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經濟刺激方案是法律嗎
國會通過,總統簽署,就是一套完整的法律了
Ⅱ 什麼是EB5投資移民
為了吸引外資,創造就業機會,刺激美國經濟增長,美國政府於1990年在《美國移民歸化法案》,創立了職業移民第五優先(第203(b)(5)條的8 U.S.C.§1153(b)(5)款, 又稱 EB-5),鼓勵外國投資者通過投資獲得美國永久居留權。 投資移民(EB-5)對於擁有足夠資產並有意移民美國的外國公民來說具有普世的優越性。投資移民不要求申請人擁有任何學歷或者其它履歷以及資質,無論申請人是什麼國籍,是否有投資經驗,是否有企業管理技能,甚至是否會說英文都可以申請。 根據美國國土安全局和移民局於2010年6月16日發表的對投資移民(EB-5)的備忘錄, 美國每年有1萬個投資移民簽證提供給合格的外國投資移民申請人,其中有3000個簽證名額預留給投資到目標就業區(TEA)創立新企業的投資移民者,3000個簽證名額預留給投資到 地區中心(RC)的投資移民者。只要申請人的資金來源合法,再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即可以獲得批准:
投資對象與方式
申請人投資的對象必須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這樣的公司在美國包括公司(Corporation)、有限責任公司(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和有限合夥(Limited Liability Partnership)以及其他法人或個人獨資企業,但非盈利機構不包含在內。
對於投資方式,移民局的規定同樣相當寬泛,申請人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投資方式來申請綠卡。
新的商業企業(New Business Enterprise)。作為最基礎的投資方式,申請人可以:
在美國任何地域創立和經營管理一個新的企業,或收購一個原已存在的企業並實質性的重建或重組此企業;
投資一個存在的企業並使其凈值或員工數增長40%。
多個EB-5申請人可以同時投資一個企業,但該投資的數額和創造的工作機會平均到各個投資者的頭上依然必須滿足移民局的要求。
困難企業(Troubled Enterprise)。
申請人可以通過收購並經營管理一個困難企業來申請EB5移民簽證。困難企業是指存在了兩年以上,並且在申請人提出投資移民申請(I-526表格)之前的一年到兩年內企業凈值(net worth loss)虧損了超過20%。對於收購困難企業的申請人,美國移民局並不要求增加10個就業崗位,而只是要求在至少兩年內保持現有的10個以上的崗位或投資時的僱傭狀態,但作為收購已經存在的企業的特殊情況,依然要求凈值上升40%。
地區中心移民方案(Regional Center Pilot Program)。
投資者也可以把錢投給移民局核準的「地區中心」, 成為某個項目的合夥人或股東。 為了刺激外國資本的投資,美國移民將每年3000個簽證放給投資「地區中心」的EB-5申請人。「地區中心」相對其他投資方式獨具特色,比如不要求投資者 參與日常公司管理,除了直接創造的就業機會,間接創造的就業機會也符合移民局對於「創造10個就業機會」的要求等等。目前,幾乎90%-95%的EB-5 申請人都選擇了這種投資方式。根據美國政府計劃,這個項目將於2012年9月30年截止,但考慮到美國當前的經濟狀況,該項目有可能再延長一段時間。
投資金額
一般而言,美國移民局要求投資金額不少於100萬美元。但是事有例外,為了刺激美國偏遠或高失業率地區的經濟發展,移民局規定如果申請人投資的對象處在「目標就業區域」(Targeted Employment Area),即人口低於2萬鄉村地區或者失業率高於美國平均失業率50%的高失業率地區,投資金額可下調到不少於50萬美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絕大部門的地區中心的投資門檻是不少於50萬美元。
創造就業崗位
除了投錢,另外一個核心的要求是創造就業。法律的一般規定是,對於創立新企業的申請人,必須通過投資的企業在I-526表格批准後的兩年內直接僱傭10個全職以上的美國公民或美國綠卡持有者或者其他合法移民;對於參加地區中心計劃的投資人需要證明區域中心正在按照其被批準的商業計劃運營;對於收購困難企業的申請人,需要至少保持投資時的僱用人數。EB-5投資人自身和配偶子女不算在內。
Ⅲ 2008經濟危機主要原因
2008經濟危機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
即美國次貸危機(subprime crisis)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
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2007年8月開始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次貸危機目前已經成為國際上的一個熱點問題。
