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理念,方式,動力與過去有何不同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是中央全面總結發展經驗,科學分析當前形勢和未來走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全面系統深刻地闡述了經濟發展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一)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涵。我國經濟過去30多年的年均增長率接近10%,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中國奇跡」。當前,經濟發展的內在支撐條件和外部需求環境都已發生了深刻變化,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二)經濟新常態的九大特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三大需求、生產能力、生產要素、市場競爭、資源環境、經濟風險、宏觀調控等九個方面闡述了新舊常態下的階段性特徵。
消費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投資需求,傳統產業相對飽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出口需求,全球總需求不振,低成本出口競爭優勢在削弱,培養競爭新優勢,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生產能力,過去供給不足,現在產能過剩,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新特徵。
生產要素,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低成本勞動力數量優勢正在喪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
市場競爭,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
資源環境,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經濟風險,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宏觀調控,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三)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新常態既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也是新舊增長動力轉換接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釋放的過程。政府、企業和老百姓都要主動適應新常態,調整各自的認識和行動,爭取掌握發展主動權。
從政府來說,政府調控理念需要真正調整過來,以往那種粗放式單純追求GDP數量的唯GDP論已不再適用,現在要追求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如何讓老百姓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改善,這是政府要琢磨的地方。政府原來是拚命搞生產,搞投資,搞基礎設施建設,把招商引資作為重中之重,一句話,是以搞建設為主。將來,政府要以做好服務為主,為企業創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經營環境,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
從企業來說,企業以往靠規模效應掙錢,眼睛總盯著上新項目或是擴大產能,因為上規模就會降低成本,取得競爭優勢,但是新常態下必須靠轉型升級、靠創新。現在各行各業都面臨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產品賣不出去,誰的規模越大,誰的日子越難過。將來,單純靠上規模難以為繼,企業必須創新,誰走在創新的前面,誰就會重新掌握競爭優勢。可以說,能不能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轉型升級、打造競爭新優勢,是很多企業面臨的一場「生死之搏」。
從老百姓來說,原來有一批人靠炒股票、買國債、集郵、炒錢幣等發家致富,後來買房子、炒黃金,甚至一度靠炒大豆、生薑、大蒜等都大賺過。但是,以後怎麼理財賺錢?需要有專業的金融知識才能夠理財,才能夠掙錢。但這個理財不是要由老百姓自己從事,而是要有專業人才、有專門的金融服務機構給老百姓提供服務。國外大多情況下不是老百姓自己去炒股投資,而是金融機構、專業人士在投資,老百姓買的是基金等金融產品。
經濟增速換擋,是為了獲得更大更優的發展動力,發展得更好。政府、企業、老百姓在新階段、新常態下,都應跟著形勢變化才行。每次改革都是大機遇,別看過程中的這幾年很困難,重要的是要認識並抓住其中的機遇。同樣,新常態下,轉型過程中也會有很多誘人的機遇,就看誰能抓住。
2. 中國經濟發展最快,人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變化最快的時期!
你老師說的有一點是對的,從90年左右到現在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也是人民生活水平和思想觀念變化最快的時期,這一點我是很認同的,因為在90年代鄧小他老人家從美國引進了6大新型行業「股票/房地產/人壽保險/期貨/廣告/直銷」前面的5項帶動了中國的經的飛速發展,所以和很認同這一點。而在你老師後面所說的在以後中國經濟會出現比較平穩的發展趨勢,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會再有給人感覺那麼飛速的巨變了!我不認同這一點,因為世界各國經歷國很多少金融危機,而每次危機過後,經濟都是飛速發展,給了人民無限的生機。而這次由美國引發的全球的經濟危機,其影響之大,歷史之最,而中國偏偏受其影響不在,這是一個什麼徵兆呢,「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被喻為「金磚四國」,而中國就在其一,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他有無限的潛能,中國是一個原始生態國,他有著無限的生機,中國馬上面臨著又一次新的飛速發展。還有就是鄧小平引進的6大新型行業有5項已飛速發展,而第6項還在發展當中 ,當最後一發展起來了。中國又會面臨一個新的台階。不僅僅是這些,還有好多我就不給你一一敘述了,21世紀在中國發展創業是最具有潛力的。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下面是全球各國經歷的經濟危機歷史:
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祝你寫一篇非常棒的論文,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自信是你的起點!哈哈我是經商的!我熱愛生活!當你熱愛了生活,你才會感覺到你的生活每天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1.1825年發生在英國的世界上最早的經濟危機。
2.19世紀中期遍及歐洲的經濟危機。
3.1857年始於美國的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4.1929年的大危機。
5.1973年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上世紀30年代美國的經濟大危機
80年代廣場協議日本貨幣升值後的金融危機
90年代墨西哥 阿根廷金融危機
97年亞洲金融危機...
