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8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各項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⑴2009~2013年,我國GDP持續增長;(1分)從2011年起,我國GDP增速減緩;(1分)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超過第二產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1分)這表明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1分)
⑵①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起決定性作用。取消和下放審批項目有利於更好地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3分)②財政、稅收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有利於促進社會分工專業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3分)③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要求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建立自貿區有利於培育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拓展經濟增長空間;(3分)④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相關領域對民間資本開放有利於堅持和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優化投資結構,促進各類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共同發展。(3分) ⑶①有利於更好地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機統一;(3分)②有利於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發揮人民群眾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3分)③有利於保障人民群眾的參與權、表達權與知情權,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3分)④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打造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提升行政管理水平。(3分) (若學生回答「有利於國家治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文明化、法制化」、「有利於科學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有利於貫徹依法治國的方略」、「有利於更好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等,也可一點給3分,但總分不能超過12分) Ⅱ 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在新世紀新時代,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總綱 跨入新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必須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在新世紀新時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2)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擴展閱讀: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出發,將十二大提出的經濟發展戰略部署作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規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部署。 具體為: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目前第一步目標、第二目標已實現。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Ⅲ 為什麼說城鄉融合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客觀要求
推動城鄉的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是工業革命以來很多國家的施政的重點,也是目前我國學術界廣泛討論的重點和焦點問題。從現階段來說,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有著現實而深刻的時代背景,也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Ⅳ 當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有哪些 經濟新常態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當前,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如何看待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怎樣的挑戰?又將迎來哪些機遇?要理解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就必須將我國經濟發展目前所處的新階段及其所表現出的新特徵、需要的新改革等結合起來系統理解。當前的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進入了可控、相對平衡的運行區間。在外需疲軟、內需回落、房地產調整及深層次結構變動的力量綜合作用下,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劇。然而,「新常態」並不是只有困難、挑戰和風險,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因此,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暴露了世界經濟面臨巨大的結構性問題,同時也宣告了鑲嵌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中國傳統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高投資帶來的高能耗與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帶來的社會經濟沖突以及過度管制帶來的創新不足已經成為中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足和民族復興的絆腳石。人民深深認識到,大改革和大調整是重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基石的唯一選擇。這種「大改革」與「大調整」共識的形成是「新常態」帶給中國經濟下一輪發展的最大禮物,在世界性結構改革的大浪潮中給予了中國良好的機遇期。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中國在GDP穩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時,其市場份額和消費規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國需求成為世界需求最為重要的決定因素,「大國經濟效應」開始全面顯現。一是在市場上出現全面的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生產效率的提升有效對沖著各種成本的上升,使中國在世界市場的份額並沒有下降;二是消費開始上台階,中國消費規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長,中國開始從「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市場」。三是中國的「世界工廠」開始與中國的「世界市場」相對接,在內外貿一體化的作用下使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抵抗世界經濟波動的能力大幅度上揚。