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莒南有多少鄉鎮
截至年6月,莒南有15個鎮。
15個鎮分別為:大店鎮、文疃鎮、坊前鎮、板泉鎮、洙邊鎮、石蓮子鎮、嶺泉鎮、筵賓鎮、澇坡鎮、坪上鎮、壯崗鎮、團林鎮、朱蘆鎮、道口鎮、相溝鎮。
莒南縣,隸屬山東省臨沂市,地處山東省東南部魯蘇交界處,總面積1388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末,莒南縣轄12個鎮街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39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85.47萬,縣人民政府駐十字路街道。
莒南縣在秦、隋時隨莒國劃入琅琊郡莒縣,唐時屬河南道密州莒縣,明代屬青州府莒州,清代屬沂州府莒州。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莒南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因析莒縣南部置縣而得名。
境內地勢東高西低,東部為低山丘陵區,西部為平原區,平均海拔200米,境內最高點為北部的馬鬐山,海拔662.2米。莒南屬典型的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氣候宜人。
(1)山東莒南經濟開發區擴展閱讀:
莒南縣的行政區劃沿革:
1949年3月,將全縣60個鄉改劃為164個小鄉(包括路鎮、坪上、大店、板泉4個區轄鎮)。
1950年11月30日,全縣10個區改按序號稱,路鎮、澇坡、大店、汀水、嶺泉、板泉、洙邊、桑庄、坪上、壯崗依次改為一至十區。
1952年2月,第九區北部增劃為第十一區,第二區北部增劃為第十二區,第六區東南部和第七區西部增劃為第十三區,全縣共13個區,區領鄉,共163個鄉。
1955年9月30日,區名改用區政府駐地名稱,唯一區、四區、八區、十二區、十三區分別稱為路鎮區、汀水區、桑庄區、薛慶區和三義區,十字路鎮劃為直轄鎮。此時全縣13個區,1個直轄鎮。
1956年3月,臨沭縣撤銷,其青雲、夏庄、蛟龍、玉山四區劃屬莒南縣,此時全縣17個區,1個直轄鎮
1958年1月,區、鎮制撤銷,全縣設置23鄉:路鎮鄉、澇坡鄉、大店鄉、石蓮子鄉(原汀水區)、嶺泉鄉、板泉鄉、相溝鄉(原三義區)、洙邊鄉、坊前鄉(原桑庄區)、坪上鄉、壯崗鄉、朱蘆鄉、文疃鄉(原薛慶區)、韓村鄉(原青雲區)、夏庄鄉、蛟龍鄉、朱倉鄉(原玉山區)、
筵賓鄉(原大店區南部)、道口鄉(原汀水區南部和嶺泉區西部)、相邸鄉(原桑庄區西部)、團林鄉(原坪上區南部和壯崗區東部)、白旄鄉(原青雲區西部)、周庄鄉(原夏庄區南部)。
8月初,撤銷周庄鄉、道口鄉和朱蘆鄉,其所屬村莊分別並入夏庄鄉、嶺泉鄉和坪上鄉,這時全縣共20個鄉。
1958年8月23日,撤鄉建立20處人民公社:燈塔社(路鎮)、友誼社(相邸)、超美社(筵賓)、紅旗社(板泉)、和平社(朱倉)、躍進社(壯崗)、超英社(相溝)、友好社(洙邊)、建華社(坊前)、紅星社(文疃)、大山社(坪上)、紅光社(團林)、
上游社(澇坡)、衛星社(嶺泉)、旗幟社(大店)、英雄社(石蓮子)、曙光社(韓村)、東方紅社(白旄)、太陽升社(夏庄)、幸福社(蛟龍)。
11月成立莒南人民公社,原20處人民公社改為莒南人民公社的20個生產管理區:路鎮、大店、澇坡、筵賓、石蓮子、嶺泉、板泉、相溝、洙邊、坊前、相邸、坪上、壯崗、團林、文疃、韓村、朱倉、白旄、夏庄、蛟龍。12月,莒南人民公社撤銷,20處管理區恢復為人民公社。
1959年3月,路鎮人民公社改稱石泉湖人民公社(1960年3月又改稱路鎮人民公社),9月,大山人民公社南部增劃為坪上人民公社。
1961年8月,臨沭縣建置恢復,韓村、白旄、朱倉、夏庄、蛟龍5公社和40個管理區劃歸臨沭縣,莒南縣存16處人民公社、128個管理區。
1963年1月,16處人民公社改稱區,管理區改稱人民公社。1971年4月22日,區復稱人民公社,128處人民公社仍稱管理區。
1981年10月26日,許口人民公社改稱石蓮子人民公社。12月26日,路鎮人民公社撤銷,恢復十字路鎮。
1984年4月,撤銷16處人民公社,置21鄉、4鎮,轄934個行政村(987個自然村)。
1985年5月,文疃鄉、壯崗鄉、小官莊鄉、獅子口鄉分別改稱文疃鎮、壯崗鎮、王家溝鄉、陡山鄉。
1993年全縣轄19鄉、6鎮,935個行政村(994個自然村)。
Ⅱ 臨沂經濟開發區的城市介紹
臨沂市建政距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商、周、春秋、戰國時期,在這片土地上先後存在過諸侯國,並建有大的城邑,當時是經濟文化發達的先進地區。秦朝統一,實行郡縣制,全國劃分36郡,臨沂屬琅琊郡,漢代設琅琊郡(國)臨沂縣,其治所皆在臨沂。宋朝設沂州,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州為府。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撤州,實行省、道、縣三級制,1925年於臨沂置琅琊道。1936年劃為山東省第三行政區,1938年分屬第三行政區和第十五行政區。