前五次規模都比較小
第六次就是最著名的大危機
關於第一次世界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工業從1825年英國爆發普遍生產過剩危機後,開始了其現代生活的周期循環。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行產業革命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國家。而美國產業革命的起點始於19世紀20年代,較英國晚了半個多世紀。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廢除了奴隸制,掃除了阻礙其資本主義發展的各種障礙,經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並於19世紀70年代趕上了英國。因此,若從歷史的角度對美國經濟周期發展的進程來進行系統的研究和考察,不僅能揭示出美國經濟周期本身的特點,也能展現出美國經濟周期運動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周期發展的總進程中所佔的地位。
美國自1783年取得了對英國獨立戰爭勝利後,先後分別於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多次發生過經濟危機。通過對上述歷次美國經濟周期以及世界經濟周期進行研究,我們發現,1857年和1929-33年美國也是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是世界上歷次經濟危機中最重要的,它們對分析和預測未來的經濟周期和經濟危機幫助很大。
1、1857年經濟危機
1857年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歷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點的普遍生產過剩危機。這次危機也是第一次在美國、而不是在英國開始的危機。由於英國對美國鐵路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故美國鐵路投機的破產對英國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動。1847年經濟危機結束後,從1850年開始的周期性高漲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世界貿易急劇的擴大,19世紀50年代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額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機器工業的發展,運輸業的革命,新興國家和新興部門捲入國際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都促進了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國建成的鐵路約達33,000公里,超過了其他國家所建鐵路的總和。而英國在40年代的建設熱潮中,所鋪設的鐵路卻只有8,000公里。美國鐵路事業的蓬勃發展,按道理應會帶動其冶金業的大發展,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而且,這一時期,美國生鐵產量長期停滯不前,棉紡織業的增長速度也不快。與此同時,鐵軌、生鐵、機車、棉布和其他英國製成品的進口卻增長得十分迅速,英國產品充斥美國市場阻礙了美國冶金業和棉紡織業等當時的重要工業部門發展。
隨著危機的爆發,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業破產。糧食生產過剩,糧價和糧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國工業品的劇烈競爭,促使了美國經濟危機的加深。反過來,英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美國危機的打擊。由英國向之提供資金的美國銀行、鐵路、商業公司紛紛破產,也使英國的投資者持有的有價證券急劇貶值。
1857年秋季,美國還爆發了貨幣危機,整個銀行系統癱瘓了,美國的貨幣危機在10月中旬達到了頂點,當時紐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竟然超過了60%,股票市場行市則下跌了20-50%,許多鐵路公司的股票跌幅達到80%以上。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的破產浪潮。
1857年經濟危機波及面很廣,之後,爆發了美國的『南北戰爭』。其後,奴隸制的消滅、宅地法的實施、重工業的發展,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2、1929-1933年經濟危機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浩劫。歐洲是這次戰爭的主戰場,英、德、法、俄等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霸權互相拚死廝殺,元氣大傷,唯獨美國在戰爭中增強了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就連當時頭號投資大國英國也欠美國41億美元的債款。美國已由戰前的債務國變成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債權國和國際金融中心,同時,美國也從戰前的工業大國之一躍為資本主義世界名列首位的經濟大國。
1920-1921年的經濟危機以後,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其中尤以美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最引人矚目。美國的經濟高漲雖然在1924年和1927年被局部的中間性危機中斷過,但到了1929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已比1920年提高了53%,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年提高了3.8%,工人的實際工資也有所增長。這一時期,共和黨政府執行的經濟政策對壟斷資本家十分有利,工商企業的稅負很輕,對壟斷組織的發展不加限制,反托拉斯法實際上已不執行。這些政策,刺激了技術發明和新興工業的發展。20年代是美國汽車工業大發展的時期,1919年美國的汽車產量已達150多萬輛,到1929年猛增到將近540萬輛,平均每六人就有一輛汽車,汽車製造業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工業部門,它的發展也推動了鋼鐵、橡膠、石油和玻璃等行業的發展,當時的鋼和生鐵的產量分別達到5700萬噸和4300萬噸,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其他如電氣業、建築業、化學工業和公用事業等部門也發展得十分迅速。家用電氣產品總值在1921年還只有1060萬美元,到1929年已增至4.16億美元。在戰爭期間,民用建築幾乎停止,住房十分緊張,房租高昂;戰後大興土木,每年建築費用均超過70億美元,1926年的建築費用甚至高達110億美元。從1919至1929年,汽油產量也從8600萬桶激增至4.39億桶。美國工業的迅猛發展,使其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38%提高到1929年的48.5%,其國民收入也由1921年的594億美元增為1929年的878億美元。1929年,美國擁有50億美元的黃金儲備,占當時世界黃金儲備總額90億美元的一半以上。