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雖然到2014年年底,中國各類產業結構的指標已經標志著中國經濟開始向後工業化階段轉化,工業化紅利開始衰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國經濟縱深的厚度和寬度,即「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區」雖然開始全面轉向服務業驅動,但廣大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工業化依然處於高速發展的中期階段。這不僅為東部產業升級提供有效的騰挪空間,也為中西部加速發展提供了契機。因此,中國產業的梯度大轉移不僅大大延緩了中國工業化紅利消退的速度,同時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增長極使中國空間布局更加科學。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和老齡社會的逼近意味著中國傳統的人口紅利開始消退。但必須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難」和「用工貴」問題主要凸顯在農民工領域。中國的就業格局是「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相並存。每年700多萬大學生畢業壓力已經使大學生就業起薪與農民工平均工資開始拉平。而這恰恰是中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這說明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經為中國產業升級准備了大量高素質、低成本的產業後備大軍。以大學生和人力資源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紅利開始替代以農民工和低端勞動力為核心的傳統人口紅利。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仔細梳理中國技術創新發展的各類指標,我們會發現,在粗放式發展模式走到盡頭的同時,中國創新發展模式已經嶄露頭角:一是專利申請大幅度提升,於2013年達到257.7萬,增速為15.9%,佔世界總數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經費支出突破低水平閥值,於2014年達到GDP的2.09%,增速達12.4%,進入高速度、中等強度階段;三是技術市場活躍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術市場交易額達到7469億元,增速達到16%;四是高技術產品出口大幅增長,總額達到660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0%;五是國外發表的科技論文在2013年已接近30萬篇,邁入世界科技論文大國的行列;六是中國擁有世界最龐大的科學技術研究人員。上述這些參數說明,只要進一步進行科技體制改革和鼓勵各類創新創業活動,中國技術創新紅利必將逐步實現。「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創新」轉型,從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向知識密集產業過渡。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在市場、技術、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全面升級的勢頭: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時,消費開始出現大幅度升級,開始從過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為主體的工業化消費轉向以高端製成品和服務消費為主的後工業化消費;二是產業在需求拉動下,開始大幅度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升級版經濟的雛形開始顯現。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中國經濟實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給予中國前所未有的進行大開放和全球布局的機遇。一是中國開始從「商品輸出時代」轉向更為高級的「資本輸出時代」,海外並購突飛猛進,其平均增速超過30%,對外投資總量2014年已突破1000億美元;二是以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構建全面強化中國開放的板塊效應;三是以「一帶一路」為核心中國空間戰略與開放戰略全面對接,並通過互聯互通打造中國新的國際合作格局;四是以金磚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國際金融機構的構建,打破歐美一統國際金融的格局。這些拓展有效擴張了中國資源配置的空間以及盈利模式,必將把中國發展帶入新階段。當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機遇,將各種戰略機遇轉化為真正的增長和發展,這不僅需要我們有效解決「新常態」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同時還需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構建出適合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 Ⅳ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影響、原因及解決辦法
1.貧富差距,多數踏入社會的有志青年因經濟問題而改變個人品性及本質,思想行為目標由理想化改變為經濟派的現實主義。社會整體經濟影響人們對事物的判斷,由是非改變為利弊,如老人倒地扶是道德問題,不扶也沒關系,扶了被訛就虧大發了,這樣的思想不是本質問題,而是經濟社會對人們的思維影響。社會體質的改變,也是國家發展方向的問題所導致,除非回到毛爺爺那時候。 Ⅵ 國家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把握的原則有哪些
要牢牢把握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社會矛盾。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位,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不動搖。 Ⅶ 我國進入什麼標志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 我國進入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標志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 Ⅷ 跨入新世紀,我國進入怎樣的發展階段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跨入新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 Ⅸ 十二五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什麼階段 「十二五」時期,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將可能逐步告別超高速度(9%以上)時代,進入【中高速度(8%)增長】階段。 Ⅹ 如何理解新中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 新中國建設的領導者與組織者(一)新中國成立時的經濟基礎。解放前,由於帝國主義和國民黨政府的黑暗統治,舊中國國弱民貧,鋼的最高年產量只有90多萬噸,原煤只有6000多萬噸,發電量不到60億度,糧食最高年產量只有2700多億斤,棉花不到1700萬擔。從1937年7月到1949年5月的12年間,國民黨政府增發鈔票14多億倍,物價上漲85000多億倍。1949年全國解放時,現代工業總產值只佔工農業總產值的17%(見高級中學代用課本《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幾個問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建設新中國。解放前的舊中國,各族人民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下,受盡了欺壓和凌辱。經過100多年前仆後繼的斗爭,最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延生,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舊中國災難深重的歷史。中國人民從長期的歷史經驗中深刻感悟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建設新中國。此時,新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發展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三)黨領導和組織全國各族人民,建立起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1、三年恢復時期的初步發展。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和人民政權的建立,是建立社會主義經濟的前提。