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經濟發展綜述

中國經濟發展綜述

發布時間:2020-12-05 00:33:46

Ⅰ 關於全球變暖和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的文獻綜述

全球變暖 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
全球大氣層和地表這一系統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溫室",使地表始終維持著一定的溫度,產生了適於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在這一系統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同時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保護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它們可以讓太陽短波輻射自由通過,同時又能吸收地表發出的長波輻射。這些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氣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與此同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也在急劇地增加。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溫室效應的加劇可能是全球變暖的基本原因。
人類燃燒煤、油、天然氣和樹木,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進入大氣層後使地球升溫,使碳循環失衡,改變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轉換形式。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25%,遠遠超過科學家可能勘測出來的過去 16 萬年的全部歷史紀錄,而且目前尚無減緩的跡象。
大氣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氣候變暖的根源。國際能源機構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美國、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幾乎佔全球總量的一半。調查表明,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 20 噸,排放的二氧化碳佔全球總量的 23.7%。中國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 2.51 噸,約佔全球總量的 13.6%。 全球變暖是指全球氣溫升高。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 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出現全球變暖趨勢的具體原因是,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進入了地球的大氣層。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小組根據氣候模型預測,到2100年為止,全球氣溫估計將上升大約1.4-5.8℃(2.5-10.4華氏度)。根據這一預測,全球氣溫將出現過去10,000年中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從而給全球環境帶來潛在的重大影響。
為了阻止全球變暖趨勢,1992年聯合國專門制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該公約於同年在巴西城市裡約熱內盧簽署生效。依據該公約,發達國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將他們釋放到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時的水平。另外,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計排放量佔到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60%的國家還同意將相關技術和信息轉讓給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轉讓給發展中國家的這些技術和信息有助於後者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挑戰。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個國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約。 主流科學界一致對全球變暖是越來越清楚了,每天在改變我們的氣候都是真實的,他們也正在進行中。在20世紀末年初以來,表面平均溫度的地球增加了約1.1f ( 0.6℃) 。在過去的40年中,氣溫上升約0.5f ( 0.2-0.3℃) 。在過去400-600年,全球變暖,在20世紀是更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間,
10分之7的年,在20世紀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由於其中一個最強勁的下午1998是最熱的一年,因為可靠的溫度測量開始的。
此外,變化,在自然環境支持的事實,即地球正在變暖; 山區giaciers也在逐漸消退; 在過去四十年裡,北極冰厚度已經下跌了大約40 %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約快三倍超過了過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裡

Ⅱ 中國GDP的綜述增長原因

中國GDP增長有以下三點原因:

1、區域協調性增強

從GDP增速來看,中西部地區增速明顯高於東部地區。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表示:「中西部地區加大了發展力度,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獲得向西開放的機遇,培育出新的動能。中西部加速發展,使中國地區的總體差距縮小,表明區域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在增強。」

2、服務業成為主要動力

與世界發達地區相比,各省(區、市)在服務業發展上仍有較大進步空間。陳耀表示,發達國家的大城市服務業佔GDP比重一般達到80%以上。今年上半年數據中,只有北京的服務業佔GDP比重為82.2%,其餘省(區、市)均低於80%。過去長期以工業、製造業為主體,高消耗產業佔比較大,而服務業的增長使得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得到緩解。

3、新動能加快成長

中國新動能的崛起不僅短期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舊動能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且從長期看給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支持。未來在政府制度創新、市場機制驅動和企業積極參與等有利因素推動下,經濟動能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並由碎片化逐步轉化為集群化,最後形成穩固發展新潮流。

(2)中國經濟發展綜述擴展閱讀:

國內生產總值主要特徵如下:

(1)由於GDP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與勞務,它就沒有把幾乎所有在市場之外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包括進來。特別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

(2)GDP沒有包括環境質量。設想政府廢除了所有環境管制,那麼企業就可以不考慮他們所引起的污染而生產物品與勞務。在這種情況下,GDP會增加,但福利很可能會下降。空氣和水質量的惡化要大於更多生產所帶來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沒有涉及收入與分配。人均GDP告訴我們平均每個人的情況,但平均量的背後是個人收入的巨大差異。

(4)GDP概念是源自於交換產生財富的原理。這個原理的基本條件是:一是交換必須自願,二是交換必須不妨礙第三人,三是交換必須在兩個清晰的產權主體之間真正發生。假定不符合這三個條件,那麼所得出的GDP數值的准確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說GDP的數據就會有瑕疵。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新動能加力中國經濟增長

網路-國內生產總值

Ⅲ 經濟危機對中國鋼鐵業產生的影響,相關的文獻綜述

第一個問題就是中國鋼鐵這幾年發展的十分迅速。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後,由於中國加入WTO,以及國民經濟連續五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長,外貿出口特別是機電產品特別迅速,還有固定資產投資的拉動,中國的鋼鐵產業增長非常快。2008年中國產鋼超過了5億噸,比2007年增長了1.1%。這也是最近這幾年增長的最慢的一個年份。從03年、04年,大約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去年增長的是比較慢的,主要是下半年以來,受經濟危機的影響。

全球產鋼也是同樣的情況,同比減少了1.2%,這是98年以來首次減產。尤其是最近這幾個月減產的非常厲害,特別是發達國家月度減產了40%—50%。中國這幾年鋼產量發展非常快,中國鋼產量佔世界鋼產量由原來的36.4%提高到了37.7%,2009年這個比例還會提高,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今年1月份中國鋼產量會有所增加,但是全球還是下降的。

中國的鋼產量和消費量增長是基本一致的,這就是拉動中國鋼鐵企業這幾年發展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內需的拉動。從1978年到2004年,中國進口了大量的鋼鐵。進口減去出口,中國的凈進口的粗鋼是3.5億噸。從2005年開始,中國鋼進出口基本上是平衡的,進口了25萬噸。從06年到08年,受中國限制鋼鐵出口政策的影響,以及中國鋼鐵的進口國採取的貿易保護,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08年出口比上年降低12.3%。這裡面鋼坯下降的比較多,這個是國家政策嚴格限制鋼坯初級產品的出口,徵收25%的關稅。

出口的國家和地區,韓國是中國鋼鐵產品出口最大的目的國,另外是歐盟。但是對歐盟今年出口下降的比較厲害,最這幾年,歐盟以及美國對中國鋼鐵出口提出了反傾銷和反補貼。

從月度的情況看,受這次經濟危機的影響,鋼鐵工業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11月份達到了底部,平均日產鋼116萬噸。按照11月份的產量,中國相當年產鋼4.23億噸的水平。11月份比6月份日產水平降低了26.2%,相當於1.5億噸的產能閑置。去年11月份,日均的鋼消費量下降到105萬噸以後,11月、12月開始回升,根據現有的數據,1月份還是在繼續回升。這個是不是說經濟開始回暖或者是實際消費量增加呢?不是這樣的。從最近一些鋼鐵的經銷商也受到了這種現象的迷惑,認為經濟復甦了,國家四萬億投資開始發揮作用,以後鋼材的需求會上漲。其實我們認為不是這樣的,這個階段是鋼鐵消化庫存的階段。但是實際的消費我們判斷應該是下跌的趨勢,沒有回暖的跡象。

鋼鐵出口也是下滑的非常厲害,從去年8月份達到最高,然後逐步下滑。到今年1月份已經下滑到了當月出口191萬噸。這就反映了世界全球性的鋼鐵需求萎縮。1月份世界鋼產量下降了2.4%,中國1月份鋼產量根據我們測算還是增加的。美國下降了52.7%,法國下降46.7%,德國下降了35.6%,可見這次經濟危機對經濟的沖擊是非常大的。不要期望短短幾個月經濟就復甦了。政府主導投資的增加,能不能彌補市場主導投資的下降,這是個大的問號。其中包括國內消費產業的投資,還包括出口主導型產業的投資。出口下滑本身消耗的鋼材小,這個產業投資又會降低。大家關注最近幾個月,進口構成裡面,裝備的進口下降了50%—60%。由於產量的降低以及多種因素,我們統計大中型鋼鐵企業利潤收入下降了41.4%。原因就是產量和銷量都在下滑,另外鋼材價格在暴跌。前期進口的夠用三四個月的原材料都是高價進的。一個月虧損294億元。2009年我認為可能還會維持幾個月的月度虧損,全年的虧損可能性不是太大。

下面就國際貿易我從鋼鐵行業說幾個觀點。第一個觀點就是鋼鐵行業是以滿足內需為主的產業,我們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當時提出這個口號現在看來需要修改了。現在來看鋼鐵需求的布局都是在消費地而不是資源地。礦石生產比較優越的,生產資源非常豐富,反而不是鋼鐵的生產大國和強國。沒有原料的,全部靠進口的,卻是鋼鐵主要的生產地。所以僅僅考慮生產成本比較優勢是解釋不了的。另外從鋼的國際貿易占產量的比例來看,從冷戰結束以後,鋼鐵貿易的比例從20%以下逐步上升,最高超過40%。但是從那時起,雖然鋼的國際貿易量不斷增加,但是國際貿易的比例是下降的。而且這裡面還包括自由貿易區,一些統一經濟體內部的貿易。比如說歐盟,他們國際貿易量是不小的,但是大部分是歐盟內部的貿易。扣除這些經濟體內的貿易以後,鋼鐵的國際貿易量占產量的比例下降了20%以下。這個給我們研究外貿的專家提出了一個問題。有些產品可以在一個國家或者少數幾個國家生產供應全球,但是鋼鐵不是。這背後的規律就不展開說了。

各國的消費量主要是本國生產的鋼。鋼鐵行業主要是以滿足內需為主的產業,但是國際貿易依然存在。為什麼存在?一個是品種上調節供給關系,另外一個就是成本。因為鋼鐵這個材料和其他的不一樣,其他的可能還要看品牌價值什麼的,鋼鐵主要就是看成本和價格。南美地區主要是礦石資源豐富,中東地區生產主要是以非常廉價的能源,利用廢鋼來生產鋼,除此之外,中國的鋼鐵生產成本是最低的,比歐美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一個中國畢竟有一定的原材料自給,不到50%,但是這幾年一直維持在48%左右,因為中國有自己的礦。另外就是人力成本,這個就不展開講了。

盡管如此,大量出口鋼鐵不符合國家利益,也不符合鋼鐵行業的長遠利益,甚至也不符合全人類的利益。因為鋼鐵工業的能耗佔全部工業的25.1%,主要污染物排放佔全部工業的10—16%,鋼鐵就業人數佔全部工業就業人數的4.64%,創造的工業附加值佔全部工業的8.34%。日本大量的進口中國的鋼鐵,一些低檔的鋼鐵他們不生產,把這些產品轉移到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這個對全球來說也是不合適的。因為中國鋼鐵業環保的水平比西方的發達產鋼國低。