生產的高漲刺激了其信用的膨脹。從1923-1929年,美國有價證券的發行額達490億美元,僅在1928和1929年間,就發行有價證券180億美元。證券交易所瘋狂的、規模空前的投資使證券價格不斷上漲。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證券平均價格1923年初不過98美元,1929年初漲到306美元,1929年9月達到了最高峰,漲到365美元。
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指數1900-1934年的市場表現
當時購買證券只需要支付10%的保證金,參與證券投機的人都靠借款來購買大量的證券,2∕3的證券交易是靠銀行貸款進行的。證券市場投機猶如一股潮流,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和報紙上的議論資料。證券的投機狂熱助長了繁榮的幻景。
在投機活動上,堪與證券市場等量齊觀的還有狂熱的房地產投機活動。在這種活動的刺激下,房屋的建造量不斷增加,這對於鋼鐵、木材、采礦等基本建設有關的工業部門也起到了刺激作用。
在這狂熱的年代裡,輿論大肆宣揚『永久繁榮』和『美國例外論』,似乎美國已超越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運行規律之外,再也不會發生以生產過剩為特徵的經濟危機了。就連美國總統胡佛在其1929年4月的就職演說中,也高唱要消滅貧困。
工業的『合理化』運動和汽車、奢侈品等新工業的擴張,還使得整個『繁榮』時期中資本積聚和集中的趨勢加強,中小企業和獨立的小生產者、小商人普遍遭到被淘汰和被兼並的命運。在1927年,美國全國公司中的千分之二的公司佔有全國公司總收益的近70%,其餘99.8%的公司只分得剩下的一部分利潤。
由此可見,美國以至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猶如被吹得過大的氣球,隨時有一觸即爆的危險。1929年10月,資本主義世界一場規模空前的大危機終於爆發了。
危機首先在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爆發。美國工業生產在1929年6月達到最高峰,10月間工業生產指數開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漸衰落下去。10月20日紐約證券交易所破產,特別是23日、28日和29日連續發生大破產,有價證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驚恐不定的幾天內,第一流有價證券的行市竟下跌了40-60%。不少證券持有人迅即破產,茅盾在其小說《子夜》中所描述的資本家跳樓自殺的事情在美國頻頻發生。
證券交易所破產的浪濤波及到一切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德國、法國等國的交易所也相繼破產。1929年秋季證券交易所的破產是其生產過剩危機加深的信號。此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都持續下降,商業繼續萎縮,失業不斷增加。直到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才開始從危機轉為蕭條。
1929-1933年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機。工業生產下降的幅度是之前歷次危機所從未有過的,國際貿易額的實際貿易量也出現歷史上第一次的下降。不僅生產下降的幅度驚人,而且,其延續時間也異常持久。在以前的危機中,生產下降的延續時間不過幾個月,而這次卻是幾十個月。以美國為例,由危機時的最低點恢復到危機前水平所需的時間,煤、生鐵、鋼等都長達四十多個月。因此,1929-1933年危機成為資本主義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世界經濟危機。
1929-1933年危機的極度深刻性和其空前持久性結合在一起,使這一次危機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它使資本主義工商業大幅倒退,使整整幾十年生產力的發展成就付之東流。『一戰』前的各次危機通常使生產水平倒退一二年,倒退四年或四年以上的情況極少。而1929-1933年的危機卻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水平大約後退到1908-1909年。其中美國退到1905-1906年,德國退到1896年,英國退到1897年。
這次危機不僅限於生產和商業范圍,而且也擴展到銀行信用系統,以及外匯和債務等領域。生產過剩危機中商品價格下跌,使工業資本家、手工業者、農民等債務人難以支持,從而使許多公司和企業主遭到破產。美國、德國和法國有幾萬個股份公司因此倒閉。不僅資本家破產,而且實際上某些資產階級國家也破產了。
1931年9月,英國被迫放棄金本位制,宣布英鎊貶值,震動了世界各國。英聯邦以及許多同英鎊聯系的歐洲國家的金本位制都跟著垮台了。1933年3月間,資本主義世界信用、貨幣制度崩潰的浪潮襲擊了美國。美國銀行倒閉之風更加劇烈。到1933年,美國銀行共倒閉11730家,企業倒閉252000家。1933年3月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其就職之日,不得不宣布銀行『休假』,隨即關閉紐約金融中心,並放棄了金本位制。
1929-1933年空前深刻和空前劇烈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宣告了主張『放任主義』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失靈。危機表明,資本主義單靠本身內在的力量已經不容易從危機中爬出來了。於是,鼓吹通過加強『國家乾預』來刺激經濟和保持『充分就業』的凱恩斯主義便應運而生。凱恩斯主義企圖利用加強『國家乾預』經濟的人為措施來克服危機,消除失業和防止革命。
3. 結合當前國家大力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舉措,談談大學生應該如何轉變就業觀念。
