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區域經濟發展應遵循什麼原則
區域振興要靠揚長避短 殷新宇:區域協調發展因為涉及多方關系的整合,必然會在不斷深入的進程中遇到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 王昭:是的,相比各省市自身的發展,區域協調確實將會遭遇更多的難題。揚長避短、加強互補,另外要目光長遠、整體規劃,這是代表、委員們共同的建議。 吳敬璉委員:無論是西部開發、東北振興還是中部崛起,都有一個共同問題,即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保證較快的發展速度。東部為什麼能夠快速發展起來?我看,就4個字:改革開放。單純要項目,要搞政策傾斜,要中央投資,這不是一個真正能夠振興的道路。區域發展中,要針對地區特點制定不同措施,具體規劃。對每個地方要調查研究,看優勢和劣勢各是什麼,揚長避短。地方要振興,根本上是要揚長避短。各地區優勢和劣勢不一樣,有必要進行區域資源整合,但最好是通過市場整合資源,而不是以計劃性的手段進行整合。 牛文元委員:在區域合作過程中會遇到兩大問題:一是行政管轄與各區域經濟利益的矛盾。在處理這個問題上,可以借鑒歐盟的經驗。第二個問題就是要兼顧社會和經濟的和諧發展。當財富分配出現落差後,會引發社會的不穩定,在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也要注重財富公平,要注重同步發展。行政與經濟發展、社會公平間的矛盾,是制約未來整合成功的重要因素。
『貳』 區域經濟發展的兩條重要原則是什麼
因地制宜,優勢互補 .。望採納!歡迎追問
『叄』 請問,區域經濟發展應遵循什麼原則謝謝~請幫忙詳細回答,期末考試的復習題。
因地制宜原則;優勢互補原則;科學定位原則;適度開發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統籌規劃原則;市場主導原則。等等
『肆』 發展區域經濟應當遵循的原則是
因地制宜,優勢互補。
『伍』 怎樣發展區域經濟
(一)清除發展過程中的體制性障礙,推進市場化進程
區域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新型的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走得快的地區,經濟發展也常常走在前列。加快制度創新,為經濟發展清除體制性障礙,是現實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只有消除了體制障礙,才能加速市場化進程,才能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地區的經濟發展。
1. 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對國有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清除發展過程中的體制性障礙,關鍵是解決產權問題。構建合理的產權結構,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是對國有企業進行規范公司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更是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股份制是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這是我國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結合得出的真諦。單一國有資本構成的國有企業,產權主體虛置,經營責任不落實,企業缺乏活力,運營缺乏效率。因此,我們要積極推進國有企業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造,積極吸引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和改組,切實解決產權主體法人化的問題,建立並完善出資人的責任機制和產權利益機制,完善職業經理人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積極推進國有企業經理人的職業化建設,這是激活國有企業的希望所在。在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過程中,重要的企業可以考慮相對控股和由多家國有投資主體共同持股的方法,多家出資主體的存在可以互相制約,這是規范股份制和公司制的基本要求。此外,國有投資公司、控股公司在遵守市場經濟自願交易、公平競爭的原則下,也可以而且應當向非國有企業參股。國有資本通過控股、參股等形式,與其它性質的資本融合,有利於國有產權的流動、重組,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運營效率。
2. 調整所有制結構,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不僅是搞好國有經濟,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需要,而且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的迫切要求,將有力推動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在非公有制經濟沒有進入壁壘的一般競爭性領域,國有企業的總體競爭力處於趨弱態勢,在這些領域,非公有制企業比國有企業更具優勢,國有企業要從這些領域退出。
(二)提升產業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發展水平
首先,大力發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提高企業技術水平。企業競爭力大小最終取決於技術水平的高低,提高技術水平是企業發展的永恆主題。建立多層次的合作渠道,依託科技交流合作及產業化中心,將科技合作方向向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鼓勵各中心與大企業合作,參與國家技術引進、吸收和產業化,建立更多的科技合作示範基地。積極運用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提升企業新產品開發和管理能力,加大製造業信息化的實施力度,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
其次,擴大企業經營規模,增強市場控制力。在科學分析和合理規劃的基礎上,構建企業橫向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經營,擴大經營規模。其中,進行縱向一體化延伸時最好採用資本集中方式,盡量收購或聯合現有企業而不主張新建企業,以防止重復建設。這個過程中,企業要盡量打破地區界限進行資本輸出,開展跨地區和跨國經營。
再次,廣泛開展與跨國資本的合作。與跨國資本合作,不僅可以使國內企業從國外獲得資金、技術和優秀的管理模式,而且可以參與跨國資本內部全球分工體系,與跨國公司一起分享增長利益。為此,當前要加速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公司化改制,組建開放式產權市場,興辦各類中外合資的產權交易中介機構,以一些合作基礎好、技術水平高和產業化進度快的企業為依託,促進與跨國公司的合作。
