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信息經濟」是什麼經濟
信息經濟又稱資訊經濟,IT經濟。作為信息革命在經濟領域的偉大成果的信息經濟,是通回過產業信息化和答信息產業化兩個相互聯系和彼此促進的途徑不斷發展起來的。所謂信息經濟,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為物質基礎,信息產業起主導作用的,基於信息、知識、智力的一種新型經濟。
信息經濟的發展,不僅不會否定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的存在,相反會促進這三種經濟的素質通過信息化後大為提升,並導致不可觸摸的信息型經濟取代可以觸摸的物質型經濟而在整個經濟中居於主導地位。
Ⅱ 信息經濟學的形成發展
宏觀信息經濟學方面最早的研究者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弗里茲·馬克盧普(F.Machlup)教授。他在1962年發表了一本專著:《美國的知識生產和分配》,書中提出了知識產業的問題,並對1958年美國知識產業的生產進行了統計測定。這本書1966年被譯成俄文,1968年又被譯成日文。自1980年起,馬克盧普又擴展前書,陸續發表了《知識:它的生產、分配和經濟意義》8卷本巨著。其中第1卷名為《知識與知識生產》。第二位著名的早期研究者,當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馬克·尤里·波拉特(Mac Uri Porat)博士。他在書中更新了美國知識產業的統計數據。他在馬克盧普的研究的基礎上,在丹尼爾·貝爾(Daniel.Bell)的影響下,於1977年完成了《信息經濟》(The Information Economy)9卷本的內部報告。這個報告是在他的博士論文《美國信息經濟分析》的基礎上擴展後寫成的。波拉特第一次把產業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信息業,並把信息部門分為第一信息部門和第二信息部門。第一信息部門是由向市場提供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企業所組成的部門,第二信息部門是由政府和非信息企業的內部提供信息服務的活動所組成的部門。波拉特還用投入產出技術按不同於馬克盧普的最終需求法的另一種增值法,對1967年美國的信息經濟的規模與結構作了詳盡的統計測算和數量分析。這種方法不僅引起美國商務部的重視,而且於1981年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所採納,用來測算其成員國的信息經濟的發展程度。
微觀信息經濟學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形成於60年代,發展於70-80年代。最早從經濟學角度研究信息的是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和日本的宮澤等。早在1961年,美國經濟學家,信息經濟學的創立者之一的喬治·斯蒂格勒就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了題為「信息經濟學」的論文,其中對信息的價值及其對價格、工資和其他生產要素的影響進行了研究,認為獲取信息要付出成本,不完備信息會導致資源的不合理配置。美國的維克里教授和英國的米爾利斯教授還在不對稱信息的前提下,延伸出了委託-代理理論。他們把掌握信息多的一方稱為代理方,另一方稱為委託方,通過引入「激勵相容」等概念,把不對稱信息問題轉化制度安排和機制設計問題。這一理論的提出得到高度重視,其中的約束—激勵機制正被廣泛應用。美國主要從具體應用方面研究有關信息的成本和價值,信息對價格、工資和其它生產因素的影響;日本則側重於抽象研究信息系統評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兩者都是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基礎。70年代以後,美國霍羅威茨的《信息經濟學》、日本增田米二的《信息經濟學》、美國霍肯的《下一代經濟》等著作相繼問世。
199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英國劍橋大學的詹姆斯·莫里斯教授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威廉·維克里教授,以表彰他們對西方信息經濟學研究作出的貢獻。2001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了三位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喬治·阿克爾洛夫、邁克爾·史賓斯,就是為了表彰他們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的在「使用不對稱信息進行市場分析」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的新聞公告說,阿克爾洛夫的貢獻在於,他闡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即:賣方能向買方推銷低質量商品等現象的存在,是因為市場雙方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對稱。信息失衡甚至可能使劣質的二手車擠掉優質車市場。史賓斯則揭示人們應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更多信息來謀取更大利益。斯蒂格利茨為掌握信息較少的市場方如何進行市場調整提供了相關理論。三位教授的分析理論用途廣泛,既適用於對傳統的農業市場的分析研究,也適用於對現代金融市場的分析研究。同時,他們的理論還構成了現代信息經濟學的核心。