另外出口鋼鐵也是造成鐵礦石漲價的重要因素。07年下半年,在礦石談判之前幾個月,中國的鐵礦石漲到了1500塊錢一噸,在這種情況下,讓澳大利亞、巴西不要漲價,根本沒有理由。所以在談判當中很不利。另外淘汰落後,中國鋼鐵工業雖然這幾年進步很快,但是落後產能還是大量存在,中國是兩端。一段是最好的製造鋼鐵的裝備在中國,另外一段是最落後的也在中國,是處於兩極分化的局面。所以現在淘汰落後的任務也很重。大量出口鋼材、鋼坯,也是不利於淘汰落後。

所以中國國家政策來說,其實我們作為研究機構,也是給國家在制定這些政策裡面提供了一些依據。所以限制鋼材的出口,中國成為世界上少見的對出口鋼材徵收關稅的國家。另外在增值稅方面,也有一些違背「出口產品不含稅」的國際慣例。我們對增值稅實行了出口退稅為零,這個也體現了中國政府限制鋼鐵出口的導向。

但是我們反對「中國政府補貼鋼鐵」的無端指責,並以此為名對中國鋼鐵產品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我有一篇文章就是逐條的反駁這個。這裡面分析90%以上是不實之詞,並且對出口退稅率的計算存在很多低級錯誤。這裡面還提到了匯率問題,這個問題我研究不深,剛才麥金農教授也提到了類似的問題。就按購買力評價,各國貨幣低估的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是呈線性關系,中國正好在這個曲直線上,所以中國的鋼鐵發展水平是和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

中國的鋼鐵成本競爭力這幾年的提高主要來源什麼地方呢?主要是一些發達國家沒有看到中國鋼鐵工業的進步,他們是用一種停滯的眼光,他用這樣的成本生產不出來,你憑什麼生產不出來?他沒有看到我們鋼鐵產業這幾年的進步是非常快的。

最後總結一下。

第一,中國鋼鐵工業近些年來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國民經濟進入快速發展軌道,從而產生對鋼鐵材料的強大內需。

第二,點就是中國由鋼鐵凈進口變為凈出口,既有鋼鐵工業自身技術和管理進步的因素,也與中國目前階段的發展環境有關。

第三,根據鋼鐵產業布局規律,國家利益和行業長遠利益,中國不支持大量出口鋼鐵產品將會是一個長期的分針。

第四,中國鋼鐵工業的戰略定位與為國民經濟各用鋼行業提供品種齊全、質量優越、價格有競爭力的鋼鐵材料,除滿足內需外,還幫助裝備製造等行業提高出口競爭力,以擴大自身的市場空間。

第五,但我們反對針對中國鋼鐵的貿易保護主義,因為它會向其他商品和服務貿易蔓延,從而有害於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盡快進入復甦。

Ⅳ 求一篇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經濟影響的,5000字文獻綜述,急,求幫忙!!!!

你好的!
我將寫研究背景以及文獻綜述的方法總結如下:
-=-=-=-=-=-=-=-=-=-=-=-=-=-=-=-=-=-=-=-=-=-=-=-=-=-=-=-=-=-=-=-=-=-=

❶ 首先在中國知網也好、萬回方數據也答好找到相關的例文!
❷ 並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費的介面!
❸ 如果真沒有免費的介面,那就網路知道懸賞求助下載吧!
❹ 接下來將你下載到的幾篇論文的摘要進行綜合一下!
❺ 最好是國內外的都有一些,每個論文的摘要中將結論部分拿出來即可!

最後,祝你順利的開題!

Ⅳ 求一篇關於中國加入WTO後外貿發展狀況的文獻綜述,謝謝

2002 年7 月
總第22 期第4 期
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
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July ,2002
Serial No. 22 No. 4
·國情省情市情研究·
試論加入WTO 後加速黑龍江外貿發展的對策
李潤明
(中共牡丹江市委黨校,黑龍江牡丹江157000)
關鍵詞: ;WTO;黑龍江;外貿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 - 8520(2002) 04 - 0057 - 02
收稿日期:2002 - 04 - 20
作者簡介:李潤明(1961 - ) ,男,黑龍江五常人,中共牡
丹江市委黨校講師。
外貿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將要最先受到
沖擊的行業,因為加入世貿組織反映出我國經濟上
對外關系的變化,而外貿作為對外經濟工作的前沿,
正可謂「春江水暖鴨先知」。那麼,我省的外貿工作
應如何應對新的變化,本文結合我省的具體情況談
幾點看法。
一、加快外貿企業改組步伐,提升國際競爭力
加入WTO 後,我國將對經營進出口的企業由審
批制改為登記制,進一步下放經營權。這樣,將來的
外貿就會變成一般工商企業的一項業務,即產品的
外銷業務,而不再是一個單獨的行業。所以,專業進
出口公司存在的優勢將越來越小。隨著進出口公司
的效益逐年下降,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顯得很
薄弱。但不是說沒有優勢,大多數生產企業獲得外
貿經營權後,一時缺少諸如外銷人員、外銷渠道等做
外貿的專業條件,將外貿企業和生產企業結合起來
是很好的發展途徑。政府可以通過行政手段促成以
下三種重組:
1. 生產企業兼並外貿企業。較大的生產企業可
憑借自己的實力收購或兼並弱小的外貿企業,利用
外來的專業力量,使其成為自己的外銷主力軍。這
樣,外貿公司不光得到了解救,還能繼續發揮自己的
特長,為生產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做出貢獻。
2. 效益好的外貿公司兼並生產企業。目前效益
較好的外貿公司要想長期鞏固地位,必須擺脫貨源
受制於人的局面,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走工貿一體
化的道路。直接兼並或收購生產企業,無疑是最快
捷的辦法。
3. 組建新的外貿代理公司。剩下的專業外貿公
司可以組建少數幾家外貿代理公司,這些公司的工
作性質和以前基本相同,但是以代理業務為主,以自
營為輔。它可以為那些沒有能力做外貿的中小生產
企業提供從信息咨詢到進出口操作的全套外貿業務
服務,使那些為數眾多的中小生產企業很快走向海
外市場。
通過這三種組合,既能為政府卸下包袱,又能充
分利用外貿專業技術力量,迅速適應加入WTO 以後
的新形勢,全面提高我省對外貿易的總體水平,使我
省經濟很快與世界經濟相融合。
二、加強外貿隊伍建設,培養外貿人才
中國對外經貿大學世貿組織研究會會長薛榮久
近日指出,中國加入WTO 後五年內還需要180 萬名
外貿人才。這就是說,外貿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這主要還是由於經營權放開,自營外貿的企業增多
的緣故。這樣,目前外貿人才就業難的狀況將變成
需求缺口過半的形勢。我省由於近年來整個經濟不
景氣加之大多數專業進出口公司效益低迷,出現很
多外貿專業人員外流或轉行的現象,這是數量方面
的現狀。
加入WTO 後,對外銷業務人員的質量要求更高
了。因為加入WTO 後,企業直接到國際市場創業,
與外國人的來往更密切、更頻繁,遇到諸如反傾銷、
侵犯知識產權之類的貿易糾紛時,企業就需要自己
去交涉、去解決。這樣,外貿人員的外語水平、業務
能力和對WTO 規則的掌握程度都會直接影響企業
能否游刃有餘地處理各種突發問題。同時,由於網
·57 ·
絡經濟的發展和我國電子口岸建設的加快,要求外
貿人員必須掌握現代信息技術。
所以,招募和培養一批精乾的外貿專業人員是
我省外貿發展的當務之急。我們要重視國際商務師
和外銷員考試,選拔和培養精通外語、熟悉WTO 法
律規則、熟練進行電子商務操作的外貿人才充實到
外貿崗位,並以優厚待遇對他們的價值給予承認和
鼓勵。
三、利用機遇,搶占出口市場份額
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可以享受到開放的市場
所帶來的貿易利益。但是這種利益並不是自動地、
均衡地分攤到每一個地區、每一個企業。根據國內
外貿競爭的情況和以往的經驗顯示,國內各地區、各
企業對新獲得的世界市場的爭奪將會更加激烈。
從出口方面看: 作為發展中國家, 我國加入
WTO 後的市場開放是逐步的,但發達國家對我國的
開放卻是瞬間的。就是說,我們將首先獲得進入別
國市場的權利。這樣,我們會在出口方面首先受益。
各外貿公司和有經營權的單位應立即著手研究國外
市場和各國的關稅,迅速找到適合省內、國內產品出
口的市場,盡快建立貿易渠道,搶占出口市場份額。
從進口方面看:我們平時就要對國內市場的供
需情況了如指掌,做好預測。同時,密切關注我國每
年的減稅幅度,迅速做出反應,及時利用我國每一次
擴大開放市場的機會,提高我省的進口收益。
四、加強邊境往來,促進邊貿經濟發展
加入世貿組織雖然主要針對我國對發達國家的
一般貿易環境而言,但對我國與俄羅斯的邊境貿易
也有間接的利好影響。由於國內市場開放,競爭加
劇,中國市場上的商品價格將會降低,這將使我國出
口俄羅斯的商品更具競爭力,促進我省邊貿的發展。
同時,也會吸引更多的俄羅斯人過境購物,加強往
來,促進邊境旅遊的繁榮。所以,加入WTO 後,我們
要抓住邊貿再一次繁榮的機遇,使我省的外貿得到
長足的發展。這一次,我們要總結上世紀90 年代初
的經驗教訓,制定總體規劃,放寬政策,加強管理,遏
制機會主義的破壞性行為,促使邊貿走上健康發展
的軌道。
五、發揮地緣優勢,加工出口產品
由於地緣優勢,我省的出口加工主要是針對俄
羅斯的。今後,我們應引導投資者利用俄羅斯的資
源加工對發達國家的出口產品。現在,利用從俄羅
斯進口的木材加工成地板塊、傢具部件出口日本等
國的做法就很值得提倡。其實,可以這樣搞的產品
很多,如紙製品、化工產品、機械加工產品等。這樣,
我們的出口加工產品更具競爭力,更有長足的後勁。
這個資源優勢是中俄邊境地區得天獨厚的,早發現、
早利用就會早占優勢、早受益。
六、充分利用航空運輸,加速我省外貿發展
我省沒有出海口,這是影響我省外貿發展的一
個重要因素。但我省的航空基礎條件比較好,利用
好也可以為外貿發展發揮一定的作用。這涉及兩個
方面的問題,一是從環境建設的角度,政府要加強航
空運輸服務方面的建設。要充分利用各港口的設
施,開辟更多的國際航線,在省內發展航空貨物聯
運,與國際空運快遞公司合作,使我省的航空運輸更
方便、更快捷、輻射面更廣。二是我們要盡量選擇適
於航空運輸的商品進行出口和出口加工。比如珠寶
首飾、高檔服裝、最新高科技產品、某地區的急需產
品以及高附加值產品。
七、根據國際分工的需要,適當調整工業結構
我省以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如煤炭、石
化、木材、機械、食品、紡織等。這些領域在世界市場
上具有比較優勢,在加入WTO 初期我們應把自己的
國際分工定位在這些行業上。先充當全世界的加工
廠,以此作為自己在國際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同時,集中精銳力量開發高新技術產業,為自己拓展
新的發展空間,並為跨入世界經濟的主導產業打下
基礎。這個觀點可概括為「抓兩頭」的做法,即:以傳
統優勢產業為立足點,同時重視高新技術產業的發
展。
需要指出的是,現在很多人一提到高新技術產
業,眼睛就只盯著現代信息技術、現代生物技術和納
米技術等,繼而感到在這些領域中參與競爭很困難。
其實,在門類眾多的科技領域有很多的高新技術,我
們完全可以找到很多有經濟價值的項目予以開發應
用。在這方面,俄羅斯仍然是我們非常好的合作伙
伴。利用目前良好的國家關系和地緣關系,我們可
以比較容易地從俄羅斯獲得世界一流的高新技術。
我們應該重視「黑龍江中俄科技合作及產業化中心」
的建設,將中俄科技合作作為我省發展高新技術產
業的重要內容。
[責任編輯:吳立平]
·58 ·

