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中

經濟發展中

發布時間:2020-12-04 14:06:32

⑴ 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如何

中國的未來在農村,不讓九億農民參加到中國經濟中來,中國沒有未來。中國的經濟是投專資、屬出口、消費拉動的,投資不必說,房地產業為主,這個行業無法持續太長的時間,出口,很容易受到外部的影響,只有消費,才是成熟經濟體的選擇。
而中國有近十億很少參加到消費市場來,因為收入太少。中國的農民是被動的或者直接說是受剝削的參加中國的經濟建設。這次的土地改革,雖然給了農民權利,但是並定會加劇農村地區的貧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消費,盤活了農村市場,但是長久看多會發生危機,這樣發展,社會矛盾從城鄉會擴大到貧富差距,長此以往,會產生亂子的,我一點也看不到希望。

⑵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一個國家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不同的發展程度決定了社會特定的結構和水平,從而也就規定了社會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主要矛盾既是一個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在動力,也是一個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在壓力.一個社會的良性發展,關鍵取決於主要矛盾的解決.
從目前來看,本人認為,中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有三個方面.一是小與大的矛盾.小主要是指生產的小,大主要是指市場的大.小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我們在農業生產領域,仍然是以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為主導;另一方面,在工業領域,我們在生產規模上仍是總體偏小,也有個作大作強的問題.大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我們國土面積大,國內市場廣闊;另一方面,我們又面臨日益廣闊的全球大市場.二是強與弱的矛盾.強主要是指政治的強,弱主要是指經濟的弱.強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政治對經濟仍然存在著干預過多問題;另一方面,政治對經濟存在著利益上的嚴重侵蝕,如農民負擔問題,本質上是強勢政治對弱勢經濟的一種利益侵蝕.弱的主表現是:一方面,經濟主體在權力體系中仍處於弱勢地位;另一方面,經濟主體的權利保護也是處於弱勢.三是實與虛的矛盾.實主要是指物質的實,虛主要是指精神的虛.一方面,國人在物質層面上,是在實實在在享受著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國人的精神層面卻越來越虛.實主要表現在:一是物質生產領域的高增長率;二是物質消費領域內的極端物慾化,如各種非理性消費等.虛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主導價值的困惑使富人階層陷入虛無主義;另一方面,現實的無奈又使貧困者階層走向絕望主義.目前,中國社會的誠信缺乏,與虛無主義和絕望主義是緊密相關的.虛無主義導致了冷漠,絕望主義導致了極端.
上述三大矛盾的影響是廣泛的,涉及到各個領域,但又有所側重.第一大矛盾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第二大矛盾主要表現在政治領域,第三大矛盾主要表現在文化領域.其中,小與大的矛盾是基礎矛盾,弱與強的矛盾是核心矛盾,實與虛的矛盾是主導矛盾.也就是說,三大矛盾在整個國家的各種矛盾構成中起著不同的作用,一個是基礎作用,一個是核心作用,一個是主導作用.同時,三大矛盾又是一個有機整體,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分析問題時,我們不能將其完全割裂.
政府是解決好上述三大主要矛盾的關鍵主體.首先,政府的關鍵作用是保證社會穩定的有效前提;其次,政府在解決社會矛盾方面有著巨大的規模優勢和乘數效應;第三,政府的關鍵作用有望實現社會改革成本的最小化.
政府要發揮好關鍵作用,自身改革是關鍵的關鍵.從目前來看,本人認為主要是:一要大力推進黨內民主;二要大力推進幹部用人制度改革,核心是要引進公平競爭機制.中國的民主化進程,黨內民主是真正的突破口.沒有黨內民主,基層民主只能是有形式而無實質,或者只會加劇國家與社會的矛盾.另外,大力推進幹部用人制度的公平競爭,核心是應體現透明性、群眾性、法治性.透明性應要求信息應盡可能公開化,以利於決定的有效性;群眾性應要求真正讓群眾能充分表達意見和權力;法治性要求用人應以法用人,以規則用人,而不是以人用人,應盡可能減少用人規則的隨意性.黨內民主主要著眼於內部權力配置的均衡;幹部用人制度的公平競爭主要著眼於外部權力配置的均衡.而權力體系運作的均衡是整個社會走向均衡的關鍵,也是解決好上述三大矛盾的關鍵.黨內民主和幹部用人制度改革相比,黨內民主是最主要的方面.只有實現黨內民主,才能為幹部用人制度的合理化提供前提和保證.要實現黨內民主,一把手是主導方面.所以,中國的民主化進程,民眾的積極推動是一個重要方面,但這樣有可能會造成很大的社會成本;而更重要也是最理想的方式應是權力的擁有者能主動讓渡權力.所以,中國的改革,既需要民眾的推動,更需要擁有權力同時又能敢於放權並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的改革家和領袖人物的全力推動.