新中國成立後的1949年至1952年,中國共產黨根據當時我國的社會經濟狀況,實施了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國家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邊打(朝鮮戰爭)、邊穩(市場)、邊建(恢復經濟)。在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同時,沒收了官僚資本,基本上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我國建立起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這是歷史性的勝利。2、「一五」時期的全面創建。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黨中央審時度勢,於1952年提出了以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主體內容的我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制定了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起,隨著大規模的基本建設的開始,勞動就業人數迅速增長,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人民的收入也隨之增長,對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和農副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到1957年鋼產量達到535萬噸,煤炭產量達13100萬噸,糧食產量是3901億斤,棉花3920萬擔。「一五」計劃期間多方面的比例關系處理較恰當、其發展較順利。農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4.9%,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8%,農業年均增長4.5%,年均積累率為24.2%,1957年較1952年全民所有制職工平均工資增長42%,農民生活得到改善。3、「二五」時期的曲折發展。2004年11月26日《檔案大觀》第2版載趙晶瑩的「黑龍江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歷程」一文認為:「二五」時期,「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反右傾」斗爭,使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等為主的「左」傾錯誤泛濫。以至後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的全面建設在積極探索中走了一段彎路。4、我國建國以來發生的深刻變化,初步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資料顯示:從1949年到1983年我國的社會總產值增長了19.9倍,即由1949年557億元增長到1983年的11.052億元。1983年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值同解放前最高年產量相比的增長速度是:鋼43.4倍,原煤11.5倍,原油331倍,糧食2.6倍,棉花5.5倍;有些產品產量已躍居世界前列:鋼由1949年的第26位上升到第七位,糧食、棉花居世界首位,肉類居世界第二位。隨著生產的發展,城市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逐步改善,科技術平迅速提高,文教事業有了較大發展。1983年大、中、小學的在校生分別為1949年的10.3倍、36.9倍和5.6倍。另據《中學政治辭典》(張鴻賓等著,工人出版社出版,1988年第1版)第200頁載:我國科學工作者從1958年開始,經過6年零9個月的自主創新,於1965年9月17日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胰島素。這一傑出成就標志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揭開生命奧秘的偉大歷程中邁出關鍵性的一步。當這一偉大成果公布於世時,引起世界科學界的極大震動。國外把人工合成胰島素、氫彈、人造衛星合稱中國三大科學成就,後兩者有的國家有,人工合成胰島素是我國獨創則成為舉世矚目的耀眼明珠。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全面建設推進到改革發展穩定的新時期新中國革命與建設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我們黨的偉大在於能自覺地運用歷史的、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觀點,開展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大討論,科學地分析自身成長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正如毛澤東在1942年3月30日《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一文中指出:「現在大家在研究黨的歷史,這個研究是必須的。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得更好。這當然不是說要把歷史上每一件事統統搞清楚了才可以事,而是要把黨的路線政策的歷史發展搞清楚。這對研究今天的路線政策,加強黨內教育,推進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必要的。我們要研究哪些是過去的成功和勝利,哪些是失敗,前車之覆,後車之鑒。這個工作我們過去沒有做過,現在正在開始做。」(一)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科學地分析黨的60年戰斗歷程。1、黨的第一個歷史問題的決議。1945年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黨的第一個歷史問題的決議。它是在延安整風運動的基礎上形成的。延安整風從學習研究黨的歷史入手,正確回顧黨的歷史,特別是黨在十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分清了歷史的大是大非,劃清了正確和錯誤的界限,它統一了全黨的思想,為迅速奪取全國勝利奠定了理論和思想的基礎。2、黨的第二個歷史問題的決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毅然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這一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抉擇;旗幟鮮明地強調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奠定了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基礎。1981年黨的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黨的第二個歷史問題的決議:回顧了黨的60年戰斗歷程,總結了建國32年來我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經驗;客觀地分析「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准確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確立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及其指導作用。它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二)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辯證的分析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1、1978年前的經濟體制形成了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模式。在1956年以前,我國的經濟體制既是集中的又有一定的靈活性。但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末,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經濟發展的規模擴大,經濟體制某些方面統得過多過死的弊端已顯露。後雖經多次調整,因未觸及企業自主權這個要害就跳不出原有的框架。之後的「文化大革命」,既破壞了經濟建設又使經濟體制上的弊端表現得更加嚴重。究其因除我國原來底子薄、科學技術落後等原因外,就是在經濟體制上形成了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模式。2、1978年前,表明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還有不完善的方面。