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經濟發展現狀
(1)、經濟總量同比上升。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佔全球經濟比重超過專10%。當前,在國際金融危屬機和歐債危機之後,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經濟低迷甚至衰退,它們的經濟總量在全球的排位、佔全球的比重和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正在下降。
(2)增長速度總體平穩。
㈡ 中國現代的經濟發展狀況
在回答你這一個就睡覺,經濟學上觀點:目前我們第一產業(農業)發展仍然緩慢,第二產業(工業)平穩較快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迅速發展
㈢ 當下中國經濟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凡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即使是對中國再有成見的人,也都承認是鐵的事實。從世界經濟史看,中國這樣長時期的、持續的、快速的經濟發展,都是罕見的。
㈣ 中國經濟發展的狀況如何
雖然中國經濟改革和制度轉型是通過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農村到城市、由體制外到體制內的改革方式使得中國的經濟增長與發展、經濟效率的改進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過去20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近幾年來,隨著種種原因,已呈現出比較明顯的通貨緊縮現象。導致經濟低迷既有經濟周期和盲目投資造成的生產能力過剩、消費。心理傾向發生變化所引起的需求疲軟、外部經濟環境惡化導致的出口下降這些原因,也有經濟體制軟體落後及經濟體制硬體結構的不合理使得經濟增長後勁不足的原因。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與民眾預期收入信心不足的措施相互配套、刺激廣大民眾的消費需求的同時,採用各種刺激企業(特別是非國有企業)的投資熱情及擴大外貿出口等措施盡量給予人們經濟自主權,盡量減少政府幹預經濟的活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解決經濟低迷的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經濟持續性長久發展。
㈤ 中國經濟的現狀
過去的十年,中國經濟總量整整增加了200%。但近兩年出現通貨膨脹後,又再經過國家財政政策抑制物價過快上漲,於是,又出現了經濟增速下降。截至目前,中國生產的煤炭、鋼鐵、棉花、水泥、紡織品、電子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各國首位。近年,我國的銀行業、保險業等服務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網路經濟、知識經濟、文化產業、大眾傳媒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是世界上的美國、歐共體之外的三大經濟體之一,目前在經濟總量上,中國位居第二。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社會財富急劇增長,我國的外匯儲備高達3.2萬億。中國到2020年,就將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與此同時,普通居民佔有個人財富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們的住房寬敞,私家車驟增。中國經濟總量進一步增長,在社會政治制度、文化生活方面,民主法制制度進一步完善,政治生活局面進一步開明,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但不庸諱言,我國民眾收入高低懸殊,貧富的差距愈益加大。中國經濟增長率第二季度為7.8%,為8年來首次回落至8.0%之下,目前開始從增長率的谷底溫和回升,未來十年中國經濟還會繼續保持較快增速增長,增長率將會保持在7.5%至9.8%之間波動。在這之前,受到歐洲債務危機影響,再加上央行加大控制物價過快上漲的調控力度,這使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以致下滑,煤炭、鋼鐵、水泥價格下降,物價水平降低,社會用電量減少,出口量降低,市場需求不旺,商品市場銷售量銳減,價格降低,工廠開工率不足,製造業企業出現大面積虧損,有在維持運轉的也是利潤微薄,甚至出現負利率和虧損,呈現難以為繼的狀態。經濟增速但從8月底、9月初有望開始回穩,7月份的物價指數為1.8%,8月份則為2.0%,回升的主導因素為食品價格、副食品價格、鞋帽服裝價格的上漲達3.5%。8月份製造業指數47.5%,9月份便回升到49.2%,並且,上個月出口量增長率重回9.0%以上,但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率僅為7.6%。而未來的兩三年是經濟的恢復期,未來國內的經濟政策、貨幣政策將會顯得更為穩健,今後的經濟發展格局更不會大起大落,更會呈現平穩增長的態勢。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各行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發展潛力也在發生細微的變化和調整。某些行業社會需求加大促進了這些行業的蓬勃發展,並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產業結構性調整:1、產業結構向科技含量增大升級;2、逐步淘汰落後產能;3、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4、進一步著手高科技成果的應用;5、大力開發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6、大力發展自主民族品牌,進一步加大自主品牌的市場佔有率、號召力。展望未來,中國還將會保持較高速率的經濟增長。細分來看,21世紀中國最有發展前景的行業:根據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的預測,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各行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發展潛力也在發生變化。