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經濟發展!要具體數據
我國對美國出口增速7年來首次降至個位數 我國海關總署日前發布的分析報告指出,今年以來我國對美國出口增速明顯放緩,近7年來首次降至個位數。 據海關統計,上半年我國對美國出口1167.9億美元,同比增長8.9%,遠低於同期我國總體外貿出口21.8%的增速,較去年同期回落9個百分點。1至7月份,我國對美國出口增長9.9%,增速比上半年有所提高,但仍為個位數。 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前4大對美出口省市仍為廣東、江蘇、上海和浙江,合計占同期我國對美出口總值的75.7%。這4大省市對美國出口增速全面回落,其中,廣東省企業對美出口增速回落8個百分點;江蘇省企業對美出口增速回落22.9個百分點;上海和浙江企業對美出口增速分別回落7.6個和8.7個百分點。 統計表明,我國機電產品對美國出口增速趨緩,服裝及衣著附件、手機、塑料製品和玩具等優勢產品出口不同程度下降。上半年,我國對美出口機電產品占同期對美出口總值的61.6%,增速回落8.4個百分點。同期,服裝及衣著附件、手機、塑料製品和玩具等優勢產品出口分別下降4.8%、28%、7.9%和5%。 海關分析認為,美國次貸危機蔓延和人民幣加速升值的雙重影響,是造成我國對美國出口增速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目前,美國雖然在規模上仍保持我國第2大出口市場地位,但出口增速僅略高於香港,位列前10大出口市場倒數第2位。 (2008-08-18 09:55 文章來源:浙江省經貿委)2008年1-7月份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和設計咨詢業務統計一、 對外承包工程 今年1-7月份,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286.5億美元,同比增長48.7%;新簽合同額616.5億美元,同比增長69.6%。 截至2008年7月底,我國對外承包工程累計完成營業額2351億美元,簽訂合同額3912億美元。 二、 對外勞務合作 今年1-7月份,我國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43.8億美元,同比增長26.2%;新簽合同額42.5億美元,同比增長28.4%;派出各類勞務人員22.8萬人,較上年同期增加2.2萬人;7月末在外各類勞務人員79.1萬人,較上年同期增加5萬人。 截至2008年7月底,我國對外勞務合作累計完成營業額521.3億美元;合同額565.4億美元;累計派出各類勞務人員441.6萬人。 三、 對外設計咨詢 今年1-7月份,我國對外設計咨詢業務完成營業額2.12億美元,同比增長41.3%;新簽合同額6億美元,同比增長62.2%。 截至2008年7月底,我國對外設計咨詢累計完成營業額24.35億美元,簽訂合同額43.73億美元。 政策統計處 (2008-08-14 11:04 文章來源:合作司)建議你去商務部官方網站看看。上面有許多類似的數據。 http://www.mofcom.gov.cn/
② 2008中國經濟的一些數據
關於2008年的經濟形勢,有這樣一些數據足以讓我們心驚肉跳:比如一年內中國股市由2007年10月的最高點下跌超過70%;全國范圍房價下跌;2008年出口增幅下降4.8個百分點,前三季度GDP增速降至個位數,並且連續5個季度下降。出現了自2003年以來的最低點……但這些是否足夠說明中國經濟將結束改革開放30年以來最長的經濟擴張期,正出現新的拐點呢?
中國經濟增長幅度趨緩已是共識,多家研究機構預測2009年GDP的增幅將在8左右,之後10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將進入一個平穩期,年增幅在7.5到8.5之間。所以從經濟增長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的確到了拐點。但是如果我們從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這一更深的層次來看,情況是否真如此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原因。眾所周知,出口、投資和內需作為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在這三者中,投資和內需沒有發生增長放緩的問題,主要是中國外貿出口遇到了困難。
在出口需求方面:美國的次貸危機所引起的全球性金融風暴、上半年的能源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都造成世界陷入經濟增長放緩和需求疲軟的困境。
從出口供給方面:受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勞動力成本增加三大因素影響、中國出口行業產品價格普漲,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而從投資來看:盡管房地產市場低迷,但2008年1-9月,中國固定投資的增幅仍高於去年同期。另一方面雖然股市、樓市對消費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消費需求與去年相比仍然穩健。