⑶ 經濟發展中術語有哪些

失業率Unemployment 它作為反映一國宏觀經濟發展的晴雨表,預示著該國經濟當前與前景發展的好壞,勢必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制定,對匯率產生重大影響。 非農就業人口Nonfarm payroll employment 美國的就業報告數據,與失業率一同公布。通常公布時間為每月第一周的周五。 國民生產總值GNP 目前各國每季度公布一次,它以貨幣形式表現了該國在一個時期內所有部門的全部生產與服務的總和,是不同經濟數據的綜合表現,反映了當前經濟發展的狀況 國內生產總值GDP 目前各國每季度公布一次,顯示了該國在一定時期境內的全部經濟活動,包括外國公司在其境內投資建立子公司所產生的營利。 生產價格(物價)指數PPI 顯示了商品生產的成本(生產原材料價格的變化),對未來商品價格的變化,從而影響了今後消費價格、消費心理的改變。 消費物價指數CPI 反映了消費者目前花費在商品、勞務等的價格變化,顯示了通貨膨脹的變化狀況,是人們觀察該國通貨膨脹的一項重要指標。 個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包括一切從工資及社會福利所取得的收入,反映了該國個人的實際購買力水平,預示了未來消費者對於商品、服務等需求的變化。 個人消費支出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包括個人購買商品和勞務兩方面的支出,是衡量居民消費支出的重要指標。 消費信心指數反映該國國民對其經濟發展的看好程度,預示了未來消費支出的變化。 工業生產指數Instrial Proction 工業生產指數反映該國生產和製造業的總生產情況。 住房開工率Housing Starts 衡量該國建築業活躍程度的指標,由於建築業為經濟發展變化周期中的先導產業,預示未來經濟的變化。 采購經理人指數PMI 反映製造業在生產、訂單、價格、雇員、交貨等各方面綜合發展狀況的晴雨表,通常以50%為分界線,高於50%被認為是製造業的擴張,低於50%則意味著經濟的萎縮。 全美采購經理人協會指數NAPM 美國的采購經理人指數,與芝加哥采購經理人指數在前後兩天公布。 零售銷售指數Retail Sales Index 反映了不包括服務業在內的零售業以現金、信用卡形式的商品交易情況。 批發物價指數Wholesale Price Index 反映了不包括勞務在內的大宗物資批發價格,如原料、中間商品、最終產品和進出口品等。 對外貿易(貿易收支)反映了該國在一個時期對外貿易總額的收入與指出的對比,即貨幣流入、流出的情況,此數據對各國匯率的重要性一般情況下依次為日本、英國、歐元區、美國。 工廠訂單Factory Order 反映了消費者、廠商或政府對未來商品產出的需求。 耐久商品訂單Durable Good Orders 指不易損耗商品的訂購,如車輛、電器等,反映了短期內製造商生產和投資支出情況。 設備使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 工業生產中對設備使用的比率,通常80%的設備使用率被認為是工廠和設備的正常閑置。 經常帳Current Account 指該國與外國進行商品、勞務進出口、投資等所產生的資金流入、流出情況。 商業庫存Business Inventory 反映商業部門對短期信貸的需求。商業庫存增加,可能帶動短期利率的上升,經濟發展減緩,表明經濟可能進入停滯狀態。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 例如,在過去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當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也就是說,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元紙幣,今日只可以買到價值97。70元的貨品及服務。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我們稱為Inflation,就是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我們把他稱為Serious Inflation,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 主要價格指數有三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Consumer』s Price Index),生產者價格指數PPI(Procer』s Price Index),GNP縮減指數(GNP Deflator)。 三種價格指數的計算方法基本一樣,即各種商品的價格變化程度的加權平均。不過,每一種價格指數計算中選擇的商品籃子不一樣。計算消費者價格指數時,商品籃子中包含的典型市民的消費籃子。所以,消費者價格指數也被稱為生活成本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計算時,選取的商品籃子中包含的是生產資源。GNP縮減指數則是一個更具綜合性的指數,其計算中選取的商品籃子既包含消費品,也包含生產資源。 可以這樣說,CPI是一個同步經濟指標,PPI是一個先行經濟指標。一般來說生產者價格指數領先於經濟3個月到半年,消費者滯後於經濟3個月到半年。CPI可以顯示目前經濟狀況,而PPI可以顯示未來經濟狀況。PPI計算的是廠商出售的價格,而CPI計算的是消費者購買的價格。 1857年,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在研究了當時西歐某些居民家庭的收入和食物消費支出的關系後,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一個家庭收入越少,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費用所佔的比例越大。這一觀點被稱為「恩格爾定律」,即恩格爾系數。用公式表示為: 恩格爾系數(%)=(食物支出額÷消費支出總額)×100% 恩格爾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隨收入變化而變化的一定趨勢。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間的定量關系和相關關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來說明生產發展、收入增加對生活消費的影響程度。眾所周知,吃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較低時,其在消費支出中必然佔有重要地位。隨著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消費的重心才會開始向穿、用等方面轉移。因此,一個國家或家庭生活越貧困,恩格爾系數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爾系數就越小。 恩格爾定律和恩格爾系數一經提出,就得到西方經濟學界的廣泛接受和確認,認為它具有普遍的適用性。恩格爾定律和恩格爾系數是較早引入我國的西方經濟學和統計學的概念。 國際上常常用恩格爾系數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准,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低於40%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在西方,個人消費包括了住房、醫療、衛生、交通等全部支出。而在我國,特別是城市實行公費醫療、低房租和食品、燃料、水等多種補貼,這些政策性因素對消費結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比較分析尤其是進行國際對比和城鄉對比時,要剔除不可比因素。我國運用這一標准進行國際和城鄉對比時,要考慮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費品價格比價不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要注意政策性影響的計算和分析及由社會經濟制度不同所產生的特殊因素。