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要使三大戰略高歌猛進我國必須堅持哪些基本國策和發展戰略
三大基本國策:對外開放、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資源 。
對外開放:一方面是指國家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經濟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寬政策,放開或者取消各種限制,不再採取封鎖國內市場和國內投資場所的保護政策,發展開放型經濟。對外開放是中國一項基本國策。
對外開放:一方面是指國家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經濟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寬政策,放開或者取消各種限制,不再採取封鎖國內市場和國內投資場所的保護政策,發展開放型經濟。對外開放是中國一項基本國策。
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大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
可持續發展,系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後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還意味著維護、合理使用並且提高自然資源基礎,這種基礎支撐著生態抗壓力及經濟的增長。可持續的發展還意味著在發展計劃和政策中納入對環境的關注與考慮,而不代表在援助或發展資助方面的一種新形式的附加條件。.
「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
人才強國制定和實施,是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當代世界和中國深刻變化著的實際出發,根據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決策。人才強國戰略作為一項國家的重大戰略,有著豐富而深刻的科學內涵。人才強國戰略的提出和實施,解決了中國人才資源發展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戰略目標與重大問題,為中國人力資源開發提供了思想保證、組織保證和制度保證,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鴻篇巨制中的一個壯麗篇章。
㈡ 統籌推進三大戰略和"四大板塊"發展指的是什麼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中「三大戰略」是指:「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 四大板塊:東部率先、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
對於三大戰略,十三五規劃指出:一是「一帶一路」,「一帶一路」要實施「五通」。現在我們測算「一帶一路」沿途相關國家65個,但是現在越來越多國家響應「一帶一路」戰略,紛紛要與「一帶一路」戰略對接。
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考慮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通過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和產業發展來帶動京津冀的協同發展。與此相配合的還有環渤海的發展戰略。
三是長江經濟帶,要推動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沿江產業轉移和優化升級、長江生態保護。
十三五」期間會繼續實施四大板塊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西部地區主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一帶一路」戰略,為向西南開放創造很好的條件;
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接南北,所以要發揮好產業連接和發展的優勢;東部地區主要是制度創新、轉型發展和陸海統籌;
東北老工業基地依然要通過深化改革、轉型升級增強經濟活力。
㈢ 市場營銷企業三大發展戰略
市場營銷企業三大發展戰略主要有文化價值觀,戰略選擇和商業模式。
第一:文化價值觀
文化價值觀本身是什麼?中國知識分子傳統上有一種使命感。五四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這種使命感具有了現代意義,並且和中國人的生存尊嚴日益相關。所以,我覺得如果你有使命感,就會把自己的熱情,把自己的更大的精神投入到事業中來。如果與韓國、日本比較,韓國到現在為止對民族的尊嚴追求仍然是支撐著它的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日本已經弱化了。我認為,中國作為一個後發展的國家,我們的企業家、我們的咨詢師、我們的管理學家都有責任讓中國有尊嚴地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當你的事業和人生價值高濃度地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文化價值觀就構成了取得成功的一個先決條件。
第二:戰略選擇
簡單而言,我在這十年做了三件事:企業戰略、產業戰略、區域戰略。我覺得這三個事情有高度的耦合性和相關性。實際上做任何一項企業戰略都需要對那個企業所處的產業,尤其是對產業價值觀、產業價值鏈有個比較透徹地了解,對產業的演變規律有深切地把握。經濟越全球化,和世界聯系越密切,產業發展模式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在做戰略選擇時,更重要的是把握規律。我的體會有(源自《易經》)六個字:①變易;②恆易;③不易。變化是事物發展規律的核心,我們要在變化中找到持續的、穩定的變化規律,從變化中找到不變的本質。可以這樣講,產業的發展模式核心源自企業創新,企業能不能做好企業戰略、能不能做好產業選擇,從哲學意義上來說是能不能有一套方法,把產業演變的主要趨勢找到,做出正確的戰略選擇。
第三:商業模式
新經濟、互聯網經濟開始把商業模型推到了一個非常高的位置。但是互聯網經濟泡沫破滅了,商業模式是不是就隨著破滅了?我認為不是。商業模式是引導新經濟發展、在新時代發展自己企業的一個根本環節。在某種意義上說商業模式已經取代了企業戰略。那麼企業要做什麼,怎麼做?一般說做什麼是第一位的,怎麼做是第二。但是當你做新業務、從事新產業、創新無窮大的時候,「怎麼做」比「做什麼」更重要。即商業模式比戰略還重要。在新經濟條件下,那些基本的管理要件都有了0—100%的創造,可以100%外包,也可以100%自己做;所有職能都升了級,都有升了幾級的操作。那麼商業模式就是指所有的要件無論在升級還是未升級的情況下都有0-100%的演變。對商業模式的理解中有個說法就是講故事。講故事就要回到戰略,即你的人物情節、你的流程是不是能夠有邏輯地、理性地融合在一起;故事的發展要與邏輯、常識高度地融合在一起。
㈣ 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三大戰略資源是什麼
能源,物資,信息資源
㈤ 我國社會發展的三大戰略是什麼
1、 沿長江發展戰略
即位居長江出海口的上海將發揮長三角城市群的龍頭領先、帶動作用,扛起中國新一輪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大旗;位居長江中游的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將發揮托起作用,並在東部和西部之間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位居長江下游的成渝城市群將發揮撐起作用,在輻射西南、延伸西北過程中,提供充足的生產要素和生活要素(特別是水、糧食、油氣、林木、礦產等原材料資源)。這也有助於促進跨歐亞大陸國家和地區的穩定發展。
