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日本影響經濟

日本影響經濟

發布時間:2020-12-05 22:15:17

⑴ 日本明治維新對日本經濟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

(1)「廢藩置縣」
明治政府推翻幕府統治之後,各地藩國依然存在,並且擁有很大勢力,威脅著中央集權,不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1871年明治政府宣布廢藩置縣,廢除藩國,設立府縣,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理,這樣日本封建割據局面徹底結束,真正形成了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這樣一方面有利於明治政府各項措施順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需要注意的是在廢藩過程中,對各藩大名,明治政府採取了優撫政策,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2)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取消武士特權,宣布「四民平等」
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著手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華族、士族和平民四種身份,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權.這樣一種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體制開始建立起來.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平民可以自由擇業和遷徙,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二是明治政府用公債的形式逐步收回了華族和士族的俸祿和祿米.華族和士族的上層利用巨額公債投資於新興工業,成為資本家.其實質是利用國家力量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建議本目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本單元第一課的有關內容思考「封建幕府體制和封建等級制度對日本資本主義發展有哪些阻礙?」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概括政治改革的必要性,然後再根據具體改革內容探究改革的影響,尤其是對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注意比較改革前後日本武士和平民地位的變化.
第二目「發展新經濟」
明治維新的根本目的是富國強兵,而富國強兵的關鍵又在於必須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建立資本主義新經濟.同時也為了解決政府面臨的財政困難,明治政府開始進行經濟改革,初期主要精力集中在土地改革上.
(1)土地改革
建議在此設問「為什麼明治政府首先進行土地改革?」原因有二:一是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二是在資本主義工商業不發達的情況下要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也不能不在土地上打主意.
改革進程:①1871年幣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紙幣日元作為全國唯一貨幣.②1872年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③1873年,頒布地稅改革法令,以土地價格為標准,一律按地價的3%向土地所有者徵收土地稅,並以貨幣稅取代原來的實物稅.
關於改革的影響,建議設問「土地制度的改革有何影響?」「徵收土地稅以貨幣取代實物有何作用?」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土地所有權的確認和保護,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經營農業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同時地稅改革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為國家工業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2)「殖產興業」政策
建議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學思之窗】引文,了解「殖產興業」政策提出的背景.「殖產興業」政策是大久保利通1874年在考察歐美國家後提出的.其主要精神在於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發展經濟,以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此政策的主要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利用政府力量引進技術和設備,創辦「樣板」企業,供私人企業效仿.同時由國家興辦近代交通通訊事業,為工業發展奠定基礎.建議投影日本近代第一列火車機車和近代紡織廠的投影片以加深認識.
第二,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具體措施:①政府把鐵路和軍工企業以外的大部分國營企業無償或以優惠的價格轉讓給私人資本家.②政府通過補助金和優惠貸款等形式給予私人資本家資金支持.在政府示範企業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現了興辦工業的熱潮.在幾乎所有的生產領域,建立了許多資本主義企業.至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但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得到明治政府鼎立扶持是那些與政府關系密切的大資本家如三井、三菱集團等,奠定了他們後來發展為「財閥」的基礎.隨著規模的擴大,財富的增加,這些大資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業,這構成了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特徵.
第三,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場,同時積極發展國內市場.
明治政府在初步實現富國強兵之後,作為日益崛起的東方強國,日本開始效仿歐美強國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具體內容下一課時進行詳細闡述.對國內市場,明治政府採取撤銷國內各地關卡,禁止對商人任意抽稅加捐等措施大力發展.到19世紀末日本的產品迅速佔領了國內市場,還開始出口海外.
建議本目教學時與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進行比較,以加深對日本發展資本主義工業的過程及其特點的理解.
第三目「倡導『文明開化』」
明治政府在推廣「殖產興業」政策時特別注意從西方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以提高日本的生產力水平.但只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是不夠的,還必須學會和掌握這些技術,因此明治政府大力倡導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即所謂「文明開化」.
建議投影1871年日本政府使節團出訪的影像資料,加深對日本人迫切了解西方文明願望的理解.
「文明開化」政策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讓更多日本國民了解西方文明.
(2)為提高日本國民的素質,進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體制.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統一管理全國的教育,開始逐步建立了小學、中學和大學三級教育體制.小學為義務教育,所有適齡兒童必須上學.教學內容增加了許多自然科學的知識.對於教育改革的評價,可利用【學思之窗】中的問題:如何評價「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則?在學生討論基礎上概括:一方面為日本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才:另一方面向學生灌輸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濃厚.
(3)在生活習俗方面,明治政府也大力推行西化.如採用西方歷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等.但隨著學習西方高潮的到來,也出現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傾向.有的人甚至主張取消日語,改用「文明」的英語.關於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材料中有關「鹿鳴館」的文字圖片資料,加深認識和培養學生的辨別分析能力.
第四目「建立新軍隊」
富國強兵是明治維新的最終目標,因此政府必須加強國家軍事國防力量.而為增強這個力量就必須取消舊的軍制,建立新的軍制.1873年,明治政府頒布《徵兵令》.實行義務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壟斷軍事的特權,仿照歐美組建一支常備軍.為了確保這支常備軍的實力,明治政府一方面大力改進軍事裝備,引進新式武器.並設立現代化軍工企業,仿製先進武器以作保障;另一方面,設立軍事院校,培養軍事人才.
新組建的這支日本軍隊與英、美等國不同之處在於:①它由軍部指揮.軍部只向天皇負責,稱為「皇軍」,不受內閣干涉.1878年發布的「軍人訓誡」第一條就要求軍人把天皇當作「神」來崇拜.②所有的軍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武士道」本來是封建武士的道德規范,它強調「忠君」、 「尚武」等精神.這一切都決定這支軍隊從開始就保留了濃厚的封建軍國主義色彩,成為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⑵ 日本大地震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金融市場的反應來看,投資者對日本經濟的信心正在發生動搖 因為這次大地震對日本的打擊實在太沉重了

