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申論範文
到20世紀90年代,資源耗竭、人口增長過快、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擋在了各國的發展道路上,於是各國便開始尋找一種不損害生態和諧和社會公平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從此,關於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討論就成為中國理論界極其關注的熱點,有關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現將主要研究觀點綜述如下:
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強調對環境資源的保護,又強調經濟的發展,具有豐富的內涵:
1.可持續發展是指人類社會經濟行為的倫理化.傳統的以追求財富總量為目標的發展實踐不僅沒有帶來預期的社會繁榮,反而引發了一系列社會、經濟、生態問題.而可持續發展涉及人——社會——自然之間復雜的聯系和深邃的關系內涵,它的理論形成和發展體現著人類價值觀、發展觀的反思、變革、重建.
2.可持續發展鼓勵人類經濟活動的發展,決不意味著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對立起來.無論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環境和生態的保護,都有賴於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是發展中國家的物質基礎,也是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根本保障.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重視數量的增長,更強調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它意味著經濟增長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改善產品質量,節約能源,減少廢棄物,提高總要素生產率,走內涵式擴大再生產道路,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
3.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三方面內容,它們之間互相關聯而不可分割.生態持續是基礎,經濟持續是條件,社會持續是目的.它要求人類在經濟發展中講究經濟效益、關注生態和諧和追求社會公平,最終達到人的全面發展.
4.可持續發展追求的公平不僅指本代人之間的橫向公平,且指世代人之間的縱向公平.它要求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給全體人民機會以滿足他們要求較好生活的願望的同時,本代人不能因為自己的發展與需求而損害人類世世代代滿足需求的自然資源與環境.要給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從經濟學角度講,就是在自然資源不斷消耗的條件下,用其他形式財富代替自然資本,並在時間推移的長河中使我們的後代維持可接受的、至少是不下降的福利水平.
二、中國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中國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是:
1.環境污染依然嚴重.表現為水污染、酸雨、大氣污染、沙塵暴等環境問題相當突出.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學者的估算,中國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不可低估,以快速發展的1993年為例,當年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為1085億元.
2.資源短缺和浪費巨大.中國的人均資源極為短缺,但在短缺的同時,由於計劃經濟體製造成的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等多種因素的作用,我國資源浪費嚴重,突出表現在產業結構趨同、技術水平低、設備老化、生產能力過剩.
3.地區經濟發展嚴重失衡.西部地區經濟對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倚重,不僅使其經濟發展處於落後狀態,而月.還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產生這些問題的成因主要有:
(1)可持續發展理解和認識的偏差.可持續發展從概念到理論到戰略的形成,雖然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但從實踐效果看,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偏差.從政府角度看,可持續發展雖然被作為一個國家戰略,但它在發展戰略體系中的地位和層次不夠明確.
在中長期計劃中,可持續發展戰略往往被作為與經濟發展戰略平行的社會發展領域的發展戰略來看待,其內容都只是涉及人口控制、社會發展、醫療保健、資源環境等;從公眾角度看,雖然近幾年環境意識有所覺醒,但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在全國公眾心目中相當淡薄.他們片面強調消費水平中的物質含量,沒有積極參與到有關影響他們環境利益的決策過程中.這樣必然導致政府片面的追求GDP數量的增加而忽視發展質量的改善,同時無視公眾與企業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企業在利潤極大化機制的驅動下,不可能主動將生產所帶來的環境代價納入成本核算中,導致大量無需支付治理成本的廢棄物的產生,整個社會的公共環境質量受到嚴重破壞.
(2)制度缺陷導致市場失靈.表現為:
首先,清晰的產權是市場機制正常運轉的基本條件.然而,臭氧層、干凈的水、清潔的空氣等環境資源具有不可分割性,其產權難以界定或界定的成本很高,這將會導致所有人都可以在無需付費的情況下自由享用和無節制地爭奪稀缺的環境資源,其結果是造成環境資源的過度浪費,甚至枯竭.
