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怎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怎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發布時間:2020-12-06 03:55:57

① 為什麼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及如何轉變

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同時要求在十二五期間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應該看到在我們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集中表現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以及貧富差距過大,腐敗現象叢生。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導致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加上收入分配製度的某些弊端,形成社會財富集中度過大,影響社會的公平正義;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協調,服務業明顯滯後,導致就業的結構性矛盾突出;我們的增長主要依靠資金、土地、勞動力的大量投入,科技在增長中的貢獻率偏低,導致投入大、產出小,長期處於世界產業鏈的低端;我們的增長主要靠出口帶動,進出口總額佔GDP的比重偏大,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偏低,導致國際貿易中矛盾頻發,爭端不斷;產業結構落後,導致資源能源消耗多、環境污染重,使我們的發展面臨不可持續的局面。
怎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八個方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一、從以出口導向拉動經濟發展的方式,向以內需為主導,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協調拉動的方式轉變。
二、從以資金、勞力、土地等生產要素驅動經濟發展的方式,向以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驅動的方式轉變。
三、從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向集約型的發展方式轉變。
四、從以傳統製造業為主力推動經濟發展的方式向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含高端製造業)、服務業雙引擎推動的方式轉變。
五、從城鄉二元結構的發展方式向城鄉統籌發展方式轉變。
六、從以東南沿海率先發展的方式向東、中、西部平衡發展轉變。
七、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發展方式向效率公平並重,更多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發展方式轉變。
八、從單純追求GDP增長的發展方式向「包容性增長」的發展方式轉變。