對於這些不可比問題,在分析和比較時應做相應的剔除。另外,在觀察歷史情況的變化時要注意,恩格爾系數反映的是一種長期的趨勢,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絕對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動中求得長期的趨勢。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它是對一國(地區)經濟在核算期內所有常住單位生產的最終產品總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顯示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生產過程中的新增加值,包括勞動者新創造的價值和固定資產的磨損價值,但不包含生產過程中作為中間投入的價值;在實物構成上,是當期生產的最終產品,包含用於消費、積累及凈出口的產品,但不包含各種被其他部門消耗的中間產品。 GDP的測算有三種方法:生產法:GDP=∑各產業部門的總產出-∑各產業部門的中間消耗:收入法:GDP=∑各產業部門勞動者報酬+∑各產業部門固定資產折舊+∑各產業部門生產稅凈額+∑各產業部門營業利潤;支出法:GDP=總消費+總投資+凈出口。 GNP is the market value of all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ced by domestically owned factors of proction within a given time period。 國內生產總值(GDP)與國民生產總值(GNP)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指標。它們都是核算社會生產成果和反映宏觀經濟的總量指標。但因其計算口徑不同,二者又有所區別。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范圍內反映所有常住單位生產活動成果的指標。所謂常住單位,是指在一國經濟領土內具有經濟利益中心的經濟單位。所謂生產活動包括三次產業在內的所有行業和部門。在價值形態上它等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的增加值之和。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范圍內的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實際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等)總和價值。本國常住者通過在國外投資或到國外工作所獲得的收入(稱之為從國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應計入本國國民生產總值。而非本國國民在本國領土范圍內的投資或工作所獲得的收入(稱之為支付給國外的要素收入),則不應計入本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去。因此,國民生產總值可以用國內生產總值加上本國常住單位從國外得到的凈要素收入(從國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給國外的要素收入)。更直觀地講,國民生產總值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從國外獲得的勞動報酬、投資收益(包括紅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凈額。即: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國外凈要素收入。國民生產總值是「收入」的概念。國內生產總值與國民生產總值之間的主要區別,前者強調的是創造的增加值,它是「生產」的概念,後者則強調的是獲得的原始收入。一般講,各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二者相差數額不大,但如果某國在國外有大量投資和大批勞工的話,則該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往往會大於國內生產總值。 The Gross National Proct is one of the great invention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robably almost as significant as the automobile and not quite so significant as TV。 The effect of physical inventions is obvious, but social inventions like the GNP change the world almost as much。
——By Professor Kenneth Boulding
4、什麼是NNP?什麼是NI、PI、DPI? NNP(Net National Proct) is the total market value of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ced in the economy in a given period of time, excluding the depreciation of capital。
簡單地說,NNP=GNP-折舊。 NI(National Income) is the income earned by the factors of proction。
簡單地說,國民收入NI=NNP-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出+政府對企業補貼。 PI(Personal Income) is the income received by households。
簡單地說,個人收入PI=NI-掙到但沒有收到的收入+收到的但不是掙到的收入(政府對私人的轉移支出)。 DPI(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 is income remaining after paying personal income taxes。
簡單地說,DPI=PI-所得稅=個人消費C+個人儲蓄S。 CRB是期貨價格指數,反映期貨價格的高低。 ECI是就業成本指數。它是在受薪就業時對在美國所有州及255個地區超過500個行業所提供的工作數量的量度,就業估計是基於大企業的市場調整。而且把在國內企業及政府里全職或兼職的受薪員工數目計算起來。它反映的是就業的難易及其條件的好壞。 工業生產率:它是對某國工廠,礦業,公共事業的生產量變化的連續加權式的測量,等同測量他們工業生產能力及在工礦,公用事業中有哪些可用資源可以被利用(通常指使用效能)。製造業這一塊可以影響1/4的經濟,使用效能提供一個多大生產能力在被利用的評估。 采購經理指數:采購經理的國家協會(NAPM),現在稱做為供應管理之協會,公布每月綜合指數,包括國內製造業情況,房屋建築新訂單。生產,供應者送貨次數,訂貨,庫存,價格就業,出口訂單,及入口訂單,它是將製造也除以非製造業以下指數。 耐用品:耐用品的訂單時量度國內廠家對立即或將來要送貨的貨品所接的訂單數。一件耐用品定義為該商品會持續使用一段時間(超過3年),而在期間對它的服務也持續。 零售銷售:它是一個適時的指標,關於消費者的主要消費模式以及會因正常季節變動,節假日,交易日不同而調整。零售包括耐用和非耐用品商品銷售,及服務及難免發生的加在商品的費用稅收,但不包括負擔在消費者身上的銷售稅。 新建房屋報告:新建房屋報告量度每月與居住有關為單位的新建房屋的數目。一個建築的開始是指開挖地基的開始。同時主要由居住房屋建造組成,住宅房是對利率變動而作出反應的第一要素。對開始/接受利率變化的反應,若以圖形來表示利率的話,可能是接近谷底的谷峰。要分析,關注前個月的價格變動百分比,報告會在大約下月中公布。

