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理解發展壯大國有經濟的意義
國有經濟,毫無抄疑問,就是國襲家所有制經濟。以前的國有經濟體制,是大鍋飯國家補助優待制度,員工沒有工作的積極性,干多干少一個樣,所以,其發展受到了制約。現在,國家推動國有經濟的市場化改制,但大部分的國有經濟都是國家的支柱產業,為了不落入外人之手,國家在股權改制上,推出了國有的混合所有制,即國家佔大頭,社會他人佔少頭。而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對國家自由操控自己的經濟發展,對國家的稅收增收等都大有幫助。
Ⅱ 國家對國有經濟和個體經濟分別採取怎樣的政策
一、國家對國有經濟的政策有:
1、國有經濟要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支配地位,支撐、引導和帶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目標中發揮關鍵作用。
2、國有經濟更要注重在整體分布上的優化和經濟素質、技術素質、管理素質等方面質的提高,影響力的擴大。
3、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控制力的發揮,不只是通過國有獨資企業的作用來實現的,更要通過大力發展由國家控股和參股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業來實現,使國有資本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4、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在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在不同產業和不同地區,可以有所差別。
二、國家對個體經濟的政策有:
1、生產資料和勞動成果歸個人所有。
2、勞動者以自己的勞動為基礎。個體經濟中,生產者既是直接的勞動者,又是生產資料的私有者,勞動者主要依靠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
3、放寬了對個體工商戶經營主體、經營范圍、經營規模等方面的限制,規定「有經營能力的公民」經登記都可以成為個體工商戶,可以經營「不屬於法律、行政法規禁止進入的行業」。
4、根據經營需要可以招用從業人員,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個體工商戶轉變為企業組織形式。
(2)國有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個體經濟建立在分散的、小規模的生產條件基礎上,本身具有不穩定性,因而在各個社會形態之中,不能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經濟關系,它總是依附於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形式,作為一種附屬和補充的經濟形式存在。
而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主要是在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正確導向和對經濟運行整體態勢的控制和影響上。從戰略上對國有經濟布局進行整體調整,既要保持它的一定數量,更要注重整體布局的優化和實力上質的提高。
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這也將為8億農民從溫飽邁向小康提供了廣闊天地。
Ⅲ 如何全面客觀地反映國有經濟發展現狀──關於國有經濟
經濟區劃圖片(1張)所謂經濟區劃是根據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的規律、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特徵的相似性、經濟聯系的密切程度,或者依據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與任務分工,對國土進行的戰略性區劃。中文名:經濟區劃時間: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相關國家:歐美國家相關文獻: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分享發展簡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歐美國家以區位論為理論依據,開展經濟區劃的研究。他們強調市場在區域構成中的作用,偏重於部門經濟區劃的研究。列寧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經濟區劃問題的奠基人。他在《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9)一書中結合俄國的實際,提出了經濟區劃的基本思想。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後,列寧在領導編制《全俄電氣化委員會計劃》(1920)時,通過劃分經濟區把全俄電氣化計劃和各地區的具體條件因地制宜地結合起來,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區劃理論的發展。與此同時,蘇聯一些經濟地理學家如H.H.巴蘭斯基、H.H.科洛索夫斯基等,對經濟區劃的理論、原則、方法以及類型等做了大量研究,從而形成經濟區劃的理論體系。區劃種類目標性的經濟區劃第一,目標性的經濟區劃。根據不同的區域經濟發展目的,對特定區域進行的經濟區劃。綜合經濟區劃第二,綜合經濟區劃。對某個地區的全部經濟活動進行區劃的,稱為綜合經濟區劃。部門經濟區劃第三,部門經濟區劃。對某地區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門的經濟活動進行區劃的,稱為部門經濟區劃。時序經濟區劃第四,時序經濟區劃。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階段,對不同時期的經濟空間結構給予的界定。客觀基礎關於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區是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以後的表現形式,是在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條件下形成的具有全國意義專業化的地域經濟統一體。經濟區劃就是科學地反映客觀形成的這一地域經濟統一體的體系。另一種觀點則否認存在經濟區劃的客觀基礎。認為它是分區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如何劃分經濟區則取決於研究任務的需要,可以相應地規定不同的原則,採取不同的方法。原則方法不同的國家劃分經濟區的原則有所不同。中國劃分經濟區的主要原則是經濟原則,其內容是:①國民經濟全面發展與充分發揮地區經濟優勢相結合。劃分經濟區時要從總體利益出發,結合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全國的和地區的綜合平衡,合理地確定地區經濟專業化發展的規模和綜合發展的程度。②地區經濟的現狀與遠景發展相結合。