② 如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話題一直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十四屆五中全會更是明確提出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我們希望中國經濟增長的能力能繼續保持下去,但經濟是否持續增長取決於增長的方式能否實現階段性轉變。今天我想從經濟學家的視角談一下這個話題。
經濟增長取決於什麼?
在經濟學家看來,增長應該放到更長遠的視野里去理解。可以說,經濟學家談論增長,其實是談論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能力怎樣,增長趨勢怎樣。它牽涉到人口的變動、資本的形成、教育、制度變化和開放政策等方面。
經濟學家腦子里的「增長」的含義可能和政府以及我們媒體關注的經濟增長的含義還是有區別的。大多數人常常把經濟增長理解為年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幅。在今天的各行各業里,GDP的增長都是深入人心的一件事情,我們的眼睛都關注著GDP每年增長多少。但是經濟學家理解的「增長」是一個長期現象,是指一個經濟在長期所能維持的增長。短期來講,我們關注GDP今年增長多少明年增長多少,但這不能完全反映這個國家的經濟中長期的發展趨勢。比如,我們的GDP曾經達到過14%-15%的增長率,但這沒能維持下去,最後還是回落了下來。因此,經濟學家關注的增長其實相當於我們每年實現的經濟增長的平均值。年度的增長可能是波動的,高於或者低於這個平均值,就是我們所謂的經濟「大起大落」。從平均值來看,我們發現中國這20年來的增長不過在9%左右,要到10%以上就相當困難。當然短期內可以做到這一點,但不能持續,很快會碰到約束和瓶頸,能源、電力、運輸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限制了增長的能力。這種情況在宏觀上叫做「過熱」。這就是說短期的增長不可能持續偏離長期增長能力。
所以,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第一個問題就涉及到怎麼理解增長的含義。
在經濟學家看來,增長應該放到更長遠的視野里去理解。可以說,經濟學家談論增長,其實是談論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能力怎樣,增長趨勢怎樣。它牽涉到人口的變動、資本的形成、教育、制度變化和開放政策等方面。這些都是關於增長的比較長遠的考慮。
如果增長是指長遠的產量增加能力的話,那麼歸根到底,經濟增長就是取決於一個因素———生產率。什麼叫生產率呢?簡單地說,生產率就是產出比投入增加更快的能力。經濟學家發現,前蘇聯在1958年以前經濟增長很快,但以後怎麼也上不去了。為什麼?因為增長的潛能發揮殆盡了。除了生產率之外,其他投入最終都是可以減少的。比如,今天我們中國還有40%的儲蓄率,20年以後,隨著人口老齡化,儲蓄率肯定大幅度下降。韓國1980年代以前保持35%到40%的儲蓄率,今天只不過20%左右。在經濟學家看來,一個經濟能增長到什麼程度,最終就看生產率的潛能積累了多少。通俗地講就是,當你的投入,比如投資和消費,不能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的時候,你的經濟還能不能維持一個高水平的增長?弄清楚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從投入上講,中國目前還不存在問題。我們還有大量的農村閑置勞動力,每年還有300多萬大學畢業生,在校大學生超過1000萬,這些都是增長的投入因素。但是這些因素到未來10年、20年是會發生一些變化的。因此,我們要把增長理解為一個持續性的增長,或者把增長看作潛能的時候,眼光要放到長遠,不能因為現在有那麼多土地和那麼多勞動力,每年的投資增長率都能維持在25%,而忽視未來的增長能力。這些都是變數,唯一能夠推動經濟未來發展的只能是生產率。中國現在高速發展的時候,經濟每年都維持9%以上增長的時候,生產率的變動趨勢怎麼樣,我們是不是走上了生產率潛能在不斷積累的過程呢?不能只看到實物資本的增長。
那麼,一個國家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能積累起生產率的潛能呢?經濟學家比較強調的方面是教育,當然其他的東西也都相關,但最終是教育水平的提高或者人力資本的積累能力決定未來的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講,很多人看好中國經濟的未來。因為中國擁有相當不錯的基礎教育和大學教育。重視教育也被認為是東亞經濟奇跡的一個共同因素。當然,中國與其他國家有很大區別。中國是大國,在教育潛能方面有更顯著的積累能力。新加坡再怎麼發展也不可能容納一萬所大學,可在中國,發展到像美國那樣有幾萬所沒有問題。將來中國和印度一定擁有別的經濟不具備的規模效應,中國的規模效應將成為生產率積累非常重要的源泉。
另外一個可以積累和改善生產率潛能的因素和規模有關系。經濟學家馬歇爾1890年在《經濟學原理》這本書里提到一個概念,叫「外部經濟」。什麼叫外部經濟?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經濟活動之間或者部門之間綜合配套的能力,這個能力會使中國在包括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產品方面很快地擁有競爭優勢。像華為、海爾、聯想這樣的企業就是利用了中國的產業部門之間綜合配套能力強的優勢而獲得競爭力的。包括將來搞飛機這樣的產業在中國也一定有競爭優勢。小國家搞飛機比較困難,自己生產幾樣零部件還可以,可是要綜合配套恐怕就做不起來,需要大量外包。據說波音公司有近兩萬多個零部件要在全世界購買,像美國這樣完全本土化造飛機都很困難,可是在中國很多產品幾乎都可以做到完全本土化來做。將來飛機的全部零部件都可以在中國造的時候,中國製造的飛機因為實現了這個外部經濟效應,肯定比波音的價格便宜不知多少。雖然現在這個潛能釋放的階段還沒有真正到來,但是看看中國產業現在的發展趨勢就可以想明白,中國經濟在生產率潛能的積累能力上很可能是史無前例的。

為GDP而增長的未來風險

處於追趕階段的經濟增長通常速度都比較快,但這並不表明未來還能維持這么高的增長。除非你的效率潛能的積累在這個過程里能夠跟上。否則,一旦越過了追趕階段,經濟的增長可能就會明顯回落。

大家比較熟悉的是短期經濟的發展問題,怎麼保持今年GDP比去年的相對增幅,這是我們當前地方政府工作的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會計含義的增長。為什麼呢?因為GDP實際上是指這一年裡面各個行業所創造的新的價值的總和,也就是我們說的增加值。但是統計所有行業的增加值在現實中是很困難的,通常情況下採取估演算法。比如,28大類行業在規定時間內上報增加值。增加值怎麼算呢,基本上是用總產值乘以增加值率。比如服裝這個行業,增加值可能占總產值的比重根據以往的經驗大概推算出,比如40%,60%都是人家轉移的中間產品的價值。所以,一旦我們過分關注GDP,我們就自然會去關注總產值。這一來,事實上就可以先確定GDP的增長率目標,然後倒算出行業的總產值必須實現多少才能保障GDP增長目標的實現,這就必須有多少投資項目下去才行。可是大家想一想,產值增加多少從長期來看是沒有絕對意義的,因為當年增加的產值完全可以變成日後的庫存。這就是增長目標短期化的問題。