次貸即「次級按揭貸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 ,「次」的意思是指:與「高」、「優」相對應的,形容較差的一方,在「次貸危機」一詞中指的是信用低,還債能力低。
(3)美國經濟刺激法案影響擴展閱讀
次貸危機從2007年8月全面爆發以來,對國際金融秩序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和破壞,使金融市場產生了強烈的信貸緊縮效應,國際金融體系長期積累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得以暴露。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是美國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
起源於美國的這次次貸危機正波及全球,全球金融體系受到重大影響,危機沖擊實體經濟。中國也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
金融工具過度創新、信用評級機構利益扭曲、貨幣政策監管放鬆是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主要原因。美國政府採取的大幅注資、連續降息和直接干預等應對措施雖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由此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金融調控政策必須順應經濟態勢,符合周期性波動規律;應在加強金融監管、健全風險防範機制的基礎上推進金融產品及其體系創新;應抓住有利時機,鼓勵海外資產並購,優化海外資產結構,分散海外資產風險。
Ⅳ 納斯達克指數首度突破11000點,美股為何不降反升
美國三大股指集體收高,其中納指六連漲,續創新高。盤中,首度突破點,美股為何不降反升?
美國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在這些措施的加持下,美股表現很好,也反映了美國人對經濟恢復的信心,但是,美聯儲的官員認為,在當前的疫情中,美國經濟面臨著巨大的不穩定性,而且今年的經濟可能會萎縮6%,所以,經濟形勢特別復雜,希望大家應該做好准備,努力發展經濟,美國政府需要為此多多努力。大家對美股市場的表現有何看法?歡迎留言!
Ⅳ 美國刺激經濟法案是要造更多的錢嗎
不是要造更多的錢,而是銀根緊鎖,刺激消費,將國庫的錢分發給國民一部分
Ⅵ 2009年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的7870億美元經濟刺激方案中包含「只買美國貨」的條款,法國總統薩科齊提出
A |
Ⅶ 美國經濟刺激法案對大眾有什麼影響
就是讓老百姓讓大眾減少一部分損失,讓美國的經濟復甦一些,實際上就好像一個病人一樣,美國得的這個病不是一天兩天了,這種已經深入抽里的病,已經沒法救了
Ⅷ 經濟衰退的典型趨勢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每次經濟衰退前都會出現收益率曲線反轉,但許多投資者目前還不擔心這種模式。
摩根士丹利的一組策略師團隊表示,經濟衰退的典型指標將在明年顯現。
他們在上周四的一份報告中預測,在2019年年中之前,描繪不同期限債券收益率的收益率曲線將出現反轉。
上周五,10年期和2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之差為24.87個基點,為十一年來的最低水平。這是因為長期債券的收益率(通常較高)並未像兩年期債券收益率那樣迅速上漲。美聯儲一直在提高短期利率,以進一步遠離危機後的政策,但長期利率並未跟進。
當長短期債券收益率之差變成負數時,這是投資者對經濟失去信心的信號。
「如果美聯儲對我們所預期的金融緊縮政策不屑一顧,並在2018年12月上調利率,我們認為收益率曲線的某些部分將在年內處於以持平或反轉的狀態。」包括薩姆·埃爾普林斯(Sam Elprince)在內的策略師表示。
摩根士丹利的策略師們表示,美聯儲將在明年4月之前宣布停止收縮資產負債表的計劃——這是危機後的另一項措施。他們還認為,投資者低估了美聯儲資產的規模——所謂的系統公開市場賬戶——這是保持有效的聯邦基金利率在目標之內所必需的。
「我們所設想的資產負債表正常化令人意外的早期結束——包括我們認為美聯儲將展期其公債,並將其機構債和機構MBS本金再投資的方式——應該會直接令公債受益(收益率更低)。」 埃爾普林斯表示。他建議投資者增持美國國債,減持企業債券。
摩根士丹利預計,到年底,1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將降至2.75%,到2019年年中將降至2.50%,低於兩年期的2.55%。
*這次是否經濟衰退?*