⑷ 國家 經濟發展中GDP 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1.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用來衡量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通用的指標。
2.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ct(簡稱GNP) 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一個國家常住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住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機構單位。同時,國外生產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機構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3.GNP與GDP有區別,注意不要混淆。

⑸ GDP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什麼問題

反映出了我們要想成為大國還有相當的距離。

回顧歷史:
1840年的清朝GDP總量佔世界總量的33%,是英國的6倍,結果和英國結果簽了南京條約。
1894年的清朝DGP是日本的9倍,結果和日本簽了馬關條約

1939年德國GDP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結果德國橫掃歐洲大陸
1939年美國GDP超過歐洲之合,結果奠定力量今天超級大國的地位。

為什麼別人GDP高,別人就強,我們GDP高的時候,就那麼脆呢?
其實我們一直被我們的經濟學家忽悠了。
事實是:GDP的總量並不等於質量,一個人肥胖並不等於這個人就強壯。國家的強大是GDP質量的對撞,不是GDP數量的抵消。
清朝的時候GDP是什麼?茶葉、絲綢、陶器。英國是鐵甲艦、火炮,日本和它一樣。
1939年的美國和德國GDP是什麼?飛機坦克大炮,各種重工業,發達的現代化農業。

再看今天中國的GDP是什麼?其實和清朝的時候差不多:房地產、
房地產、紡織品、煙、酒、玩具。
在看看美國的:太空產業、航空產業、船舶製造、計算機產業、生物科技、現代農業。
日本:汽車工業、電子工業。
俄羅斯:機械製造、航空工業、核工業。

所以現在中國的GDP雖然已經是世界第2,但是沒有人承認你就是大國,更沒有人怕你。
所以可以看出我們的經濟發展是比較失衡的。

⑹ 請舉例說明經濟發展中的經濟效益有那些

經濟發展中的經濟效益來說的話,就是說比如我們的鐵路都在高速發展,還有產業等等都在發展。

⑺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刺激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⑻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