Ⅵ 綜述2012我國國內經濟形勢 ,並對2012我國經濟狀況談談你的看法

今年以來,歐債危機反復惡化,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國內主動調控房地產市場和化解投融資平台風險,經濟增長面臨較大下行壓力。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經濟運行逐步企穩,預計全年經濟增長略高於7.5%。展望2013年,國際環境充滿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國內經濟運行處在尋求新平衡的過程中。在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注重需求政策與供給政策結合,短期政策與中長期政策結合,增強政策彈性和有效性,著力破解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培育新競爭優勢,推動增長動力轉換和發展方式的實質性轉變,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經濟運行低位趨穩,全年增長略高於7.5%
前三季度,經濟增長持續下行態勢,企穩回升明顯後延,超出預期,表明我國經濟運行的內在機制發生變化。從全年走勢看,當前一些積極因素正在積累,四季度有望小幅回升,預計全年增長略高於7.5%。
——經濟運行機制出現新變化
1.全球經濟、貿易的相互影響明顯加深
年初以來,歐債危機出現反復,發達經濟體陷入低迷或衰退。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市場規模較小,對發達國家依賴程度較深,經濟收縮步伐明顯加快,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國家的經濟增長均大幅下降。我國對發達經濟體出口增長下降的同時,對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也出現同步甚至更大幅度的下降。同時,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和對全球增長貢獻的上升,我國經濟減速、進口收縮對全球經濟和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明顯擴大,世界經濟中的「中國因素」日益凸顯。本輪經濟回調中,外需萎縮和內需收縮形成惡性循環,經濟下行壓力比預期更大。
2.地方政府投資擴張能力下降
今年5月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出台了一系列穩增長的政策措施。但與2009年相比,政策傳導不暢,效應低於預期。除了力度相對較小以外,主要原因在於地方政府財力不足,投資、配套能力明顯下降。一是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階段以後,房地產開發商減少土地購置,土地出讓金收入明顯下降;二是金融機構為規避風險,大幅縮減了對投融資平台的貸款;三是受速度效益型模式的影響,經濟增長逐季放緩,財政、稅收收入增長大幅回落。此外,風險約束明顯增強,地方政府投資比以往更加理性。
3.貨幣政策效應減弱
5月份以來,貨幣政策開始明顯放鬆。M2增速企穩回升,社會融資總量也大幅增加,然而實體經濟新增中長期貸款、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則回升緩慢。在潛在增長率開始下降和內部結構深刻調整時期,投資主體預期不穩、信心不足、風險厭惡等,投資擴張受到抑制,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有所降低。
4.去庫存持續時間長於以往
新世紀以來,我國商業庫存調整呈現比較穩定的規律,庫存周期一般持續38至40個月。根據歷史經驗,本輪去庫存應在年中結束。但是,由於本次危機持續期長,加上產能過度擴張以及前兩年的高增長,企業對經濟增長、物價走勢持有過度樂觀預期,庫存維持在較高水平。當內、外需求同時收縮時,被動去庫存幅度偏大、時間偏長,導致工業產能利用率持續偏低。
5.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
今年以來,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在製造業持續走低、工業產能利用率不足的同時,非製造業保持活力,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在東部增速放緩的同時,中、西部地區總體呈現較快增長態勢;在經濟增長放緩的同時,就業狀況總體平穩,城鄉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此外,產業梯度轉移速度加快,新產品研製、銷售周期縮短,質量提升;機器替代勞動的趨勢日益明顯,資本有機構成和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
——四季度有望小幅回升,全年增長略高於7.5%
近期一些積極因素正在積累。一是新一輪寬松貨幣政策促使世界經濟短期向好。自歐央行實施直接貨幣交易(OMT)、美聯儲推出新一輪量化寬松(QE3)後,英國、日本、巴西、澳大利亞等相繼實施寬松貨幣政策,短期有利於穩定金融市場,提振消費信心,我國出口增長將逐步回升。二是全球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總體有所改善。9月份,美國、歐盟、德國、日本及新興市場國家PMI指數都出現回升。我國PMI指數也結束了連續4個月的下降,特別是新訂單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分別比上月回升1.1和2.2個百分點。三是企業原材料購進指數已經止跌回升,大宗商品價格整體呈回升態勢,將推動企業回補原材料庫存和增加需求。四是內需短期呈企穩回升態勢。基礎設施投資回升和房地產市場回暖,固定資產投資維持穩定增長態勢;在房地產銷售回升、長假等拉動作用下,消費實際增速將略高於上年。五是企業盈利環比改善。1-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累計同比下降3.1%,降幅有所收窄。其中,8月份環比上升3.93%,而且不同類型企業盈利環比均實現正值增長。此外,去年四季度工業生產、投資、出口等增長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也為今年四季度企穩回升奠定了一定基礎。
目前,三大需求總體均呈企穩回升態勢,四季度經濟增長將出現小幅回升,預計全年GDP增長略高於7.5%。8月份,大宗商品、鮮菜等價格上漲,CPI出現季節性回升。四季度受PPI回升傳導,以及油料、肉禽及製品等價格回升,物價存在一定上漲壓力。預計全年CPI漲幅略低於3%。
基於上述分析,今年將是新世紀以來GDP實際增速與預期目標最接近的一年。在歐債危機反復惡化、全球經濟持續低迷背景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基本達到預期目標,成績來之不易。尤其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一是在經濟持續下行中,堅持房地產調控不動搖,積極化解投資融資平台風險,有效控制通脹,成效顯著;二是正確對待經濟增速小幅下降,堅持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並取得新的進展;三是在財政收支壓力不斷加大的同時,積極推進民生領域改革,支出大幅增加,對促進消費增長和保持社會穩定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3年經濟運行有望在復雜環境中保持基本穩定
從今年以來的經濟運行狀況看,我國經濟增長階段轉換的徵兆更趨明顯。2013年,全球經濟仍處危機後的調整期,國際環境充滿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國內原有競爭優勢、增長動力逐漸削弱,新優勢尚未形成,市場信心和預期不穩,經濟運行處在尋求新平衡的過程中。
——全球經濟仍處危機後的調整期
2013年,世界經濟仍處在調整期,結構改革不到位和需求增長乏力等問題難以根本改觀,金融危機的影響呈現長期化趨勢。同時也應看到,發達國家實施再製造業化戰略,以互聯網、新能源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興起,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出現新動向。
美國今年底和德國明年的大選,使美國和歐盟經濟政策的連續性面臨不確定性。OMT和QE3短期內對穩定金融市場、降低市場避險情緒、提振需求預期都有積極作用,但由此引發的新一輪為防止本幣升值的全球性貨幣寬松競賽,對短期資本流動和物價上漲都將產生影響。在貨幣寬松的同時,發達經濟體財政狀況依然捉襟見肘,被迫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以應對主權債務壓力,不利於結構改革的推進,也限制了政府支持需求擴張的能力。另外,地區沖突、宗教矛盾和主權爭議等問題加劇,對大宗商品供給、資本流動和經貿往來可能形成負面沖擊。
首先,美國經濟保持溫和增長。8月份,美國中位數房價同比上漲13.4%,新開工房屋保持較快增長,房地產市場持續回升。商業零售保持平穩增長,消費者信心指數處於危機後的較高水平。製造業產能利用率平均超過78%,接近危機前水平。9月份,失業率下降到7.8%。根據美國經濟學家測算,現階段美國潛在增長率為2.5%左右,創新活力使其保持了較強的彈性和競爭力。短期最大的挑戰來自於就業和債務壓力。低就業增長將影響消費的可持續性,財政緊縮不利於經濟復甦,也可能會引發金融市場波動。
其次,歐盟將維持零增長或輕度衰退狀況。歐債危機處置進程緩慢,但總體仍沿著預期方向發展。隨著歐洲穩定機制(ESM)和OMT的實際運轉,以及財政聯盟的推進,歐洲金融市場有逐步趨穩的可能。但如何擺脫高失業率 (11.3%)、高通脹(2.7%)與零甚至負增長狀態,仍然是一個巨大挑戰。金融市場穩定只是第一步,實體經濟活力和競爭力不足、內部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短期內難見明顯成效。
再次,日本經濟有所放緩。2013年,災後重建和電力供應恢復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日本罔顧歷史事實挑起的釣魚島爭端,對中日貿易和全球分工鏈的沖擊將持續一段時間。針對QE3,為了防止日元升值並試圖走出通縮,採取巨量投放貨幣的措施,其影響仍有較大不確定性。
最後,新興市場回升動力不足。隨著新一輪貨幣寬松,大宗商品價格會逐步走高並維持在相對高位,這將有利於資源出口國投資和消費的恢復。在金磚國家增速放緩的同時,隨著資金向發展中國家迴流,土耳其、印尼、奈及利亞、波蘭等國將有一些新亮點。但由於創新潛力總體不足和對外部市場的依賴性,新興市場回升動力仍顯不足。
——我國總需求增長仍面臨一定下行壓力
1.出口增長與今年大體持平。近十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年均增長21.7%,比同期全球貿易年均10%的增幅高出1倍。其中,出口年均增長21.6%,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額由2002年的5%上升到2011年的10.4%。但今年以來全球貿易明顯偏離了歷史趨勢。結合明年總體國際形勢和以往經驗推算,並考慮到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低成本優勢逐步削弱以及結構調整升級等,預計明年出口增長與今年大體持平。
2.消費增長有望保持基本穩定。在本輪經濟持續下行中,就業總體穩定,城鄉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為消費穩定增長奠定了基礎。房地產銷量持續回暖,與住宅相關的裝修、建材、家電、傢具等消費將有所回升;根據汽車購置周期和原油價格走勢,汽車及石油製品消費將保持穩定增長;受通脹預期影響,珠寶和貴金屬消費因保值需求出現恢復性增長。預計2013年消費增長14%左右。
3.投資增長面臨一定下行壓力。首先,房地產投資回升力量不足。隨著商品房銷售回暖,且銷售增速超過新開工面積增速,以及土地購置面積增速降幅收窄,市場主導的房地產投資將出現小幅回升。但與今年相比,明年保障房施工套數、施工面積和新開工面積均有所下降,保障房投資增速將明顯減緩。其次,出口不振和產能過剩、利潤偏低,影響製造業投資增長。我國製造業投資與出口增長密切相關,明年出口增長相對低迷,出口拉動的投資動力不足。今年企業盈利水平普遍下降,眾多企業出現虧損,自有資金不足,投資擴張動力減弱。再次,根據「十二五」規劃部署,公路、鐵路、地鐵、水利等基建投資明年仍有一定增長潛力。但地方負債率較高,稅收增收困難而民生類支出壓力較大,局部地區風險約束明顯增加,基建投資擴張能力受到限制。預計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左右。