所以這次金融危機似乎是中國今年經濟增長趨緩的原因,但中國面臨的這種外部環境惡化狀況將不會是長期的問題。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人民幣對美元和歐元等主要貨幣將不會有大規模的升值,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也會有所回落,但是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增長,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勞動力工資壓低影響的減弱,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是長期的不可逆轉的趨勢。所以今後中國外貿出口的成本壓力將越來越大。在投資和內需方面,未來兩年內政府用以穩定經濟增長的4萬億元人民幣投資將持續拉動GDP增幅,而減稅對於擴大內需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這樣來看,一旦世界經濟能有所復甦,中國未來經濟的前景應該是看好的。而且,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中存在著諸多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中國經濟增長過於依賴過量出口和不受限制的大量投資,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37%,而其他較大的經濟體的消費支出大多佔GDP的65%左右,亞洲的平均水平也在50%~60%。
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不足。原因是貧富分化的程度在急劇加深,社會福利保障系統還很不健全,還不能有效地幫助貧困階層。
出於對未來的擔心,老百姓不敢放手消費,而是千方百計積攢存款。而政府出台的積極財政政策只對拉動投資需求作用明顯,但不能解決消費需求問題。
而另一方面,中國的外貿出口也存在諸多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在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少,低端產品多,缺乏核心競爭力;出口商品中仍存在高污染、高物耗、高能耗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比重不高等。
而事實證明這種片面追求出口和經濟增長的政策不僅帶來對有限能源的浪費,而且這種勞動密集型產品,一旦失去價格優勢,國際市場對其需求也會大幅下降。
綜上所述,盡管今年和明年經濟增速放緩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如果政府能夠放棄短期經濟目標,在近期加大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工作力度,鼓勵企業自主創新開發新產品,不因短期經濟增長下降的壓力而提高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退稅,這樣就不但能對中國貿易和產業結構升級能起到了積極作用,而有助於中國在保護環境和節省能源的前提下,追求內需主導的穩定經濟增長模式。
那麼現在面臨的困難就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拐點而是中國經濟向更為健康、穩定的發展模式轉變的拐點
③ 在哪裡可以查到近二十年中國經濟發展主要數據
國家統計局的官網上去看看
④ 中國經濟發展的數據
春節黃金周市場年味濃、消費旺;外貿下滑但先行指標預示二季度出口壓力有望緩解;吸收外資與對外投資開局良好;消費物價溫和上漲,工業價格降幅收窄……陸續發布的首月核心經濟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經濟實現平穩開局,盡管趨穩基礎仍需進一步鞏固,但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勢頭強勁。
民生指標「穩」字當頭
新常態下評判中國經濟需要新視角。除了速度指標外,更需時常掂掂經濟發展的「含金量」。
「只要就業比較充分,物價能夠平穩,我們並不追求高速度」,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面對中外媒體如是說。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8%,盡管漲幅較上月有所反彈,但去年以來消費物價溫和上漲的態勢得以延續。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1月份物價漲幅反彈明顯受到食品價格上漲的拉動,而春節市場需求上升、消費高峰期間出現大范圍惡劣天氣等因素,加劇了食品等價格上漲壓力,不過這種季節性波動對全年CPI走勢影響不大。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出,由於工資水平和服務需求的剛性增長,1月份服務價格同比上漲2.2%,超過了同期CPI漲幅,成為驅動消費物價上漲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這種變化也體現了我國消費結構升級、經濟結構優化的新趨勢。」
就業「穩」,中國經濟大的基本面就能「穩」。
「十二五」期間,我國城鎮新增就業累計達到6431萬人,年均新增1286萬人,這兩項指標比「十一五」時期均增加11.4%。來自中國政府網的消息顯示,今年1月份,我國調查失業率統計范圍擴大至全國所有地級市,調查失業率仍保持在5%以下。
就業形勢穩定,一方面得益於經濟增量不減、服務業發展、人口結構變化等因素;另一方面,在大力推進「雙創」、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等方面的政策出台後,創新創業逐漸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吸納就業方面功不可沒。
2015年,我國全年新登記企業443.9萬家,增長21.6%,這意味著平均每天「誕生」的新登記企業約1.2萬家。去年大學生自主創業比例比上一年提高了6.8%,初步統計有240多萬返鄉農民工在創業。
當前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較大下行壓力,鋼鐵、煤炭等行業去產能任務艱巨,下一步就業形勢是否可能發生逆轉?