經濟發展的成就和面臨的問題:
1.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第三世界的多數國家是工業基礎薄弱的農業國,經濟結構單一,生產力水平低,人民生活貧困。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發展中國家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總的看來,前30年經濟發展較快,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陷入停滯狀態(被稱為「失去的10年」)。90年代以後,才又出現新的發展勢頭。表現為:第一,創造了比獨立前更高的經濟發展速度,甚至創造了比發達國家更高的經濟發展速度。第二,畸形的經濟結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變。第三,民族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第四,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增大。
2. 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的總體經濟實力增強
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體上發展較快,實力增強,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不斷增大。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明顯上升。尤其是東亞的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拉美經濟發展速度也很快,非洲現也已開始從諸多的困難中擺脫出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間,西方發達國家相繼陷入經濟衰退,而發展中國家仍持續快速發展。這表明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賴程度開始減弱,它們對世界經濟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力不斷增強。這將有利於它們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反對霸權主義,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3.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經驗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特別是進入90年代,發展中國家都一直在調整經濟政策,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其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根據該國國情制定與調整經濟發展戰略。普遍地以出口導向和進口替代相結合的發展戰略來代替過去的以進口替代為主的發展戰略,以取得更好的發展效果。第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包括減少國家對經濟的過多干預,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對國有企業實行轉軌,鼓勵發展私營企業等。第三,調整產業結構。許多國家從強調以發展工業為重點轉向重視工業和農業相適應的發展,注意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和第四產業(信息業),強化國民經濟中的薄弱環節,努力實現各部門的均衡發展。第四,實行開放政策。不同程度地參與國際經濟大潮,爭取有利機會發展自己。
4.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及面臨的問題
雖然從整體來看,發展中國家戰後50多年的經濟發展取得很大成就。但是,由於原來的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國內政局穩定程度的不同,發展戰略和改革調整水平的不同,科技、教育、文化重視程度的不同,以及其他地理條件、人口狀況等因素的不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高低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高收入的中東和其他地區的石油生產與出口國。第二,上中等收入的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包括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亞洲的韓國、新加坡和中國的台灣、香港地區等。第三,下中等收入的國家和地區。它們占第三世界的大多數,多是農業國,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並存的階段,正在爭取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第四,最不發達國家。這些國家人口增長速度高於經濟增長速度,其中許多國家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