首先,日本大地震或將中斷日本經濟復甦進程

大地震受災面積之大,破壞程度之嚴重,達到了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菅直人稱是"日本的國難"一點也不為過 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不同,這次的最大危害並非地震對建築物的損害,而是巨大海嘯的沖擊 阪神大地震後,日本接受了地震的教訓,修改了建築基本法,此後的建築均符合嚴格的新抗震標准,而舊建築則根據新的抗震標准進行了加固 因此,當11日里氏9級地震來襲,此後幾天里氏6級以上的地震每天十數次,城市建築完好無損 然而,宮城 岩手 福島三縣靠海的地方,海嘯過後到處是一片廢墟,慘不忍睹 雖然日本人過去一直在防海嘯,但沒想到海嘯如此之大

本次大地震造成了多少損失,至今情況不明 美國的高盛公司15日發表報告認為,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損失額將高達16萬億日元,遠遠超過阪神大地震造成10萬億日元的損失,並認為第二季度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因此出現負增長,2011年日本實際GDP增長也會因地震減少0.5個百分點

遭受這么大的損失,重建費用只能靠發行國債來解決 日本媒體報道說,政府有關人士透露,制定通過補充預算至少要籌集10萬億日元的款項,而補充預算的錢在目前稅收減少的情況下只能靠發行國債解決 日本國家債務已經超過GDP的200%以上,在發達國家中最差,再發行巨額國債無疑會進一步惡化財政狀況,更加影響日本在國際市場的信用,從長期來看,對日本經濟極為不利

其次,日本企業生產因本次大地震受到沉重打擊

日本大型廠商豐田 日產 索尼 三菱 富士重工和鋼鐵巨頭等均在日本東北地區設立了大量的工廠,地震和海嘯使工廠設施受損,恢復正常生產需要時間 在這種情況下,電力公司因電力不足實施的"輪流停電"更使追求零庫存 隨時生產的日本大型企業雪上加霜 停電停產使企業無法預計別的廠家的零件何時到貨,自己的產品何時出廠,這勢必會嚴重影響出貨量,生產計劃必須進行徹底的修改 日本大型企業是支撐日本經濟復甦的原動力,停產無疑會影響日本的經濟復甦 另外,地震後日元持續走高的勢頭對日本出口企業極為不利

而輪流停電計劃導致鐵路減少車次,商店減少營業時間,物流混亂,汽油不足,農產品(000061)供不應求,因輻射污染各國對日本農產品失去信任,災區農業生產恢復需要時間等,都會給日本經濟帶來實實在在的影響

日本的經濟和生活秩序何時能夠恢復,現在很難預料,這種混亂在某種程度上會從根本上遏制了日本經濟復甦的勢頭

第三,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對日本把核電作為經濟增長點的既定國策產生重大的影響