再有,增值稅在中央和地方分享以後,刺激了地方去搞製造業,因為增值稅主要來自於製造業。做大製造業產值最方便可行的辦法就是做投融資項目,而在現階段做項目最簡便的辦法就是招商引資,項目來了就萬事大吉了。這樣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短期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範式。這樣一個發展的範式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和我們對GDP的核算方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長遠來看,這種大幹快上的發展觀如果愈演愈烈並且徹底制度化的話,很可能會冷落了我們對生產率潛能的積累,把注意力簡單地放到資本積累上去了。

現在我們談論增長方式轉變也不應該過多地批評投資太多,問題在於對投資效率的關注不夠。我們擔心的是,現在的發展模式演變成一種權力而非市場主導投資決策的體制。這樣的體制以及表現出的頑固化傾向對於市場力量、金融和企業家創業活動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需要我們特別的關注。

③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體現在哪些方面

就中國而言,主要體現在:
經濟發展的速度——中速還是高速發展?
產業結構——三次產業的內比重容、輕重工業的比重
市場結構——國內外市場比例關系
能源和資源的利用方式——粗放還是集約
能源的結構——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經濟發展對地區差異的影響
經濟發展對環境與生態的影響
經濟發展對人們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

這是一道開放式的題目。建議多閱讀文獻,勤思考。

④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怎麼理解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即從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調整專經濟結構指調整總體的經濟組成屬,經濟結構有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既農業、工業、服務業。中國現在要加強工業和服務業,降低農業在總體經濟的比重!但經濟又分為粗放式的和集約型的!中國需要粗放式的也需要集約型。