某些行業社會需求加大促進了這些行業的蓬勃發展,並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據有關專家的預測,21世紀巨大發展潛力的行業主要有:1、網路信息咨詢與服務業。當今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對網路信息的依賴也越來越大,網路信息服務也成為社會上的一個重要的行業。這個行業包含了網上購物、商業信息服務、廣告媒體服務、技術信息咨詢與服務等等。2、房地產開發業。隨著住房政策改革和住房的商品化,房地產開發業成為一個繁榮興旺的行業,購房也成為每個家庭的一件頭等大事,房地產開發業也因此面臨無限的商機,並因此帶動了與之相關的房地產開發、咨詢、銷售業務、物業管理、租借、二手房轉讓行業的迅速發展。房地產開發具有巨大的市場,也具有較高的利潤匯報,因此,成為眾多房地產投資者的青睞。3、社會保險業。隨著國家經濟的進步和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人們的安全防護意識也不斷提高,保險意識越來越強。對於一般的家庭來說,都意識到了花少量投入,保證家庭財務和成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保險業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4、家用汽車製造業。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家庭對汽車的需求量也呈不斷上升趨勢,個人對家用汽車的需求將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持續上升,給家用汽車製造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商家也將從中獲得豐厚的利潤。同時,家用汽車市場的發展還將帶動汽車配件、維修以及相關的技術產品生產業等行業的發展。5、郵政與電訊業。在當今的快節奏高效率的時代,人們對信息傳遞快接性、同步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相關通訊產品(如電話、手機、傳真機)以及通訊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目前中國的電話與行動電話人均擁有率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通訊市場的開發潛力巨大,這將給通訊業帶來新的機遇和豐厚利潤。6、老年醫療保健品業。專家預測到2015年,我國老齡人口將達到1.45億左右,中國也隨之步入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老年人比例的增加帶來很多醫療、保健、社區服務等方面的需求的增加。因此,從事老年人保養品、葯品、生活必需品、社區服務等將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並形成一個獨特的產業。7、婦女兒童用品業。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尤其是女性朋友和兒童對服裝、化妝品、洗滌用品以及她(他)們生活中的一些必需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在這些用品上的投入也比較高,並帶動相關的產業的迅速發展,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這一行業的仍然有巨大的發展潛力。8、旅遊休閑及相關產業。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節假日數量的增多,外出旅遊休閑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人們旅遊休閑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這不僅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同時也代用了服務業、運動產品、體育場館、旅行社、旅遊產品等行業的繁榮發展,形成了一個促進經濟發展的強大產業。9、建築與裝潢業。國內城市的居民住房的商品化,帶動了裝修業的發展,室內裝飾產品和裝修工程承包業成為一個獲利豐厚的行業。據有關部門的統計資料表明,當前城市居民裝修住房的投入大約在2-5萬元左右不等,並促進了裝飾材料業的發展。10、餐飲、娛樂與服務業。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對快餐業的需求增加。雖然國外的西式快餐業在中國迅速發展,但是,西餐式的快餐業地是針對兒童市場。對於中國人來說,更習慣於中國式的快餐,因此中式快餐業在未來社會發展中將佔有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中國還將會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除了有國家資本的投資,還有民營資本的加入,文化事業力求向多渠道、多元化、多樣化發展。但在這之前,我國在歐洲債務危機陰影的影響下,面臨通縮的壓力,經濟增速放緩,以至下滑。市場價格有了連續5個月下降,年內有過一次下調准備金率,降低存貸款利率,而從8月底9月初開始有所好轉,明年將會好於今年,在經濟增長格局上卻不會急劇暴增。經濟總量上來看,中國、美國、歐共體是世界三大經濟體,目前,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長期來看,中國經濟還將會保持較高速率的經濟發展增速,未來十幾年,還會保持8%上下的增長率。到了2020年中國國力就將會超過美國和歐共體,成為世界上經濟總量的第一大經濟體。目前,僅僅是經濟增長增速放緩而已,未來的三到十年,中國經濟還會保持較高的增速增長。只有中國國力得到增長,普通居民才會有的可支配收入,才會有更高的生活水平。未來幾年改革重點任務:推動多種經濟共同發展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中國經濟面臨的種種困難如一團麻般復雜,但換個角度看,卻如同一根線般簡單,那就是產業結構調整還會延續進行,體制、機制的制約還有待轉變。以更大決心和勇氣繼續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等各項改革,破解發展難題。