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近代前期社會經濟特點是什麼,並存的主要經濟形勢,原因及影響
第一階段(鴉片戰爭爆發至洋務運動興起):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半殖民地特徵
1. 形式與關系:封建自然經濟與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前者對後者起防洪堤壩的作用,後者對前者有瓦解作用。
2. 成因:列強發動了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中國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3. 發展趨勢及政治走向: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和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得滿清王朝日益腐敗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不斷加深。
第二階段(洋務運動興起至國民大革命失敗):封建經濟為主體,四種經濟形式並存的經濟結構,呈現出愈來愈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
1. 形式與關系: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洋務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自然經濟壓制後三者,而後三者瓦解自然經濟;洋務經濟抵制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瓦解自然經濟、刺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洋務經濟又壓制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2. 成因:19世紀60年代,因洋務運動的開展而出現了洋務經濟;稍後,在外商刺激和洋務運動透導下產生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但是外國列強、晚清王朝、北洋軍閥無論懷著怎樣的動機,它們都要保護自然經濟。
3. 發展趨勢及政治走向:封建自然經濟逐漸走向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軍閥統治走向歷史盡頭;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並逐步控制中國經濟命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確立和深化;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曲折前進,資產階級改良與革命運動遭受挫折;洋務經濟走向衰落,地主自救道路破產。
第三階段(土地革命戰爭開始至新中國成立):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占支配地位、五種經濟形式並存的經濟結構
1. 形式與關系:封建自然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新民主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自然經濟依附於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而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經濟,同時其他四種經濟形式都對其有瓦解作用;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既相互勾結又相互斗爭;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的夾縫中生存,但具有革命性與依賴性;新民主主義經濟受中外反動經濟的重大阻礙,但卻是最革命、最進步的經濟,它日益改變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
2. 成因:中共在蘇區、敵後區、解放區採取措施,發展經濟而出現了新民主主義經濟;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始終控制著全國的政權,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又是它的經濟基礎。
3. 發展趨勢及政治走向: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日益萎縮,舊民主主義革命和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完全走向末路;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處於衰落、消亡的過程中,外國列強和國民黨政權走向覆滅;新民主主義經濟日益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
② 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今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文化從來都是與社會的經濟緊密聯系的,它由經濟決定,又對經濟有巨大的反作用。文化是一種廣泛的社會意識,作為一種意識,它絕非是被動的,實際上,它同經濟永遠處於互動的過程之中。文化作為經濟發展的環境要素,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或推動或阻礙著經濟的發展。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與該區域的文化特質有非常大的關系。當該區域的文化內涵與外在經濟環境相協調時,它會成為促進和推動該區域經濟高速發展的強大要素,否則文化會成為該區域經濟增長的阻礙。那麼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的經濟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的。在中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傳統價值觀受到了嚴重沖擊。盡管如此,我們從深層次上看,中國的改革發展仍然展現出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弘揚和發展。這既是「中國模式」成功的原因,也表現為其內容。中國的儒家文化傳統強調集體觀念,重義輕利的價值訴求,並沒有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盪然無存,市場經濟帶來「利益至上」的文化觀念的同時,趨利避義的價值取向並沒有為所有大眾所接受和推崇。同時越來越多的理論工作者開始引導民眾進行發展目的的反思,「以人為本」、「和諧社會」這一中國文化的根基被重塑。這些表面上看與市場經濟精神相悖的傳統文化,正在中國模式的形成中承擔著拯救現代文明的使命。