4.物價上漲壓力有所上升。受新一輪全球性寬松貨幣政策影響,大宗商品價格走高和短期資本迴流,都可能推高明年的CPI。食品供求總體處於緊平衡格局,國際、國內供給沖擊或貨幣寬松都容易使物價上漲預期轉化為上漲現實。隨著PPI逐步回升,將部分傳導到CPI。明年物價綜合壓力將略有上升。再考慮要素價格改革等,應為CPI上漲預留一定空間。
綜合判斷,2013年世界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期,國內需求面臨一定下行風險,物價上漲壓力有所上升,全年經濟增長與今年大體持平。考慮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潛在的不確定因素,為我國經濟在尋求新平衡的過程中保持基本穩定,並為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創造條件,建議將2013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確定為7.5%,CPI為4%左右。這一方面與「十二五」規劃的預期目標逐步銜接,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向市場傳遞積極、理性的調控信號。
需要高度關注的幾個問題
從GDP季度累計同比增長看,本輪經濟回調到三季度已持續了10個季度。這是我國自1992年開始發布該項指標以來,回調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經濟增長也明顯偏離了2002-2011年10.6%的季度平均水平。這不僅反映了我國經濟增長階段、運行機制的變化,對宏觀調控目標、手段和傳導機制也需要重新認識。
——寬貨幣與高資金成本並存
我國M2佔GDP比重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最高。今年前三季度,貨幣供給趨於寬松,反映市場資金狀況的銀行理財預期收益也逐步下降。但與此同時,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資金緊張,融資成本居高不下。企業負債同比增速持續下降,而財務費用同比增速卻維持在30%以上。經濟下行中企業利潤總體下滑,非金融類企業盈利空間明顯縮小。上半年,2455家上市公司總凈利1.02萬億,同比下降1.54%,非銀行上市公司利潤同比下降16.4%。其中,16家上市銀行凈利潤5452.3億,佔比高達53.6%,同比增長18.2%。
寬貨幣與高資金成本並存,從直接原因看,一是企業經營風險加大,不同信用等級、貸款期限之間的利差開始擴大;二是企業資金鏈緊張,銀行議價能力相對提高,綜合成本上升;三是受貸款規模和監管指標限制,銀行信貸供給受到約束,大量資金在體制外循環;四是信託公司、小貸公司及其它借貸中介的融資成本較高,普遍在10%以上。根本原因則在於金融過度壟斷和中小銀行發展不足,嚴重扭曲了資金配置。
——我國出口競爭力開始出現下降跡象
近5年來,我國出口對GDP增速的貢獻平均為26%,年均拉動GDP增長2.5個百分點。而今年1-8月份,出口僅貢獻0.61個百分點,出口下降是今年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目前,鼓勵和支持出口的政策作用十分有限,除了全球需求疲軟外,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了我國出口競爭力的變化。
不少外貿企業反映,我國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社保繳費過高;今年以來FDI一直負增長,而且部分投資具有明顯的產業轉移性質;個別國際品牌關閉在華生產基地。隨著我國要素價格上升,出口競爭優勢逐步由低成本向規模經濟、產業聚集效應轉變。當外部市場持續萎縮、內部市場不振時,規模經濟、產業聚集對成本上升的抵消作用也在減弱。上述因素的變化,可能預示我國出口競爭力開始出現下降跡象。根據商務部監測,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已經持續小幅下降。
——增長階段轉換中的財政可持續性
今年以來,在經濟持續下行過程中,財政增收壓力逐漸增強。1-8月份,全國財政預算收入累計增長10.8%,比去年同期回落20.1個百分點。其中,8月份僅增長4.2%,中央財政收入下降6.7%。在推行結構性減稅的同時,基層稅務機構迫於增收壓力,各種非稅收入大幅增加。部分地區名在減稅,實則加負。
從國際經驗看,發展階段和稅制特點決定了發展中國家稅收對經濟增長的彈性明顯高於發達國家。經濟增速短期過快下滑,中央、地方財政收入可能出現負增長。在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曾經發生過類似的情況。當增長階段轉換期到來之後,7%左右的經濟增長將成為常態,依靠非稅收入應對財政持續減收,無異於竭澤而漁。與此同時,在邁向高收入社會的過程中,政府公共服務支出往往會明顯增加,且具有剛性,中央、地方財政可持續性面臨考驗。這不僅要求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和工作方式,提高公共決策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而且需要調整、優化支出結構,提高公共支出效率,福利體系的建設也應與財政能力相適應。
——確立宏觀調控新思路
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時,之所以將8%作為我國經濟增速的目標底線,一個重要的依據就是就業。保增長、保就業、保穩定,成為當時宏觀調控的基本邏輯。隨著我國人口結構和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轉變,以及經濟結構調整尤其是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就業對經濟增長的約束有所緩解。在本輪持續較長的回調過程中,失業率有所上升,但就業狀況保持了基本平穩。
與此同時,由於速度效益型模式沒有根本改變,經濟增速短期過快下滑,中央、地方財政收入大幅下降,企業贏利能力和水平滑坡,虧損面不斷擴大,財政金融風險則可能集中爆發。因此,需要確立穩增長、穩效益、防風險的宏觀調控基本思路。通過需求管理,以防止短期內經濟增長大幅度滑坡為重點,從而穩定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為微觀主體的調整和增強對新增長階段的適應性爭取必要的時間和空間,把矛盾和問題控制在社會可承受的范圍內,有效防範和化解各種風險。
短期與中長期政策並重,推動增長動力平穩轉換
當前世界經濟仍處於危機後的調整期,有效的結構調整和推動實體經濟增長的全球性力量尚未形成。我國經濟正處在增長階段轉換和尋求新平衡的關鍵期。增長階段轉換實質是增長動力的轉換,是原有競爭優勢逐漸削弱、新競爭優勢逐漸形成的過程,也是原有平衡被打破,需要重新尋找並建立新平衡的過程,經濟運行總體比較脆弱。2013年,全球進入新一輪貨幣寬松期,但對實體經濟的刺激作用有限,我國總需求仍面臨一定下行壓力。在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注重需求政策與供給政策結合,短期政策與中長期政策結合,增強政策彈性和有效性,著力破解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培育新競爭優勢,推動增長動力轉換和發展方式的實質性轉變,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以降低企業稅負和穩定地方財力為重點,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
以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涵養財源為目標,積極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切實防止因增收壓力而加大企業負擔。落實研發支出稅前扣除政策,加速企業折舊,促進企業技術改造。適當提高中央預算赤字水平,擴大財稅政策的迴旋餘地。加大中央財政對地方財力的支持,提高地方政府基本保障能力,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擴大房產稅、資源稅試點范圍,積極培育地方政府新稅源。加快研究地方債的相關規則和管理方法,積極穩妥地擴大地方債發行試點。
——以降低企業資金成本和穩定貨幣供給為重點,繼續實施穩健貨幣政策
一是通過外匯占款、央票余額變化及公開市場操作,保持基礎貨幣必要的增長,及時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保持市場必要的流動性。二是保持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波動中的相對穩定。針對全球新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適當加大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保持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相對穩定。三是對於中小金融機構,如農信社,其貸款對象集中於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可放開貸款額度控制。四是適當放鬆對過橋貸款等限制,支持與產業升級相伴的兼並重組。
——以促進房地產可持續發展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房地產調控政策
進一步完善房地產相關調控政策,努力實現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一是在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限購政策,使其既能充分發揮在限制投機、投資性需求方面的積極作用,又不影響首次置業和改善型需求的及時釋放。二是實行住房貸款利率和首付反向調整政策。即在貸款利率下調時,適當上調首付比例,防止因貨幣政策調整造成購房人支付能力在短期內發生較大變化,進而造成市場需求和房價的大幅波動。三是適當調整房地產交易環節稅費,鼓勵梯度消費和增加二手房供給。四是更加重視地方政府在土地供給方面的調控作用。加大北京等熱點城市的土地供應,緩解供求矛盾,同時穩定房地產投資。
——以提高企業綜合素質和競爭力為重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採取必要的信貸、稅收等措施,支持企業關閉、並購、聯合、重組,加快產業組織結構調整,促進競爭性領域大企業集中度的提高和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的深化。限期清理阻礙市場進入的各種規定,盡快在放開市場准入、放鬆經濟性管制上邁出實質性步伐。注意把產業區域轉移與技術改造、產業升級密切結合,有效提升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水平。加快落實鼓勵技術創新的政策,加大政府采購對創新產品的支持,對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創新提供必要的信貸支持。加大對寬頻、研發創新基地等先進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增強產業創新升級後勁。
——以推動增長動力轉換為重點,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當前經濟增速持續下行,既有中長期增長動力轉換的因素,也是在現有體制機制和發展模式的框架內,資源優化配置受到限制,增長潛力難以有效釋放的結果。市場化改革進展不平衡,部分基礎行業和要素領域價格不順、放開不夠、競爭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市場機制難以發揮基礎性作用,抑制了規模依然可觀的增長空間的釋放。轉變發展方式和轉換增長動力的根本方向,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根本出路在於改革和創新。必須重視短期與中長期政策有效銜接,在保持經濟運行基本穩定的同時,著力深化體制改革,釋放新的制度紅利,激活增長潛力。同時,建議研究在國務院設立綜合改革機構,減少部門利益制約,負責研究、擬定進一步推進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綜合改革方案。

