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經濟發展
1978年11月,中國經濟開始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達30年之久,讓全世界矚目。這30年中,中國經濟增長成為世界第3大經濟體。中國現在持有2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並已成為第一大貿易國和外國直接投資目的地。很多發展專家和理論家都在談論著「中國發展模式」。
然而,「中國發展模式」的經濟狀況到底如何?什麼是中國經濟的真面目?
美國新橋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單偉建早在2003年在「財經」雜志上就發表文章提出,中國經濟是一個巨大的悖論。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經常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另一方面,如果用銀行系統的不良貸款比例來衡量,中國卻是最沒有效率的經濟體。從傳統經濟學的角度看這是匪夷所思的: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同時又是最無效率的。
單偉建說,「沒有效率的經濟有可能實現真實的增長有兩個必要條件。第一是自然的高儲蓄率,第二是人為的資本控制。假設公民因為某種原因停止儲蓄,銀行沒有多餘資金對企業投放時,增長就會停止。如果允許儲蓄流出國境,去尋找更好的投資機會,增長也會停止。」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經濟像是一個服用了興奮劑的世界冠軍,銀行通過浪費居民儲蓄來推動經濟增長。但這是以長期健康為代價的,是不能持久的。中國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如此高投資水平、高資源消耗、高浪費、高污染和低效率,使得經濟成就的代價越來越高。
中國經濟增長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工人的超低工資。表面上,中國的平均工資也一直在增長,但其實大部份流向了壟斷行業和高管人員,直接製造產品的工人工資遠遠低於其它國家。花旗銀行在其《宏觀中國》研究報告中指出,若不考慮中國製造業勞動力比美國遠為密集的因素,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只有美國的5%。兩年前,美國蘋果公司和英國金融時報先後來中國的「富士康」調查顯示,富士康公司打工者每天工作15小時以上,月工資不足50美元,還不到美國同類工人2小時的工資。就是這點兒工資,還經常不能按時拿到。
中國是世界第3大經濟體,目前佔世界GDP的約5%,然而卻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煤炭、鋼鐵和棉花,以及將近一半的水泥。中國的煤炭消費量比美國、印度和俄國的總和還要多;10多年前,中國還是一個完全的石油出口國,而現在已經變成了世界上第三大石油進口國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
國家環保總局承認,中國萬元GDP能源消耗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至11倍。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資源榨取性的過度消耗甚至浪費的基礎之上,並往往以犧牲環境和犧牲後代的機會獲得。對於中國目前所面臨的生態環境窘境,環保總局承認:中國45種主要礦產15年後剩下6種,5年以後70%以上的石油依賴進口;無論在全球范圍內還是局部范圍內,中國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染者之一。空氣和水的污染物濃度都是世界上最高的,這損害了人身健康、也造成了農業收成的損失。根據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和世界銀行最近的報告,空氣和水污染使中國損失了5.8%的GDP。
世界上污染最重的20個城市中,有16個在中國;有三分之二的中國人呼吸著不達標的空氣。
英國權威雜志《經濟學人》認為,中國經濟投資過度,投資佔GDP比率高達40至45%,沒有一個經濟體可以承受。改革開放30年,經濟增長了6倍,而資源的消耗卻增長了幾十倍。如果算上生態成本,中國經濟增長將為負值。所謂的「先進生產力」,正是揮霍本已面臨枯竭的生態資源而拼出來的。這樣的經濟增長既無法持久,也對世界和後代子孫貽禍無窮。
中國經濟帶動了整個世界經濟的增長,卻唯獨犧牲了中國人民的福利,不僅是犧牲了這一代人的福利,更掏空了子孫後代的資源和環境基礎。
盡管來中國的外國投資已超過印度的10倍,且中國的國民儲蓄率高達GDP的40%,而印度的儲蓄率只有24%,但在過去10年中,中國的年經濟增長率實際上大約為7%,而印度的年增長率則為6%。這說明,與中國相比,印度的資金利用得更有效率。其實,不光是資金利用效率問題,兩國經濟發展模式有著顯著的差別。中國的經濟增長靠的是外資和出口,而印度則靠的是內資和內需。這就決定了兩國發展潛力和後勁的不同。
對印度經濟貢獻最大的是包括信息產業在內的服務業,佔GDP的50%。而中國則主要依靠製造業的出口來支撐經濟發展,出口產品主要是缺乏技術含量的低級加工產品,如玩具業、製鞋業與紡織業,憑藉的優勢是廉價的中國勞動力。這都是犧牲國人利益換來的,如果中國經濟不能實現轉型和提高效益,生產越多,中國人就被剝削得越厲害。
而上述這一切惡果的根源,在於權力市場化。權力市場化是改變中國財富分配格局的起始點,也是理解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一把鑰匙。它貫穿於價格雙軌制、股份制改造、房地產開發以及國有企業產權轉讓等一切經濟活動中。權力市場化像一頭貪婪而兇猛的野獸,30年間一刻不停的啃噬著中國社會上本已單薄的公義。可以說,改革開放的一開始就失去了正義的基點,而後引發的各種問題再加上它在改革過程中一直犧牲老百姓的利益為其權力集團牟利,使社會公義在中國一步步泯滅殆盡。
近年來,在中國學界所進行的對灰色收入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目前中國社會內部的灰色收入,高達5萬億,主要來源於五個渠道:行政審批、金融腐敗、公共資金流失、土地收益流失、壟斷行業收入。目前在中國社會中真正的富人,靠個人奮鬥起家的私人企業家只是很少數;真正的富人,主要是那些手中直接掌握著權力或直接、間接與權力有關的人。這也恰恰是人們對目前中國的收入分配狀況強烈不滿的主要原因。
當今中國社會收入分配的關鍵問題,並不是在「不均」上,而是在「不公」上。中國幾乎所有的所謂改革,如教育改革,醫療改革,住房改革等等,其實質就是向社會甩包袱,把改革的負擔,改革的代價全都由加在社會的弱勢群體身上。