其次,相當一部分資源的產權是無歸屬的,在產權主體缺位的情況下,其資源使用的負外部效應幾乎是毫無約束地向自然圈擴散,從而形成「公地的悲劇」的演化過程;單個經濟主體不考慮資源使用的社會成本,而只是以自身的成本收益去衡量是否繼續投資,由於大部分外部效應是由其他個體承擔,故其生產成本相對較小.在這種成本收益關系下,該廠商會盡可能加大使用資源的力度,而不去理會整個社會的收益已遠遠小於成本.這種個體最優決策和社會整體最優決策的矛盾,使這些資源的使用難以保持可持續性.
最後,現行資源價格機制的缺陷,導致市場配置資源的低效率.由於傳統習慣、信息不通暢及政府對經濟活動強制性干預等原因,資源的價格不能正常地反映生產成本.
(3)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機制的缺陷.首先,在決策機制上缺乏支持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體系.我國目前可持續發展問題由多個部門聯合抓,但各部門之間缺乏協調,環保部門地位偏低.而且部門和地方的「條塊」分割使發展經濟的決策往往缺乏綜合、長遠的考慮,跨行業和地區的問題經常被擱置.其次,在控制機制上,「政績制度」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存在明顯沖突.在我國,用「政績」尤其是經濟增長指標來考核各級幹部的制度非常普遍.為體現「政績」各級幹部在任期內都把GDP增長放在第一位,而生態環境往往成為政績攀比的犧牲品.最後可持續發展行為主體的權、責、利關系不明,動力機制難以建立.
三、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1.建立綠色GDP指標體系,解決自然資源和環境價值的核算問題.建立綠色GDP指標的關鍵在於自然資源和環境價值的核算問題.從近年來各國實踐經驗看,自然資源和環境核算大體包括四方面內容:
(1)人們對資源破壞(掠奪式開發)、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2)為減少環境污染、恢復生態平衡所必須支付的經濟投資或開支;
(3)由於過度採掘和大量消耗,導致資源衰竭所產生的負面作用;
(4)由於環境污染導致的社會負效應.實行綠色 GDP指標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國民核算新體系,不僅有利於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而且有利於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經濟效益,進而增進社會福利.同時採用綠色GDP這一總量指標,也有助於更實際的測算一國或地區的生產能力.
2.積極進行技術創新,促進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協凋發展.從全球發展趨勢看,技術創新日益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只有以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治理技術為基礎,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因此,我國必須把技術創新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
(1)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對技術創新活動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價.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各種經濟資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國民經濟體系,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2)運用政策對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予以扶持.企業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微觀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我國大多數企業從根本上缺少技術創新的動力或苦於技術創新資金的短缺而只能維持現狀,放棄技術創新這個具有正外部性效應的選擇.因此,政府應對主動開發應用無害生態環境技術的企業通過財政貼補和稅收支出等手段,予以政策上的扶持.
3.進行體制創新,完善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1)發揮政府在推進可持續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充分發揮中央政府的綜合調控和組織協調能力.在經濟和政治體制的進一步改革進程中,要明確政府職能,加強部門之間的合作,建立部門協調的管理機制和反饋機制,形成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合力.同時,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規范地方政府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權利和義務,用可持續發展的指標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績,重視地方政府參與可持續發展宏觀決策.發揮非政府組織在宣傳和組織廣大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拓寬廣大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的渠道.
(2)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進一步完善經濟手段在環境管理中的作用.經濟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靈活配置環境資源、提高環境管理的效率具有獨特效果.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我國要進一步明確產權關系,積極培育環境資源市場,建立合理的環境與資源價格體系,合理運用金融、財政、價格等手段進行環境管理,從經濟利益上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環境保護.
(3)進行價格改革,取消扭曲資源價格的補貼,減少資源利用上的浪費.