我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就其基本面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適應的。建國後的深刻變化已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我國原來經濟體制上的種種弊端,表明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有不完善的方面,又和生產力發展是相矛盾的,妨礙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改革經濟體制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的,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相互聯系的環節和方面,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在改革中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是主體、走共同富裕路的兩條原則。離開它則是歷史的大倒退。改革使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充分發揮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促進生產力的更大發展。(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黨首先在農村實行試點改革。黨在農村試點改革主要是實行以家庭為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重中之重」。為鞏固與強化在農村取得的初步成果,黨中央自1982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作出具體部署。充分發揮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黨在農村改革的同時開放了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後又開放了沿海城市進一步向內陸城市開放。這時全國到處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時隔18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於2003年12月30日簽署《中共中央、國務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的一號文件公布。2006年2月21日新華社受權全文公布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顯示出我黨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抉擇。(四)黨的十二大,使新中國進入全面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它的總特點是改革開放。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起步,經歷了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體制到各方面體制的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1、改革從農村開始是符合國情的戰略決策。實行家庭聯產承包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黨中央尊重群眾願望積極支持試驗,黨的十二大召開後在全國推開。廢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統分結合、雙層經營,解決了中國社會主義農村體制的重大問題。8億農民獲得對土地的經營自主權、基本取消農產品的統購派購、放開大部分農產品價格,使農業生產擺脫長期停滯的困境,農村經濟向著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迅速發展,廣大城鄉人民得到顯著實惠,帶動了整個改革和建設事業。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是中國農民的又一偉大創造。它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來、農村致富和逐步實現現代化、促進工業和整個經濟的改革發辟了一條新路。為適應改革從農村向城市發展的新形勢,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為全面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隨之我黨相繼決定對科技、教育體制進行改革,進一步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又作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黨還強調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都要進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教育和斗爭。2、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它的主要歷史功績是比較系統地論述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概括和全面闡述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確認了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大會高度評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始找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意義,指出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繼找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後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既需要一個穩定的國內環境更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黨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提出一整套外交戰略即: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准則;中國永遠屬於第三世界,永不稱霸。實現了中美建交,締結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恢復了中蘇兩黨兩國的關系,發展了同周邊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關系。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風雲變幻,黨的事業出現嚴重曲折的局勢,他提出要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要把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始終放在第一位,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條件,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3、1992年10月,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召開為標志,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黨的十四召開的背景是: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科學地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從理論上深刻地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特別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問題。要求我們思想更解放一點,改革開放的膽子更大一點,建設的步子更快一點,千萬不可喪失時機。3月,黨中央政治局召開全體會議,隨後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作出關於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決定。