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支持商鞅變法的皇帝
秦孝公
秦孝公(前—前338)
戰國時秦國君。姓嬴,名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戰國時代秦國有名的一位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干過兩件大事,其一是遷都咸陽,其二是任用商鞅變法。
《過秦論》中寫到「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公元前361年,僅有21歲的秦孝公正式登基。這時,秦不為各國重視,連權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願意搭理秦國。於是,他憤然喊出:「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這一年,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衛國人商鞅在這種背景下來到秦國,並很快受到重視。經過商鞅的兩次有力的改革舉措,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商鞅變法是先秦最徹底的一場變革,它取消世襲的特權,規定按軍功給予爵位和田宅奴隸。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把國都從櫟陽(今陝西鳳翔南)遷到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進一步實行變法。從此秦國日益富強,為後來的統一六國開辟道路 。 惠王、燕悼侯、韓哀侯、趙成侯並稱。楚、魏與秦接界,且魏已開始修築長城,自鄭縣沿河北上,直抵上郡。中原諸侯相互征伐,秦處雍州偏僻之地,不參與中原會盟。孝公利用秦地遠離中原戰場積蓄力量,他布施恩德,救濟孤寡,修治德政,講究武功。孝公即位之初,為富國強兵下令求賢,以改變秦落後於關東六國的局面。並東向進攻,前359年,他山師伐韓,至於懷(今河南武陟西南),築城於殷(今武陟東南)。前 356年,孝公以衛鞅為左庶長變法革新。制定嚴厲法令,以法治國,獎勵軍功,鼓勵耕織。不久,秦乘魏攻趙,大敗魏師於元里(今陝西澄城東南),拔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前 352年,孝公升衛鞅為大良造,出師拔魏安邑 (今陝西夏縣西北)。次年,秦築關塞於商 (今陝西丹風西南),秦師圍魏固陽,攻趙藺 (今山西離石西)。前350年,衛鞅開始第二次變法,遷都咸陽,廢井田制,統一度量衡,設縣置。同年,孝公詔令衛鞅營咸陽,築冀闕。咸陽故城亦名渭城,在咸陽縣東15里。次年,孝公遷都咸陽。不久,秦國初在縣置有定額之秩吏,即規定縣令和縣長的俸祿,按戶按口徵收軍賦,其郡縣組織日趨完備。秦孝公積極支持衛鞅變法,前346年,太子駟犯法,刑其傅公子虔,於是「法大用,秦人治」。此後,在秦國確立了封建制度,使秦迅速成為政治制度先進、經濟發達、軍力強盛的強國。前341年,秦軍攻魏西鄙。次年,孝公在衛鞅策劃下復攻魏,欲據河山之固,東向以制諸侯,成帝王之業。同年,衛鞅誘執魏軍大將公子邛,大敗魏軍,迫魏王獻部分河西地以求和。孝公以衛鞅功大封其於商 (今陝西商縣東南商洛鎮),故稱商君或商鞅。前338年,孝公卒。秦孝公初立,對穆公以後秦國的落後現狀痛心疾首,他能順應時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膽改革,使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首。
B. 立木賞金的用意是
商鞅立木建信
令(指商鞍變法的條令)既具(已經准備就緒),未布(公布),恐民之不信己,乃(於是)立(豎起)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市場)南門,募(招募)民有能徙(移)置(放)北門者予(給)十金(古代計算貸幣的單位)。民怪(對……感到奇怪)之(指代這件事),莫敢徙。復(又)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轍(就)予五十金,以明(表明)不欺。卒(終於)下令。 (選自《史記》)
商鞅立木建信 法的條令已經完備,還沒有公布,商鞅擔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能把它遷移到北門的人給他十金。民眾認為奇怪,沒有一個敢去搬的,商鞅又說:「能搬的人給他五十金。」。有一個人搬遷了那根木頭,商鞅就給了他五十金。商鞅用這個來表明自己不欺騙民眾,終於公布了法令。
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貼鄰的魏國就
比秦國強,還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奮圖強,首先搜羅人才。他下了
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
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乾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
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託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
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
的人這么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想起了改革,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
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
金子。」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
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
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
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
「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
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准。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
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
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的
西部,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一、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秦國把這些寬闊的阡陌鏟平,也種上庄
稼,還把以前作為劃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地等,也開墾起來。誰開墾荒地,就
歸誰所有。土地可以買賣。
二、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並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
樣,中央政權的權力更集中了。
三、遷都咸陽。為了便於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雍城(今陝西鳳翔縣)遷移到渭河
北面的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當然要引起激烈的斗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
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
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
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虛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
刺上字。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
這樣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
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
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C. 中國有哪些過百年的老品牌啊
1、老鳳祥創業於1848年的已走過了160多個春秋,是中國首飾業的世紀品牌。上海老鳳祥有限公司正是由創始於1848年的老鳳祥銀樓發展沿革而來,其商標"老鳳祥"的創意,也源於老鳳祥銀樓的字型大小。
D. 眉縣和鳳翔縣哪個經濟發展好
眉縣好木,有時間來看看,變化可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