這次核泄漏給日本敲響了警鍾,修建核電站不僅要考慮到地震,還要考慮到海嘯,如何加強安全管理也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同時,人們對日本核設施的安全也產生了疑問,日本發展核電的既定國策有可能會因此調整,日本的核設施出口也可能大打折扣,核電能否成為日本經濟的新增長點,現在看來得打上一個問號了

⑶ 日本經濟一旦崩潰會對全球造成哪些影響

目前來看日本的GDp任然排在全球前五裡面,日本這個國家雖然國土面積還沒有我國一個省大,但是GDP的體量還是不容忽視的,近十年來日本Gdp增速明顯下滑,由於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導致。

如果日本經濟崩潰了,那也就說明整個全球經濟進入了危機,所以全球經濟也不容樂觀,但是如果說日本經濟崩潰了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個人認為沒有太大的影響。
一,日元並沒有全球化,即使日本經濟崩潰,日元貶值,這種給投資者帶來的損失並沒有像全球化貨幣美元貶值帶來的大。
二,日本經濟由於受到國土面積,人口等等影響,從最近十幾年來看經濟仍然處於倒退狀態,但是全球化進展中,並沒有給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多大的影響,反觀我們國家隔壁的印度等等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都取得了不錯的發展。
綜上所述,資本經濟即使崩潰了雖然對全球經濟有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幾乎是微乎其微的!

⑷ 如何評價安倍經濟學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我個人認為他的經濟學對日本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整個帶動了日本的經濟。

⑸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什麼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

日本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

2、普通商品價格比較高。

日本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名意為「日出之國」,位於亞洲東部,是一個有名的島國,領土由7200多個小島和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

日本因為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有限,主要依賴進口,導致日本國內的普通商品價格比一般國家高出不少。

3、近幾十年經濟發展甚是緩慢。

2017年底,日本GDP總量48675美元,是中國的GDP總量的1/3左右,同比增漲率為1.6%,增速緩慢,早在1994年日本GDP總量已達到49070億美元,可以看出近二十多年日本經濟總量沒有很大變化。

日本自從上世紀九十代初爆發了泡沫危機之後,GDP增速一直持續低迷,並且在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出現了GDP負增長。那麼日本經濟到底有什麼特點和優劣勢。

4、容易受其他經濟影響

除了豐富的森林和漁業資源,日本的自然資源貧乏,基本大部分都依賴進口,通過國外進口的自然資源有石油、鐵礦石、銅礦石等。日本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主要依靠國際市場。

日本主要出口的產品有汽車、電器、一般機械、化學製品等,主要貿易對象是中國、美國、韓國、德國等國家。日本經濟主要依賴大量進口原材料和出口成型的工業產品,導致日本的經濟受全球經濟影響很大,一旦爆發全球經濟危機,日本經濟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5)日本影響經濟擴展閱讀

日本經濟的大致發展:

回顧日本的經濟發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從「成功」轉向「失落」的曲線。

二戰以後,日本經濟率先復甦,突飛猛進,曾一舉躍升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2010年被中國超越)。

1985年,日本經濟進入泡沫化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泡沫破滅之後,日本經濟一蹶不振,陷入「失落年代」,至今仍未能完全走出來。

1868年~1945年屬於明治維新後的崛起階段。

經過1894年的甲午海戰和1904年的日俄戰爭,日本獲得了大量的戰爭賠款,並從殖民地、半殖民地攫取了大量的資源類產品,成為西方國家中的後起之秀。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56.8%,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但在1929年~1933年的大危機中,日本同樣受到巨大打擊,工業生產降幅超過35%。

在此背景下,日方開始宣揚對外擴張理論,並走上了擴軍備戰之路。

從1931年入侵我國東北到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再到1941年挑起太平洋戰爭,日本的戰爭費用直線上升,國債余額從1930年的62億日元增加到1945年底的1439億日元。戰爭最終拖垮了日本經濟,到1945年戰爭結束,日本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1946年~1985年屬於戰後經濟復興及高速增長階段。這個階段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1946年~1955年為戰後經濟復興時期。戰後,日本在美國佔領當局的「間接統治」下,推進了解散財閥、農地改革、勞動立法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完成了從戰時統治經濟向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的轉變,這被稱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的「第二次大改革」。