(三)加速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第一,全力拓展城市功能。要充分發揮港、區、市(港口、開發區、城市)三位一體的綜合功能,增強中心城市和開發區的輻射能力,加快構築經濟區之間相連而成的城市經濟帶。
第二,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物流業的發展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的重要條件,構建現代物流網路要加大港口、機場、鐵路、公路、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第三,構建創新的制度、機構和機制,建立和完善區域經濟一體化運行機制。如建立和完善區域利益共享機制、協調發展機制、聯手對外招商機制、行業推進機制、有效的制衡機制等,以保障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順利進行。
(四)發揮產業集群效應,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產業集群是當前世界經濟中一種非常有效的區域性經濟組織形式。區域的核心競爭力往往表現在地方特色產業集群上。產業集群是指由相同、相近與相關產業的企業聚集某地,進而吸引其他相關機構進駐該地,共同構成的群體,是產業與區域的有效結合。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是專業化、集中化、網路化與地域化,它強調區域發展要素中資源整合的協同效應,從而能帶來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有效發揮產業集群的強大優勢,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我國產業集群發展典型的是浙江、江蘇、廣東等地,它們很大程度上依賴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要有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作為產業鏈的環節,以保持企業和集群的活力和競爭力。因此,發展集群經濟,一方面,應採取有效措施促進非國有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的發展,通過激活民營經濟,推動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應整合和優化物流供應鏈。
在產業集群規劃發展過程中,要加強政府的政策引導作用。產業集群能夠在某一地區形成並非偶然,地方政府的有效介入是推動集群經濟發展和促進地方經濟繁榮的關鍵因素。各地可根據本地特性選擇合適的產業,引入或培育出具有較強衍生能力的關鍵企業,通過該企業的成功發展,逐步衍生或吸引越來越多的相同、相近與相關企業聚集該地。政府機構應該以集群整體來看待區域集聚的企業群,培育高級資源要素,優化集群結構,尤其在人力資源開發和技術資源的培養方面,應通過有意識的培訓和引進加強資源上的優勢,適當引導集群的規模,增強集群總體的生產能力和市場佔有率,擴大集群的影響力。在集群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政府應引進產業內極具競爭力的企業,改善集群結構。在集群群內企業行為方面,政府應積極引導和規范競爭,促進合作
『陸』 要建沒新區要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要哪些原則
題文
一個區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既要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同時還要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系。據此完成1~3題:
1.下列地區農業生產的做法發展符合因地制宜原則的是
[ ]
A.西北地區開墾草原發展種植業
B.東北平原利用黑土種植甘蔗
C.長江中下游地區發展淡水養殖
D.青藏高原大力發展桑蠶養殖業
2.珠江三角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前沿的主要地理優勢是
[ ]
A.熱帶季風氣候的水熱條件好
B.京廣、京滬鐵路直通本地區
C.位於我國東南沿海,且毗鄰港澳
D.礦產資源和能源充足
3.西氣東輸工程的優勢體現在
[ ]
A.緩解西部的交通壓力
B.緩解了東部地區的能源緊張
C.改善西部的環境污染
D.迅速增加了東部地區的財政收入
題型:單選題難度:中檔來源:江蘇省會考題
答案(找作業答案--->>上魔方格)
1.C
2.C
3.B
馬上分享給同學
0
揪錯
收藏
考點梳理
據魔方格專家權威分析,試題「一個區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既要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主要考查你對 珠江三角洲,中國的農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等考點的理解。關於這些考點的「檔案」如下:
現在沒空?點擊收藏,以後再看。
因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點,詳細請訪問魔方格學習社區。
珠江三角洲中國的農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考點名稱: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簡稱珠三角,是西江、北江和東江入海時沖擊沉澱而成的一個三角洲,面積大約5.6萬平方公里。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海陸交通便利,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改革開放以來,利用國家的政策優勢和有力的區位條件,成為中國崛起最快的地區之一,發展成中國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強、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輻射帶動華南、中南和西南地區發展的龍頭。珠江三角洲輕工業發達,有製糖、絲織、食品、造紙、機械、化工、建築材料、造船等工業,有南海明珠之稱。「大珠三角」指廣東、香港、澳門三地構成的區域。「大珠三角」面積18.1萬平方公里,以經濟規模論,「大珠三角」相當於長三角的1.2倍。「大珠三角」已成為世界第三大都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最重要的特點是外向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約一半是通過國際貿易來實現的,外貿出口總額佔全國的10%以上。不少企業的絕大部分產品供應國際市場。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1980年國家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珠江三角洲地區佔了其中兩個,1985年,珠江三角洲被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珠江三角洲成為經濟開放地區的原因:
1.區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廣闊,氣候溫暖濕潤,毗鄰大海,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具有對外開放傳統;
3.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扶植。
珠三角地區農業特點:
1.水稻在本區普遍種植,珠江三角洲和台西平原是重要的稻米產區。甘蔗是本區最重要的經濟作物,粵、閩、桂成為全國重要的蔗糖供應地,珠江三角洲的產量更占重要地位;
2.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在低窪易澇區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養魚,基堤上栽植桑樹、甘蔗、果樹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樹的肥料,桑葉養蠶,蠶糞、桑葉、蔗葉又可作魚餌,塘基互養,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水陸互養的基塘農業人工生態系統。據基上種植的作物不同,有「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等種類;
3.經濟作物有橡膠、劍麻、油棕、椰子、咖啡、可可、胡椒等熱帶作物,海南島的橡膠種植在全國占重要地位。
珠江三角洲政區圖:
小漁村,大城市——深圳
深圳,華南第二大城市,中國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國際花園城市,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國際重要的空海樞紐和外貿口岸。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已發展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是華南重要的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基地。深圳是中國南部美麗的濱海城市,有遼闊的海域連接南海和太平洋。因毗鄰香港,深圳市域邊界設有全國最多的出入境口岸。深圳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2012年經濟總量居中國大陸第四位。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現在,該天也被世人親切的成為"深圳生日"。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2004年,深圳成為無農村的城市。
『柒』 經濟地理中,經濟區劃的原則是什麼
A 經濟原則
1 國家經濟體系和地區優勢相結合
在經濟區劃時必須將全國經濟的統一性和地區經濟的特殊性相結合,國家利益是最高追求目標,地區優勢要結合全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2 經濟專門化方向和綜合效益結合
發展與專業化部門相適應的產業體系,擴大地區經濟的綜合發展能力。
B 生態原則
1 正確處理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2 根據各地區環境容量和資源結構特點,建立與當地條件相適應的產業結構,做到產業結構和地方優勢資源配置相結合,以利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3 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氣物的排放,促使地區經濟和生態環境都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C 社會原則
經濟區劃要堅持經濟增長和社會協調發展相結合的原則。
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地區經濟發展又十分不平衡,「老、少、邊、窮」地區在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科學、技術水平上還比較落後,在經濟區劃中要把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結合起來,注意增強不發達地區的資源開發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捌』 發展區域性經濟的原則是什麼
特色、避免重復、結合實際、聯系周邊、注重配套、自我定位、配合全區域的整體規劃。
『玖』 綜合上述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堅持什麼原則
我以福建省的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為例,像你論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生產力合理布局、國土資源優化配置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福建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
福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是:合理布局,突出重點,繼續強化閩東南的地位和作用;大力推進閩東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擴大對外開放,加快城市化進程,優化配置國土資源,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加大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加快扶貧開發與小康建設,提高人口素質,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確保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拓展省內外市場、培育支柱產業、優化經濟結構、擴大開放開發、加強人才和科技交流、發展社會事業等方面廣泛加強山海協作,逐步縮小山海發展差距,共同構建基礎設施配套、產業結構合理、經濟實力增強、生態環境優美、社會協調發展、兩個文明建設水平同步提高的海峽西岸經濟繁榮帶。
福建區域可持續發展具體目標
年份 經濟協調發展目標 交通體系目標 資源開發目標 環境保護目標 實驗區建設目標
2005 山海差距逐步縮小 建成四小時交通圈 山區林產業和建材業產值提高
2010 山海差距朝縮小方向發展 形成四通八達公路網 山區水力資源90%以上得到開發 資源及環保工作進入全國上游水平 建成全省可持續發展重點示範區
行 動
1.山海協作,聯動發展。