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對此明確表示,我國就業增長具有穩定的經濟基礎,加上創業帶動就業的能力將進一步增強,有關部門也將多措並舉做好化解過剩產能職工安置工作,不會出現新一輪「失業潮」。
宏觀經濟「新」意正濃
當中國百姓歡度農歷新年假日時,國際資本市場在人們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憂慮中出現動盪,日本、歐洲股市重挫,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探,避險情緒則不斷推升金價。
「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堪憂。」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分析,目前全球債務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超低利率帶來的負面效應逐步積累,而去杠桿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全球經濟增長,此外美聯儲加息為全球經濟帶來不確定性,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進入了中速增長軌道,總需求不足將成為常態。
嚴峻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中,中國經濟難以獨善其身。今年1月份,我國進、出口再次出現「雙降」且降幅加深;當月製造業PMI小幅回落,顯示經濟趨穩基礎還需進一步鞏固。
然而,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挑戰中成長的。壓力之下,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發展的「新」意更加凸顯。
——網路消費和服務消費蓬勃發展。1月份,商務部重點監測網路零售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34.5%;當月全國電影票房收入38.5億元,增速接近50%。春節黃金周,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約7540億元,增長11.2%。
——更加註重通過有效投資惠民生、穩增長。國家發展改革委披露,今年1月份,發展改革委共審批核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21個,總投資541億元,且集中在水利和能源等民生領域。
——1月份,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占外貿總值的57.4%,較去年同期上升0.5個百分點,成為拉動出口的主要力量,特別是民營企業進出口佔比進一步提升。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認為,外貿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加快、發展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的勢頭在新一年得以延續。
——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國際產能合作等引領下,1月份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8.2%。在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的同時,中國經濟的平穩態勢,也使得外資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1月份,全國利用外資金額882.5億元,增長3.2%,外資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升。
從最新公布的數據看,1月份我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降幅比上月縮小0.6個百分點,結束了此前PPI連續5個月-5.9%的運行態勢。
民生證券宏觀分析師張德禮認為,PPI降幅收窄既有低基數效應和人民幣貶值帶來輸入型通脹壓力等原因,也有供給側改革加快去產能,從而對上游原材料領域價格產生一定支撐的影響。隨著推進去庫存去產能,年內PPI同比跌幅有望繼續收窄。
放眼全年「變」中求進
今年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開年以來,各項改革頻頻發力、利好頻傳:
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力度,持續為企業松綁減負,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清障搭台。
確定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五項重磅政策措施,部署建設雙創基地發展眾創空間,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動能。
居住證制度實施,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完善土地、城鎮住房等制度……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一步打破城鄉「二元制」堅冰,更大釋放內需潛力。
一方面確定進一步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的措施,促進企業脫困和產業升級;另一方面打出金融支持工業增效升級、持續清理規范涉企收費等一系列「組合拳」,從不同層面發力,壯大實體經濟。
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表示,中國政府已經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這些舉措令人振奮。對於中國經濟未來面臨的挑戰,關鍵在於落實改革措施。
潘建成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問題,宏觀政策取向要把握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的平衡,兼顧長期目標與短期問題。例如,下一步投資應注意遵循「補短板」原則,投向生態治理、扶貧攻堅等薄弱環節、關鍵領域,既能發揮投資在經濟增長中的關鍵作用,又為長遠發展積蓄力量。
他表示,改善供給環境是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應加快研究全面推開營改增,盡快清理規范非稅費用,有效降低企業負擔。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對於今年宏觀經濟政策的著力點,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表示,這表現在四方面:投資領域加強以基礎設施為主的公共產品投資;生產領域完善營改增、降低製造業增值稅稅率;收入領域結合扶貧攻堅工程,通過加強轉移支付加快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長;消費領域要打通流通中的薄弱環節,改善消費環境。
不少專家認為,當前我國經濟面臨更加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應在保持宏觀政策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加大改革力度,切實改善經濟運行環境,堅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徐紹史表示,物質基礎比較雄厚,市場需求比較大,區域空間廣闊,生產要素質量提升,宏觀調控的經驗在不斷豐富,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國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內在支撐、彈性空間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他說,盡管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一些領域風險還在積聚,但我們完全有信心克服困難,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⑤ 根據gdp的數據可以了解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基本狀況,正確嗎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
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
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
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屬於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增長速度越高越好,屬於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高速增長是經濟新常態的追求目
標。把減速和高效劃等號、高速和低效劃等號、GDP高速增長和經濟過熱劃等號,把經濟新常態定義為減速增效、增長速度降溫是錯誤的;人為降低增長速度將導
致「滯漲」的嚴重後果。經濟新常態就是在找准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結構對稱態的基礎上實現經濟高速可持續發展,其中包括高質量無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續增
長,即我們講的「調結構穩增長」。為了實現調結構穩增長的目標,實行常態化的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混同於西方資本主
義國家周期性的「刺激經濟」。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無直接經濟效益的長期基本建設永遠優先於有直接經濟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設,基本建設永
遠優先於生產資料生產,生產資料生產永遠優先於消費資料生產。由於無直接經濟效益的長期基本建設只能由實施,所以永遠優先於
民間。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調整,只有新經濟增長點才能優化舊產業結構化解產能過剩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
證。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永遠主導消費,只有主導下的消費才有可持續消費,只有主導消費才有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可持續增長與發展。由於節約有利
於積累,積累有利於,有利於生產和經濟發展,所以節約、居民高儲蓄率有利於經濟發展,而鋪張浪費、寅吃卯糧不利於經濟發展,所謂「消費拉動經濟」
是個偽命題。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驅動和創新驅動是統一的,驅動和創新、創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不
但不矛盾而且內在一致。只有驅動,創新、創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才有基礎;只有創新、創業、技術提
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為主導,驅動才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使有效。
新常態的九大特徵——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方向,消除障礙,使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
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
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⑥ 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資料庫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港台地區有翻譯為國內生產茂額、本地生產總值)。通常對GDP的定義為: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在經濟學中,常用GDP和GNI(國民總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共同來衡量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通用的指標。這也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常採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⑦ 中國經濟發展數據
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萬億元,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三位 仍屬於發展中國家
2008年進專出口貿易總額屬2.56萬億美元,居世界第2位
2008年我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一千億美元,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繼續位於發展中國家首位
2009年6月末,21316億美元: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居世界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