1996年10月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乾重要問題的決議》,提出今後15年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實現了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回歸祖國是「一國兩制」構想的人心所向,標志著中國人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路上邁出重要一步。4、1997年9月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確立以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明確了中國跨世紀發展的奮斗目標和任務。為此,中央先後召開七次全會,分別就農業和農村工作、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制定「十五」計劃、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等重大問題,作出決定和部署。五年間中國走過了很不平凡的歷程,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這為今後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5、2002年11月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對黨的十五屆以來的五年工作和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十三年偉大實踐的基本經驗進行了科學全面的總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對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和改革等各方面的工作進行全面部署。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的戰略部署,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等重大問題的新舉措。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中國將進入全面改革開放、自主創新的新階段。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表明:一是對前兩年高能耗產業投資過熱、產業發展中一味追求規模和產量的及時糾偏,二是中國將進入全面改革開放、自主創新的時代,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27年改革開放的高速發展,創下了中國又是世界歷史上的最高發展速度記錄。當前中國所面對的已不是否要加快發展而是如何發展的問題,不是進一步提高增長速度而是要改善管理與提高發展質量的問題。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不竭的動力,全面創新是創新發展模式包括制度、市場、技術和觀念的創新。制度創新是激勵人們創造各種財富、知識、發明和文化的制度體系,市場創新是充分利用以國內外兩個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兩種資源、激活市場活力、提高市場效率。技術創新是鼓勵自主技術創新、引進消化基礎上的再創新、集成各種技術的創新、原始性和基礎性創新。觀念創新是充分利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觀念資源、提倡新思想、主意、觀點和理念。中國創新自己的發展模式,將從追求GDP為中心或GDP掛帥的舊發展觀轉向以人為本、以13億人口共同富裕為中心的新發展觀。全面改革就是全面消除各種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全面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因素,處理、調節好不同地區、集團或個人之間的矛盾與利益,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激活所有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對外開放是21世紀中國的基本國策之一,全面開放是中國融入世界的歷史大潮流和趨勢,建立全面開放的經濟、市場、社會和文化。中國既要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和世界潮流,又要地貢獻於世界經濟、貿易與發展。6、2007年10月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五)以突出自主創新為主旋律的科學發展觀,推動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1、自主創新已成為新時期中國科學發展的主旋律。據資料顯示:中國在核科技、空間科技、物質科學、生物與醫學科技、信息科技等領域已達到或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我國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島素,繼美國、蘇聯、法國後第四個掌握「一箭多星」的技術,至今保持著衛星發射安全可靠的最佳記錄。我國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1%的測序,是參加這項被喻為又一次「阿波羅登月」大型科技計劃的唯一發展中國家;在數學、理論物理、地球環境、資源考察等許多領域具有其他國家難以相比的優勢;正負電子對撞機、銀河巨型電子計算機和曙光並行計算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我國在這些相關領域的世界前列地位。雜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廣既讓中國農民迅速地解決溫飽問題,又對全世界發展中國家人們的「吃飯」問題做出了獨特的貢獻。「神舟六號」的發射成功確實讓人揚眉吐氣。中國實施「人才、專利和技術標准」三大戰略,在戰略高技術和關鍵技術領域組織實施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軟體、電動汽車、創新葯物與中葯現代化等12個重大科技專項。「科教興國」正日益發揮生產力的第一作用,「人才強國」這一全新戰略將人才資源上升到第一資源的高度。超高壓輸變電設備、大型發電設備等一大批重大成套技術設備研製啟動。由我國科學家牽頭16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個實驗室參加的「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已啟動,開創了中國科學家領銜重大國際科學研究計劃的先河。在國際綜合大洋鑽探計劃(IODP)和歐洲導航衛星系統「伽利略」計劃等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中,中國正成為一支重要的生力軍。2、世界經濟發展離不開中國,中國對世界經濟的推動作用。據2005年第2期《求是》第61頁載:在經濟增長層面,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在擴大。據估算,1999至2003年間全球經濟增長部分的1/3是由中國經濟完成的。2006年第5期《求是》第58頁載: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18.21萬億元,進出口貿易額為1.42萬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9.9%和23.2%。而2004年我國GDP總量居世界第六位,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我國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龐大市場之一,連續多年是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並擁有8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國佔世界經濟的總量和全球貿易額並不高,但2004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18.2%,貿易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16%。國際輿論公認中國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發動機」。中國努力發展與各國的互利經濟合作,積極參與多邊貿易談判和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促進區域經濟合作和南南合作,推動各國的共同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持續增大,與世界經濟關系不斷加強,各國在經濟運作中都難以輕視中國因素的存在。展望未來,黨的十七大報告對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藍圖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與經濟社會發展進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