拓寬山海協作的領域,逐步提高山海協作的規模和層次,有計劃、有選擇地發展高新技術協作項目。建立有利於山海生產要素流動和優勢互補的運行機制。建立高效、統一的山海協作領導和協調機構,建立山海協作運作基金,促進山海優勢資源的相互流動、相互滲透和合理配置。完善以市場手段為主促進山海合作的管理運行機制,改變以政府為主的協作方式,促進山海協作長期有效地進行。採取山海全方位、全區域環境整治措施,處於上游的山區要加強江河源頭植被保護和水土保護,防止水土流失,緩解閩江下游汛期洪水的壓力;關停並轉「三小」污染企業,控制污染物排放量。處於下游的沿海地區應採取高新技術,開展全過程清潔生產和污染控制,提高環境質量,同時在技術、資金上適當支持上游地區的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
2.推進閩東南可持續發展。
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一是要發展和培育知識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同時發揮面對台灣的區位優勢,強化與台灣高新技術產業的合作與交流,努力形成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精細化工、海洋開發工程等新興產業開發帶。二是要利用科技進步成果改造現有產業,提高其科技含量,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全面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拓展經濟腹地。形成以廈門為中心的九龍江下游地區,帶動閩西及閩中部分地區並向粵贛輻射的廈門港區經濟區,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下游地區,帶動閩東和閩北並向贛浙輻射的福州港區經濟區,以湄洲灣為中心帶動閩中其他地區並向贛皖輻射的湄洲灣港區經濟區。從而提高港口貨物流通量,帶動港口中轉、貿易、加工、倉儲等經濟的發展,促進全省經濟總量的 提升。
合理配置水土資源,逐步把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同時,有效整治生態環境,加強海岸帶生態環境管理,合理利用環境容量,加強城市環境建設,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城市化。加強福州、廈門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其作為全省商貿、金融、信息、科技、教育等中心的功能,同時帶動沿海大通道沿線其他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鎮的建設,在閩東南沿海形成一條現代化的城市帶。
3.消除貧困。
抓好增糧增收,穩定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要堅持「三穩定、三不變」的糧食生產原則,促進糧食增產與糧食品種改良目標的實現。立足貧困地區資源和勞動力優勢,選准發展路子,增加農民和農村集體收入。
採取政策措施,不斷改善貧困地區發展的環境。從項目布局傾斜、資金投入和稅收優惠等方面,扶持貧困地區進行基礎設施、市場體系建設、發展開發性生產;在人口政策方面,要切實抓好貧困地區的計劃生育工作;在人才政策方面,要制定貧困地區引進、留住人才的優惠政策,改變山區人才向沿海單向流動的現象,逐步形成有利於山區和沿海人才雙向流動的機制。
4.抓好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
建設具有綜合協調管理運行機制的實驗區。水口庫區是個跨行政區域的特殊地理單元,需要有專門機構負責可持續發展的組織協調工作,以便在編制庫區可持續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形成統一規劃,分區、分行業實施的運行機制,使庫區成為資源開發合理、產業結構優化、生產力布局有序、生態環境優美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特別區。
爭取國際合作推進實驗區建設。要選擇一些山、水、森林等資源綜合開發與治理的典型區域,作為可持續發展優先項目,推出尋求國際合作,探索實驗區建設的新經驗。
『拾』 論述: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的關系及其制定的原則
一、就二者的關系而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規劃的區別在於其所處的高度和層次不同,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同階段,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宏觀的整體的籌劃,區域經濟規劃則是戰略思想的細化和轉向落實的階段。
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把帶有前瞻性的、關繫到區域經濟總體發展的綱領性設想和謀劃稱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戰略;它根據不同地區生產要素條件的分布情況和該地區在國家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對地區未來發展的目標、方向和總體思路進行謀劃,以達到指導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地區經濟騰飛的作用。而把實現發展戰略的具體安排稱為區域經濟規劃,它是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指導下的區域和產業發展的詳細的安排,是戰略思想的細化。
二、區域經濟規劃制訂中應遵循的原則
1、發揮優勢原則。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是區域規劃最基本的原則。由於世界各國、各地區在自然條件、自然資源、歷史沿革、經濟基礎、文化習俗諸方面存在巨大差異,自然條件和資源豐度的差異性,構成勞動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礎、生產要素、需求水平和產品價格等的差異性,同時也構成勞動地域分工的互補性,這是由勞動地域分工原理所決定的。只有充分發揮各地區的優勢,才能最充分地利用區域條件,發展各種產業,取得最佳經濟效益。
2、兼顧全局原則。區域規劃的最終目的是促使區域經濟高速、健康發展。因此,規劃中要以區域整體利益為重,以大局為重,妥善處理局部與整體、一般與重點、農業與工業、鄉村與城市、生活與生產及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只有堅持全局原則,才有可能使各類規劃與發展戰略統一起來,始終如一地貫徹戰略指導思想。
3、效益原則。區域規劃的目的,是為了獲取部門或區域的經濟效益。通過規劃,合理地布局工業、農業和其他產業,在相同投入下,獲取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僅僅是經濟效益是不夠的,區域規劃應當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環境生態效益的統一,使區域能夠長期保護可持續發展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