當下這些國家仍然面臨著嚴峻問題:第一,債務危機,資金倒流。第二,糧食危機,依賴糧食進口。農業基礎設施惡化,人均糧食產量不斷下降。第三,人口的增長超過物質資料生產的增長,社會不堪重負。第四,政局不穩、戰亂頻繁,更加重了已有的困難,使居民流離失所。
政治發展的成就與面臨的問題:
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制度比較復雜,正處於不斷變動之中。大體有以下類型:
1.議會共和制,即以議會為國家政治的中心,掌握國家最高權力,政府向議會負責。總統由選舉產生。實行這種制度的國家有:印度、新加坡等。
2.總統制,即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掌握行政權力。墨西哥、巴西等實行這種政體。
3.君主制,又分三種: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君主制),君主不掌實權,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國家行政權由內閣掌握,如泰國、馬來西亞等;絕對君主制,君主擁有國家最高權力,如沙烏地阿拉伯、阿曼等;二元制君主立憲制(二元君主制),君主為國家元首,議會為立法機關,內閣既向君主負責,又向議會負責,但國家實權掌握在君主手中,如約旦、科威特、巴林、史瓦濟蘭、摩洛哥等。
4.軍人政權,即軍人掌權的軍事專制統治。在拉美、亞洲,軍人政權曾一度很普遍,近一些年來趨向民主化,有所減少。
5.政教合一制和黨政合一制。前者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國家元首總統由公民投票產生,負責簽署議會決議,提名總理人選,但國家最高領導人不是總統,而是宗教「領袖」。後者實際是通過憲法或法律,直接把執政黨確定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如非洲的扎伊爾、亞洲的緬甸等。
政黨制也有一黨制、兩黨制、多黨制以及禁止一切政黨活動等形式。
戰後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取得重要進步:
第一,擺脫了殖民統治,爭得民族獨立,建立主權國家。
第二,探索適合該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第三,政治民主化程度不斷提高。
第四,大多數國家實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穩定了國內政治局勢,保持良好的政治環境。但仍存在許多嚴重問題有待解決:原殖民國家的影響;舊的傳統勢力;一些國家存在各種民族、宗教、教派的矛盾沖突。
隨著一批發展中國家迅速崛起,既改變了世界經濟結構,也改變了全球利益格局。2008年,這一態勢繼續。「金磚四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繼續超過50%。緊隨「金磚四國」,發展中國家群體中又出現了VISTA五國和一批「第二梯隊國家」。它們把握住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趨利避害,發揮自身不同優勢,彰顯出較為強勁的發展活力和潛力。2007年,在世界經濟20強中,新興經濟體佔了7個,分別是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韓國、墨西哥、土耳其,而在世界經濟50強中,發展中經濟體佔了25個,形成「半壁江山」。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導致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同時出現發展不平衡局面。世界經濟發展失衡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新特點。就發展中國家內部而言,國與國之間發展差距越拉越大。在發達國家群體中,同樣出現較大貧富差距。挪威和盧森堡2007年的人均收入分別是歐盟新成員保加利亞的20倍和19.7倍。而另一方面,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07年9月發表的報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差距,1980年是23倍,2006年縮小為18倍。 生存利益格局大變革:
世界經濟失衡和南北發展同時失衡,造成全球利益格局生變。就國家和民族生存而言,發達國家群體早已確立生存優勢,主要依靠科技不斷創新、雄厚的經濟和金融實力、對國際貿易的主導、對世界主要資源和市場的控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集團組合以及由它們制定的人類生存規則。長期以來,發達國家群體一直佔有人類生存利益「大蛋糕」的最大部分,擠壓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生存環境、生存資源和生存能力的總體惡化態勢。然而,隨著一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崛起,發達國家群體不得不與其「分享」一部分生存利益領域內的「好處」。這部分發展中國家並不滿足於此,還要獲取更多「好處」,這樣,便使它們的生存特徵和生存行為逐漸遠離廣大發展中國家,逐步與發達國家磨合為「命運共同體」。 發展利益格局大調整:
長期以來,發達國家群體具有強勁的發展能力和實力。但南北發展「雙失衡」局面,造成全球發展利益格局大調整。發達國家為確保自己的發展利益,遲滯新興力量「奪走」更多的發展利益,開始拋出各種誘餌,拉攏一部分新興力量與西方為伍,聯手阻遏另一部分新興力量的繁榮強大。其結果是,被拉攏的新興力量在全球發展利益格局中的地位明顯改善,而「被阻遏」的新興力量不斷沖破阻遏,也在全球發展利益格局中通過競爭提升了話語權和利益分享權。 政治利益格局內涵大改變:
以往,維持舊秩序還是建立新秩序,是世界政治利益格局之爭的主線,冷戰時期被集團對抗以及制度和意識形態對峙所主導,發展中國家成為博弈雙方所爭取的「中間地帶」。冷戰結束後,多種力量共生共存,誰也吃不掉誰。面對經濟全球化浪潮和人類生存資源、生存環境、生存空間挑戰,各國對制度和意識形態分歧的關注,明顯讓位於對利益依存關系的關注。和平、發展、合作、互利共贏,成為最大的世界政治。在這方面,中國提出的「和諧世界」主張,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贊同,也推動著世界政治利益格局的大改變。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前途和命運與整個發展中國家群體的前途和命運緊密相連。中國的和平發展和科學發展,對整個發展中國家群體有利,對整個世界也有利。 發展中國家曾經以較為完整的群體規模和相對統一的力量,在世界政治和經濟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如促成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推動召開討論原料與發展問題的第六次特別聯大,通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宣言》和《行動綱領》;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後動用石油武器,制裁西方國家,造成持續三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等。
冷戰結束前,發展中國家群體主要依託跨區域和區域組織發揮作用,尤其是不結盟運動、77國集團、非加太集團(ACPGroup)、石油輸出國組織、伊斯蘭會議組織(OIC)、阿盟、非統(非盟前身)等,都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在重大問題上可以用「一個聲音」說話。它們關注的焦點主要是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獨立,反對美蘇爭霸損害自身利益,非殖民化和消除種族隔離,以及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與政治秩序。
冷戰結束後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知識經濟和信息革命日新月異,世界主要力量對比發生巨變,全球利益結構多元化,格局復雜化,國際規制呈現新的演化,多種力量角逐秩序重塑。在這樣的戰略背景下,發展中國家群體呈現大分化、大改組。
以宗教、種族、地緣因素或相近政治和經濟訴求而結成的大型發展中國家集團,大都活力日漸消逝,既難以影響全球重大熱點問題的解決,亦無力引導世界的主要經濟和政治趨勢。它們的首腦會或外長會仍定期舉行,仍發表大量的宣言、聲明或公報,但少見實質性的合作行動,更談不上統一的戰略努力,言不信,行不果。如分別擁有數十個上百個成員國的集團組織,在對待全球化、反恐、伊拉克戰爭、伊朗核計劃、阿以爭端、達爾富爾、科索沃、多哈回合、氣候、環境、聯合國改革、油價暴漲等問題上,難以形成統一立場,甚至陷入爭吵。
內部發展失衡,貧富差距拉大,導致利益訴求不一,甚至彼此沖突。例如,在伊斯蘭會議組織(OIC)的57個成員國中,2007年沙特、土耳其、印尼、馬來西亞、伊朗、奈及利亞、巴基斯坦、阿聯酋、埃及、阿爾及利亞等10國的GDP總額約20442億美元,占伊斯蘭世界的72%。另外47國除巴林、卡達、阿曼、科威特、汶萊系富國外,其他42國總財力比不上沙特一國,它們欠長期外債7300億美元,占其年GDP總額的87%,且無力償還。海合會六國及汶萊的人均收入,已超過某些發達國家,其中卡達人均年收入達66063美元,屬世界最富有國家之一。與此同時,聯合國劃定的49個最不發達國家中,伊斯蘭國家佔了22個,另有7個伊斯蘭國家因經濟倒退已接近最不發達國家的主要指標。如上情勢必然產生利益沖突。據世貿組織2007年評估,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仍然很高,全球50%的反傾銷調查案出現在發展中國家之間。
內部矛盾和沖突進入多發期,各類力量組合不斷變化。半數以上的發展中國家分別或同時被邊界爭端、資源糾紛、部族摩擦、教派矛盾、戰亂、瘟疫、極端主義、分離主義、恐怖主義所困擾,出現數千萬難民。小、弱、窮國不得不依據生存需要,圍繞大、強、富國劃線站隊,或頻繁「反水」,變更「陣營歸屬」。相當數量的民眾對該國前途失去信心,通過合法或非法途徑移居、滯留發達國家。
一些經濟、科技、教育、社會發展程度較高的發展中國家,急欲改變自身國家定位,甩掉「發展中國家」的帽子。除已經成為歐盟新成員的12個「原」發展中國家外,韓國、新加坡、土耳其、烏克蘭、馬其頓、克羅埃西亞等一批國家,已經很不願意被稱為「發展中國家」或「第三世界國家」。它們「引進」西方政治制度、經濟模式、法律體系,在所謂「民主」、「人權」、「新聞自由」、「民族自決」等問題上的價值評判,日漸與西方趨同。
最新世界分組聯合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2010年11月4日發布的《2010年人文發展報告》對世界各國的分組進行了重新的修正,修正後,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數量由2009年的38個,上升的2010年的44個,增加了6個。