Ⅲ 我國現代信息經濟的發展現狀
目前, 國內外對現代信息服務業的界定尚無統一的認識。一般為了區別於傳統的信息服務業, 將通過計算機和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信息收集、處理、研究、存儲、傳遞和提供的信息服務業稱為現代信息服務業。它包括信息軟體開發業、信息開發與組織業、信息傳播與咨詢業、信息技術服務業等。隨著我國社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傳統信息服務業難以適應國際化、開放性的要求,因而如何正視我國信息服務業之不足,藉助現代信息技術以及政府上網良機,構建我國開放式的現代信息產業化格局,深入研究我國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對策有著重要意義。 1、我國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現狀 將信息服務作為一個行業,從一般的經濟活動中分離出來 ,在我國是近20年來的事情。我國現代信息服務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據統計,1994年我國擁有信息服務機構3萬余家,2002年信息服務業的法人單位已達19.5萬個。 2、 我國現代信息服務業存在的問題 2.1 信息服務業法律法規不健全, 環境不完善。 我國還沒有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務法律體系, 立法仍處於起步階段, 缺乏完善的立法體系和明確的立法目標。目前,我國有關信息化問題的立法多為部門、地方規章,體系不完整, 效力等級低,缺乏一個地位較高、具有統帥性的基本法。在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的同時,制度與法規的嚴重滯後導致了信息市場運作的不規范,使國內信息市場缺乏競爭機制。 2.2 國民信息意識不強,信息服務市場發育水平低,服務機構總體實力較低。我國長期以來以指令性計劃為主的經濟管理體制導致市場競爭觀念淡薄, 全社會咨詢意識比較淡薄, 相當一部分經濟主體還不習慣運用咨詢機制、咨詢服務體系, 信息和信息服務的價值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和重視。 2.3 信息資源建設相對落後。我國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雖然得到重視,但信息資源開發力度不夠。資料庫建設投入較少,資料庫產業落後於發達國家10~20年。由於缺乏統一的規劃與協調, 沒有制定和採用有效的資料庫建設策略,目前我國資料庫總數只佔全世界總量的1% ,其產值只佔世界總量的1‰, 而且存在政府部門參與程度不夠,大量信息資源閑置和浪費,共享程度低,難以自我生存和發展等問題。 2.4 缺少現代信息服務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我國信息服務人才的數量規模不小, 其中不乏優秀者, 但總的來說, 素質普遍較低, 尤其是市場經營和國際化管理的高級人才不足。主要是由於現代信息服務在我國起步較晚, 客觀上造成我國信息服務人才的經驗不足, 再加上我國目前尚無統一的人員資格認定和考核制度, 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普遍存在專業特長很明顯, 但缺乏現代咨詢經驗和意識的現象。另外, 人才流失現象嚴重, 許多優秀的信息服務人才流向發達國家或流向外資企業。 3 我國現代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對策 3.1 制定相關法規,提高服務質量。要盡快制定與現代信息社會、知識產權、信息網路技術相適應的信息網路法, 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律規范及產業政策,從技術、道德法律、制度等多方面來制約信息行業的違法行為,用法律來規范現代信息服務業的市場行為,重視保護軟體、信息產品的知識產權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3.2 重視資料庫建設, 發展特色資料庫。(1)資料庫業的發展趨勢是大型化、全文化、網路化與產業化。有關部門要給予協調,重點支持基礎性、公益性、大型綜合性的資料庫建設,支持培育精品資料庫,扶持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影響的基礎戰略資源資料庫和大型資料庫;(2)建立特色資料庫。任何有價值的信息總是與專業知識分不開的。專業化資料庫有利於形成權威性, 有利於促進信息服務機構的發展和為客戶提供專業性更強的服務。有條件的單位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科專業特色建造自己需要的特色資料庫。(3)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資料庫,重點發展為企業、居民和社會服務的各類商用資料庫及地區特色資料庫。