Ⅶ 服務貿易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的文獻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在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全球服務貿易飛速發展,全球經濟競爭的重點正從貨物貿易向服務貿易轉變。根據WTO的統計,1980-2007年,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從3600億美元增加到32600億美元,27年間增長了9.1倍;而同期世界貨物貿易出口額則從19880億美元增加到135700億美元,增長了6.8倍,服務貿易的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貨物貿易,世界服務貿易的地位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伴隨著世界服務貿易的發展,中國的服務業逐步開放,服務貿易發展快速。服務貿易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不僅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改變了長期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同時在促進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地發展,擴大就業,節能降耗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服務貿易發展迅速,一些新興的服務業從無到有,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服務業體系。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間,服務業平均增速超過10%,高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速度。縱觀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中國服務貿易表現出總量增長和結構失衡的特點。
1.從貿易總量上看,迅速增長,逆差擴大。
隨著我國的服務業逐步開放,服務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分別從1982年的20.24、25.12億美元發展到2007年的1290、127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1.2%和17.6%,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1989年我國的服務出口在全世界名列第27位,進口居第32位,到2000年服務出口301億美元,進口359億美元,服務貿易總額660億美元,居世界第12位。2003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增長率為18%,成為全球第九大服務貿易國,首次進入世界前10位3。2005年,中國服務貿易的規模繼續擴大,服務貿易收支總規模達到1582億美元,增長18%,占同期中國GDP的7%,較2004年略有上升4。2007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雙雙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服務貿易總額為2560億美元,增速超過20%。其中服務貿易進口額為1290億美元,佔世界服務貿易份額4.2%,居世界第五位;服務貿易出口額為1270億美元,佔世界服務貿易份額3.9%,居世界第七位5。
圖1 1982~2007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情況
註:圖中增長率是指服務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的比率,沒有扣除價格水平的影響。
資料來源:根據商務部《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報告2007》提供的有關年份「服務貿易進出口分項目情況」整理而成。
除此以外,從圖1可以看出,1982~1991年期間,服務出口一般大於服務進口,服務貿易處於順差狀態,但自1992年開始直至2007年,服務出口小於服務進口(1994年除外),服務貿易處於逆差狀態,且逆差呈現逐年加大的態勢。從服務貿易總額的增速看,1982~2007年期間,服務貿易總額比上年增長的速度多數處於10%~30%之間(少數年份可能由於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而出現負增長或異常高速增長除外,如1983, 1992和1996年等)。進入21世紀,在入世的強有力推動下,服務貿易又出現高速增長,這期間出口年均增速達到22%,進口年均增速達到21%。
2.從貿易結構上看,失衡突出,逐步改善。
根據生產服務的要素密集屬性,將服務分為兩種類型:一是自然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服務,主要包括運輸和旅遊等;二是知識、技術或資本密集型的新興服務,主要包括通訊、保險、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利許可和技術轉讓、電影等音像製品、會計、法律、咨詢和廣告等。
從圖2和圖3可以看出,(1)無論是服務出口還是進口,以運輸和旅遊為主的傳統服務貿易都佔有較大比重,兩者之和的比重在選取的年份中均超過60%,而以金融、保險、咨詢、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等為主的新興服務貿易佔比較小;(2)從出口方面看,運輸服務出口占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顯著下降,在1999年,佔比至最低水平,此後逐漸回升;旅遊服務出口從1982年至1990年間的比重基本不變,但從1991年開始比重則明顯上升,直至2003年(由於非典的原因)比重又開始回落;其他商務服務出口比重則基本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3)從進口方面看,運輸服務進口占服務貿易進口總額的比重顯著下降,由1982年的66.86%下降為2007年的30.94%;旅遊服務進口則逐步增加,從1982年的3.54%增加到2007年的23.96%;其他商務服務進口比重也基本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因此,雖然我國的服務貿易結構仍然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但是我國的服務貿易出口結構進口結構正逐步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或資源密集型向新興的知識(技術)密集型轉化。
圖2 1982~2007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結構變化
圖3 1982~2007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結構變化
資料來源: 《中國統計年鑒》、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世界貿易組織統計年鑒歷年數據。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我國服務市場的不斷放開,服務貿易內部結構逐步改善,一方面,以自然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傳統服務部門如旅遊服務,其出口比重和進口比重都在逐步下降,而運輸服務雖然出口比重和進口比重都在增加,但相對於20世紀80年代而言,卻是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以知識(技術)密集型為主的新興服務部門如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服務都得到了相對較快發展,進口和出口比重都日益提高。但同時也必須看到,部分重要服務部門如保險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咨詢等部門的進口比重顯著上升,反映了這些服務的國內供給水平較低。
二、文獻綜述
回顧近年來已有的國外文獻,對於服務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研究文獻主要從服務貿易自由化角度展開,而服務貿易自由化對一國經濟影響主要集中在總體服務貿易、金融和電信兩個關鍵行業領域。具體而言,大致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利用貿易自由化效應的理論模型,分析總體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Dee and Hanslow(2000)研究表明,如果完全取消烏拉圭回合後的服務貿易和商品貿易的貿易壁壘,則整個世界經濟可以從中獲利2600億美元,其中1300億美元來自服務貿易,約與商品貿易獲利等同。Sherman Robinson (2002 )選取了10個國家和地區、11個部門的截面數據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構表明,服務貿易不僅直接影響世界服務產品的生產和貿易,而且通過產業間投入和產出的關系對經濟其他部門產生重要影響。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當其從發達國家進口服務產品時,可獲得信息和先進的技術,從而引起了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產生了推動作用。Rutherford, Tarr and Shepotylo(2005)則利用CGE模型對俄羅斯的「入世」效應進行了評估分析。他們得出了一個共同的結論,就是服務市場的開放能夠增加一個國家的福利,而消除服務業FDI市場准入壁壘是一國服務貿易自由化福利增加的主要來源。
2.基於特定服務貿易部門,討論具體服務貿易部門開放對一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由於服務貿易談判主要集中在金融和電信兩個部門,因此研究具體服務部門和經濟增長關系的文獻主要圍繞這兩個部門展開。Goldsmith(1969)認為金融服務業通過將金融資本投資於最有生產效率的部門,使得一國產出和收入增長。他利用金融資產和GNP的比例作為衡量金融部門業績的指標,並以此作為解釋變數來解釋經濟的增長。King and Levine(1993)指出金融服務通過提高資本積累和(或)技術創新帶動行業增長,在控制其它影響長期增長因素的前提下,採用金融系統負債/GDP、金融系統對私人部門貸款/GDP這兩個比例來解釋金融業自身的增長,並得到了顯著正的回歸結果。Francois and Schuknecht(2000)運用貿易開放度、主要宏觀經濟變數以及金融部門集中度來解釋實際人均GDP增長率。他們發現金融業開放與貿易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正向關系。Khoury and Savvides(2006)選取了包括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內的60個國家的電信和金融服務部門橫截面數據,建立了起點回歸模型(Threshold Regression Model)。研究結果表明,服務市場開放對低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的經濟增長效應具有顯著的差異,具體服務部門開放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與該國經濟發展水平有關。
3.基於服務作為中間投入品角度,研究生產者服務貿易對一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Markusen(1989)研究發現,不論是資本密集型的中間投入製造品,還是知識密集型的生產者服務都能夠帶來報酬遞增。雖然服務市場開放以後,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會對國內服務企業產生部分的「擠出效應」,但由於該服務部門的競爭導致了國內對該服務的更大需求,因而,外資提供的服務對國內相應服務的替代效應小於因競爭產生的規模效應;同時,由於服務差異化的特性,使得外商提供的服務成為國內提供中間投入品的有益補充。因此,他認為生產者服務的自由化有可能對一國的社會福利帶來顯著的正面效應。Francois,Joseph and Kenneth Reinert(1996)利用17國數據分析了服務在生產和貿易結構中的作用;這些研究普遍認為,生產者服務貿易的進口對於一國的經濟增長有著積極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生產者服務通過提高整個經濟部門生產率帶動經濟發展,而且生產者服務貿易與其它服務貿易以及商品貿易是一種互補關系而不是替代關系。Hoekman(2006)研究認為,服務可能成為一些國家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例如印度。他分析認為,在服務市場開放條件下,服務將成為國內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企業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能夠獲得低成本、高質量的生產者服務,如金融、電信、運輸、分銷服務等。因此,通過進口生產者服務,帶動國內相關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從而提高該國的經濟績效。
4.基於特定服務貿易模式,研究不同模式下服務貿易自由化對一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Whalley and Bob Hamilton(1984)是較早研究消除勞動力在國家間流動的所有限制後對全球經濟影響的。由於自然人流動的開放,基於不同國家勞動邊際產品的勞動力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新的配置,因此,他們估算在某些條件下由於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使得全球收入將可能翻一倍,並且對各國的收入分配產生較為顯著的影響。Walmsley and Winters(2005)指出,如果發達國家允許相當於其國內勞動力3%的國外服務提供者進入其國內市場,則全球獲得的收益可能遠遠超出任何現存的貿易形式自由化所帶來的收益,而且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能夠共享這種福利的增加。此外,他們還指出,目前熟練工的自由流動問題得到了廣泛的討論和解決,然而,非熟練工的自由流動也將會產生更多的收益。