但政府財政總收入中的教育、衛生、社保等公共開支的比例卻低的可憐,中國僅僅為7.4%,而美國是42%,英國49%,加拿大則高達52%。聯合國對世界醫療體系的兩項排名,一個是醫療衛生體系的實際效果的排名,總共排名國家是192個國家,中國排在144位。第二個是醫療體系公平性排名,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排名是188位,是倒數第四名。也就是說,中國的醫療體系是最貧富分化的,連很多非洲國家都不如。
有人感嘆:我們失去了公平,卻沒有得到效率;我們失去了理想,卻沒有得到現實;我們失去了「魚」,卻沒有得到「熊掌」。對中國來說,這就是經濟發展的現狀。
B. 中國的經濟發展怎樣
2011年,我國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物價上漲勢頭初步得到控制,同時經濟增長呈平穩減速態勢。預計全年GDP增長9.4%,CPI上漲5.5%。
2012年,我國將呈現經濟增速和物價漲幅「雙降」態勢,預計GDP增長8.7%左右,CPI上漲4%左右,經濟運行總量矛盾有所緩解,但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國際環境不確定性更大。
2011年全年經濟走勢呈現以下特點:1、物價上漲勢頭初步得到控制,宏觀調控首要任務取得成效;2、經濟增長平穩減速,部分刺激政策退出力度把握適度;3、保障房投資成為新亮點,固定資產投資保持穩定增長;4、汽車消費退潮明顯,其他消費增長波瀾不驚;5、受國際市場影響逐步加大,進出口增速前高後低。
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1、食品價格周期性大幅波動的深層次矛盾並未有效解決;2、成本上升壓力持續存在導致經濟步入結構調整陣痛期;3、房價居高不下仍然是廣大百姓最為關切的社會問題;4、沿海地區出口加工型中小企業經營最為困難;5、國內部分地方和企業對全球經濟調整的趨勢性要求反應遲鈍。
2012年中國經濟發展將表現出以下三種趨勢:
1、全球經濟將低速增長。展望未來,全球經濟活力正在減弱,並且內外部失衡進一步加劇,市場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風險逐漸增大。發達國家正在步入滯脹的泥潭,一方面,主要國家普遍面臨主權債務壓力和金融穩定風險,私人需求尚未接過拉動經濟增長的接力棒,經濟增長動力仍然不足;另一方面,由於貨幣政策依舊寬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量化寬松政策的可能,通脹壓力相對較大。新興經濟體面臨著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大量熱錢沖擊以及政策緊縮對經濟增長的抑制等問題,其經濟增速將繼續呈放緩態勢。根據IMF《世界經濟展望》秋季報告預測,2012年世界經濟將增長4%,與今年基本持平。其中,發達經濟體將增長1.9%,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將增長6.1%。
2、國內經濟環境總體良好。一方面,「十二五」規劃第二年進入投資項目集中建設階段,中西部不斷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逐步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擴大居民消費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將進一步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另一方面,經濟增長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以及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將使得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地方財政風險和土地市場交易趨冷對地方投資融資能力形成制約,資源、勞動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經濟增長的成本,出口放緩對工業生產形成一定壓力。
3、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前景預測。如果2012年歐美債務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主要發達經濟體整體不出現二次衰退,發展中經濟體通脹壓力得到一定緩解,世界經濟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同時,我國把「調結構」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擴張力度有所減弱,財政赤字率略有下降;貨幣政策則主要加大對表外業務的控制力度,使社會融資總量增長進入真正穩健狀態。在這一國際環境和政策假設情景下,經模型測算,我國經濟可望在結構調整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GDP增長8.7%左右;且經過精心調控,妥善應對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可以將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幅度控制在4%左右。
C. 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如何
中國的未來在農村,不讓九億農民參加到中國經濟中來,中國沒有未來。中國的經濟是投專資、屬出口、消費拉動的,投資不必說,房地產業為主,這個行業無法持續太長的時間,出口,很容易受到外部的影響,只有消費,才是成熟經濟體的選擇。
而中國有近十億很少參加到消費市場來,因為收入太少。中國的農民是被動的或者直接說是受剝削的參加中國的經濟建設。這次的土地改革,雖然給了農民權利,但是並定會加劇農村地區的貧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消費,盤活了農村市場,但是長久看多會發生危機,這樣發展,社會矛盾從城鄉會擴大到貧富差距,長此以往,會產生亂子的,我一點也看不到希望。
D. 中國經濟發展如何
s. 近期我國經濟增長情況分析
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長率為10.6%,比去年同期回落1.1個百分點;上半年,增長10.4%,同比回落1.8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增長9.9%,同比回落2.3個百分點。從分季度數據看,2007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為12.6%,是1995年以來當季經濟增長率的最高值。從2007年第三季度開始呈逐季回落的態勢,到今年第三季度累計回落3.6個百分點,平均每個季度回落0.7個百分點。
