涉及到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發展新體制等諸多層面。
二是協調發展。全會提出,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面對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以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包括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協調發展等。五中全會堅持科學發展觀,提出協調發展理念,除了城鄉區域協調、經濟社會協調,還提出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從字面看,統籌指的是統一籌劃,與兼顧相連,有主次之分,兼顧部分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容易被忽視,而協調指的是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各種關系處於同等重要地位,沒有主次之分。協調發展與五個統籌相比,范圍更廣,要求更高。
三是綠色發展。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作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包括將環境資源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綠色發展的目標;把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綠色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途徑。五中全會公報將生態環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如首次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並成為基本國策,生態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標,美麗中國寫入五年規劃。
四是開放發展。全會提出,堅持開放發展,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中國是現有的國際政治秩序、經濟秩序的參與者、建設者、維護者和貢獻者。五中全會第一次提出要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問題,制度性話語權,就是起草、參與制訂游戲規則。中國在上海合作組織、亞信峰會上邁出了制度性話語權第一步,最典型的例子是亞投行。亞投行是中國為世界作出的巨大貢獻,也是制度性話語權的最好嘗試。目前亞投行的簽署國已有53個。中國作為創始國和發起方,首任行長由中方委派,並享有規劃制訂的權力。制度性話語權的成果之一,就是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什麼是利益共同體?通俗地講,雙方簽協議,把各自利益捆綁到一起,互利共贏。中國率先提出「一帶一路」的大戰略。「一帶一路」是不帶硝煙味的合作共贏,是和平崛起的生動實踐。總體來看,「十三五」將呈現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將為世界提供更多市場機會,開啟「制度性話語權」的新模式。
五是共享發展。全會提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共享發展,這是黨的全會第一次提出,作為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原則。共享發展的本質是發展的均衡、公平與普惠。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是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的全面進步。共享發展是為了進一步強調發展的公平性,讓人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對於解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種種問題,如經濟與社會失衡、城鄉失衡、東西部失衡、民生方面的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這是1995年以來中共歷次五中全會公報中首次提到共同富裕一詞,首次提出建設「健康中國」目標,這表明了中央在更大力度上推動社會公平的意志與決心。
7. 什麼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
j就像學習有學習計劃,工作有工作計劃一樣。五年是指短期的,就像我們版五周或五月一樣。五年對我們來說權很長,但是對於國家就是一個短期。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是指國家的兩個主要方面,就像我們有生活,學習,工作等主要方面一樣。(不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涵義很廣奧)
相信大家都知道:個人有計劃,國家有規劃,才能實現共同發展。
8.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預算經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後
選B,人大會議通過的決議具有法律效力,權威度要高於政府決定,因此政府絕對不能自行調整(當然現實中這種事情是非常多見的);人大每年就在開會的那幾天存在休會期間有人大常委會作為常設機構代為行使職權效力等同人大;決算、發展規劃在執行過程中人大肯定休會了,所以提交人大常委會。
9.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發展主線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第五章發展主線
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供給能力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必須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加大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市場化改革力度,調整各類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和機制,最大限度激發微觀活力,優化要素配置,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必須以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為目標,實施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支柱,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夯實實體經濟根基,推動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改善。
10.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是什麼關系
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包括短期的年度計劃、中期的5-10年規劃和10年以上的長期規劃,一般包含了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兩部分內容。國民經濟發展方面的內容包括從生產、流通、消費到積累,從發展指標到基本建設投資,從部門到地區發展,從資源開發利用到生產力布局等,內容非常廣泛。社會發展方面的內容包括人口、就業、住宅、社會福利、環境保護等。 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完善。區別於傳統計劃經濟體現下的規劃,現階段的規劃具有4個基本特點,即指導性、宏觀性、戰略性、政策性;規劃的功能主要包括目標導向、平衡協調、資源配置、政策選擇、規范約束和激勵維護等。從宏觀上講,現階段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主要任務是:綜合分析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搞好經濟預測;合理確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規劃重大經濟結構和合理確定產業政策;規劃生產力布局、國土整治和重點建設;研究提出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與政策。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關系是:(1)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是土地利用規劃的依據。與土地利用規劃關系密切的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的有關生產力布局、人口、國土整治、資源利用和重點建設等部分的發展計劃。土地利用規劃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確定的有關內容合理確定規劃目標、各類用地規模和布局等。(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關於產業政策和生產力布局、國土整治、資源利用、城鄉建設的輪廓性安排,需要通過土地利用規劃等加以具體落實。(3)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可以根據客觀需要進行調整。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目標、方針、用地分區和用地指標,原則上應符合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但在特殊情況下,即在編制土地利用規劃過程中,經過反復研究,在某些或某項用地的安排上仍不能完全滿足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長遠規劃的需要時,應具體分析產生矛盾的原因,向政府提出書面報告,說明情況並提出解決這一矛盾的具體意見。(4)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可以根據土地利用的長期性和難逆轉性特點,作更長遠的考慮。土地利用特別是城鄉建設、土地開發,一旦變成現實,就很難變更,因此,規劃期限一般比較長。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沒有涉及而又影響土地長遠利用的有關內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作出預測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