2、 沿黃河戰略
以天津為龍頭的環渤海城市群,將在推動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發揮領先作用,既能拉起北部的東北3省和南部的山東,也能帶動沿黃河流域的蒙、陝、豫、晉、陝、甘、寧、青、疆等礦產油氣資源豐富、戰略地理顯著的省市的發展,這也有助於促進東北亞的平衡發展。
3、 珠江發展戰略
以深圳為中心的城市群將繼續為深層次改革開放進行探索,並在促進兩岸4地提高一體化發展水平上發揮積極作用,促進南中國海地區、東南亞乃至環太平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㈥ 我國的三大發展戰略是什麼
以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為中心任務、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實施「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重點開展「十大行動」,努力做好農業和農村經濟各項工作,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㈦ 怎樣理解「三大發展戰略」的新內涵
「三大發展戰略」戰略布局是黨中央立足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內立足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容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出的新形勢下黨治國理政的新的戰略思想、新的戰略要求和新的戰略部署,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黨和國家各項工作關鍵環節、重點領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內在邏輯更加緊密,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總方略、總遵循,也是指導氣象改革發展的重要方針和基本遵循。
㈧ 十九大報告指出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三大區域發展戰略成效顯著其中三大區域發展
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
強化舉措回推進西部答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
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
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雄安新區。
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
加快邊疆發展,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
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㈨ 什麼是"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為一個整體協同發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為基本出發點,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構建現代化交通網路系統,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推進產業升級轉移,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快市場一體化進程,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實施新區域開放開發戰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長江經濟帶覆蓋省份: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11個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近年來,長江經濟帶首尾兩大戰略金融核心區:江北嘴、陸家嘴已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並和國際經濟關聯密切的金融中心。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
㈩ 市場營銷中企業的三大發展戰略
文化價值觀
《科技智囊》雜志在編者前言里有這樣一段話:「一幫咨詢師在一起聊天,其中一個問『你最近搞垮了幾個企業?』」我看後大感驚異,也讓我想起在90年代和一些網路公司或風險投資商交流時,他們經常以「你蒙了多少錢」這樣的話來調侃自己的工作。
我曾經非常苦惱。我在想,是不是我與年輕的職業經理、年輕的員工之間在價值觀上產生了分岐?我不能容忍對自己工作或職業採取一種輕率的、甚至是玩世不恭的態度,這是一種褻瀆!很多人說我沒有必要這么認真和憤慨。但我為什麼要這么認真和憤慨?我想主要原因在於我對職業操守和價值觀在職業中的作用看得非常重要。這可能與我原來的學術訓練和背景有關。
80年代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科技政策和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促使我下海的主要原因是:當時中關村有很多科學家下海,但在科學院幾乎是一片罵聲,而且科學院在政策上明確提出要批評這種下海的方向。我們政策研究所要幫助宣傳這項反對下海的政策。當時的感覺是我不但不能幫助宣傳,反而覺得應該選擇離開中科院,必須到市場中去,找到自己的激情和能發揮的餘地。
下海以後,文化價值觀依然是引導我創業10年整個走向的關鍵。我給自己提出的目標就是要讓民營經濟佔中國的1/3天下,要讓高技術產業成為中國的主導產業。在長城所十年所慶的時候,我覺得最自豪的是:回顧十年,我們參與了民生銀行、希望集團、方正、聯想、用友的發展策略。這個過程實際上參與了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咨詢職業的定位。十年之後,我國的現狀是:民營經濟佔有了1/3天下,高技術產業佔了20%的比例,基本上在各個城市、各個開發區都是主導產業。
文化價值觀本身是什麼?中國知識分子傳統上有一種使命感。五四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這種使命感具有了現代意義,並且和中國人的生存尊嚴日益相關。所以,我覺得如果你有使命感,就會把自己的熱情,把自己的更大的精神投入到事業中來。我認為,不光是咨詢業需要使命感來支撐,中國的很多產業,包括成功的民營企業家,他們都是在改變中國的體制、機制、產業地位,在向這個方面不懈努力。如果與韓國、日本比較,韓國到現在為止對民族的尊嚴追求仍然是支撐著它的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日本已經弱化了。
我認為,中國作為一個後發展的國家,我們的企業家、我們的咨詢師、我們的管理學家都有責任讓中國有尊嚴地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當你的事業和人生價值高濃度地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文化價值觀就構成了取得成功的一個先決條件。
戰略選擇
簡單而言,我在這十年做了三件事:企業戰略、產業戰略、區域戰略。我覺得這三個事情有高度的耦合性和相關性。實際上做任何一項企業戰略都需要對那個企業所處的產業,尤其是對產業價值觀、產業價值鏈有個比較透徹地了解,對產業的演變規律有深切地把握。
我總結產業基本規律有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