我國經濟增長率連續五個季度回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兩個方面原因是主要的。
一是世界經濟增速下降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明顯的影響。受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動盪的影響,世界經濟增速下降,世界貿易增幅回落。這對我國出口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從而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一季度,貨物貿易順差414億美元,同比下降10.8%;上半年,貨物貿易順差987億美元,同比下降12.3%;前三季度,貨物貿易順差1810億美元,同比下降2.5%。明顯削弱了凈出口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二是目前我國處於本輪經濟增長周期的回落期。從世界經濟增長的歷史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長期保持兩位數的高速經濟增長。從GDP歷史數據觀察,世界上能夠連續保持5年及5年以上兩位數高速經濟增長的國家和地區極少,只有我國、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中的新加坡創造過這樣的紀錄,還有香港特區。日本和香港特區連續保持兩位數高速經濟增長的最長時間是5年;新加坡是8年,但在第5年即達到峰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造了兩次連續保持5年兩位數高速經濟增長的歷史。第一次是1992年至1996年,整整5年;第二次是2003年至2007年,也整整經歷了5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特徵。第一輪周期為1981年至1990年:1981年,經濟增長處於周期的波谷,谷值為5.2%;1984年,經濟增長處於周期的波峰,峰值為15.2%,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值;1990年,經濟增長回落到周期的波谷,谷值為3.8%,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值。第二輪周期為1990年至1999年:這輪周期從1990年經濟增長處於波谷開始,1992年達到周期的波峰,峰值為14.2%,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次最高值;1999年,經濟增長回落到周期的波谷,谷值為7.6%。第三輪周期從1999年經濟增長處於波谷開始,種種跡象表明,2007年已經達到了本輪經濟增長的波峰,峰值為11.9%,2008年開始經濟增長進入回落期。
從分季度數據看,從1993年第一季度開始,到1999年第四季度為止,我國經濟增長處於下行區間。在這個區間的開始,經濟增長率出現了連續六個季度的回落,從1992年第四季度的16.5%回落到1994年第二季度的12.0%,累計回落了4.5個百分點,平均每個季度回落0.75個百分點。從1994年三季度開始在波動中呈回落的趨勢,1999年四季度回落到6.6%,比1992年第四季度回落了9.9個百分點。從2000年第一季度開始,到2007年第二季度為止,我國經濟增長處於上行區間。在這個區間,經濟增長率在波動中呈上升的趨勢,從1999年第四季度的6.6%上升到2007年第二季度的12.6%,上升了6個百分點。事實上,從季度數據看,從2007年第三季度開始,我國經濟增長已經進入了新一輪下行區間,到今年第三季度,已經連續五個季度回落。
目前,綜合考慮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動盪對世界經濟產生的深刻影響以及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導致我國經濟增長處於回落期的實際情況,一是要盡最大可能避免經濟增長率回落幅度過大;二是要盡最大可能縮短回落期;三是要盡最大可能在經濟平穩著陸之後,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我們要認真總結我國歷史上經濟增長的經驗和教訓,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經驗,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高我國的國際經濟地位,不斷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目前和今後較長時期需要做好以下若干方面工作:一是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盡最大努力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要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努力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提高居民消費需求比重,減少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性。三是要切實增加居民收入,特別是要想方設法增加農民和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為擴大消費需求提供收入保障。四是要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醫療、教育、社會保障水平,努力解除居民的後顧之憂,提高居民的消費傾向。五是要努力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促進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協調發展。六是要穩定外需,避免外需大幅度下降,同時,努力調整外需結構,實現外需又好又快發展。
E. 中國經濟發展的情況