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濱海和沂蒙山的抗日根據地。全國第一個省級人民政權-----山東省人民政府誕生在這里。在抗日戰爭期間,這里相繼成立過30多個縣級和縣級以上人民政權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對行政區劃進行調整。1950年撤銷魯中南行政區,以沂蒙專區為基礎成立沂水專區,轄9縣,以濱海專區為基礎成立臨沂專區,轄9縣。1953年1月,日照縣劃歸臨沂專區,至1961年4月,臨沂專區轄臨沂、郯城、蒼山、臨沭、莒南、沂南、沂水、沂源、蒙陰、平邑、日照、莒縣等13個縣市。1989年6月12日,國務院決定,日照市升格為地級市。同年12月2日,國務院決定沂源縣劃歸淄博市。1992年1月,莒縣劃歸日照市。2014年1月,下轄縣蒼山縣改名為蘭陵縣。
山脈
境內山脈自北而南有魯山、沂山、蒙山、尼山四條主要山脈。較大山頭800餘座,一般海拔200米至500米。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有500餘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餘座。蒙山海拔1156米,為山東第二高峰,素稱「岱宗之亞」,古為宗教文化名山。沂山海拔1032米,古稱東鎮,位居五鎮之首,山巒清秀,風景幽奇。馬鬐山、羽山、天寶山、文峰山、甲子山、銀雀山、馬陵山、蒙陰山、蒼山、艾山等都以各自的雄奇、勝跡、史事、人物、傳說、物產等特點聞名遐邇。境內有不少由流水侵蝕造成的桌狀山,當地稱為「崮」,素稱沂蒙七十二崮,著名的有孟良崮、抱犢崮、南北岱崮、龍須崮、了陽崮、摩雲崮、蘇家崮、石崇崮、紀王崮、柱子崮等。 改革開放以來,臨沂市經濟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平均每年以13%的速度迅速膨脹。2002年全市實現GDP80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9.65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值增加335.34億元,增長14.2%;第三產業增加值247.14億元,增長15.9%;三類產業比例為17:47.8:35.2。
農業方面,種植機構進一步優化。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522萬畝,其中糧食1051萬畝,經濟作物471萬畝,茶桑果園面積328萬畝,糧經比為565:43.5。
畜牧業
畜牧業生產,全年豬出欄478.7萬頭,牛出欄29.5萬頭,羊出欄244.3萬頭,家禽出欄8609.3萬只。工業經濟呈加速增長趨勢,目前已形成了輕工、紡織、食品、機械、電子、化工、建材、煤炭、醫葯、黃金、陶瓷、新材料為主,具有一定規模、技術水平、市場優勢,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其中,花崗岩石板材、水泥、建築陶瓷、石膏制口、工程機械、植保機械、摩托車、針服製品、棉紡、食品飲料、旅遊鞋、日用陶瓷、復合肥、精細化工等產品,已成為暢銷全國內外的名優產品。工程機械在國內市場佔有一定份額,植保機械主要出口歐美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復合肥年生產能力300萬噸,已成為全國的復合肥生產基地。200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26家,總資產500多億元;全部工業總產值1008.2億元,工業增加值285.5億元,增長14.6%。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31.27%,同比提高9.98個百分點。全市骨幹企業群體壯大,有77家工業企業實現利稅過千萬元,有7家企業實現利稅過億元。 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商貿流通業務發達是臨沂經濟最大的亮點,素稱江北第一商城。規模效益位居全國第三位的臨沂批發城(年成交額400億元)是山東及全國的經濟亮點。通過市場帶動,全市發展各類專業村1500多個,專業鎮80多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近800家,直接受益的農民達300多萬。目前全市共有民營企業1.27萬家,以臨沂批發城為龍頭形成各類市場999處,個體工商戶24.12萬戶,從業人員62.56萬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民營企業599家,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76.08億元,實現利稅23.81億元;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2%。
Ⅲ 莒南有哪些鎮
截至2019年,莒南縣轄15個鎮。