中國模式應該從世界主流發展模式中汲取營養,但始終要紮根於中國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獨特實踐之中,兼具東方文化的典型特徵和現代化的普遍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不能簡單的歸結為有利或有害,而應對具體的文化觀念和因素進行分析。總的來說,傳統文化觀念對經濟的影響具有兩面性,而且一些文化觀念具有轉化的可能,因此在經濟發展中要重視文化的因素。研究一個國家的經濟,離不開對該國家的文化研究。通過挖掘文化的深層內涵,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深層的理論基礎。在經濟全球化大潮撲面而來的新世紀,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高度重視發揮文化的優勢,挖掘文化資源。復旦大學胡守鈞教授說過:「文化有很重要的協調力量,它可以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影響和制約人們的行動。如果沒有文化為綱領,經濟發展就會迷失方向,也難以持續發展,所以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護文脈。」一個地方的文化不僅可以影響和制約人們的行動,還會在人們的經濟活動中發生作用,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要取得快速經濟發展,必須認真審視本地區長期存在的文化傳統觀念。首先要認真調研和分析本地區的文化內涵,分析和研究其符合當今經濟發展的優秀文化,繼承和發揚其精華部分,也要批判和克服其糟粕部分,以消除不利於發展與進步的傳統觀念。同時,要不斷學習其它地區的先進理念。另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也需要創新,文化的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經濟發展的需要。「發展根源於創新,而要激發創新精神,使創造力充分釋放出來,則必須回到中華文化原創,摒棄限制社會微觀活力和民眾創造力的文化和傳統,吸收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成果,進行文化和制度創新。」
總的來說,傳統文化觀念對經濟的影響具有兩面性,而且一些文化觀念具有轉化的可能。所以,一定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③ 中國匯改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匯改的原因以及影響有哪些
中國匯率改革主要內容
1.放棄與美元掛鉤,引入參考一籃子貨幣
2.由1美元兌.2765元人民幣改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升值2%
3.銀行間一籃子貨幣兌人民幣的每日收市價,作為翌日買賣中間價,上下波幅0.3%
內外因共同促使升值加速
由於此段時間恰逢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訪華,因此這輪人民幣匯率強勁走勢或多或少的被歸結為政治原因。盡管鮑爾森對人民幣匯率問題持溫和態度,他曾經在公開場合多次闡明,雖然希望中國增強匯率機制彈性,但並不追求這個問題在短期內得到解決,不過,鮑爾森從新加坡飛抵杭州的當天,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就突破7.94:1的心理關口,以7.9342:1的水平創下去年7月匯改以來的新高,而在隨後幾天,更是漲勢如虹。
但在渣打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分析師王志浩看來,近期人民幣升值加速更多是出於「內因」。早在今年二季度,人民幣匯率首次破「8」開始,市場對人民幣升值加速的預期就在增加。然而二季度的匯率走勢卻一直穩定。國際市場認為,中國央行的外匯交易系統已經日趨完善,人民幣遠期、利率掉期等工具也基本到位,應該具備了匯率上行的條件,然而這種反應卻明顯滯後了。但二季度之後,宏觀經濟數據良好,一直持悲觀態度的貿易數據也基本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增長強勁,與此同時,巨額外匯儲備所帶來的壓力也愈加不容忽視。因此從中國央行的角度,人民幣可以適當增加升值速度。」 於是,在隨後的第三季度,人民幣匯率加速上升,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也有分析師認為,人民幣匯率的走強還有宏觀調控方面的原因。央行已經多次動用提高准備金率的手段來回收流動性,目前信貸和投資在減少,宏觀調控的效果明顯,所以再次提高准備金率的可能性不大。而匯改一年多以來,升值幅度波動較小,在逐漸成熟的匯率管理模式下,適當放開匯率的彈性,可以減小央行大規模投放貨幣的壓力,起到一舉多得的作用。
與我國經濟領域的任何其他改革一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將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產生深遠的影響。第一個就是商業銀行的外幣資本金總額會縮水。我國許多商業銀行的資本構成中,美元資本通常都佔有一定的比例,此次匯率調整後,商業銀行將面臨資本金總額縮減的局面,特別是近年來獲得美元注資的商業銀行,影響尤為明顯。
除了外幣資本金的影響,人民幣升值還會直接導致商業銀行的外幣資產按人民幣口徑計算總額減少,因而部分商業銀行將逐步減持外幣資產或控制外幣資產的增長幅度,並加大對本幣資產的持有比例,從而導致商業銀行的整體資產負債結構發生改變。
另外,由於人民幣升值一方面將削弱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另一方面將刺激進口貿易增加,進而影響商業銀行的國際結算業務和結售匯收益。所以,商業銀行的結售匯收益也可能受到一些影響。
商業銀行還要面臨的一個新的重大挑戰是,必須盡快提高匯率風險管理的水平。此次匯率制度改革後,將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匯率的波動將日益頻繁,波動幅度將進一步加大,這對缺乏匯率風險管理經驗的國內商業銀行來說,管理難度不言而喻。
④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哪些方面
人民幣升值是受國內經濟發展及在世界貿易中結算貨幣的使用量而決定的。回在人民幣成為國答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貨幣後,國際貿易中人民幣需求大增,在美元和歐元相對疲軟的情況下,人民幣升值成為必然!但人民幣的穩步升值將有利於進出囗貨易的增長,會促進國內市場進口商品的消費,但對出口會有一定影響。而升值會引來國際游資(投機資本)對人民幣的需求,加快升值步伐,促進旅遊市場特別是境外游市場大幅度上升(從近五年中國境外遊客人數大增可見一斑)。而中國企業境外直接投資將飛速增長(這可以促進被投資國的外匯儲備和經濟增長非常有利)。
⑤ 中國經濟建設存在什麼問題 這個問題會有什麼影響
中國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
⑥ 影響中國創業型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影響中國創業型經濟發展的原因,我覺得主要是資金原因,資金的話是一個很大的原因,再一個是市場,因為中國的市場還是不夠特別的,完善不夠特別的健全,所以說嗯,還是沒有發揮到極致