收益率曲線最近因其作為衰退指標的歷史角色而引起了更多關注。如果摩根士丹利對收益率曲線反轉的預測是正確的,但隨後沒有出現經濟衰退,那這將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第二次出現這種情況。
不過,許多投資者並不擔心。
美銀美林利率策略師拉爾夫·阿克塞爾(Ralph Axel)認為,美聯儲的政策和失業率趨勢可以很好地解釋了這種扁平化曲線。阿克塞爾上周四在一份報告中稱,「在某些方面,收益率曲線下滑實際上可以被視為是一件好事。」
與埃爾普林斯一樣,阿克塞爾認為,到2019年年中,2年期與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的價差「接近或略低於」零。他還指出,在本輪周期中,投資者要求持有長期債券(即期限溢價)的補償低於通常水平。阿克塞爾稱,對此最好的解釋是低通脹風險。通貨膨脹是債券投資者在購買長期債券時通常要求更多補償的原因。
他表示,更可靠的指標將是月度就業數據,而不是看經濟衰退風險的收益率曲線。
即使收益率曲線反轉,經濟衰退也不會馬上發生。LPL Financial的數據顯示,自1978年以來,在反轉和衰退之間的平均差距為21個月。股市目前也沒有立即下跌,月平均回報率為1.27%。
Ⅸ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
美國金融危機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貸款衍生品中的問題引起的,深層次原因則是美國金融秩序與金融發展失衡、經濟基本面出現問題。
金融秩序與金融發展、金融創新失衡,金融監管缺位,是美國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一個國家在金融發展的同時要有相應的金融秩序與之均衡。美國在1933年大危機以後,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實行嚴格的分業監管和分業經營。在隨後近60年裡,美國金融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在其高速發展的同時,金融市場上的不確定性相應增加。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鬆了金融監管,並結束了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態中的問題,也助長了金融危機進一步向縱深發展。金融生態本質上反映了金融內外部各要素之間有機的價值關系,美國金融危機不僅僅是金融監管的問題,次貸危機中所表現出的社會信用惡化、監管缺失、市場混亂、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等,正是金融生態出現問題的重要表現。
從1999年開始,美國放鬆金融監管使金融生態環境不斷出現問題。金融衍生品發生裂變,價值鏈條愈拉愈長,終於在房地產按揭貸款環節發生斷裂,引發了次貸危機。華爾街在對擔保債務權證(CDO)和住房抵押貸款債券(MBS)的追逐中,逐漸形成更高的資產權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桿率變得越來越大,金融風險不斷疊加。
美國金融危機的另一原因還在於美國經濟基本面出了問題。20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調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線斷裂,出現了價格的上升。美國採取了單邊控制總需求的辦法,使得原有的供給缺口不斷擴大,物價持續上升,就業形勢出現逆轉,居民收入和購買力下降。
過去60年,美國經濟增長和國內消費超出了本國生產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國在實體經濟虛擬化、虛擬經濟泡沫化的過程中,實現不堪重負的增長;另一方面,美國把巨額的歷史欠賬通過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和資本市場的價值傳導機制分攤到全世界。這增加了美國經濟的依賴性,動搖了美國經濟和美元的地位和對它們的信心。
次貸危機之前美國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進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導致經濟環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進口方面對發展中國家製造各種貿易壁壘,在出口方面又對技術性產品設限,這些政策直接推動了美國物價的上升,減少了美國的就業機會,抑制了國內的經濟創新動力,這也是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