劃分經濟區要從歷史上已經形成的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的特點出發,充分考慮各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並以對全國和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科學預測為劃分依據。③地區經濟中心與其經濟吸引范圍相結合。經濟中心即全區生產、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最集中的城市,是地區經濟聯系的樞紐,對周圍地區具有經濟上的吸引力。結合交通運輸條件正確地估算經濟中心的經濟吸引范圍是劃分經濟區的重要依據。④經濟區劃要與國民經濟計劃管理體制相適應,以利加強對宏觀經濟的計劃指導。⑤充分考慮建立外貿出口基地和發展國際分工合作的需要,利用國際市場促進國內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此外,劃分經濟區還要考慮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態原則、有利於民族自治和發展的民族原則、國防建設的需要以及促進合理的國際分工發展。基本程序①系統地調查研究全國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的現狀及其形成的原因和條件。②根據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口增長對社會經濟發展進行預測,並制定國民經濟發展的總目標。③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總目標,結合各地區發展經濟的條件,確定各地區生產專業化的方向,並根據主導專業化部門發展的需要勾劃出經濟區的概略輪廓。④以地區專業化部門為主體,研究地區經濟結構的合理性;通過全國的和地區的綜合平衡,具體地確定各經濟區專業化生產的規模和綜合發展的程度;綜合各個經濟區發展的需要,進一步研究經濟區界的劃分。⑤根據地區經濟中心的經濟吸引范圍,分析區內、區際的經濟聯系,結合交通運輸條件對經濟區界進行具體的經濟論證。
Ⅳ 國家經濟發展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可以由多方面的指標來衡量,一般適用較多的是人均GDP、人均能源消費、農村人口比重、人口預期壽命、新生嬰兒死亡率、識字率等。不同的組織還制定指標來衡量各種制度環境。 其中,比如「人口預期壽命」、「新生嬰兒死亡率」能比較合理的反應出一個國家的人民生活水平狀況,是廣泛適用的衡量發展水平的指標。 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幾個主要指標 1、國內生產總值(GDP)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或一個季度)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使用的產品和服務(勞務)的價值。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的總和,作為一個國家,叫作國內生產總值,作為一個地區,就叫地區生產總值。 與GDP既相聯系又有區別的一個指標是GNP,也叫國民生產總值,是指國內居民(單位)在一個既定時期內獲得的收入總值。兩者的區別通俗一點解釋:GDP包括了境外單位或居民在我國境內創造的價值,卻不包括我國單位或居民在境外創造的價值;而GNP正好相反,它包括了我國單位或居民在國外創造的價值,卻不包括境外單位或居民在我國境內創造的價值。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經濟中,兩者基本上是相等的,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這兩個數值是不同的。盡管在一些國家這個差別很小,那是因為總有一部分國內產值為外國人所有,而一部分外國的產值又為國內居民所有。 GDP是國際上比較通用的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它能從總體上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2004年,我國的GDP總量在世界排名第六,排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之後。2005年,我國的GDP總量為182321億元。)但也有不足之處,因為它忽略了一些生態環境因素和社會方面的效益。這也就造成了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不惜以浪費大量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這解決這一問題,國家正在研究神槍手的國民經濟指標核算體系,引入「綠色GDP」的概念,現在這一指標體系已經初步確定。據北京市試點測算,剔除資源環境等因素之後,綠色GDP數值大約為原GDP的75%左右。 盡管現行的GDP核算方法有一定不足,但它也從總體上反映出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 2、人均GDP 人均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最普遍的一個標准,一般地說,人均GDP高,社會福利水平也就高。國際上比較通行的標准為:人均GDP在400美元以下為貧困,達到400美元為溫飽,達到800美元為小康,達到4000美元為富裕。按照這個標准,我國除貴州以外人均GDP都超過了800美元,也就是總體上都達到了小康水平(但不是全面的小康)。 人均GDP在衡量經濟社會福利水平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它是按市場價格來計算的,往往與真實的社會價值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也忽略了資源、生態、環境等社會價值,這就需要引入「綠色GDP」。第二,經濟福利水平取決於市場價格,不同國家的購買力也是不同的,這就需要引入「價格指數」。第三,人均GDP沒有考慮到經濟收入的不平等程度,有時人均GDP高的國家福利水平還可能低於人均GDP略低的國家,最典型的就是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比如巴西、玻利維亞、阿根遷等,人均GDP已經超過了3000美元,有的達到5000美元,但由於貧富差距太大,社會卻是動盪不安,經濟學界稱其為「拉美陷阱」,這就需要引入「基尼系數」。 3、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是用來判斷社會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個指標,它的數值在0~1之間,基尼系數越小,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0表示絕對平均,1表示絕對不平均。目前公認的標準是,基尼系數在0.3以下為「好」,0.3—0.4之間為「正常」,超過0.4為「警戒」。一旦基尼系數超過0.6,表明該國社會處於可能發生動亂的「危險」狀態。關於我國的基尼系數是多少,官方的說法是在0.4~0.45之間,有的學者認為可能已經超過了0.5,總之已經超過了「正常」范圍,這一點已經引起了高層的重視。