⑤ 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黨的十八大報告所闡述的這一重大戰略任務,是基於深刻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國內外環境後提出的。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對內需要不斷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對外需要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其落實的關鍵在於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通過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提升發展的質量與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國內外經濟環境新變化要求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發展方式的選擇是與發展環境密不可分的。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濟政治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戰略機遇期的挑戰因素明顯增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壓力加大。
國際方面,近期世界經濟逐步復甦,但進程緩慢,國際市場持續震盪。受歐債危機、美國財政懸崖問題等的拖累,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短期內難以實現強勁反彈。在原有需求動力減弱的背景下,許多國家紛紛謀求通過經濟結構調整拉動增長,新一輪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態勢顯現,新興行業和技術創新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
國內方面,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與發展程度的加深,我國的傳統競爭優勢正在逐步減弱。在外需增速放緩的同時,國內的綜合成本卻持續上漲,勞動力價格不斷攀升,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增強,盈利空間急劇縮小。此外,創新能力不強,研發能力有限等問題也制約著中國產業發展的質量與效益,長期以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不可為繼。
「我們要堅定信心,打勝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把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按照十八大報告的要求,經濟轉型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努力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出口投資拉動型向內需導向型發展模式的轉變,實現勞動力、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從低端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從製造業向服務業,從低質低效行業向高質高效行業的轉移,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質量、效益與競爭力的全面提升。這也需要政府轉變管理經濟的模式,在發揮好宏觀管理和指導作用的同時,堅持市場的導向作用,尊重市場規律,開展以市場為基礎的生產要素與結構調整,積極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有效配置中的關鍵作用。
二、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先決條件
三十年多前的改革開放政策為中國經濟的騰飛排除了思維模式的障礙,逐步拆除了體制上的桎梏,讓社會生產力從傳統的計劃經濟中解放出來,煥發出勃勃生機。現在,我們無論是在經濟結構、增長方式,還是在區域差異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此前的改革潛力已逐漸釋放,需要新的動力。面對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與條件的顯著變化,我們急需新一輪的改革,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快形成新的對內對外的經濟發展方式,為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與制度保障。
(一)營造平等競爭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創造良好的體制政策環境,以適應和增強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目前,市場還存在部分行業缺乏競爭,政府對經濟活動直接干預過多、過度監管與監管不到位並存等問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有待改善,企業的治理結構和合規經營還有待提高。我們應該通過有力的改革舉措,切實打破壟斷,增強競爭,尤其為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條件和經營環境,通過優勝劣汰機制規范市場秩序,增強企業生存競爭能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公司,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和發展活力,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良性市場格局。
(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設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這要求我們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中,要牢牢把握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這一本質,積極建設和運用好金融系統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為經濟的整體發展提供支持與保障。「百業興則金融興,百業穩則金融穩。」這次金融危機充分說明了有些西方發達國家發生的虛擬經濟過度膨脹、脫離實體經濟的嚴重惡果。我們要以此為戒,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則,結合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需求,積極推進金融體制改革,通過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體制問題、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深化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等有針對性的金融改革措施,有效疏導實體經濟發展瓶頸,促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還處於相對初級階段,資金的利用效率還不是很高。在做好金融監管,有效控制風險的同時,也要積極鼓勵和推進有益的金融創新,維護金融業的活力與競爭力,提升其配置資源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構建有效服務各類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多層次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
(三)實施創新驅動,加快產業升級,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創新將是中國經濟保持活力和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創造良好的政策體制環境,鼓勵與保護市場的創新能力,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創新體系,健全相關法制環境,實現對知識產權的有力保護,把社會智慧和力量引導到創新發展上來。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抓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也是中國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需要。我們要通過快速提高創新能力,轉變中國經濟過度依賴要素數量投入的狀況,不斷提高資本投入的技術含量和勞動力的素質水平,加快向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上游移動,保證中國在新一輪的國際產業競爭中處於優勢。
三、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這一提法體現了我國更加積極主動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更加重視開放的質量與效益,順應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凸顯了內外統籌的科學發展思路。結合當今世界經濟形勢看,此次提出的「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與以往的「擴大對外開放」相比,強調了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
當前,我們需要努力轉變對外經濟粗放型發展的模式,引導企業出口從傳統的競爭成本向競爭技術與品牌的轉變,擴大高附加值產品和自主品牌的出口比例,鼓勵企業提升科研與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中國製造」的質量和水平,逐步實現「中國創造」的跨越式發展,努力提高對外開放的經濟效益,提升中國產業的國際分工地位,實現對外經濟的高效益、高質量發展。
在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堅持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原則,理解和尊重合作方的利益訴求,積極尋找利益共同點,推動與經貿夥伴的相互開放和務實合作,不斷拓寬外部空間,為我國的自身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⑥ 中國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推動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投入及其組合的方式,其實質是依賴什麼要素,藉助什麼手段,通過什麼途徑,怎樣實現經濟增長。
(1)原因:在發展中國家行列,中國經濟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長,堪稱奇跡。但種種跡象表明,中國也為高速的經濟增長付出了沉重代價。一是環境污染嚴重,經濟增長以犧牲生態環境質量為代價。據預計,對環境影響消耗了所創造GDP的7%。二是經濟增長效益低。據有關專家計算,中國目前GDP總量大約佔世界總量的4%,但創造單位GDP所消耗的資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因此,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已經是不需要爭論的問題。
(2)意義:從近期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的需要。從長遠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從更廣闊的視野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子孫後代和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3)現狀:經濟增長方式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根本性問題。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但增長方式轉變難如人意。1994年制定「九五」計劃時,就提出了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但是10年來,經濟增長方式沒有取得根本性轉變,「兩重兩輕」即重速度、重數量、輕質量、輕效益和「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情況依然嚴峻。這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也付出了環境破壞的代價。目前,煤炭已屬超能力開采,仍供不應求。國際原油價格節節攀升,壓力很大。今後如果不在增長方式上有一個根本的轉變,逐步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資源、環境難以支撐,增長難以為繼。
經濟增長方式轉換,一定要突破傳統狹隘的發展思維方式,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放在「四位一體」(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人自身的全面發展)中去把握,賦予經濟增長以新的含義。因為我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不僅資源、環境約束相當嚴重,原來的那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而且推動新型工業與經濟現代化、中國在未來新時期所面臨的外部競爭壓力,也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還因為我國已經進入WTO的後過渡期,逐步與國際融合到一起,就有一個怎麼樣提高經濟競爭力的問題。加上世界范圍內的新技術革命崛起,這兩個潮流同時涌來,給中國經濟帶來極大的壓力,要提高本國的核心競爭力,必須轉變增長方式。
(4)指導思想: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本質就是站在「人」的高度看問題,一切從生活質量出發,讓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最根本問題,這一點解決了,也就解決了經濟增長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問題,也就解決了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在20多年改革發展的基礎上,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強調了要通過經濟文化的發展,實現、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過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把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即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這是我們黨在理論上的重大突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5)方式: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舉全國之力,從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進行不懈的艱苦努力。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摒棄傳統觀念。要辯證地認識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轉變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發展應該始終把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為出發點和歸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調整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途徑和重要內容。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推進科技進步。一方面,科技進步既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標示了方向,同時也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手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加快體制創新。經濟增長方式難以實現根本性轉變,關鍵在於導致增長方式不合理的體制和機制還沒有實現根本性轉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強化企業管理。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微觀基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國民素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歸根到底要靠人。

