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政策還是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嗎。而政策對經濟發展也有很大影響!一個好的政策環境可以推動經濟發展。中國就是政策實施的好,而推動經濟迅速發展。但科技發展是主要因素!其次經濟發展要靠投資、消費、出口來推動!三者協調發展能夠推動經濟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然而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靠投資、出口拉動,消費對經濟貢獻率低!因而國家大力擴大內需,保增長同時調整經濟結構,這是政策的積極影響!同時國家大力發展科技,轉變我國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⑵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哈比森在《作為國民財富的人力資源》一書中指出:「人力資源是國民財富的最終基礎,一個國家如果不能發展人民的知識和技能,就不能發展別的任何東西。」
人才和資金,一直是困擾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個瓶頸因素。作為欠發達地區發展經濟,是資金更重要,還是人才更重要?資本固然重要,但比起人才來,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沒有人才,資本再多,也只是一推廢料,沒有人才的運作,再多的資本也將付之東流。
首先,就人才的本質與作用來說,人才是有知識、有智慧、有能力的人,它是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大到一個國家的振興進步,一個地區的快速發展,小到一個企業的興旺發達,一個家庭的發家致富,人才都是最為重要的因素。
古往今來,選賢任能,培育英才,一直是歷代政治家、思想家極為重視的問題。從先秦到近代,諸子百家,有識之士,都深刻論述了「國之興亡,務在得人」的理念。管子指出:「得人者,厚功大業,顯於天下;失人者,失國家、危社稷,滅於天下。」墨子曰:「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荀子》、《呂氏春秋》也都反復強調了「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的道理。說明人才問題直接關乎江山社稷,關繫到國之興亡。漢高祖劉邦深知人才的重要,更是善於選人用人的典範。他就是因為會用人,才使張良、蕭何、韓信等超級人才匯集麾下,靠發揮他們智慧才能取得了天下。而項羽因為妒賢嫉能,目無他人,不信任別人的能力,最終導致慘敗,自刎烏江。
當今社會的競爭,實質上是人的知識能力的競爭。當今國際間的競爭,主要是科技實力的競爭,而其中的核心,還是人才的競爭。在當代,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力,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主要源於第三次技術革命,不管是電子技術,新材料技術,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空間技術,還是管理技術,都是靠人的智慧和才能來實現的。
其次,就人才與資本的地位與關系來說,人才是本源,是第一位的,起決定作用的;而資本是派生的,從屬性的,是服從於純理性規律的。就本源講,先有人才,是人才創造了資本。人力資源學者研究認為:物力資源在經濟活動中是被動的,物理性的,硬性的,通俗地說,就是「死」的東西;而人力資源則是能動的,感性的,軟性的,就是「活」的。人與資本最大的區別就是它的能動性,主導性,活躍性。毛澤東說過:「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過人的因素,才能加以開發利用。」
最早研究人力資源的經濟學家奎奈認為:人是創造財富的第一因素,並說:「構成國家強大因素的是人。」古典經濟學的鼻祖威廉。配弟首先提出了「勞動創造價值」的觀點。重商主義經濟學派代表李嘉圖認為:「人的勞動是創造價值以及使價值增值的源泉。」馬歇爾是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他指出:「知識與組織是最有力的生產力。」馬克思在研究了生產過程中人的主導地位與作用後指出:「人的勞動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源泉。」
這一切事實與理論都雄辯地證明: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源泉,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尤其是其中的精華——人才,更是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的最關鍵因素。
第三,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人才問題更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我們之所以發展緩慢,與東部地區差距拉大,關鍵還在於人的因素,在於人們的思維觀念的解放創新,在於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我們嚴重缺失高知識高技能人才——資料顯示:我國西部占國土資源面積的71%,但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僅為全國總量的15。5%;東部占總面積的11%,卻集中著43。2%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另一方面,現有的人才,或者說人力資源整體素質不高,發展經濟的能力不足。相較於東部地區,我們西部,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無論幹部,還是群眾,無論行政管理者,還是企業經營者,大多數顯得思想僵化、因循守舊、行動遲緩,不善於抓機遇,不敢闖,不敢幹,等靠要思想嚴重,面對激烈競爭的社會和市場,等待觀望,徘徊不前。