據有關資料介紹,我國目前貧富差距較大,資料說,50個富豪的資產,就相當於5000萬農民的年收入;300萬個百萬富翁的資產,就相當於全國9億農民兩年的總收入。 4、城鄉居民收入 這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最為直接的指標。在城鎮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叫農民人均純收入。目前,我國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很大,而且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收入差距也很大。2005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最高的是上海18645元,最低的是青海8058元,相差10587元;遼寧省為9108元,排名13,低於全國平均線1385元;鐵嶺市為6526元,低於全省平均線2582元,低於全國平均線3967元,比全國最低的青海省還少153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全國平均為3255元;最高的也是上海8342元,最低的是貴州1877元,相差6465元;遼寧省為3690元,排名第九,高於全國平均線435元;鐵嶺市為3756元,分別高於全省和全國平均線66元和501元。再從城鄉差距看(也許有不可比性),全國城鄉差為7238元,遼寧省相差5418元,鐵嶺市相差2770元。 5、恩格爾系數 它是世界上比較通用的衡量國民生活質量的一個指標。它是指用於購買食品的支出占整個支出的比例。通用的標准為:恩格爾系數高於60%為貧困,60%~50%之間為溫飽,50%~40%為小康,40%~30%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2005年,全國城鎮為38.5%,農村為41.9%,城鎮最低的是重慶和內蒙古31.4%,最高的是西藏53.9%,農村最低的是北京32.8%,最高的是西藏60.3%;遼寧城鎮為38.8%,農村為41.6%。 其他不重要
Ⅳ 如何認識國有經濟的地位和作用
憲法第七條規定:「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國家安全鞏固國有經濟和發展的主導力量。」
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一個最重要的部分,這是一切生產手段共同擁有的勞動人民所有制形式,以及全社會實現生產資料的公有制。
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包括礦產,河流,國家森林,荒地,草地和其他自然資源,陸地和海上,而且所有的人所有的工廠,農場,商店,鐵路,電信和銀行。可見,公有制經濟保持了國民經濟的命脈,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其社會化大生產緊密結合起來,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主要經濟基礎,從而成為該國國家有計劃開展重要經濟狀況的宏觀調控。因此,佔主導地位的國有經濟在社會主義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
引入新的思想作用
要更新觀念,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不佔主導地位的作用,只是作為國有經濟中的份額國民經濟的更多越高越好,還是要了解各種所有制的企業的比例,國有企業的數量,越多越好。
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正確方向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正確的方向和國家經濟發展和對經濟的整體形勢影響的控制權。從國家經濟整體調整戰略布局,既要保持一定的量,更要注重優化和質量改進的總體布局實力。這種戰略調整也必須完美符合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所有制結構的優化升級相結合。
進一步增強加強對國家對經濟的控制的控制,你需要採取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國有經濟佔主導地位,在國民經濟的關鍵領域的關系和重要的產業支撐,引導和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目標發揮了關鍵作用。其次,國有經濟應保持必要的數量,更要注重優化和質量在經濟,技術質量,管理質量和質量改進等方面的總體分布,擴大影響力。第三,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發揮,不僅通過國有企業的作用來實現,而且要在企業持有的股權的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發展中國家和實現國有資本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四,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在不同行業和不同地區的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可能會有所不同。
Ⅵ 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指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較高的社會化生產力相適應,基本上實現了勞動者在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繫上的平等。 國有經濟的作用 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其一,它掌握著國民經濟的命脈,是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其二,它掌握著社會化程度較高的現代化大生產,代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是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的物質基礎。其三,它是國家依靠經濟手段引導其他所有制經濟,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的物質條件。在改革和發展中,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必須加強,其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
Ⅶ 什麼是國有經濟
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指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佔有生回產資料的公有制形式答。它同較高的社會化生產力相適應,基本上實現了勞動者在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繫上的平等。
國有經濟的作用