In late 1978 the Chinese leadership began moving the economy from a sluggish, inefficient, Soviet-style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y to a more market-oriented system. Whereas the system operates within a political framework of strict Communist control, the economic influence of non-state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al citizens has been steadily increasing. The authorities switched to a system of household and village responsibility in agriculture in place of the old collectivization, increased the authority of local officials and plant managers in instry, permitted a wide variety of small-scale enterprises in services and light manufacturing, and opened the economy to increased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The result has been a quadrupling of GDP since 1978. Measured on a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basis, China in 2004 stood as the second-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after the US, although in per capita terms the country is still poor. Agriculture and instry have posted major gains especially in coastal areas near Hong Kong and opposite Taiwan and in Shanghai, where foreign investment has helped spur output of both domestic and export goods. The leadership, however, often has experienced - as a result of its hybrid system - the worst results of socialism (bureaucracy and lassitude) and of capitalism (growing income disparities and rising unemployment). China thus has periodically backtracked, retightening central controls at intervals. The government has struggled to (a) sustain adequate jobs growth for tens of millions of workers laid off fro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igrants, and new entrants to the work force; (b) rece corruption and other economic crimes; and (c) keep afloat the larg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any of which had been shielded from competition by subsidies and had been losing the ability to pay full wages and pensions. From 100 to 150 million surplus rural workers are adrift between the villages and the cities, many subsisting through part-time, low-paying jobs. Popular resistance, changes in central policy, and loss of authority by rural cadres have weakened China's population control program, which is essential to maintaining long-term growth in living standards. At the same time, one demographic consequence of the "one child" policy is that China is now one of the most rapidly ag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other long-term threat to growth is the deterior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 notably air pollution, soil erosion, and the steady fall of the water table especially in the north. China continues to lose arable land because of eros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part of its effort to graally slow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seen in 2004, Beijing says it will rece somewhat its spending on infrastructure in 2005, while continuing to focus on poverty relief and through rural tax reform.