截至2019年,莒南縣轄15個鎮分別為:大店鎮、文疃鎮、坊前鎮、板泉鎮、洙邊鎮、石蓮子鎮、嶺泉鎮、筵賓鎮、澇坡鎮、坪上鎮、壯崗鎮、團林鎮、朱蘆鎮、道口鎮、相溝鎮。
莒南縣,隸屬山東省臨沂市,地處山東省東南部魯蘇交界處,總面積1388平方公里。莒南縣轄12個鎮街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39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85.47萬,縣人民政府駐十字路街道。
(3)山東莒南經濟開發區擴展閱讀:
莒南一年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是國家園林縣城、山東省綠化模範縣、山東省雙擁模範縣、山東省文明縣。
莒南人文景觀豐富、自然風光秀美。近年來,依託城區水系,先後規劃實施了雞龍河、磐龍河、白馬河、龍王河、卧龍河五大生態水系治理以及「沭水東調、三庫串聯」大水網工程,建設了橫貫縣域、南北呼應的兩條百里水系長廊,打造了山水相依、綠樹成蔭的生態宜居之城。
莒南近海臨港,地處青島港、董家口港、日照港、嵐山港、嵐橋港、柘汪港、連雲港等沿海七大港口的強輻射區,是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處於魯南經濟帶和半島藍色經濟區交匯位置,區位優勢得天獨厚。
境內交通四通八達,嵐濟路、莒新路、莒阿路等省際公路貫穿全境,新菏兗日鐵路、長深高速、瓦日鐵路把莒南與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等發達地區連為一體。
Ⅳ 莒南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是事業單位嗎
是事業單位。
開發區為副縣級單位,開發區黨政辦公室和臨港開發辦回公室為正科級單位,招商局、社答會事務局、經濟發展局、規劃建設局和財政局為副科級單位。
2001年,臨沂市人民政府以臨政字[2001]120號文件批復設立莒南縣民營科技園,為市級工業園。
2004年8月,更名為莒南縣科技工業園,為正科級單位,下設黨政辦公室、招商一科、招商二科、規劃建設科、項目推進科,人員編制15人。設黨工委和機關黨支部,有黨員12人。
2006年3月,經國務院備案,山東省人民政府以魯政字[ 2006 ]72號文件批復為省級開發區,更名為山東莒南經濟開發區。
2007年11月縣編辦批復設立「兩辦五局」,即開發區黨政辦公室、臨港開發辦公室、招商局、社會事務局、經濟發展局、規劃建設局和財政局,編制50人。開發區為副縣級單位,開發區黨政辦公室和臨港開發辦公室為正科級單位,招商局、社會事務局、經濟發展局、規劃建設局和財政局為副科級單位。
2008年2月,縣委、縣政府把16個行政村劃歸開發區管理。
Ⅳ 臨沂市臨港經濟開發區的范圍是指哪一塊在哪個位置啊具體規劃是什麼成立臨港區之後是否還屬於莒南
臨港經濟開發區位於臨沂市最東部,范圍包括莒南縣坪上、團林、壯崗、朱蘆四個鄉鎮;成立臨港區之後不再屬於莒南,像臨沂高新區和開發區一樣直屬於臨沂市政府,希望採納,謝謝。
Ⅵ 莒南縣政府領導分工出爐,看看都負責啥
縣長 趙西平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負責分管財政、審計、行政監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編制、武裝委員會、國防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常務副縣長 李乃然負責縣政府的常務工作;協助趙西平同志分管財政、審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編制、行政監察、武裝等工作。
副縣長 厲志剛分管經信、節能、中小企業管理、黃金建材、電業、國土資源、商務、貿促會、金融保險、郵政、聯通、電信、移動、鐵塔公司等方面的工作;分管莒南經濟開發區、臨港產業園工作。
副縣長 鄭佩芹分管衛生和計劃生育、科技、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文化、圖書發行、文物保護、文化執法、廣播電視、廣電網路、鹽業、醫葯、紅十字會等方面的工作。
副縣長 萬明國分管農業、林業、水利水產、畜牧、農機、氣象、扶貧、農業綜合開發、煙草、絲綢、糧食、供銷、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工作。
副縣長 王宏霞分管教育體育、交通運輸、公路、民政、公安、司法、政府法制、殘聯、石油、史志、檔案等方面的工作。
副縣長 陳芝雷分管住房和城鄉建設、市政公共事業、房產和住房保障、城市管理和行政執法、規劃、環境保護、旅遊、人防、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工作。
Ⅶ 莒南縣有多少個鎮
原先25個鄉鎮,後來合並為19個鄉鎮,2010年從19個鎮中劃出4個成立臨沂市臨港區變為15個鎮。
Ⅷ 莒南經濟開發區包括的20個行政村是哪些東良店、南石橋、劉家白龍汪村已知。
草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