4.不斷進行產權制度創新,完善各種資源管理制度.
(1)建立排他性產權,克服共有資源造成的「公地的悲劇」.產權是一組權利束,其中包括所有權、佔有權、支配權和收益權,這一束權利可以結合於同一產權主體,也可在不同的主體間分割.根據這一思路,凡是能夠私有的資源可以採取私有途徑,對一些必須由國家所有的資源,可將其佔有和支配權明晰給地方政府、企業和集體,由此形成明晰的排他性權利.實施這一產權明晰的結果可以保證對資源濫用的剋制,從而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在利益分配上應傾向於產權所有者,對產權所有者過於苛刻的利益分配會導致過度開發資源來維持當前生產、生活,不利於資源的保護、再生.
(3)創造一種有效執行長期發展戰略的制度環境,實現資源的跨期優化配置.
5.加強環境保護的財政政策建議.
(1)拓寬環保資金籌措渠道,切實增加環保資金的財政投入.為此,要建立政府環保投資增長機制,通過立法形式確定一定時期內政府環保投資占 GDP的比例或占財政支出的比例,並明確規定環保投資增長速度要略高於國民經濟增長率.當然,在我國財力有限、財政支出剛性較強的情況下,要大幅度提高環保的財政支出尚面臨許多現實困難,有必要尋求其他的資金籌措渠道.借鑒一些經濟轉型國家的做法,我們可考慮建立環保專項基金,有償使用和滾動發展,基金主要來源是排污費、罰沒收入等.
(2)改革現行的環境收費制度.一要將資源補償費並入資源稅,同時將資源稅的徵收范圍擴大到所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並提高稅率,使其能夠反映出資源的稀缺程度和實際價值.二要改革排污收費制度,改變目前的超標排污費制度為達標排污收費制度、超標排放加倍收費並予以處罰的制度.
(3)適時開征環境稅,用稅收手段來保護環境,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服務.其目的在於減少環境中的污染,減少對能源、自然資源的使用,籌集資金用於環保行為,最終提高經濟效益.具體措施有:開征新稅種;對現行的稅制進行調整(完善資源稅制度、在現有的稅種中增加環境保護條款).
(4)財政應大力扶持環保產業的發展.環保產業是一個正外部效應很大,具有公益事業性的「朝陽」產業,國家應通過財政貼息、財政補助、稅收支出等手段,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
6.應做好區域經濟的政府協調工作.盡管市場協調能夠推動各個區域效率的提高,但它無力克服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是其功能的缺陷.因此,政府協調區域經濟就成為必然選擇.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政府協調區域經濟應該貫徹以下原則:
(1)適度傾斜,即要有重點地改善生產力的布局.傾斜的重點可以隨地區經濟發展格局的變化而調整.現在東部地區已經有了自我發展的能力,國家有必要及時調整傾斜政策,把投資重點向中西部轉移,著重改善中西部的政策環境與投資環境.
(2)優勢互補.東部地區應發揮其區位優勢、經濟優勢、科技優勢和智力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利用國外資源與技術,扶持發展技術含量高、創匯高、附加價值大、能源與原材料消耗低的新興產業,推動產業的升級換代,拓展我國經濟的發展空間.西部地區要立足資源開發,主要發展能源與原材料工業.為實現跨越式發展,西部地區在重慶、西安、蘭州等城市也應發展資源導向型的高技術產業,培育西部地區的增長極.
(3)市場機制和政府支持相結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區域協調,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協調作用.因此,要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理順資源價格體系,提高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程度.這樣,中西部地區就能通過市場交易把其擁有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並形成其較強的對東部地區經濟技術的吸納能力,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B. 關於「經濟」的文言文名句有哪些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貨殖列傳序》出自司馬遷
原文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挽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 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勢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 論,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 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夫山西饒材、竹、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 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置。此其大較也。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農而食之,虞 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周書》 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 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 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故太公望 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 繦至 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閑斂袂而往朝焉。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 也。
故曰: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執益彰,失執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 之民乎!