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helps strengthen its ability to maintain strong growth rates but at the same time puts additional pressure on the hybrid system of strong political controls and growing market influences. China has benefited from a huge expansion in computer Internet use, with 94 million users at the end of 2004. Foreign investment remains a strong element in China's remarkable economic growth. Shortages of electric power and raw materials may affect instrial output in 2005. More power generating capacity is scheled to come on line in 2006. In its rivalry with India as an economic power, China has a lead in the absorption of technology, the rising prominence in world trade, and the alleviation of poverty; India has one important advantage in its relative maste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but the number of competent Chinese English-speakers is growing rapidly
F. 目前國內的經濟發展情況
高損耗,高污染,低回報
G. 中國經濟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可以從最通俗的GDP經濟指標變化顯示,平均環比增長速率達到了13.42%(1979年至2012年間)。GDP總值的環比增速與人均GDP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是兩者之差在1989年達到最大值,隨後一直呈現差值下降趨勢。這預示著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小於人口總量的增長。而且,GDP總值的環比增速以1994年為分水嶺(圖1-1),1998年以後雖然總體看經濟發展呈上升趨勢,但是環比增速在減小。這些都預示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不可能永久地這樣快速進行下去,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因此,今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速增長將是大概率事件。
圖1-1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情況統計趨勢(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2)
中國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統計見表1-1。2000年到2008年間,中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呈現不斷增長態勢,2008年達到最高峰值後開始下降,2013年該系數為0.4730。
表1-1 中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情況統計
(據參考文獻[4-5])
* 2014年1月20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
2010年中國人均收入接近8000國際元,2012年達到9000國際元左右,2013年預計接近10000國際元[6]。如果今後繼續保持這樣的增速,2014年最遲2015年就可達到11000國際元水平這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回落「點」。在人均11000國際元水平上增長速度「自然回落」是順利渡過工業化高速增長階段的成功標志,這是一種潛在增長率的下降[7]。到那時能源的供求狀況就會出現不同於現在變化的新情況。因此,從長遠的經濟發展趨勢來看,必須解決能源供給或將成為瓶頸的問題。
H. 中國的經濟發展
咳。。來先穩一下情緒。
中國經濟持續自繁榮,主要表現為經濟總量的增長,而經濟總量增長中投資增長的佔比過高,居民消費的佔比過低,大約在37%左右,而發達國家的佔比一般在70%左右。這種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是由政府主導經濟增長的行政體制決定的。盡管中國本世紀以來每次五年規劃都把GDP年均增長率的預期目標設在7.5%以下,說明最高決策層完全意識到經濟增速過快會導致諸多問題,而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最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那麼為何這些最高決策層提出來的目標最終難以實現呢?
樓主 你問的這個問題我沒法肯定告訴你,但是我可以告訴你的一點就是,體制問題不解決,貧富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希望採納
I.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一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二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刺激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三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J. 中國現今經濟發展
GDP在漲 房價也在漲 通脹指數也在漲別國是在經濟社會大體穩定的條件下有所波動 但基礎深厚本質是沒影響的中國為了使經濟高速發展 在資源配置等方面是屬於比較激進的 所以有大漲大落也不奇怪 打個比方,別人在你前面好遠的地方走路的,你為了追趕他加大油門開著摩托車,別人悠閑自得,你大汗淋漓,還得小心別摔著,但是你又不得不再加大油門,因為前面的路瞬息萬變。。。個人認為,暫時停一下,結構升級,把摩托車換成汽車,以後能跑得更快更穩,但是這個也是有風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