一、自我決策能力。自我決策能力是一個人能否獨立思考,果斷處事和獨立完成某項工 作的能力。對於即將畢業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來說,面臨求職擇業,別人的意見和忠告各種各 樣,最終要靠自己決定,這就是對自我決策能力的一次檢驗。在未來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 每一個問題以及它們的變化進展都不可能像在學校那樣有老師給你作指導, 而必須靠自己迅 速作出決定,及時予以處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決策能力對大學生就業是十分重要的。 二、適應社會能力。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現實生活常常不盡如 人意,五彩紛呈的現實生活使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眼花繚亂,很不適應。大學畢業生 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消極現象常常產生不安、 不滿的情緒, 而常常以改造社會為已任的大學生 卻忽視了適應社會這個前提。人類文明總是在繼承與創新的矛盾運動中發展的。適應社會, 正是為了擔當社會賦予我們的職責和使命。適者生存,生存正是為了發展。對社會、對環境 的適應,是主動的、積極的適應,不是消極的等待和對困難的反映,更不是對消極現象的認 同,大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走向社會後才能盡可能地縮短自己的適應期,充 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三、實踐操作能力。實踐操作能力是人們知識轉化為物質力量的憑藉,是專業工作者必 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教學、科研、生產第一線,大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到其作用的發揮。比如,作為一名教師,只有豐富的知識還是不夠的, 還要有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能力。因此,大學生應注意克服只注重理論學習,而輕視
實踐操作的傾向。 一個大學畢業生如果在實踐操作上有過硬的本領, 一定會受到用人單位的 青睞。仍以教師這個職業為例,許多用人學校在挑選畢業生時,往往注重的是畢業生的試講 能力和試講效果,而不只是他們的專業考試成績。 四、表達能力。表達能力是指運用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意見或抒發感情的能力,主要 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一個人要想讓別人了解你,重視你,更好地發揮你自己 的才能,其前提就是要有表現自己的能力。要准確表現自己,就離不開出色的表達能力。不 僅在參加工作走向社會後,會立即強烈地意識到這一點,而且,在求職擇業的時候就會有深 切的感受。比如撰寫求職信、自薦信、個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員提問,接受用人單位的面試 等,第一個環節都需要較強的表達能力。 五、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實際上就是與他人相處的能力。社會上的人際關系遠不如學校 中的同學、 師生關系那麼簡單。 大學生步入社會後, 要與各種各樣的人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 能否正確、有效地處理、協調好工作生活中人與人的各種關系,不僅影響一個人對環境的適 應狀況,而且影響著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業的成就。因此,大學生自 覺地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六、組織管理能力 雖然不是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會從事 管理工作, 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每個從業者都會不同程度地需要組織管理才能, 現代社會職業 表明,不僅領導幹部、管理人員應當具備組織管理才能,其它專業人員也應當具備。隨著時 代的發展,純「書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近年來,許多用人單位在挑選錄用 大學畢業生時,在同等條件下,往往會優先考慮那些曾擔任過學生幹部,具有一定組織管理 能力的畢業生, 這正反映了時代的客觀要求。 以上主要是從普遍性這個角度來談大學畢業生 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
4. 如何分析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式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經濟增速自2010年以來波動下行,持續時間已有5年多,經濟運行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態勢和特點。其中,供給和需求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突出表現為供給側對需求側變化的適應性調整明顯滯後。這就需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矯正供需結構錯配和要素配置扭曲,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促進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為什麼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需求結構已發生明顯變化。一是「住」「行」主導的需求結構發生階段性變化。2013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戶均達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汽車擁有量超過100輛。根據國際經驗,這個階段「住」「行」的市場需求會發生明顯變化。2013年後,我國新開工房屋面積、住房銷售面積先後出現負增長,汽車銷售進入低增長階段。二是需求結構加快轉型升級。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居民對產品品質、質量和性能的要求明顯提高,多樣化、個性化、高端化需求與日俱增。三是服務需求在消費需求中的佔比明顯提高。隨著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和人口老齡化加快,旅遊、養老、教育、醫療等服務需求快速增長。四是產業價值鏈提升對研發、設計、標准、供應鏈管理、營銷網路、物流配送等生產性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供給側明顯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一是無效和低端供給過多。一些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產能利用率偏低。2015年鋼鐵產量出現自2000年以來的首次下降,水泥產量出現自1990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供給側調整明顯滯後於需求結構升級,居民對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出現到境外大量采購日常用品的現象,造成國內消費需求外流。