⑦ 如何理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堅持把經濟復結構戰略性制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⑧ 誰知道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話題緣起:令人矚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夕,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明年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特別是要更加註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更加註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更加註重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增強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更加註重改善民生、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更加註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這實質上指明了我國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以及我國今後的發展戰略。雖然我國、我省經濟最困難的時刻已基本過去,但回升的基礎還有待鞏固。面對政府投資高增長難以持續、消費還不足以為經濟增長提供穩定動力、外需低迷短期也難以改觀的情況,後危機階段,我省必須把應對經濟短期波動與解決結構性矛盾結合起來,更加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切實轉變發展方式,通過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在政府高投入不可持續,出口嚴重受阻情況下,要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必須注意發揮市場啟動消費的作用,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從以政府的高投入為主轉向以依靠投入與擴大消費相結合上來 把推動經濟增長的重心轉到啟動市場需求上來 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宏觀處處長、研究員 譚炳才 當前,我國以及我省經濟已走過最困難時期,觸底反彈,進入了後危機時代。但經濟增長的基礎還不牢固,存在政府主導力量下降、經濟結構不協調、增長動力減弱、要素缺少互動性等突出問題。處在保增長、調結構、防通脹的關鍵時刻,要解決這些制約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除繼續發揮政府在應對危機中的主導作用外,更需要建立多種動力機制,尤其是要發揮我省市場機制完善的制度優勢,轉變政策導向,從直接的政策刺激轉向啟動市場需求上來,以促進經濟平穩運行。為此,關鍵是做到「三個及時三個轉向」。及時調整發展思路,把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從依靠政府投入為主轉向投入與消費並舉目前,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嚴重失衡,投資一家獨大。今年上半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3.5%,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87.6%,拉動GDP增長6.2個百分點,貢獻率迄今最高。預計全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會超過50%。我省情況與全國基本相似,估計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超過18%,高於近年來的平均水平。投入高增長主要是基於去年底開始實施的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支持,政府投資主導經濟增長的特徵十分明顯。發展經濟學理論表明,長期依靠政府投資不可持續,再加上受金融危機影響,財政收入大幅減少,財政的長期支撐也受到限制。與此同時,受出口大幅回落影響,出口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大大減弱,估計我省出口要在1-2年內恢復正常增長可能性不大。因此,在政府高投入不可持續,出口嚴重受阻情況下,要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必須及時調整宏觀調控政策,注意發揮市場啟動消費的作用,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從以政府的高投入為主轉向依靠投入與擴大消費相結合上來。為確保這一宏觀政策的順利實施,在經濟企穩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情況下,經濟刺激政策短時期內不宜退出,但要注意防範預期通脹。及時啟動市場需求,把拉動消費的模式從拓市場促內銷轉向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為重心擴大消費需求,通過拓市場促內銷的做法無疑是十分正確的選擇。去年以來,我省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保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僅靠這一手段遠遠不夠。在我看來,啟動消費需求的根本在於增加居民收入,就是讓占絕大多數人的中間群體擁有購買商品的支付能力,即藏富於民。這迫切要求改變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實現的路徑主要是提高兩個比例:一是大幅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第一次分配中的比例———勞動報酬收入,這是擴大最終消費的前提和基礎;二是適當提高民生支出在第二次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可通過財政轉移支付以健全醫療衛生和教育制度的形式,對貧困地區、弱勢人群進行補貼,使這類人群獲得隱性福利收入。提高這二個比例,無論是國家還是我省完全有能力做到。擴大消費需求還有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以市場化手段調動民間投資主體的積極性,扶持全民創業。