今年的改革重點任務包括: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等。分配製度改革的破題之舉,在於打破行業壟斷、打破部門壟斷、打破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雙軌制、對於高收入群體要課以高比率的收入調節稅,一次分配追求公平為主,二次分配補充為輔。分配製度改革,其意義在於,不僅解決目前分配領域的不公平,縮小貧富差距,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增強動力,更會激活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潛力和活力。完善和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打破壟斷,放寬准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等領域。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已召集45個部門,研究制定工作計劃、倒排時間表,確保在今年上半年出台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相關實施細則。普通民眾熱切期盼新的分配政策出台,因為關繫到普通居民物質生活和幸福指數,也關繫到社會公平、社會和諧進步。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都要毫不動搖加快發展,關鍵是要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競爭,這樣才會促進中國經濟效率提高和活力增強。收入分配改革牽動人心,關系長遠。抓緊制定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收入分配改革關繫到消費擴大和社會公平,「調高、提低、擴中」的思路早已明確。同時,這項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要在權衡各方利益、協調各方關系情況下,果斷決策,盡快推出。盡管如此,新的、合理的分配製度在我國得以實行,還有待時日。
㈥ 中國經濟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可以從最通俗的GDP經濟指標變化顯示,平均環比增長速率達到了13.42%(1979年至2012年間)。GDP總值的環比增速與人均GDP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是兩者之差在1989年達到最大值,隨後一直呈現差值下降趨勢。這預示著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小於人口總量的增長。而且,GDP總值的環比增速以1994年為分水嶺(圖1-1),1998年以後雖然總體看經濟發展呈上升趨勢,但是環比增速在減小。這些都預示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不可能永久地這樣快速進行下去,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因此,今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速增長將是大概率事件。
圖1-1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情況統計趨勢(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2)
中國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統計見表1-1。2000年到2008年間,中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呈現不斷增長態勢,2008年達到最高峰值後開始下降,2013年該系數為0.4730。
表1-1 中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情況統計
(據參考文獻[4-5])
* 2014年1月20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
2010年中國人均收入接近8000國際元,2012年達到9000國際元左右,2013年預計接近10000國際元[6]。如果今後繼續保持這樣的增速,2014年最遲2015年就可達到11000國際元水平這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回落「點」。在人均11000國際元水平上增長速度「自然回落」是順利渡過工業化高速增長階段的成功標志,這是一種潛在增長率的下降[7]。到那時能源的供求狀況就會出現不同於現在變化的新情況。因此,從長遠的經濟發展趨勢來看,必須解決能源供給或將成為瓶頸的問題。
㈦ 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發展狀況及原因
經濟發展狀況
1,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標志著我國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經濟擴張和衰退期(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盡管這條總路線的出發點是要盡快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但由於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導致後來災荒的主要原因。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4,一路一帶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根本原因:
第一、 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這樣人民政府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人民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奠定了經濟基礎。