三是體制機制束縛了供給結構調整。受傳統體制機制約束等影響,供給側調整表現出明顯的黏性和遲滯,生產要素難以從無效需求領域向有效需求領域、從低端領域向中高端領域配置,新產品和新服務的供給潛力沒有得到釋放。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供需結構再平衡的內在要求。供需結構錯配是我國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主要表現為過剩產能處置緩慢,多樣化、個性化、高端化需求難以得到滿足,供給側結構調整受到體制機制制約。需求管理政策重在解決總量問題,注重短期調控,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供需結構性矛盾,也難以從根本上扭轉經濟潛在產出水平下行趨勢。當前,只有加快出清過剩產能,處置「僵屍企業」,推進資產重組,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建立有利於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體制機制,才能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增強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生動力。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國際背景
全球低增長困境的症結在於結構性改革遲緩。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都採取了史無前例的量化寬松政策,通過直接購買資產和債券、降低利率甚至實行零利率或負利率等方式,大規模增加市場流動性,提振市場信心。但從實際效果看,全球經濟復甦遲緩,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主要經濟體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放緩。可見,單一的需求刺激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需求管理的短期政策雖在抵禦危機沖擊上發揮了一定作用,但中長期結構性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增強經濟增長動力還需要推進結構性改革。
國際分工格局重構對結構性改革提出緊迫要求。過去一個時期,歐美國家是主要的產成品消費市場,東亞國家是主要的生產基地,中東、拉美、非洲等地區是主要的能源原材料輸出地。國際金融危機後,這種「大三角」分工格局悄然發生變化。歐美國家信貸消費模式難以持續,轉向推進再工業化戰略,一些高端製造業出現迴流;能源原材料生產國迫於新能源技術快速發展的壓力,著力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人力資源豐富的國家憑借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搶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市場。全球分工格局加快調整,跨境資本重新配置,各主要經濟體都力求通過結構性調整提升分工位勢,爭取更有利的分工地位。
加快結構性改革是打造我國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憑借低成本優勢和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我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但也要看到,隨著我國要素成本逐步提高,傳統比較優勢逐步減弱,而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面臨「前有圍堵、後有追兵」的雙重擠壓態勢。這就要求我國從供給側發力,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培育建立在新比較優勢基礎上的競爭優勢。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突出問題導向
著力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產能過剩、庫存過大是無效和低端供給的集中表現。2015年底,我國鋼鐵產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煤炭產能利用率還要更低一些,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商品房待售面積達7.2億平方米,創下歷史新高,尤其是三四線城市庫存壓力很大。過剩產能和積壓的庫存沉澱了大量的廠房、土地、設備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使得要素無法從過剩領域流到有市場需求的領域、從低效率領域流到高效率領域,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去產能、去庫存是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根本舉措。
著力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是導致國內消費外流、消費潛力難以釋放等問題的主要原因。2015年我國居民出境超過1.2億人次,境外消費達到1.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至少一半用於購物,而且購買的商品層次呈下移態勢,從以往的高檔奢侈品轉向性價比高的日用消費品。這反映了我國供給體系和產品品質明顯不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不適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升有效供給能力。
著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當前,行業准入限制阻礙了生產要素在行業間和行業內的自由流動;「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增大了民營企業進入障礙;金融市場不完善,降低了資金配置效率;市場誠信體系不健全、消費者權益得不到充分保護,致使消費者「用腳投票」,轉向境外消費市場;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抑制了企業技術創新潛力的釋放。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打通要素流動和再配置的通道,使生產要素從無效需求流向有效需求領域、從低端領域流向中高端領域,進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要做好需求管理