C. 請教所有有關經濟或賺錢或個人發展的古文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六十九
D. 中國經濟騰飛發展800字作文
近日,在一份頗具影響力的報紙上看到一篇闡述我國發展狀況的文章,該文作者把我國歸入了初等發達國家的行列,筆者看後心潮澎湃,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與自豪。這么多年以來,我國一直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國家,現在我國成了發達國家,哪怕是初級的,這能不讓13億中國人民歡欣鼓舞嗎?
然而我們是發達國家嗎?愚以為非也。不錯自改革開放以來,神州上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綜合國力躍居世界第7位,每年GDP的上升也在10%左右,航空航天事業居世界前列,鋼鐵產量、煤炭產量居世界第一。可這就能說明我國已是初等發達國家了嗎?
中國西部有多少失學兒童?別忘了中國1/3的人剛剛脫貧,8千萬人還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中國發達的地區也就4個直轄市和海岸線邊的沿海省份。初二的地理課上,老師在講「蘇錫常三角經濟帶」時,說:「西藏一年全省的產值和蘇州一樣多,甚至有時還不及蘇州。」這句話讓每個江蘇人都感到自豪,讓每個中國人都感到心酸。一個是全國最大的省,一個是以小巧玲瓏著稱的「中國威尼斯」。諾大的西藏竟和小小的蘇州不分伯仲(令人心寒的是有時還不如蘇州),盡管蘇州的GDP增長率已超過廣州,上升為全國第一。歷史上的吳國等國也以此為自己的都城,當時有一句俗語:「蘇杭熟,天下足。」更是反映了蘇州的富饒。這么大的貧富差異也能說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不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到如此地步!列位看官何
E. 有沒有關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短文,急用!!!謝謝親們
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代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雖然十七大報告中只改了一個詞,但是內涵卻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發展不等於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一般是對產出總量而言,強調的是量的增加;經濟發展不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結構改善和質量提高,是質和量的統一。經濟發展包含經濟增長,但是經濟增長卻不一定包含經濟發展。我國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多年來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實踐表明,單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並不能保證實現科學發展,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粗放型經濟增長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把盲目地單純追求GDP量的擴張轉變到更加註重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質量上來;把「物質化」的發展轉變到「人本化」的發展,更加註重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鍵是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廣泛應用高科技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努力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產業,全面提高產業技術水平。
要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堅決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正確處理經濟增長速度與節能減排的關系,使經濟發展建立在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
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資源和環境代價。這種情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只有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堅持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切入點,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立足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發展,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線,促使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和結構優化升級帶動轉變。
我區經濟增長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兩低」問題比較突出,2005年單位GDP能耗全國最高。因此,我區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的過程中,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新型工業化,重點處理好產業轉型與加快發展的關系、加快經濟增長速度與提高發展質量的關系、追求當前利益與謀劃長遠發展的關系,決不能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努力實現由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向科學發展轉變;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由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由就工業抓工業向跳出工業發展工業轉變。從更廣視野、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把工業化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工程來抓,准確把握工業與服務業、農業之間的共生關系,工業化與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之間的依存關系,努力實現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動。在推進寧夏跨越式發展的進程中,注重追求速度與質量、結構、效益相統一,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相協調,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F.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作文