⑼ 中國的經濟發展怎樣

2011年,我國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物價上漲勢頭初步得到控制,同時經濟增長呈平穩減速態勢。預計全年GDP增長9.4%,CPI上漲5.5%。
2012年,我國將呈現經濟增速和物價漲幅「雙降」態勢,預計GDP增長8.7%左右,CPI上漲4%左右,經濟運行總量矛盾有所緩解,但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國際環境不確定性更大。
2011年全年經濟走勢呈現以下特點:1、物價上漲勢頭初步得到控制,宏觀調控首要任務取得成效;2、經濟增長平穩減速,部分刺激政策退出力度把握適度;3、保障房投資成為新亮點,固定資產投資保持穩定增長;4、汽車消費退潮明顯,其他消費增長波瀾不驚;5、受國際市場影響逐步加大,進出口增速前高後低。
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1、食品價格周期性大幅波動的深層次矛盾並未有效解決;2、成本上升壓力持續存在導致經濟步入結構調整陣痛期;3、房價居高不下仍然是廣大百姓最為關切的社會問題;4、沿海地區出口加工型中小企業經營最為困難;5、國內部分地方和企業對全球經濟調整的趨勢性要求反應遲鈍。
2012年中國經濟發展將表現出以下三種趨勢:
1、全球經濟將低速增長。展望未來,全球經濟活力正在減弱,並且內外部失衡進一步加劇,市場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風險逐漸增大。發達國家正在步入滯脹的泥潭,一方面,主要國家普遍面臨主權債務壓力和金融穩定風險,私人需求尚未接過拉動經濟增長的接力棒,經濟增長動力仍然不足;另一方面,由於貨幣政策依舊寬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量化寬松政策的可能,通脹壓力相對較大。新興經濟體面臨著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大量熱錢沖擊以及政策緊縮對經濟增長的抑制等問題,其經濟增速將繼續呈放緩態勢。根據IMF《世界經濟展望》秋季報告預測,2012年世界經濟將增長4%,與今年基本持平。其中,發達經濟體將增長1.9%,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將增長6.1%。
2、國內經濟環境總體良好。一方面,「十二五」規劃第二年進入投資項目集中建設階段,中西部不斷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逐步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擴大居民消費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將進一步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另一方面,經濟增長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以及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將使得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地方財政風險和土地市場交易趨冷對地方投資融資能力形成制約,資源、勞動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經濟增長的成本,出口放緩對工業生產形成一定壓力。
3、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前景預測。如果2012年歐美債務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主要發達經濟體整體不出現二次衰退,發展中經濟體通脹壓力得到一定緩解,世界經濟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同時,我國把「調結構」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擴張力度有所減弱,財政赤字率略有下降;貨幣政策則主要加大對表外業務的控制力度,使社會融資總量增長進入真正穩健狀態。在這一國際環境和政策假設情景下,經模型測算,我國經濟可望在結構調整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GDP增長8.7%左右;且經過精心調控,妥善應對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可以將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幅度控制在4%左右。

⑽ 中國的經濟發展

咳。。來先穩一下情緒。
中國經濟持續自繁榮,主要表現為經濟總量的增長,而經濟總量增長中投資增長的佔比過高,居民消費的佔比過低,大約在37%左右,而發達國家的佔比一般在70%左右。這種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是由政府主導經濟增長的行政體制決定的。盡管中國本世紀以來每次五年規劃都把GDP年均增長率的預期目標設在7.5%以下,說明最高決策層完全意識到經濟增速過快會導致諸多問題,而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最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那麼為何這些最高決策層提出來的目標最終難以實現呢?
樓主 你問的這個問題我沒法肯定告訴你,但是我可以告訴你的一點就是,體制問題不解決,貧富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希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