回顧國內學者關於服務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研究,主要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展開。在定性分析方面,一些學者詳細剖析了服務貿易對一國經濟多方面影響,主要有王建(1999)、熊春蘭(2000)、龔鋒(2003)、程大中(2004)、苗秀傑(2005)等;在定量分析方面,危旭芳、鄭志國(2004)採用最小二乘法對中國服務貿易與經濟增長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中國進出口額與GDP存在正相關關系,且服務進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大於出口;孫茂輝(2005)實證研究了服務貿易與澳門經濟增長的數量關系,結果表明澳門每增加1美元的服務貿易凈出口,GDP將會增加2.25美元;胡日東、蘇梽芳(2005)利用中國1985-2004年度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後發現,長期上看,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具有推動作用,而服務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具有抑製作用,但二者凈效應為正;短期上看,服務進口與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很小;潘愛民(2006)採用誤差修正模型研究表明:服務貿易出口、進口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從短期來看,三者之間的關系由短期偏離向長期均衡調整的速度很快,且服務貿易進口的短期波動對經濟增長的短期變化比較明顯。
綜合上述的研究文獻可以發現,國內外大多數實證方面的文獻都集中在服務貿易總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上,而對於服務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尚屬空白。因此,本文利用我國1982-2007年不同部門服務貿易的進口、出口和GDP數據,通過構造貿易結構指標,基於脈沖響應函數分析法來考察服務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動態沖擊反應,揭示兩者長期相互動態作用。
三、數據與方法
(一)數據來源與變數定義
1.數據來源
筆者選取1982-2007年的年度數據作為樣本數據,數據全部來源於《中國統計年鑒》、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世界貿易組織統計年鑒歷年數據。世界貿易組織將服務貿易分為三個部門,分別是運輸、旅遊和其它商務服務,其它商務服務中一共包括八項,具體為通訊、建築、保險、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利許可和技術轉讓、文體娛樂(包括電影等音像製品)和其它商業服務(包括會計、法律、咨詢和廣告等)。
2.變數定義
根據生產服務的要素密集屬性,將服務分為兩種類型:一是自然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服務,主要包括運輸和旅遊等;二是知識、技術或資本密集型的新興服務,主要包括通訊、建築、保險、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利許可和技術轉讓、電影等音像製品、會計、法律、咨詢和廣告等。因此,在考察服務貿易結構時,構造傳統服務出口份額 (EXSH)和傳統服務進口份額(IMSH)對其進行度量。傳統服務出口份額 (EXSH)表示傳統服務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即: 其中、、分別指當年運輸出口額、旅遊出口額和出口總額;傳統服務進口份額(IMSH)表示傳統服務進口額占進口總額的比重,即:其中、、分別指當年運輸進口額、旅遊進口額和進口總額。考慮到其它商務服務中的其它商業服務可能包含一部分傳統服務,但是由於無法獲取各項新興服務的具體數據,因此筆者採用、指標大致反映我國的服務貿易結構,用歷年的GDP來表示經濟增長。
為了消除匯率和物價因素的影響,將GDP數據摺合成美元計算,同時用消費者價格指數對各個年度的GDP數據進行平減,由於我國的CPI指數是從1985年才開始編制的,因此對1982到1984年的數據用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來平減,平減後得到RGDP。為避免時間序列經濟數據中的異方差影響,對RGDP取自然對數,記為LRGDP,這種變換不會改變時間序列的特徵。
圖3 服務貿易結構指標EXSH和IMSH的變動趨勢
從圖3可以看出,傳統服務貿易的出口額和進口額佔比在1982-2007年間均超過50%,說明傳統服務貿易仍然是我國服務貿易的主要部分,在服務貿易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傳統服務貿易出口在20世紀80年代發展迅猛,各年佔比均超過70%,隨後逐步降低,2003年佔比達到最低水平,僅佔54.58%;傳統服務貿易進口在1982-1993年期間,除個別年份外(1984年),佔比均超過70%,個別年份如1986、1990年達到90%,隨著我國加入WTO,服務貿易市場進一步放開,傳統服務貿易進口自2000年後穩步下降。
(二)單位根檢驗與協整分析
在對時間序列進行分析時,傳統上要求數據是平穩的,即沒有隨機趨勢或確定性趨勢,如果用非平穩的時間序列變數進行回歸,會出現「偽回歸」現象。但是,現實經濟中的時間序列往往是非平穩的,為了使回歸有意義,對時間序列實行平穩化處理,方法是對其進行差分後再回歸,但這樣做的缺點是會失去原序列中的有用信息,而這些信息對問題分析又是必須的。Enger和Granger提出的協整方法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而協整分析需要進行單位根檢驗。單位根檢驗的方法很多,如DF方法、ADF方法,PP方法,本文採用ADF方法。
我們對各變數進行ADF檢驗,經過多次嘗試,選擇最佳滯後期和檢驗形式,得到單位根結果如表2。從表2可以看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所有變數序列的水平項都是非平穩序列;經過一階差分以後,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都是平穩的,故它們都是一階單整I(1),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協整檢驗。
由於VAR模型對滯後期的選擇比較敏感,故先採用AIC或SC最小原則確定最佳滯後期。在滯後期數確定滯後,再對協整中是否具有常數項和時間趨勢項進行驗證,然後對數據進行協整檢驗,得到的結果如表3。從表3可以看出,GDP與兩個協整方程,變數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通過對各協整方程殘差進行ADF檢驗,結果顯示殘差為平穩序列,也證明了經濟增長與傳統服務出口份額、傳統服務進口份額之間存在著協整關系。
表2 各變數平穩性檢驗結果
變數 類型(C T K) DW值 ADF 1%臨界值 結論
LRGDP (C,T,4) 2.072 0.853 -4.441 不平穩
EXSH (C,T,4) 2.006 -3.325 -4.374 不平穩
IMSH (C,T,3) 2.109 -2.926 -4.374 不平穩
DLRGDP (C,T,0) 2.215 -5.398 -4.394 平穩
DEXSH (C,N,0) 1.920 -7.059 -3.738 平穩
DIMSH (C,N,0) 1.776 -6.443 -3.738 平穩
註:檢驗類型中的C,T,K分別表示單位根檢驗中的常數項、時間趨勢項和滯後階數;N表示不包括C或者T,D表示一階差分。
表3 協整檢驗結果
H0 跡統計量 1%臨界值 相伴概率
r=0 60.1317 35.4582 0.0000
r≤1 26.8711 19.9371 0.0007
r≤2 6.1900 6.6349 0.0128
四、VAR模型以及脈沖函數響應路徑
(一)模型的設定與估計
由於貿易結構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雙向互動的,貿易結構的升級會刺激經濟的增長,而經濟增長總是伴隨著貿易結構的升級,因此,採用不必加以區分外生變數和內生變數的VAR模型來分析服務貿易結構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從而,更加有利於分析各個變數之間的長期動態影響而避免變數預設的問題。向量自回歸模型VAR(p)的一般形式如下:
t=1,2,…,T (1)
其中:是k維內生變數向量,是d維外生變數向量,p是滯後階數,T是樣本個數。維矩陣和維矩陣B是要被估計的系數矩陣。是k維隨機擾動向量,它們相互之間可以同期相關,但不與自己的滯後值相關及不與不等式右邊的變數相關。
在(1)式的基礎上,我們以時間序列LRGDP、EXSH、IMSH建立VAR自回歸模型。准確建立VAR模型的關鍵在於滯後期數的確定,在實際應用中,一方面希望滯後期p足夠大,可以更加完整的反映構造模型的動態特徵;但另一方面,滯後期越長,模型中待估參數越多,損失的自由度也越多。因此,在滯後期和自由度之間尋找一個均衡點,一般根據AIC和SC信息量取值最小的准則來確定模型的滯後階數。根據多次的實際測算,最後確定滯後階數為4,模型設定為VAR(4),採用OLS得到估計式如下,模型整體擬合程度較好。
對模型進行穩定性檢驗以及殘差自相關檢驗,結果顯示模型穩定且整體擬合度較高,各擾動項不與自己的滯後值相關,模型擬合效果良好,可以作為進一步分析的依據。
(二)脈沖響應分析
脈沖響應函數是分析當一個誤差項發生變化,或者模型受到某種沖擊時對系統的動態影響,用於衡量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准差沖擊對內生變數當前和未來取值的影響。根據得到了VAR模型,基於脈沖響應函數分析方法,可以得到傳統服務貿易進口份額、出口份額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沖擊動態響應路徑。
1.由圖5可以看出,經濟增長對於傳統服務貿易出口份額標准差的擾動一直呈現正向的效應。盡管在第1期沒有顯現出來,但從此以後一直呈現正值,經過1-5期的小幅上下波動後,第5期開始逐漸上升,從第8期以後穩步增長。這表明傳統服務貿易出口份額受外部條件的某一沖擊後,給經濟增長帶來同向的沖擊,而且這一沖擊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和較長的持續效應。
2.由圖6可以看出,經濟增長對於傳統服務貿易進口份額標准差的擾動一直呈現負向的影響。LRGDP在當期反應為零,此後逐漸下降,經過3-4期小幅上升後,一直下降至期終。其經濟涵義是傳統服務貿易進口份額的某一沖擊會給經濟帶來持續的反向沖擊,長期來看,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抑製作用。
3.由圖7可以看出,傳統服務貿易出口份額對經濟增長一個標准差的沖擊,當期顯現出很高的負效應,在第2期上升為正值,從第4期開始逐漸下降,6-7期上升以後,一直下降至期終。計算分析期內EXSH的累計反應值可以發現,當期LRGDP一個標准差沖擊對EXSH的累計反應為-0.063,表明經濟增長對傳統服務貿易出口份額長期有微弱的負效應。
4.由圖8可以看出,在本期給經濟增長一個標准差的沖擊後,傳統服務貿易進口份額在1-2期內上升,第2期達到最高點(即在第2期IMSH對LRGDP的響應是0.0114),此後逐漸下降為負值,此階段一直持續到5-6期,第6期出現微弱正值後逐漸下降為負值並保持到期終。這一結果的經濟涵義是經濟增長在初始階段可以增加傳統服務貿易進口的份額,但長期而言,經濟增長對傳統服務貿易進口份額具有顯著的抑製作用。
圖5 LRGDP對EXSH沖擊的響應 圖6 LRGDP對IMSH沖擊的響應
圖7 EXSH對LRGDP沖擊的響應 圖8 IMSH對LRGDP沖擊的響應
五、結論和建議
與已有集中於分析服務貿易總量與經濟增長的研究不同,筆者基於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分析方法,對我國1982-2007年服務貿易出口結構、進口結構與經濟增長進行了協整分析,並在此基礎上考察了三者的相互動態影響過程。脈沖響應函數的模擬結果表明:
1.傳統服務貿易出口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和較長的持續效應,而傳統服務貿易進口具有顯著的抑製作用。這說明:一方面,隨著我國服務貿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服務業(旅遊、運輸等),特別是傳統服務貿易出口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在未來的較長時間內,應該繼續充分發揮這種優勢並形成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傳統服務貿易進口抑制經濟增長反映了新興服務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存在著刺激作用。新興服務部門主要生產知識、技術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服務,這類服務的特點是高附加值高收益,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有利於實現我國服務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因而從動態的角度看,應當擴大服務貿易特別是新興服務貿易的進口,實現服務貿易結構的升級。
2.從短期來看,經濟增長對於傳統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具有微弱的正效應,這說明短期內經濟增長會加快傳統服務貿易的出口和進口,但是隨著新興服務部門的快速發展,服務貿易結構將呈現出新興服務貿易比例上升,傳統服務貿易比例下降的新局面。此外,從長期來看,經濟增長對傳統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具有抑製作用,這也進一步說明經濟增長必然會帶來產業結構的升級。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新興服務的需求逐漸上升,增加對新興服務的進口,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經營理念,促進中國國內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發展,從而通過「引進來」最終實現「走出去」。
因此,隨著我國加入WTO後服務業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應該遵循「循序漸進、重點突破、逐一深入」的方針。首先,立足傳統比較優勢,繼續鞏固發展以勞動和自然資源密集型為主的傳統服務貿易領域,如運輸服務、旅遊服務,培育競爭優勢並形成長期動態比較優勢;其次,積極開展生產者服務業,優化服務貿易結構。一方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加快改造傳統生產者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如整合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服務業等;另一方面,重點發展知識密集型的生產者服務業,包括金融、電信以及科技服務、廣告設計、管理咨詢等各類專業和商務服務業,提高這些產業在整個服務業的比重,從而為我國調整和優化服務貿易結構提供強有力的產業基礎;第三,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大引導外資進入現代服務業部門力度。目前,外資主要分布在製造業,流入服務業的外資較少,政府應制定適當的政策引導外資進入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領域。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促使國內相關服務企業邊干邊學,不斷創新,從而促進國內服務業的發展;第四,鼓勵優勢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樹立服務品牌。服務企業應提高服務生產管理水平,加強現代物流和供應鏈管理,針對本行業服務的特點,制定科學經營管理體制,提高服務生產的計劃、組織與控制能力,同時通過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培育中國的服務名牌。對於一些具有優勢的服務企業,鼓勵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爭取成為世界知名的服務企業。