大家知道,大邱庄當初也是一片鹽鹼灘,不毛之地。改革開放之初,他們甚至比我們還要貧窮,還要落後,是有名的「光棍村」。正是因為他們有了禹作敏這一能人,帶領大家艱苦創業,勇闖市場,敢為天下先,才創造了讓世界稱奇的「大邱庄神話」。同樣,華西村如果不是吳仁寶,也許不可能成為中國「首富村」。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曾豪邁地講過:即使你把我的廠房、設備、市場、資金全部拿走,四年後我仍是鋼鐵大王。這說明,環境、資本只是一種外在的因素,而作為世界主宰的人才,才是促使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會發揮作用。
第四,就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來看,人才的爭奪遠勝過對於資本的需求。當今世界已經由資本化進入知本化社會,也就是知識經濟時代。這一新經濟時代,掌握高端知識的人才是真正的掌權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
舒爾茨說:「當代財富的構成,主要是人的能力。」西方發達國家新經濟增長的事實證明,在知識被轉化為主要生產力的新經濟里,推動經濟增長最為重要的因素是人才。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靠能源資本成為千萬富翁用了50年,而比爾。蓋茨靠人才成為百億富翁只用了十幾年時間。
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那裡人才薈萃,那裡就快速發展。東南沿海為什麼發展比我們快,就是人家搶佔了先機,網羅了全國各地的大批人才,就連我們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也紛紛「孔雀東南飛」。
在知本化時代,我們如果再不重視人才的培養、選拔、開發、引進,即使有再多的資金,就算有再多的資源,我們也將難以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而被時代遠遠的摔在後頭。
⑶ 推動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國際上公認的推動一國經濟發展的因素有三:
第一,是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的拉動。
第二,是對外貿易(國際貿易)對經濟的拉動。
第三,是國內消費對經濟的拉動。
⑷ 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
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創新。
科技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發展先進文化的中心環節是發展科學技術。
⑸ 如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流通體系的高質量發展。隨著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和消費升級,現代流通體系在技術、商業模式、基礎設施等方面都在發生變革。為適應新時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需要大力發展更加開放、高效、智能的高質量現代流通體系,在消費端、供給端和流通環節做出全面升級,但在發展中仍面臨以下問題:
⑹ 如何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健康發展,要大家努力幹活,這樣才能夠解決經濟的平穩發展
⑺ 請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回答,如何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保持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繼續改革開放,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市場決定資源配置;
注重效率,更加註重公開,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調整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擴大內需,實施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將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
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⑻ 推動經濟發展的三個利器
一、共享經濟
而對於共享經濟理念衍生出來的產品和服務,不用我說,大家都很清專楚了,包括酒屬店、汽車、充電寶、雨傘等等。所以今天我們不來談共享經濟具體是啥,如何發展更好?我們剖析一把能讓共享經濟發展更繁榮的利器——IPFS。
二、創新
創新恰是目前促進經濟和生產力所需的「利器」。
古里亞還聲稱世界的主要經濟體已經著手討論利用當前比較低的負債成本,擴大投資,從而促進當前乏力的經濟增長。
「各國政府,比如說美國、中國、日本、加拿大等,應充分利用他們的財政空間,這樣他們才能共同發展,」他建議道。
三、綠色低碳
綠色低碳發展是一種理念,空談無意義,必須將綠色低碳發展的理念與行業發展相結合、成為普遍形態,才能使行業效益最大化。
第二,政府和智庫的關系。我認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是著眼解決眼前的問題,這並不意味著它不考慮未來,而是如果今天的問題解決不了,明天沒有辦法繼續;智庫則不同,智庫的作用應當是為政府出謀劃策,去考慮未來30、50年,如果有能力甚至可以是未來100年的事情。同樣智庫不能空談,需要將未來與現實相結合。
⑼ 我國應從幾方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九屆中國來經濟前瞻論壇1月13日在源北京召開。李偉在會上說,在高質量的供給方面,要提高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質量,跟上居民消費升級步伐。在高質量的需求方面,要釋放被抑制的需求,進而帶動供給端升級,促進供需在更高水平實現平衡。在高質量的配置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李偉認為,展望2018年,我國經濟運行有望延續增速穩、就業穩、物價穩、效益穩的「多穩」局面,將為經濟工作重心更多轉向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