供給和需求是宏觀經濟管理的兩個方面。供給和需求是對立統一的,保持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動態平衡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供需不平衡、不協調、不匹配,會導致資源錯配和結構扭曲,影響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不意味著放棄需求管理。需求管理重在短期調控,重在引導市場預期。在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定、國內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背景下,做好需求管理可以改善市場預期,增強人們對經濟的信心,避免經濟下行與市場悲觀預期形成相互循環的放大效應。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離不開需求管理的配合。充分發揮需求管理的「穩定器」作用,可以避免經濟增速短期快速下行激化各種矛盾和潛在風險,避免增大改革的難度和成本。當前,要把握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間窗口,根據改革的總體部署、時序安排和推進節奏,拿捏好需求管理的尺度,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為改革有序推進創造條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能發揮提振需求的作用。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最終落腳點是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比如,房地產「去庫存」政策中的保障房貨幣化,在棚戶區改造中以貨幣化形式鼓勵搬遷住戶購買存量房以及降低商品房首付比例等,在去庫存的同時將拉動裝修和家電等相關消費。「補短板」可以通過對貧困地區和農村地區增加投入、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來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可以通過產品和服務創新提高產品品質和質量,吸引和創造更多的國內外需求。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
從化解當前突出矛盾入手。當前的產能過剩矛盾十分突出,部分行業出現周期性過剩和絕對性過剩的相互疊加,產品供給遠大於需求,使得工業品價格持續回落,企業利潤大幅下降,企業虧損面不斷擴大。與此同時,三四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商品房庫存規模偏大的問題尤為突出,需要較長的消化周期。通過「去產能」,逐步化解工業領域的過剩產能,促進企業優勝劣汰,有利於工業品價格合理回歸,扭轉企業整體利潤下滑的局面。通過「去庫存」,減少資金無效佔用,降低債務違約風險,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可以發揮房地產業體量大、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作用,避免經濟運行出現大的波動。
著力防範和化解風險。當前,我國企業的債務水平相對較高,特別是重化工和房地產領域債務高企,資金鏈緊張,違約風險上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可以通過處置「僵屍企業」和不良債務,加快資產重組,提高資產收益率,改善資產質量,避免潛在風險的積累;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降成本」,減輕企業負擔,改善企業財務狀況和償債能力,降低銀行貸款不良率上升的壓力,引導資金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增強實體企業的活力,提高國民經濟整體效益。
重塑中長期增長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做好「減法」,還要做好「加法」「乘法」和「除法」。做加法,就是要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葯、高端裝備、智能製造和機器人等新興產業,使新增長點匯聚成強大的增長動力。做乘法,就是要轉向創新驅動,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做除法,就是要提高單位要素投入的產出率,通過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加強職業技術教育,提高勞動者技能和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能源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引入市場化交易機制,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增強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能力。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戰略行動,為新常態下「怎麼干」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五大政策支柱為依託,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努力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5. 低碳生活方式體現了什麼發展理念
在全球人類的大家庭里,減排二氧化碳的責任,可以通過碳排放指標加以控制;在版中國這樣的大國,也權可以在省際間形成碳平衡交易框架。但是,這種責任控制不可能無限細分到每一個人。每一個人的生活是否做到了低碳,不說只能靠自律,但主要得靠自律。
我們倡導不要浪費食物,倡導隨手關燈,倡導空調盡可能接近自然溫度,如果都靠他律,靠在別人的監督下完成,不僅不現實,而且社會運行成本也會很高。因此,低碳生活靠法律制度不行,得靠每一個人的自覺行動。
其實,我們倡導的低碳生活,也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早已知道,素食比肉食消耗的資源少,前者是低碳的,同時也是更有利於健康的;長久在空調房生活,其實不利於強壯身體的養成。許多習慣低碳生活的人士認為,用低碳方式生活,不過分追求物質生活,在當今浮躁的社會中,能帶來心靈上的寧靜。
自律程度如何,是一個人素質高低的表現。經濟的、環保的、生態的、健康的、自律的生活,就是高素質的人的生活方式。那麼,低碳的生活,就是高品位、高素質的生活。
6.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發生了重大
AC
7. 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相比發達國家,中國向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