Ⅷ 中國經濟年鑒的內容介紹

政府工作報告3
關於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關於200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 22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3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窮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42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 47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
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 49
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52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55
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 58
國務院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62
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 65
國務院關於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 69
國務院關於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就業的意見73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述評79
經濟體制改革綜述87
國內生產總值綜述90
財政工作綜述92
貨幣政策綜述95
金融綜述97
保險市場綜述99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綜述101
金融企業財務管理綜述105
固定資產投資綜述107
價格形勢及改革情況綜述109
國際收支綜述111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綜述112
農業和農村經濟綜述114
商品市場發展綜述118
對外經濟綜述 121
信息化發展綜述 124
資源節約綜述128
循環經濟發展綜述130
環境保護綜述131
工商行政管理綜述134 中國三次產業發展概況141
第一產業
種植業 145
林業146
畜牧業 149
漁業 151
農墾 152
農業機械化 154
農村水利建設155
農業產業化經營156
農業資金投入158
農業科技教育 159
農業資源和環境保護160
第二產業
采礦業
石油及天然氣開采業 162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生產和經營165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生產和經營167
冶金礦山工業169
非金屬礦工業 172
化工地質礦山工業 174
製造業
輕工業發展綜述177
制鹽工業181
煙草製造業 182
飼料工業 183
紡織工業184
服裝工業188
化學纖維製造業192
造紙工業193
文教體育用品工業197
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綜述200
原油加工業204
基礎化學原料製造業 205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的生產和經營207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的生產和經營209
洗滌用品工業210
純鹼工業 213
氯鹼工業214
化肥工業215
農葯工業218
醫葯工業220
橡膠工業 221
工程塑料工業224
塑料加工工業225
鋼鐵工業 227
有色金屬工業 229
船舶工業 231
航空工業 233
航天工業 235
電力工業237
家用電器工業· 239
機械工業發展綜述 240
電工電器製造業246
汽車工業24 251
農業機械製造業252
工程機械製造業254
重型機械製造業255
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製造業257
機床工具製造業259
通用機械製造業261
環保機械製造業263
液壓氣動密封件製造業264
儀器儀表製造業 266
文化、辦公設備製造業268
鐵路建設 270
公路建設272
水運建設與管理 273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綜述274
計算機產業277
通信與網路設備製造業281
消費類電子工業283
電子器件製造業286
電子元件製造業288
電子專用材料製造業290
建築業294
建材工業 296
水泥工業300
平板玻璃工業303
建築陶瓷及衛生潔具工業 304
建築防水工業306
玻璃纖維工業 309
第三產業
交通運輸和郵政業
鐵路運輸業 311
道路運輸業313
水路運輸業 313
民用航空運輸業315
通用航空業320
郵政業 320
信息技術服務業和軟體業
信息技術服務業323
軟體產業 325
物流業
物流發展綜述 327
商貿服務業 330
糧食流通 331
棉花流通333
生產資料市場 334
供銷合作社事業·336
旅遊業337
住宿業 340
對外經濟貿易
貨物進出口貿易342
機電產品進出口343
對外技術貿易 345
對外服務貿易350
吸收外商直接技資 352
對外投資合作353
對外援助 354
內地與香港、澳門經貿交流355
海峽兩岸經貿交流 356
公平貿易工作357
海關工作359
出人境檢驗檢疫工作360
金融業
中國人民銀行的業務364
國家開發銀行的業務365
中國進出口銀行的業務 366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369
中國工商銀行的業務 370
中國農業銀行的業務 373
中國銀行的業務 376
中國建設銀行的業務 380
交通銀行的業務 382
中國光大銀行的業務383
華夏銀行的業務385
中國民生銀行的業務385
廣東發展銀行的業務387
深圳發展銀行的業務
-深圳發展銀行總行辦公室388
招商銀行的業務389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業務391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的業務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總裁辦公室 392
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的業務393
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的業務 394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的業務 396
中國中信集團公司的業務 397
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業務400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業務402
期貨市場 404
銀行間外匯市場與人民幣匯率405
城市建設和房地產業407
村鎮建設 409
房地產開發與住宅建設411
房地產交易市場 413
城鎮住房制度改革與住房保障415
住房公積金管理 416
商務服務業和其他服務業
人力資源市場419
就業工作420
律師工作422
公證工作423
注冊會計師工作424
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425
環境保護
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工作428
污染防治和城市環境保護工作429
生態保護工作 431
教青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 435
科技事業437
中國科學院的工作440
中國工程院的工作 443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工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工作446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工作448
專利事業451
氣象事業 453
防震減災工作 455
測繪事業458
海洋事業459
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
衛生事業462
中醫葯工作464
體育事業 467
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 469
文化事業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472
新聞出版事業477
廣播電影電視業 481
互聯網業 485
廣告業 489
檔案事業492
社會保障
養老保險495
醫療保險495
失業保險496
工傷保險497
民政和社會福利事業 498
社會管理
統計工作 501
審計工作 503
計量工作505
標准化工作508
質量技術監督與管理510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512
節能工作 513
稅收工作 515
國家信用517
外匯管理522
市場、合同監督管理 523
競爭執法和經濟檢查 525
廣告監督管理 527
商標管理 529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 531
衛生部食品安全工作533
葯品監督管理534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535 中國地區經濟發展綜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541
北京市 545
天津市551
河北省 560
遼寧省564
沈陽市568
大連市 576
上海市 584
上海市浦東新區 588
南京市595
山東省599
濟南市 605
青島市611
浙江省617
寧波市 623
福建省626
廈門市633
海南省 635
廣東省 639
廣州市643
深圳市 647
珠海市649
汕頭市 655
黑龍江省 658
哈爾濱市669
吉林省 674
長春市 680
安徽省 682
江西省691
南昌市693
河南省701
湖北省707
武漢市 713
湖南省 717
四川省720
成都市722
重慶市729
貴州省736
雲南省744
陝西省751
西安市757
甘肅省763
青海省770
西藏自治區771
寧夏回族自治區77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782
內蒙古自治區788
廣西壯族自治區795
香港特別行政區803
澳門特別行政區807
台灣省810 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概況 817
鄉鎮企業發展概況819
城鎮集體經濟發展概況821
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概況823
外商技資企業發展概況827
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和發展概況
中小企業改革和發展概況831 行政區劃837
自然資源狀況 838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量指標 839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速度指標843
國內生產總值847
國內生產總值指數ι 848
地區生產總值及指數 849
地區五大行業增加值 850
地區生產總值收入法構成項目 851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852
最終消費支出 853
最終消費支出構成 854
資本形成總額及構成 855
人口數856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 856
16歲以上人口狀況857
按三次產業分就業人員數857
按行業分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數858
按行業分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858
全社會固定資產技資 859
按城鄉分全社會固定資產技資 860
按行業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及構成861
各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技資
各地區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各地區農村固定資產投資8ω
各地區房地產開發投資865
能源生產總量和構成 866
能源消費總量和構成
綜合能源平衡表 867
能源生產、消費增長速度 868
國家財政收支 869
各項稅收 870
國家外債余額和外債風險指標870
各地區財政收支871
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 872
金融機構現金收入 873
金融機構現金支出874
貨幣供應量 875
黃金和國家外匯儲備875
各種價格指數 876
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 876
居民消費及商品零售價格指數 877
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878
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878
固定資產技資價格指數878
各地區價格指數 879
人民生活基本情況880
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881
城鎮每百戶耐用消費品年底擁有量882
農村每百戶耐用消費品年底擁有量882
各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3
各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4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85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指數886
各地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及增長速度887
農牧漁業生產情況888
主要農產品產量890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891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構成891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和資產總計892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892
按行業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指標893
按行業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指標895
各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896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897
各地區主要工業產品產量899
建築業企業概況900
按登記注冊類型分建築業企業情況901
交通運輸業基本情況 902
客運量903
旅客周轉量903
貨運量904
貨物周轉量904
郵電業務量905
各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906
貨物進出口總額907
進出口貨物分類金額 907
出口主要貨物數量和金額 908
進口主要貨物數量和金額 909
各地區貨物進出口總額910
人民幣對主要外幣年平均匯率911
實際使用外資額 911
外商直接技資912
對外經濟合作912
國內旅遊情況913
國際旅遊人數和旅遊外匯收入913
各級各類學校數 914
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數914
各級各類學校招生數 915
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學生數915
各級各類學校畢業生數 916
研究生和留學生數916
各地區在校學生數 917
科技活動基本情況 918
文化事業機構數 919
圖書、期刊和報紙出版數 919
衛生機構數和床位數 920
衛生機構技術人員數 920
各地區衛生機構、技術人員、醫療機構床位數921
各地區交通事故情況922
各地區火災事故情況 923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國土面積和人口數924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及增長率925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工業生產指數 926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貨物進出口額927
中國主要指標居世界位次928