富國思想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史上具有獨特地位?)提出「百姓足。他「重本」,因而反映這個制度要求的各家經濟思想以及以後的演變,就如歐洲宗教改革的新教倫理帶來的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發展,在當代中國的價值是儒家道德經濟學與儒商的興起,如不加限制。到宋代,他們認為工商業是末業,富國必須「重本」,著有《富國》專篇,他是法家富國理論最早的提出者和實踐者,這是儒家早期的富國思想。反光材料《管子》的富國思想,先義後利,要把合乎封建等級利益的規范,儒家的現代化改革將帶來的是有社會責任和倫理約束的現代化後工業文明,上交國君,反對在當時日益發展的封建等級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禮制和法家所主張的刑政。道家所說的「道」不單指自然界的道,但是儒家貴義賤利的理論,認為求利活動應受義的制約。
義利思想 即關於人們求利活動與道德規范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荀況在儒學的基礎上吸收各家的富國思想。商鞅和以後的韓非。此外,發展農業生產是國家富強的唯一途徑,主張經濟活動應順從自然法則運行。他們的經濟思想,起著深遠的影響,君孰與不足」,主要如下,又是戰士之源。孔丘提出要「足食足兵」。「利」主要指物質利益,儒家在新經濟時代具有新的經濟管理與企業文化意義,主張清靜無為和「小國寡民」。盡管當時(如法家)和以後也有重利輕義或義利結合的主張,李覯著有《富國策》十篇,提出了較為完整的富國理論、社會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處而外,但對「末」有不同理解,受到漢以後歷代思想家的重視,認為「民必得其所欲,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僵化教條,使生產者把除了生活和再生產所需之外的生產品,重點是在分工;因而,也有它自己的特點,危害農業生產。儒家承認求利之心,主張重義輕利,對中國的封建經濟思想以至中國封建經濟本身的發展,他們還主張「強國」就須「弱民」,因而不反對求利;並明確提出富國必須以富民為基礎、士同列為四民。富國之策。它把商。以後商鞅在秦國變法。道家這種經濟思想後來傳到西歐,主張農工商各業應任其自然發展、「文章」的工事,與西方古代的經濟思想比較,四民同列,易於牟利,卻占統治地位。以後,提出了各種見解或政策,除在重視農業生產。道家從自然哲學出發。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著自己的特點、儒家,同時也指人類社會的道,提出富國強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作為求利的前提,主張「上下俱富」,「義」是指人們行動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只是說對商賈的數量要有所限制,然後聽上」。不僅如此,同樣,因而主張「禁末」: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經濟思想,私人不得保有多量財富,因此,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
中國古代思想家為使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富強,孔門有若(公元前 518~,即採取刑賞的手段,但也肯定工商各業在社會經濟中起作用,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家,但是他們把義放在首位。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經濟思想。諸子百家競相著書立說,《管子》主張富國必須富民、工與農,人人皆有。義利關系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長期爭辯的一個問題,妨礙了人們對求利。司馬遷反對當時桑弘羊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而主張封建官府壟斷鹽鐵等重要工商業的經營。這種經濟思想在漢代司馬遷的著作《史記·貨殖列傳》與《史記·平準書》中得到闡發,認為要限制的只是「刻鏤」,這與中國長期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這一特點有著密切關系、墨家和法家,在「重本」一點上和商鞅,就會使人人避農、求富問題的探討和論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品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對17~18世紀在西歐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響。這就是說,在中國出現了一個學術思想空前繁榮的局面在秦統一中國和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帝國前的戰國時.
G. 結合十七大報告,寫一篇關於中國經濟發展的文章
給你一個大綱,復內容你可制以從網上艘一些新聞來幫助你。
主席說,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百分之十以上,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財政收入連年顯著增加,物價基本穩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自主創新能力較大提高。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成效顯著。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實現。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進展。「十五」計劃勝利完成,「十一五」規劃進展順利。
可以以這個為參照,作為切入點:題目可以考慮寫成:
論我國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的保障制度。
怎樣保持國家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
經濟發展了我們老百姓受益多少?
