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反映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和主線是什麼
「新常態」抄的經濟發展特徵表現在「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九方面。
❷ 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以什麼為主題什麼為主線
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為主題,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
❸ 什麼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長期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從內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容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要更深刻、更自覺地把握經濟發展規律,下更大的決心、採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這是在世界范圍首次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個概念,是在新的發展階段,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思想的新發展、新突破,是我國對發展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貢獻。
(3)什麼是經濟發展的主線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達國家為了提高各自的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紛紛作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不懈努力,並結合自身國情形成了不同風格的有效形式。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都證明,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方式,發展方式從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變是必然趨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就是探索規律認識規律的過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必須遵循發展方式演進規律。
❹ 貫徹新的發展理念,要以推進什麼為主線
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4)什麼是經濟發展的主線擴展閱讀
改革實質:
1、供給方式
供給側改革實質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給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產生、輸出、執行以及修正和調整方式,更好地與市場導向相協調,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
說到底,供給側改革,就是按照市場導向的要求來規范政府的權力。離開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談供給側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無形之手,不僅不會有助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也會損害已有的市場化改革成果。
2、供給結構
從中國中央政府「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改善供給體系的供給效率和質量」等明確表示看,供給側改革就是以市場化為導向、以市場所需供給約束為標準的政府改革。
從供給側改革的階段性任務看,無論是削平市場准入門檻、真正實現國民待遇均等化,還是降低壟斷程度、放鬆行政管制,也無論是降低融資成本、減稅讓利民眾,還是減少對土地、勞動、技術、資金、管理等生產要素的供給限制,實際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內容。
3、改革角度
從中國政府改革的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可謂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時間里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多方面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供給約束,使產業、企業的自然活力非受限於作為公共政策供給方的政府約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❺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反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和主線是什麼
新常態無非是說經濟這塊兒不行了,社會要適應這個。
❻ 當前我國經濟建設的主線是() A改革開放 B調整經濟結構 C振興農業 D國有企業改革
B調整經濟結構 二、牢牢把握「十二五」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題和主線是發展的指南,也是規劃的靈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符合黨心民心,符合時代潮流,符合現代化建設要求,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現實意義。把握好「十二五」時期發展的主題和主線,是深刻理解和貫徹落實《建議》精神的關鍵。(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是時代的要求,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必須看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的基本國情,是我們考慮問題的重要出發點。資源相對不足、環境容量有限,成為我國基本國情的新特徵。我們已經取得的發展成果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繼續奮斗十年、幾十年,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任務仍然繁重而艱巨。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基礎和「總鑰匙」,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堅定不移地實現現代化的既定目標。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所謀求的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堅持科學發展,需要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著力把握發展趨勢,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模式,完善發展機制,破解發展難題,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要認識規律,遵循規律,按經濟、社會、自然等客觀規律辦事,把發展的途徑和方式與發展的成效和結果有機統一起來,真正實現科學發展。(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新特徵。我國已經進入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其一,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舉措。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解決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使發展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其二,這是我國發展實踐的深化和經驗的總結。早在「九五」時期,中央就提出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的根本性轉變。黨的十七大又提出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任務,強調從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投入結構三個方面加以轉變。其三,這是適應發展新階段、解決現實問題的迫切要求。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模式轉型所形成的「倒逼機制」,化解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中各種矛盾的現實需要,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形成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現在只有10年時間了。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面對存在的矛盾和問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刻不容緩,關鍵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見實效,早轉早主動,能夠實現更好更大的發展;晚轉則被動,付出的代價大,影響發展全局。
❼ 什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發展的主線
轉變發展方式是「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的主線
❽ 經濟發展的主題與主線是什麼
經濟發展的主題就是科學發展,主線就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❾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發展主線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第五章發展主線
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供給能力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必須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加大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市場化改革力度,調整各類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和機制,最大限度激發微觀活力,優化要素配置,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必須以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為目標,實施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支柱,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夯實實體經濟根基,推動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改善。
❿ 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主線是
主題和主線在「十二五」期間以科學發展為主題,這就要求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在主題和主線之間,主題決定主線,主線體現主題。所謂主線,就是貫穿事物發展過程的主要線索。要突出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就要抓住經濟社會中影響科學發展的主要問題作為突破口,扭住不放,一以貫之,這就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當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問題。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在歷史上和實踐中卻有不同的認識。科學發展觀結合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新任務、新特點和新要求,在發展理念上,倡導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同時並舉和全面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以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的,屬於低效益的粗放擴張型經濟增長方式。持續多年的高增長率使得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銳,難以滿足經濟繼續高速增長的需求。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要求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做到這「五個堅持」,是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切實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