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其一,它掌握著國民經濟的命脈,是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 其二,它掌握著社會化程度較高的現代化大生產,代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是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的物質基礎。 其三,它是國家依靠經濟手段引導其他所有制經濟,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的物質條件。 在改革和發展中,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必須加強,其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
Ⅷ 國有經濟,國民經濟,國營經濟分別是什麼意思有啥區別
國有經濟:指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的一種經濟類型,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成分。國有經濟是又稱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指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的一種經濟類型,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成分;
它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使用國有資產投資舉辦的企業,也包括實行企業化經營,國家不再核撥經費或核撥部分經費的事業單位和從事經營性活動的社會團體,以及上述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使用國有資金投資舉辦的企業;
國民經濟:由各行各業構成的各個經濟部門的總和,它的基本構成細胞就是各個企業、事業和行政單位以及居民戶。對國民經濟的觀察可以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進行;
從靜態上看,國民經濟是由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各行各業的有經濟利益關系的各單位構成。從動態上看,就是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即依次從生產開始,經過分配,達到最終使用的不斷循環利用過程;
國民經濟是指一個現代國家范圍內各社會生產部門、流通部門和其他經濟部門所構成的互相聯系的總體。工業、農業、建築業、運輸業、郵電業、商業、對外貿易、服務業、城市公用事業等,都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
國營經濟:是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的經濟形式。通過國家投資和對私人企業實行國有化的方法而產生。因國家的性質不同,有資本主義國營經濟和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營經濟即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為滿足全體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服務。
區別:
主體不同:國有經濟,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生產利潤歸國家;國民經濟,生產資料不一定歸國家所有,利潤按勞分配;國營經濟,是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
(8)國有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國有經濟的正確導向
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主要是在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正確導向和對經濟運行整體態勢的控制和影響上。從戰略上對國有經濟布局進行整體調整,既要保持它的一定數量,更要注重整體布局的優化和實力上質的提高。
這種戰略調整,還必須同國家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完善結合起來進行。
國營經濟定義:
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並由國家直接經營的經濟。有資本主義國營經濟和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在中國,關系國計民生、影響經濟全局的企業和現代化大工業、交通運輸郵電業、金融保險業以及主要商業等均屬於國營經濟。改革開放後,國家一般不直接經營企業,因而改稱為國有經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有經濟
網路-國民經濟
網路-國營經濟
Ⅸ 國有經濟和國民經濟有什麼區別
二者的區別:二者的主體不同,簡單的說國有經濟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生產利潤歸國版家,國民經濟生產權資料不一定歸國家所有,利潤按勞分配。
但是國民經濟是國家經濟的支柱,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總量反應這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高低,二者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
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主要是在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正確導向和對經濟運行整體態勢的控制和影響上,戰略上對國有經濟布局進行整體調整,保持它的一定數量,注重整體布局的優化和實力上質的提高。
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需要把握以下幾個環節:
一是,國有經濟要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支配地位,支撐、引導和帶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目標中發揮關鍵作用。
二是,國有經濟應當保持必要的數量,要注重在整體分布上的優化和經濟素質、技術素質、管理素質等方面質的提高,影響力的擴大。
三是,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控制力的發揮,不只是通過國有獨資企業的作用來實現的,更要通過大力發展由國家控股和參股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業來實現,使國有資本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