第二、 穩定物價,統一財經。1950年,全國物價穩定,結束了十多年的物價上漲的階段。為解決中央財政困難,中央決定將全國主要財政經濟由中央統一管理,解決當時中央財政收支脫節的現象。1950年,國家財經開始好轉了。
第三、 合理調整工商業。新中國成立初期,私營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還占重要地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爭取國家財政的根本好轉起重要作用、1950年上半年中央在統一財經政策上,又合理地調整了工商業。這 主要是公私關系和勞資關系。
(7)中國經濟發展現狀擴展閱讀
新中國經濟特點
1、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初步核算,國內生產總值471564億元,比上年增長9.2%。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4.5%、10.6%和8.9%。全部工業增加值18.86萬億元,增長10.7%。消費、投資穩定增長,內需動力明顯增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919億元,增長17.1%。
2、物價漲勢得到初步遏制。在控制貨幣、發展生產、保障供應、搞活流通、加強監管等措施的綜合作用下,價格漲幅逐步收窄。
3、財政金融穩健運行。增長24.8%;其中稅收收入89720億元,增長22.6%。財政支出108930億元,增加19056億元,增長21.2%,「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各項重點領域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同比增長13.6%。
4、農業和農村發展保持良好態勢。夏糧、早稻、秋糧季季豐收,分別比2011年增產2.5%、4.5%和5.1%;2012全年糧食產量達到57121萬噸,增長4.5%,實現連續8年增產,總產、單產都創歷史新高。棉、油、糖、肉等其他主要農產品全面增產。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5、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2012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8610億元,比上年增長21.9%,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3%。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准和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標准成為新的國際標准。
6、節能減排工作進一步加強。2012全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1%。「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頒布實施。支持重點節能項目924個,建成後可形成2200多萬噸標准煤的年節能能力。
7、區域發展更趨協調。西部大開發新10年政策措施全面實施。促進西藏、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以及加快青海等四省藏區發展的各項舉措得到較好落實,新時期對口支援工作全面開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成果得到鞏固和擴大,產業結構調整和改革開放取得新的進展。
㈧ 2020年中國經濟發展未來
十九大報告對未來發展作了整體部署,十九大報告提到: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來安排。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我國在2010年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之後,經濟增速開始出現放緩,經濟增速已經從前三十年年均10%以上放緩至2016年的6.7%。未來經濟增速繼續放緩是必然,但增速放緩的幅度和程度就取決於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和鼓勵創新等措施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帶來的經濟潛力釋放的情況。分基準、積極及消極三種情景來模擬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在基準情況下,我國經濟改革穩步推進,全要素生產率逐漸釋放,使增速穩中趨緩,經濟增速達到亞洲發達經濟體在同樣人均收入水平時的平均水平。只要我國經濟改革到位,增長潛力得以順利釋放,經濟將完全具備保持平穩增長的能力,經濟增速下降過程較為平緩,有望實現目前全球先進國家進入中上等收入之後的增長狀況。這種情景出現的概率很高,大約為50%左右。在基準情況下,預計2016-2020年均經濟增速為6.5%;2021-2035年均經濟增速為5%。
在積極情況下,意味著我國經濟改革取得全面成功,使全要素生產率達到改革開放之初的較高水平,增長潛力得到充分釋放,經濟增長狀況將好於基準情況,繼續書寫全球經濟增長奇跡。積極情況出現的前期條件是期間在傳統動能保持高增長的同時,全要素生產率也要恢復到改革開放之初的高水平,而且不能發生任何內外部的風險沖擊。預計這種情景出現的概率大約在40%左右。這種情景下,預計2016-2020年均經濟增速為6.7%;2021-2035年均經濟增速為5.5%。
在消極情況下,如果各項改革措施難以推進,社會問題逐漸爆發,外部或內部爆發金融風險等沖擊,則會帶來經濟失速的風險,此時經濟增速可能出現持續較快下滑,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預計這種情景發生的概率極低,大約只有10%左右。在這種情景下,預計2016-2020年均經濟增速跌至6.3%;2021-2035年均經濟增速為3.5%;2035-2050年經濟增長可能停滯不前,中間可能會出現階段性負增長。
由於經濟增速是剔除物價波
㈨ 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形勢
近期,全球股市、匯市、商品市場大幅震盪,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放緩符合內在經濟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