(4)必須實施標准化原則,資料庫軟體、數據指標和文檔等要盡量向國際標准靠攏,採取多種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以便更好的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服務。 3.3 強化智能管理,培養人才隊伍。首先要把「人才培育」放到戰略高度加以重視, 將加強人才資源的開發和高層次人才培訓作為發展現代信息服務業的基礎工程,制定信息服務業人才隊伍建設規劃, 落實國家人才興國戰略, 努力造就一大批高層次、高技能、通曉國際規則和管理的現代信息服務業專門人才。第二, 要加強崗位職業培訓, 全面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在普遍提高信息服務業從業人員基本素質的同時, 加快培養和引進信息服務業發展急需的高素質專業人才。第三, 在高等院校加強信息服務相關專業的學科建設, 培養高中級信息服務人才, 以適應現代信息服務業迅速發展的需要。 3.4 切實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推進結構調整, 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利用信息技術, 依託信息網路加強改造和提升傳統信息服務業, 加快發展現代信息服務業。圍繞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 加快推進信息服務業及相關領域的體制改革; 加快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信息服務業, 增強現代信息服務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鼓勵信息服務業的產品創新、品牌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營銷方式創新,抓住重點領域、關鍵環節, 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 全科論文中心 http://www.issncn.net 全科論文中心 http://www.issncn.net 作者:侯福麗/更新時間:2009-7-6
麻煩採納,謝謝!
Ⅳ 什麼是信息經濟什麼是知識經濟
信息經濟又稱資訊經濟,IT經濟。作為信息革命在經濟領域的偉大成果的信息經濟,是通過產業信息化和信息產業化兩個相互聯系和彼此促進的途徑不斷發展起來的。所謂信息經濟,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為物質基礎,信息產業起主導作用的,基於信息、知識、智力的一種新型經濟。
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生產、分配、使用基礎上的經濟。其核心是知識生產,本質是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從經濟本源角度考察,知識經濟具有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主體、創造性腦力勞動是核心動力、智力資源是主要資源三個本質特徵。
以下可以忽略:
從時間的發展看,信息經濟的提法先於知識經濟。近幾十年來,人們講得較多的是信息社會,信息經濟。在八十年代,信息革命是十分流行的詞彙。在十年之後,人們又提出了知識經濟,兩者之間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在信息經濟之後又提出知識經濟。懷疑者甚多,這其中包括以信息經濟學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獎的阿羅。他認為,新增長理論中所說的知識其實是信息。其實知識與信息有著很大的區別。
首先,知識和信息是對客觀事實認識不同階段的反映。可將數據、信息、知識看作是對客觀事物感知的三個不同階段。數據直接來自感應的儀器,反應了變數的測定值。信息是經過組織的有結構的數據,從而具有了意義。知識則進了一步,它能夠預測,能夠給出因果關系,並指導進一步要做什麼。如果說數據是有關事物現象的記錄,則信息是有序的數據,經過組織的數據, 知識是指構成事物之間聯系的原理, 規律及訣竅等。
其次,從與經濟活動的關系看,知識是將投入轉化為更高產出的關鍵,是控制變數。而信息是經濟活動的重要投入。一切產生經濟附加價值的活動是在信息的基礎上,經過人腦的加工,知識的加工完成的。這也是鄧小平同志所說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培根所說的「知識是力量」的重要依據。信息本身並不是生產力,因為它不能直接產生價值。它是作為經濟活動中重要的投入,但它不是經濟活動的控制變數。例如,當對一系列相同的加工部件進行測量時,原始數據就產生了。當將數據用點圖描述出來時,它就給出了一個生產過程狀況的信息。這些測量也許有一個趨勢,也許在公差之外,也許沒有趨勢。所有這些都有是信息,不是知識。知識是通過觀摩這些圖,結合過去的知識得出結論:A 機器需要經過校正。這是指導行為的知識,它描繪出機器狀態與加工產品狀態之間的因果聯系。因此,知識是指信息之間的因果聯系、規律。是經過大腦加工後的產品。知識與信息有時是可以轉化的。有些知識可以轉化成可以傳遞的信息, 變成商品,但有些知識則難以轉化成信息,如訣竅等。信息技術發展的實質是將許多知識轉化成信息、商品。這使得大規模應用知識成為可能,使知識經濟時代成為可能。 知識的價值表現為,知識越是在初期階段,其經濟價值越大,越是到成熟階段,其經濟價值越小。高技術是指處在初期階段的技術,只有少數人掌握它,因此它能產生高附加值。而相當成熟的產業所擁有的知識都幾乎是人人皆知的知識,從而其經濟價值很小。