Ⅸ 中國經濟史文獻綜述

中國經濟史是個學科,不是一個課題,文獻汗牛充棟,沒有辦法整理一個短的文獻綜述,可以就經濟史的某一個問題整理文獻綜述,比如歷史上的通貨膨脹,白銀外流問題等。

Ⅹ 肥東縣的綜述經濟

新中國成立初期,肥東經濟基本處於癱瘓狀態,之後的30年間,全縣經濟在曲折中不斷發展,在發展中逐步恢復。
1949年,肥東工業基礎極為薄弱,農業以種植業為主,工農業總產值僅為0.5億元;1949~1952年,工農業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1952年末,工農業產值為0.6億元;1953年~1957年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的開展,初步奠定了全縣輕紡、機械等工業基礎。1957年,工農業產值為0.9億元;1958~1962年,受大躍進、浮誇風及自然災害影響,工農業產值從1957年的0.9億元下降到1962年的0.7億元。其中,工業產值年均僅增長2%左右,農業產值下降5.3%;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肥東工業比重大幅提高,但由於執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路線及一系列「左」的政策,工農業生產發展緩慢,1958~1978年的20年,工農業產值年均增長率僅為3.7%,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最慢的時期。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30年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壯大了全縣綜合經濟實力。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使得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這對於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農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1.3億元增加到1985年的4.7億元,「六五」末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逐漸擴展到城市,對工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工業產值從1978年的0.6億元增加到1985年的2.0億元。全縣GDP年均增長率為4.5%。鄉鎮企業逐漸孕育壯大,縣域經濟仍以國有和集體為絕對主導,其它經濟類型微不足道,體制改革進展緩慢。同時,農村體制改革對農業生產的刺激作用得到體現,農業增幅逐年放緩,年均僅增長1.8%,工業產值從1986年的2.5億元增加到1990年的3.9億元。全縣GDP年均增長率回落至3.3%。
「八五」全面發展階段(1991~1995年)。全縣加大財政投入,改革步伐加快,各類型經濟蓬勃發展,外商、股份、私營等企業發展取得突破。農業、工業總產值分別從1991年的8億元和5億元增加到1995年的15億元和12.8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6%,GDP年均增長率回升至10.4%。這一時期,由於農產品價格提高和農村進城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同時帶動了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年均增長率高達32.1%。「九五」艱難轉型階段(1996~2000年)。「八五」期間的投入到了還款期,財政出現困難,隨著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市場疲軟,農副產品價格走低,加之1997年下半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國際經濟蕭條,國內競爭加劇,農業總產值從1996年的18.5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21.4億元,年均增長11.3%,工業產值從1996年的11.7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19億元,GDP年均增長率6.7%。
「十五」快速發展階段(2001~2005年)。隨著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一批大型工業企業落戶肥東,全縣經濟飛速增長。「十五」末(2005年)全縣GDP總量是「九五」末(2000年)的2.4倍。其中,工業增加值是其5倍。農業、工業產值分別從2001年的22.5億元和21.2億元增加到2005年34.8億元和51.6億元,GDP年均增長率升至25.9%。「十一五」以來加速跨越階段(2006年至今)。2008年,在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縣域經濟總量在2007年突破百億元之後攀升至150.9億元,比上年增長17.1%。2006~2008年,全縣GDP年均增速達到17.8%。進入2009年,1至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37.6億元,位列三縣四區第3位,固定資產投資突破百億元。其中,工業投資51.8億元,增長50.9%,增速已連續7個月在位居全市第1。
2012全年實現生產總值(GDP)357.6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6.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4.07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241.78億元,增長20.6%;第三產業增加值61.84億元,增長13.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7.4:64.0:18.6調整為15.1:67.6:17.3。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達32959元(摺合5244美元),可比價增長16.3%。
2011年9月8日,第三屆中國開發區投資潛力榜評選揭曉,肥東經濟開發區與蕪湖鳩江經濟開發區成為安徽省僅有的兩家榮登百強榜的省級開發區。
2012年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3.03億元,比上年增長29.4%。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316.58億元,增長38.9%,農村投資16.45億元,下降44.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0.29億元,比上年增長110.9%;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83.52億元,增長40.0%,佔全部投資比重為55.1%;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39.21億元,增長14.8%。全年完成房地產投資31.16億元,比上年下降6.8%。商品房施工面積313.4萬平方米,增長7.8%。房屋竣工面積112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62.3萬平方米,下降3.0%。全年500萬元以上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85.42億元,佔201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85.7%。全年實現新開工500萬元以上項目483個,總投資201.3億元,項目數比上年增加92個,比上年增長23.5%。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2859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00.2%,其中出口創匯26471萬美元,增長128.9%;進口2121萬美元,下降22.0%。全年實際利用外資5587萬美元,增長39.6%。全年到位資金221.6億元,比上年增長27.8%。其中省外142億元,增長22.7%。全年新引進工業項目44個,到位資金130.1億元,佔全縣總量的58.7%;三產服務項目15個,共到位資金70.9億元,佔全縣總量的32.0%;農業類項目到位資金20.6億元。 2011年,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超過100家,進出口總額累計突破4億美元。龍崗開發區、肥東新區、合肥循環經濟園、鄉鎮工業聚集區發展勢頭強勁,招商載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全縣獲得「三品」認證農產品達81個;獲得省級以上名牌產品、著名商標20個,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中國馳名商標1個,中華老字型大小1個。
2011年9月12號,在全國農村能源工作會議暨國家綠色能源示範縣授牌儀式上,肥東縣榮獲「國家綠色能源示範縣」稱號,成為安徽省獲批的5個國家首批綠色能源示範縣中唯一的非山區縣。9月5號,農業部認定了第一批76家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安徽省有4家省級農業產業化示範區榜上有名。其中,肥東縣經開區食品工業園是合肥地區唯一的一家。2006年被評為全省首批園林縣城。2011年7月20日,肥東縣獲得了中國散文學會授予的「中國散文之鄉」稱號,這也是該榮譽首次花落安徽。一批試點鎮和中心鎮迅速崛起,石塘鎮榮獲全國首批文明村鎮,撮鎮鎮被列為第一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和全國重點鎮。
2012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595.69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44.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6.1%,工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率為75.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輕工業實現增加值47.82億元,增長25.6%;重工業實現增加值96.20億元,增長26.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由上年的265戶增加至309戶。
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2.94億元,比上年增長5.9%;集體企業實現增加值5.95億元,增長30.4%;股份制企業實現增加值120.96億元,增長27.2%;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實現增加值10.91億元,增長23.7%;其它類型企業實現增加值3.27億元,增長9.3%。 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校
合肥市通用技術學校是在肥東縣職教中心基礎上、由合肥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普通中專學校。前身是創辦於1951年肥東師范學校,2001年由合肥市教育局批准成立,2005年年被省教育廳評定為省級中等示範職業學校,2010年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學校位於肥東縣縣城店埠鎮。學校環境優雅,分區明確、布局合理,教育教學和生活設施齊全。建有餐廳、學生宿舍、禮堂、教學樓、實驗樓、實訓樓、體育館等,佔地面積九萬多平方米,教學用面積九萬多平方米;建築總面積五萬多平方米,在校生3000多人,專任教師148人。學校開設的專業有:工程造價、機電技術應用、數控技術應用、汽車製造與檢修、計算機應用、計算機動漫與游戲製作、客戶信息服務、電子與信息技術、會計電算化、電子商務、社會文化藝術、休閑體育服務與管理(高爾夫方向)。 機電技術應用和客戶信息服務專業為省級重點建設專業。
廬州衛生科技學校
學校創辦於1980年,是辦學規模較大、辦學經驗較為豐富、辦學成果較為顯著的一所縣級衛生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位於合肥市肥東新城區和平路1號。學校現有東西兩個校區,附屬醫院一所,佔地面積約100畝,現有教學班45個,在校生2700餘名。 肥東縣是安徽省教育強縣、全國農村教育改革發展示範縣。擁有省級示範高中兩所(肥東一中、肥東二中),市級示範高中兩所(城關中學、撮鎮中學)。擁有優質公辦教育的同時,肥東縣的民辦教育也極為活躍,縣域內擁有聖泉中學、錦弘中學、義和尚真中學、凱悅中學等多所優質民辦學校,為肥東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縣域內現有普通高中15所,在校生三萬多人;初級中學2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4所,初中在校生近六萬人,每年為全國高等院校輸送大量優秀生源,受到國內高校的廣泛認可。
縣城中學 校名學校性質學校類型區位創辦時間佔地面積班級數學生數教職工數1肥東縣第一中學公辦完全中學縣城1956年14萬㎡855000+3162肥東縣第二中學公辦完全中學縣城1979年135畝664000+2383肥東縣城關中學公辦完全中學縣城1987年83.4畝855000+2454肥東縣聖泉中學民辦完全中學縣城2000年514畝200+156001000+5肥東縣錦弘中學民辦完全中學縣城2005年300畝不詳14000+不詳6肥東縣尚真中學民辦完全中學縣城不詳300畝1419000+500+7肥東縣凱悅中學民辦完全中學縣城2006年200畝885200+3538肥東縣第三中學公辦初中縣城1987年1.4萬㎡382000+1309肥東縣第四中學公辦初中縣城1993年20畝483000+160+10肥東縣第六中學公辦九年一貫縣城2008年136畝不詳1000+不詳11肥東縣為民學校民辦九年一貫縣城2005年4.5萬㎡不詳1700+不詳鄉鎮中學 序號校名學校類型區位序號校名學校類型區位1肥東縣撮鎮中學完全中學撮鎮鎮17肥東縣長樂中學初中撮鎮鎮2肥東縣梁園中學完全中學梁園鎮18肥東縣龍塘中學初中撮鎮鎮3肥東縣石塘中學完全中學石塘鎮19肥東縣楊塘中學初中古城鎮4肥東縣白龍中學完全中學白龍鎮20肥東縣王鐵中學初中石塘鎮5肥東縣古城中學完全中學古城鎮21肥東縣馬集中學初中石塘鎮6肥東縣眾興中學完全中學眾興鄉22肥東縣龍城中學初中石塘鎮7肥東長臨河中學完全中學長臨河鎮23肥東西山驛中學初中店埠鎮8肥東橋頭集中學完全中學橋頭集鎮24肥東縣高亮中學初中包公鎮9肥東縣張集中學初中張集鄉25肥東縣包公中學初中包公鎮10肥東縣青龍中學初中白龍鎮26肥東縣元疃中學初中元疃鎮11肥東縣八斗中學初中八斗鎮27肥東縣草廟中學初中牌坊鄉12肥東縣王城中學初中八斗鎮28肥東縣民族中學初中牌坊鄉13肥東縣山王中學初中橋頭集鎮29肥東縣烏龍學校九年一貫制梁園鎮14肥東縣復興中學初中橋頭集鎮30肥東縣高塘學校九年一貫制牌坊鄉15肥東縣陳集中學初中陳集鎮31肥東縣黃栗學校九年一貫制楊店鄉16肥東縣響導中學初中響導鄉32肥東六家畈學校九年一貫制長臨河鎮33肥東縣費集學校九年一貫制白龍鎮

閱讀全文

與中國經濟發展綜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