啟動內需還要從增加有效供給和實現最終消費上做文章,目前主要是通過政策杠桿有效地啟動房地產、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品的供給,使之成為推動消費轉型升級的龍頭。及時轉變發展方式,把產業發展模式從以傳統為主轉向以現代為主上世紀90年代末期,我省開始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處於經濟上升周期,政府、企業、村集體都缺乏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去年以來,我省借力世界金融危機,大力推進「三促進一保持」和「雙轉移」,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突破,淘汰了大批落後產能,建立起一批富有競爭力的高端產業,生態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應運而生,逐步取代傳統經濟,成為重點扶持發展的新的產業形態。我省發展方式初步轉型成功的事實證明,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轉變發展方式的核心。因此,加快推動經濟結構從傳統產業轉向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的現代產業,是我省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在應對危機保增長、構建未來經濟形態的大格局中,我省只要緊緊抓住市場取向不動搖、緊緊抓住轉變發展方式不動搖、緊緊抓住發展現代產業不動搖,定能率先擺脫危機,率先轉型升級,在爭當全國改革發展排頭兵方面再立新功! 繼續實施刺激經濟計劃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華南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永華市場機制的作用也會使產業結構緩慢地調整,但如果政府出手會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的強度和速度。政府對產能明顯過剩的產業要干預,對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產業要運用財政手段和貨幣政策進行有力支持一年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的保增長,實施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劃已經取得重大成效。在這樣的形勢下,有觀點認為我們可以改變刺激經濟的政策取向。我認為,不宜改變政策取向,需要繼續實行適度的刺激經濟政策。比如調整產業結構的任務實際上並沒有完成,政府要繼續大力推動並在其中發揮作用。產業結構的突出問題:部分產業產能過剩、出口產業比重過大金融危機給我們的一個教訓,就是要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一部分產業的產能過剩,不但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重復建設,而且風電設備、多晶硅等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重復建設,導致產能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出口產業比重過大。出口產業的比重過大,這在大國中是不多見的。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貿易依存度處於20%—45%之間,比如美國的貿易依存度很少超過25%,美國卻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家。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的研究結論是,大國的貿易依存度不大,這是因為貿易依存度與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有關,它隨一國人口的增大而下降。按照這樣的理論,中國既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貿易依存度應該不會很大,但事實上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卻在不斷上升之中,從1978年的不到10%上升到2007年的近70%,其中原因是國內居民需求沒有與經濟增長一同上升。中國人口雖然很多,但是人均購買力有限,即內需不足。出口產業比重偏大是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引致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產業結構,為什麼多年調整仍然嚴重不合理?這是中國產業結構受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約束所致。這種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的特點是:靠國際市場刺激生產、靠投資推動經濟增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很低(內需不足可以用消費率來表示,2007年我國消費率為35%,不到國際平均水平80%左右的一半)。內需不足實際上是外銷過大的條件。中國出口產品的較大比例是製造業提供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這就是說,中國出口競爭力主要靠廉價的勞動力而不是資本和技術因素。為了保住外銷市場,並且能夠不斷增長,就壓低勞動者的工資。所以低工資是支持外銷的重要舉措,是外銷迅速增長的重要條件。有的研究者認為,中國的比較優勢在於廉價勞動力,提高了勞動者的工資,中國就不可能有比較優勢。這個看法是對的,問題是為了保持這樣的外銷市場,難道可以一直實行低工資制度?出口產業的比重偏大,容易受到國際經濟波動的沖擊。比如這次金融危機導致出口銳減,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出現了產能嚴重過剩。雖然內銷產業也存在著產能過剩,但是,出口產業的產能過剩與內銷產業的產能過剩是有區別的。出口產業的產能過剩主要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造成的,內銷產業的產能過剩主要是內需不足造成的。政府刺激經濟有利於產業結構調整政府需要繼續實施刺激經濟計劃,推動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一,要繼續充分發揮產業政策的作用。就目前的產業情況來看,相當數量產業的產品是沒有市場或者說市場容量不大的,就是說存在著嚴重的設備閑置,這在出口產業中表現得特別明顯。