第三,從產業的角度看,知識經濟的主體知識產業要比信息經濟的主體信息產業豐富得多。在六十年代,美國學者馬可羅普最早提出了知識產業的概念, 並把知識產業分為五大類:研究開發,教育,信息設備,信息服務和通訊。顯然,信息產業只是知識產業的一個方面。今天,人們在知識產業和信息社會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識經濟的概念,可將知識經濟看作是信息社會的更高一級的階段,因為知識對經濟的影響已不局限在馬可羅普所說的5 個產業,而是整個經濟的所有產業。這包括傳統產業的知識化,又包括新興產業的涌現。教育產業是區分知識經濟與信息經濟另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教育在傳統的意義上講是一個國家投入的部門。但隨著知識經濟成份在經濟生活中重要性的增加,教育作為知識傳播的重要渠道,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可使受教育的人掌握更多的知識,創造更高的價值,從而,教育成為價值創造中的一個重要一環,教育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國內的許多高校從MBA教學中
獲得很高的經濟效益便很好地說明:教育產業是知識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教育產業在信息經濟中是找不著位置的。高技術是當今發展最快的產業。在中國許多傳統的國有企業中經營上陷入困境的時候,許多民營科技企業卻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民營科技企業大多是在新的高技術產業上發展起來的。而所謂高技術,主要是指知識密集,需要較大研究開發投入的產業,它們不一定是信息產業,雖然信息產業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可以是醫葯產業,生物產業,新材料產業等。服務業的發展中有許多是知識產業。在美國,以服務產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已佔GDP的70%。在這一產業中,有許多是以人和知識為基礎的服務,如醫療保健,咨詢業,金融服務業,旅遊業等。這些服務中主要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雖然信息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
第四,從側重的活動看,兩者也有很大的不同。對學習的重視是知識經濟的特色。在知識經濟時代,人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他擁有多少有商業價值的知識。而獲取這些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學習,從干中學,從用中學。國外最近出現的新詞是學習經濟便是對學習重要性的最好概括。又由於有商業價值的知識具有極強的時間性,這使得知識的更新速度不斷加快,從而使得終身學習成為必要。人在學習過程中,當然要積累許多信息,但決定一個人的價值主要是他或她的知識。
第五,知識經濟把智力或人力資本看作是最重要的資源,猶如土地對地主,資本對資本家一樣。知識和無形資產在經濟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難以用信息經濟來概括,卻可以用知識經濟加以很好的說明。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掌握高技術的人才是企業競爭成敗的關鍵。就無形資產而言,它包括人力資本,研究開發能力,工作場所與運行體系,專用軟體,客戶資料庫,品牌與信譽資本等。國外的許多公司的發展表明,公司的市場價值愈來愈取決於其智力資本的管理狀況。這些資產是知識經濟的重要體現,但卻難以用信息經濟來說明。
因此,可將知識經濟看作是這樣一個等式: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教育產業+學習經濟+以人和知識為基礎的服務業+研究開發密集的產業+智力資本。當然,知識經濟與信息經濟有很多的共同點。首先,知識經濟與信息經濟需要共同的基礎。它們都是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結果。其次,知識經濟與信息經濟的發展都以網路化為基礎。
Ⅳ 信息經濟的本質是什麼
信息經濟學是對經濟活動中信息因素及其影響進行經濟分析的經濟學,也是對信息及其技術與產業所改變的經濟進行研究的經濟學。
Ⅵ 信息經濟的范疇
1973年,美國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家丹尼爾 ·貝爾在《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中發展回了信息經濟的概答念。貝爾認為發達國家已經從前工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最終到達後工業社會階段。在新的社會階段,經濟活動的基本戰略資源,工具,勞動環境,文化觀念都有一系列的變化。
1977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馬克·波拉特(M.V.Porat)在美國商務部資助下完成了9卷巨著《信息經濟:定義與測量》。波拉特在馬克盧普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把經濟劃分為兩個范疇:
(1)涉及物質與能源從一種形態轉換到另一種形態的領域;
(2)涉及信息從一種形式轉換到另一種形式的領域。
其次,他給出了信息,信息資源,信息勞動,信息活動等一系列既有經濟含義又能計量的定義。波拉特,馬克盧普等人繼貝爾區分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之後,用具體的經濟分析與數值計算,說明自60年代中後期至70年代,美國等資本主義經濟發達國家已先後由工業化經濟過渡到信息化經濟,其主要標志是經濟活動有一半以上已與信息活動有關。
Ⅶ 信息經濟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今日的世界,一抄些發達國家已經從襲工業經濟漸漸向信息經濟過渡。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中,能源、材料、信息這三種資源所發揮的作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現代社會中這三種資源的交流日益加速,日益深刻,日益廣泛。
在工業經濟的時代,人們致力於增加能源、材料的生產,以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需要。在這個階段,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是靠增加能源和材料的生產來實現的。
進入信息經濟階段,人們追求的,不是通過提高能源、材料的產量,來生產更多的產品。充分利用信息資源,藉助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材料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從而以低於工業經濟時代的能源消耗、材料消耗、人力消耗和時間消耗,生產更多的產品,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提高工商業的競爭力,這才是信息經濟的主要特徵。
Ⅷ 信息經濟的發展情況:
《2015中國信息經濟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信息經濟規模同比名義增長21.1%,顯著高於GDP增速。信息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達到58.4%,接近甚至超越了某些發達國家的水平。根據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的測算,同期美國、日本、英國信息經濟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69.4%、42.2%、44.2%。
根據報告提供的說明,信息經濟的測算是由生產部分和應用部分統計加總得到。2014年,信息經濟生產部分規模為4.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1.6%;信息經濟應用部分規模為11.9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4.8%。
報告指出,我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歷史時期,信息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正在成為經濟質量提升和增強產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一方面,信息經濟大大優化了經濟結構。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對技術開發、生產加工、商業模式產生深遠的影響,為傳統產業的升級創造了契機。另一方面,信息經濟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極大地激發社會各界的創業熱情、拓展就業模式。
報告建議,未來我國要進一步發揮信息經濟的引領作用,仍需做出諸多努力。首先,應加大力度開放公共數據資源,使公眾享受公平高效和優質便捷的服務。其次,還應強化知識產權戰略,加大對新興業態創新成果的保護力度。此外,我國應完善信用體系基礎支撐,培育信用服務市場,發揮信用體系的經濟社會價值。
Ⅸ 信息經濟時代的定義
信息經濟時代:
世界范圍的電腦聯網將使越來越多的領域以數據流通取代產品流內通,將生產演變成服容務,將工業勞動演變成信息勞動。信息經濟的新特徵包括:信息產品不需要離開它的原始佔有者就能夠被買賣和交換;這一產品能夠通過電腦網路大量復制和分配而不需要額外增加費用;價值增加是通過知識而不是工作來實現的;知識流向產品的主要形式是軟體。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工業社會勞動文化的兩大基本支柱--時間和固定工作崗位--將退居次要地位。傳統的人生成功條件,如文憑和學位重要性在降低。標准化和固定模式的職業培訓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工作仍然存在,但不再有穩定的「工作崗位」。
在信息經濟中收入與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時間的聯系越 來越鬆散。它越來越與投入的工作時間無關,而首先取決於技巧、原創性和迅速發現新問題、使用創造性的方式解決它的能力。這將導致收入分配的鴻溝加大,社會的兩極分化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