1946年採取的「傾斜生產方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方式將經濟重建重點放在煤炭、鋼鐵的擴大生產上,通過兩者的循環增產,階段性地帶動其它產業發展

1951年爆發的朝鮮戰爭為日本經濟起飛帶來了機遇,大量的戰爭特需使日本工礦業明顯活躍起來,經濟觸底反彈。1951年日本與美國簽訂《舊金山和約》,宣告美國對日本全面軍事佔領時期的結束,日本取得主權國家地位。

1953年日本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1955年又加入關貿總協定(現為世界貿易組織),以二戰戰敗國身份回歸國際社會。到1955年,日本的所有經濟指標已全面恢復或超過戰前水平。

⑹ 日元升值對日本經濟影響

日元升值的確不利於經濟復甦和緩解通貨緊縮問題。首先,日元大幅升值影響日本出口商品的競爭力,有礙經濟復甦;其次,日本有關方面希望日元適度貶值,通過提高商品價格的傳導機制來推動國內物價上漲,減輕通貨緊縮的壓力。而日元升值將使這一期望落空。 由於日元升值的原因和背景不同,以及日本經濟結構的調整,這次日元升值對日本經濟的負面影響要大大小於以往。 首先,這次日元升值的主要原因是美國改變貨幣政策,容忍美元適度貶值而引發的,並不是日元自身的原因。因此,這次日元升值的最大特點是僅對美元升值,對其他主要貨幣不僅沒有升值,反而大幅貶值。其中,日元對歐元的匯率已經跌到歐元問世以來的最低點。日元對歐元的貶值,大大減弱了美元升值對日本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

⑺ 目前日本經濟是否受中國影響

目前日本來經濟和中國經濟自是互相影響。現在世界各國的經濟已形成了「全球相互依賴」的經濟格局(經濟全球化多極化、國際化、地域化、一超多強),經濟全球化發展促進了國際資金、貨物、技術和服務的大流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市場形成。日本經濟實力是很強的,所以從經濟發展角度說,中國離不開日本,日本也離不開中國。所以日本經濟、中國經濟是互相影響的。

⑻ 戰後日本經濟模式的特點及其影響

一、模式特點:
1、財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財權由中央所掌握
從原則上講,各地方自治體負有自主經營財政的責任。行政上必需的支出,由各地區負擔。但由於各地方政府不可能都具備與所需經費相適應的稅收財源,而中央稅收額通常要佔稅收總額的70%,所以中央通過「下撥地方稅」、「讓與地方稅」及「國庫支出款」等,把中央收入的大部分撥付給地方政府。
2、金融方面
日本銀行的建立,始於1868年。1876年修改了國民銀行條例,1881年建立了日本中央銀行,同年又頒布了「日本銀行條例」。因此,日本銀行系統的發展及日本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中央銀行)有其悠久的歷史。戰後,日本重建了金融體系。日本現有兩套金融機構,一套屬於政府系統,另一套是在日本銀行監督下的各類私營銀行。
3、企業特點:

日本產業政策的成功是與日本企業獨有的特點相聯系的。日本企業間競爭的目標,不是尋求短期利潤的最大化,而是追逐市場佔有份額的擴大與維持。競爭結果,導致單位產品利潤及產品價格的不斷降低。企業還必須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並積累經驗,以不斷地改進產品質量,求得在競爭中獲勝。生產經驗的積累又形成了日本工人隊伍的穩定(終身僱傭制)及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資制。這兩種制度促進了有經驗工人對低級工人知識和經驗的傳授。政府也鼓勵私營企業對青工的教育和訓練進行投資。
二、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最高的。19 53―1979年日本工業平均年增長率為 10.9%,同期聯邦德國為5.7%,法國為4.2%,美國為4%,英國為2.5%。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占資本主義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 1980年猛增為13.3%,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從第7位躍升到第 2位,僅次於美國。西方有些學者把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稱為20世紀的「奇跡」。

⑼ 日本的地理位置,對日本的經濟,文化,和社會有什麼影響

#1交通便利,
2受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影響,氣候適宜,農業發達
3交通便利 易於對外文化交流,形成多元化的文化
4多元化的文化促使日本形成民主開放的社會局面
5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多火山地震,同時多溫泉,旅遊業發達
6本身資源少,經濟依賴國際市場,交通便利有利於原材料和商

目前只想出這些了,希望有用。(∩_∩)

閱讀全文

與日本影響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