只要拿不到訂單,轟鳴的機器聲立刻停下來。一部分產業的產品具有良好的市場潛力,一部分產業處於產品供求大致相當的狀態。如果政府不出手,市場機制的作用也會使產業結構緩慢地調整,但這樣也許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如果政府出手進行強有力的干預,就會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強度和調整速度。政府對產能過剩十分明顯的產業要進行干預,對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產業要動用財政手段和貨幣政策進行有力支持。第二,政府要繼續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在金融危機面前的關鍵是要把企業救活,讓它們能夠活下來。有人說,從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得出的經驗是「剩者為王」。外銷企業在危機中能夠活下來就有希望,危機過後就能發展,這是有道理的。第三,政府採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來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為了配合投資政策的實施,政府可以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有一個限度的,這個限度就是不能出現通貨膨脹現象。我看最近一段時間內還不會出現通脹,還可以執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擴內需、調結構的政策基調不能變 暨南大學經濟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劉金山 當前的政策微調要尊重機理變化,熨平短期波動,服務長期發展,慎對外部沖擊判斷政策轉向的關鍵點:經濟運行的機理有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政策效應有沒有充分顯現、外部沖擊發生什麼變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召開之際,關於明年宏觀調控政策取向尤其是後危機時代宏觀經濟政策能否以及怎樣「軟著陸」的爭論甚囂塵上。其實,宏觀調控,既是科學,又是藝術。這種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是實現一項政策的完美生命周期:通過對經濟形勢的變化及准確預判,出台相關政策,政策效應顯現,政策目標實現,政策工具微調,政策實質淡出,政策取向轉型,根據經濟形勢變化出台新的(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經濟政策。其關鍵在於三個階段:微調,淡出,轉向。回顧1993年以來幾次宏觀經濟政策的轉向,我們可以發現,實行政策轉向的判斷關鍵點在於:經濟運行的機理有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這是根本;政策效應有沒有充分顯現,這是條件;外部沖擊發生什麼變化,這是約束。先微調,待經濟成長的自主力量增強後再淡出,何時轉向則要依約束條件的變化而定基於此,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面臨的形勢是:經濟運行的機理有所變化,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復甦,但還沒有根本性改變,基於市場力量的微觀主體運營活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政策力度大,政策效應初步顯現,但政策退出後,誰來支撐經濟復甦、會不會二次探底?都充滿著不確定性;貿易摩擦加劇,外部需求的疲軟狀態還沒有根本性改變,熱錢加速流入釋放的巨量貨幣又形成了通貨膨脹壓力。這意味著,下一階段宏觀經濟政策的節奏、力度和取向的把握要慎之又慎。要先微調,待經濟成長的自主力量增強後再淡出,至於何時轉向,則要依約束條件的變化而定。根據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以及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短期與長期問題,「擴內需、調結構」的政策基調不會變;根據近期物價上漲的新情況,防通脹(或防通脹預期)會在具體政策中有所體現。難點在於:怎樣進行微調?擴內需重在居民消費,調結構的主體是企業,防通脹的重點在熱錢流入形成的沖擊擴內需,擴什麼,靠什麼?擴內需,平穩投資,緩解產能過剩壓力;重在消費,提高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持續貢獻至關重要。擴消費,重在居民消費。居民消費,一方面在於支付能力的持續增加,在於收入來源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在於拓展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完善消費環境與配套措施,便於消費升級。居民消費傾向的變化,與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程度及由此形成的制度預期密切相關。不同階層間、地區間、城鄉間的收入差距過大,會抑制整體內需的持續增長,收入分配體制亟待完善。調結構,調什麼,靠什麼?理順外需與內需的關系,實現良性互動,內需為主;理順投資與消費的關系,消費變數要越來越獨立;理順項目投資與產能過剩的關系,資金預算硬約束一定要形成;理順短期波動與長期發展的關系,短期行為要服務於長期發展;理順城鄉關系,城市化與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市民化需要持續推進;理順地區關系,財政轉移支付重要,地區間的產業聯系與產業規劃更重要。這一切的調整,靠什麼?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為主體。企業是結構調整的自主力量,政府規劃、構建平台、完善服務、信息預警等增進市場的工作必不可少。防通脹,防什麼,靠什麼?目前,基於稀缺性和供求關系變化而出現的水、電、煤、油、氣、熱等價格的上調,是防通脹時考慮的因素,但不是防通脹的重點,這些方面重要的是推進價格改革,建立和形成一套更能反映市場運行規則的價格機制與價格體系,旨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產業轉型和消費行為模式轉變。防通脹的重點在於熱錢流入沖擊產生的貨幣量對通貨膨脹形成的壓力。這需要一方面加強對非正常資金流入的監管,另一方面運用對沖手段化解這種貨幣沖擊。此時,慎用加息政策,因為在進一步升值預期下加息會加劇熱錢流入,反而不易於控制貨幣量,卻抑制了企業的恢復性成長。

閱讀全文

與怎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