H. 文亨鄉的經濟發展
全鄉耕地27847畝,林地164298畝,林木蓄積量68.6萬立方米。主要礦藏資源有鐵礦,花崗岩。水利電力版資源十分豐富,全鄉權有3個水庫,其中大石岩水庫庫容為755萬立方米,是全縣最二大的水庫。全鄉有4個電站,裝機容量825千瓦,年發電量410萬千瓦小時,全縣最大的110千伏變電所建在鄉內。
2001年,全鄉農村社會總產值達20795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32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43元,年鄉財三項資金收入454萬元,糧食總產量17777噸。鄉經濟發展特色是:農業以糧食生產為主,重點發展烤煙生產,年種植面積5000畝,成為全縣主要煙區基地。全鄉集體、私營、個人企業共265家,主要骨幹企業有電力管理總站、文亨鐵礦、文亨建築公司。拳頭產品有紅衣花生、地瓜干、羅卜乾等。文亨萬德福食品廠生產的地瓜乾和羅卜干榮獲1994年福建省「名優特新」產品金獎和最暢銷產品獎。
I. 急!寫文章!「談談中國的經濟發展」
2005年,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顯著成就。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2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9%;財政收入突破3萬億元,增加5232億元;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8%。國民經濟呈現增長較快、效益較好、價格較穩的良好局面。
——改革開放邁出重大步伐。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新突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42萬億美元,增長23.2%;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603億美元;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8189億美元。
——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全面發展。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在一些重要科技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城鎮新增就業970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49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55元,扣除價格因素,分別增長9.6%和6.2%。
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道路上邁出了新的堅實步伐。
提出要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信息、金融、保險、物流、旅遊和社區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
一是關於經濟增長速度問題。《綱要(草案)》提出,今後五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這是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根據需要和可能提出的。按照新近公布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和2005年經濟增長實際結果,「十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比原來預計的高一些,「十一五」年均增長7.5%,將會超過中央《建議》提出的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要求。這個目標是積極的,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還需要指出,這個目標是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基礎上的。在實際執行中,各地要處理好速度和結構、效益的關系,不要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速度。歷史經驗和現實情況表明,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至關重要。
二是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中諸多問題的症結,在於結構不合理和增長方式粗放。必須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從優化產業結構中求發展,從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中求發展。《綱要(草案)》提出,要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工業由大變強。這是針對我國工業規模已經不小,但總體素質不高、競爭力不強的現狀,而提出的一個重大任務。《綱要(草案)》對推進信息化、發展高技術產業、振興裝備製造業、發展能源原材料工業等方面的主要任務和建設布局作了部署,規劃了一批重大建設項目。提出要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信息、金融、保險、物流、旅遊和社區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
J. 關於經濟發展的文章
經濟發展的十條措施:
縣工商局關於進一步強化服務地方1、加強對效能建設有關制度的學習,在縣局機關和各分局全面深入開展效能建設「一個規定、一個辦法、八項制度」的專題學習活動。
2、進一步加強機關效能建設,加強工商形象督察,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
3、注冊登記工作全面進駐縣辦證大廳,並提供優質的一站式服務。
4、進一步落實一次性告知制度,印製各類市場主體辦照須知,將有關辦照手續一次性告知清楚。
5、進一步簡化辦照程序,實行一審一核制,取消分局受理的初審程序,直接由注冊局的審查員書式受理審查,由注冊局的核准員核准發照。
6、進一步簡化辦照手續。除法律規定的強制前置許可條件外,一律予以取消。
7、鼓勵基層分局、個協分會工作人員開展為企業、個體戶代辦有關年檢、辦照等服務事項,但代辦事項的有關手續必須齊全。
8、在辦案工作中,除涉及到食品安全、假劣農資的案件嚴肅查處外,其他經濟違法違章行為一律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做到以教育為主,處罰為輔。先責令整改,對拒不改正的,再嚴格依法依規進行查處。
9、進一步嚴肅辦案工作紀律,所有案件必須先立案後查處,立案和下發處罰告知書時都要向縣局領導匯報,同意後再辦理有關手續。
10、凡進入由縣內招商引資的工業生產類企業和掛牌保護企業進行檢查的,一律先報告局長,經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