⑦ 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提出了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第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1994年全年的經濟總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第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有人擔心,中國經濟增速會不會進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過坎?風險確實有,但沒有那麼可怕。中國經濟的強韌性是防範風險的最有力支撐。我們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確定的戰略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我們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這有利於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第三,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2014年前三個季度,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了投資。服務業增加值佔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分別為12.3%和11.1%,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這些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質量更好、結構更優。第四,新常態下,中國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簡言之,就是要放開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用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比如我們改革了企業登記制度,前三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2013年增長了60%以上。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新常態也伴隨著新問題、新矛盾,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我在2013年工商領導人峰會上說過,中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
⑧ 經濟危機是怎樣引起的對中國有什麼影響是機遇還是真正的危機
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通常採用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相結合的還款方式,即:購房者在購房後頭幾年以固定利率償還貸款,其後以浮動利率償還貸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裡,由於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 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 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次級貸款貸出去呢?有幾點原因。我只從銀行高管上說說。西方銀行高管的工資除了基本工資外,還加了業務獎金以及其他的資金,通過這樣的貸款出去,銀行的交易額會顯著增加,那麼高管們得到的就會更多。美國前段時間一銀行的總裁被迫辭職時也得到了1000億美元呢!從這個層面上說,就是他們那些高管不顧市場,自私導致的。 給你個最通俗的說法,那就是美國的次貸造成的,中國現在跟著感冒發燒了! 次貸,裡面有個次,你也知道是信譽不好的人貸款,信譽不好怎麼能貸款呢, 美國方面的貸款最主要還是表現在樓市,因為他們堅信,信譽不好的人,要是他們還不起貸款的話,可以把房子拿回來!但是那個天啊,有不測風雲呀,樓市也是根據市場而定的,就像拋物線一樣,有起有落,落的時候就成了人家還不起貸款,當他們收回房子,而房子已經不值錢了。那些以前大幅度發放的債券,現在已經完全是壞賬了,導致出現嚴重的金融危機!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金融危機主要是對我國未來的影響。華爾街金融危機波及全球。這次金融危機是全方位的。波及全世界。特別是對我國未來的影響很大。本來製造業向中國轉移是中國的機會。中國擁有實體經濟,美國擁有虛擬經濟,一旦沖突,「虛擬經濟」倒霉。可是現在美國卻控制了中國的實體經濟,先是把中國釘死在產業鏈低端,耗光中國資源,甚至整個世界20年在享用著中國資源。然後再把中國資源換取的美元迴流美國,把虛擬經濟的災難轉移到中國。與此同時,還用資本和品牌把中國的低端產業控制在自己手中,讓中國最終兩手空空,高端低端產業全部控制在對方手中。世界形成兩個極端國家:創造財富的貧窮國家和創造品牌的富裕國家。前者資源耗光環境崩潰,後者山清水秀不付任何代價。結果是實體經濟的生態災難和虛擬經濟的泡沫災難,全部砸在中國人頭上。這就是所謂世界規則和市場規則。 這場信用危機,主要影響美國和中國。但是在美國和中國的影響很不一樣。美國透支未來收入,中國透支未來資源。結果就是美國虛擬經濟破產,中國實體經濟破產。美國是為本國人民高消費透支了未來,中國則是在壓縮本國人民消費的基礎上為美國透支了自己的資源。美國透支了別國人民未來的收入,中國則是被別國透支了自己的資源,還透支了中國人的福利,中國人的健康,中國人的環境,所有這些透支最終都要由中國人自己償還,如果現在把透支資源換取的一點財富再拿去美國救市,中國最後依靠什麼償還?
⑨ 中國經濟有什麼變化和影響
初步判斷,中國經濟走勢三個月左右內見分曉
理由是:
一、股市5月走勢轉向明朗,按一般經驗,與此相應的房地產走勢將在其後半年也就是十月到十一月左右跟進。
二丶流動性陷井效應開始顯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6月份為農行上市而採取的托市行動效果不彰,二是其間央行悄然轉向寬松,市場未有明顯反應。說明市場已初步進入"拉不動""不聽使喚"階段。下一步,這種政府刺激效力下降的可喜現象將進一步向其它領域蔓延。最近某人又在四處露面引起屁民恐慌,在我看來此一時彼一時矣,其勢己去,豎子不足為懼。
三、匯改後的人民幣升值乃精心設計,歸跟結底就是嚇阻國內想換美元者,同時希望吸引Sb熱錢流入,以維持寬松,實則國內資金面臨見底矣。但這種升值局面將徹底被中國產能過剩而導致的破產潮揭穿
四、德法英轉向收縮,並立即導致歐元兌美金匯率上漲,這說明收縮是人心所向.下一步美元很可能在3個月左右時間內完成二次築底後,美國開始收縮,並推動美元開始真正的上升,期間逆市而動的人民幣將開始徹底的裸奔。
五、為期三個月的假惺惺房地產調控,在成交低迷、鋼鐵價格猛然下挫的情況下,開始悄然變調。現在政府就必須決定是否救市,不救,則本月即可聽到某些過剩產能破產的好消息,救,則由於去年部份貸款到期,以及前述流動性陷進,最多將死撐局面延長三個月,待美國收縮,破產潮正式開始。
與此相應,社會也將進入人心不安定狀態。在我看來,換美元的窗口期就在這幾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