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舊中國無法發展好經濟是為什麼

舊中國無法發展好經濟是為什麼

發布時間:2020-12-04 10:31:08

㈠ 為什麼舊中國不存在建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國內條件

說兩種看法吧,分別來自世界知名的社會學家馬克思 韋伯和國外知名歷史學家黃仁回宇先生。
按照馬克思答韋伯的在《資本主義精神與新教理論》一書中的看法,中國沒有產生資本主義,是因為中國受傳統的儒家思想與文化的統治,其遵守的宗旨是秩序、倫理。而西方在新教產生之後,更強調自身的發展,因此有了社會分工,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市場,進而有了資本主義。
而黃仁宇先生在其《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一書中寫道,產生資本主義需要三個條件:1 資金廣泛流通 2 經理人才不顧人身關系的僱傭 3 技術上只支持因素的通盤使用 。按照他的說法,中國不能產生資本主義,是因為上層階級與下層基礎脫節,沒有實現其通盤的使用,也沒有進入數字化的管理。具體的他用了整整一章來論證。非常推薦一看!

㈡ 舊中國社會經濟三十年代比四十年代好點

20到30年代 是中國發展的黃金十年, 一直到抗日戰爭爆發,中國經濟才開始停滯,甚至回倒退,
所以中國的經濟在答30年代 要好於40年代。

抗日戰爭剛結束的時候,國民黨還是占據強勢的,中共打算跟國民黨成立聯合政府,被拒絕後,才爆發的解放戰爭

40年代一直處於戰爭中(抗日 1937-1945,解放 1945-1949),你說40年代經濟能拼過30年代的么? 再說了20年代到抗戰前夕,是中國發展的黃金時期,上海也在那個時候成為國際五大都市。

㈢ 從經濟政治文化角度上分析為什麼舊中國無法實現現代化

經濟上中國一直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交通不發達,無法做到物流聯通。加上重農抑商,所以很難發展。

㈣ 中華民國時期的經濟如何

中華民國經濟:據約翰·K.張的研究:在1912—年期間,平均增長率為5.6%;在1923—1936年期間,平均增長率為8.7%;在1912—1942年期間,平均增長率為8.4%,但1937-1949年的戰爭期間,人均產出和人均收入可能還是顯著下降。換而言之,在全面抗戰爆發前,中國現代工業和礦業實現了8—9%的高速增長。民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大致可分為農業、現代工商業及影響交易效率的交通運輸業和金融業幾個部分來說。
一、民國的農村經濟
民國時代的土地制度由於1930年土地法的頒布而較清末更為成熟。但由於缺乏長子繼承權,戰亂連綿,制度化的土地市場仍不發達,所以每戶土地分割為很小的數塊。1910年戶均土地為2.62公 頃 , 1933年為 2.27公頃。民國時土地所有權分布雖然不平均,但比其它落後國家要平均,73%的家庭平均每戶擁有15畝地,他們的土地佔全部土地的28%,而5%的家庭戶均擁有50畝以上的耕地,占總耕地的34%。民國時期資本主義式的僱工租地大規模商業化農業經營並不普遍。
1930年代,50%的農業人口與租佃制有關,30%的佃農耕作的土地完全是租佃的,20%以上的佃農耕種自己的土地同時租佃部分耕地。但是整個民國時代,財產權由於民法、土地法、公司法的通過和實行而逐漸現代化。清末政府可任意侵犯財產的行為成為非法,中國傳統的佃農的永佃權概念,及地主賣地後永遠可以以原價贖回土地的概念都被現代土地自由買賣概念和司法案例所代替。民國時期的中國農村保持著高生育率和高死亡率,基本自給自足的農村人口占人口的75%,農業產出占產出的65%。捲入較高分工水平的人口,主要是大中城市人口,只佔人口的6%。
二、民國商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
民國時期的農村,雖然基本是自給自足的,但專業商人在商業發達的城市和沿海地區比一般落後國家要發達,這被稱為商業資本主義或原始資本主義。上海、寧波沿海地區與長江流域其它地區的國內貿易和主要在最終消費品生產中的分工是這些商人的主要生意。
長江流域的絲織業中已有相當發達的商人與手工業者之間的計件外包制。政府於1929-1930年擺脫了固定的關稅額必須償付戰爭賠款的束縛,完全獲得關稅自主權,增加了關稅率。30年代政府也收回一些租界,但收回租界的經濟效果是負面的。1930年進口稅從銀本位改為金本位,1928年鹽稅統一於全國財政系統,各種苛捐雜稅統一成中央政府的稅收及地方政府的土地稅,1933年統一貨幣,幾乎停止使用銀兩,1935年政府用外匯儲備為支持建立起現代化紙幣制度,銀兩完全被禁止用作貨幣。官方的中國中央銀行、中國銀行(601988,股吧)、交通銀行(601328,股吧),正式發行了紙幣,政府開始試行年度預算,稅收和財政報告制度都大大改進。現代政府債券制度也於1931-1932年發展起來。債券主要由國家政府銀行及上海私人銀行購買。
國家政府銀行同時發揮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功能,官商不分,使貪污和國家機會主義行為制度化。大私人銀行通過與四大官方銀行的人事交叉安排,也使官商勾結等壞資本主義的特色出現。但是與1949年以後的制度相比,私人銀行業在民國時期相當自由和發達, 1928-1937年間,共有160家私人現代銀行建立,它們擁有1,597個分支機構。現代銀行資本從1928年的1.86億元增至1935年的4.47億元 , 存款從11.2億增至37.8億元。但由於四個官方銀行的壟斷地位,相當大的金融資源主要用來為政府提供統一戰爭的軍費,用於提高交易效率的公共設施建設的比重太小,四大政府銀行由於官商不分,也不能按市場競爭的規律有效地支持有利可圖的經濟發展。
現代金融和紙幣制度的發展,可以大大提高交易效率,因而促進分工的演進,提高全社會的生產力。但是由於中國還沒有真正統一,1928-1937年中央控制的財政收入70%用於統一戰爭,而中央對地方財政的控制在1929年只到達浙江、江蘇、安徽、江西和河南五省。而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於1931-1936年間只佔國民收入的3.2-6%,大大低於美國政府1929年的8.2%。

㈤ 民國時期經濟狀況

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全國共有92個城市對外開放,鐵路和汽輪將這些城市與外界聯接。

新的職業和中外企業在這些城市發展起來,工業增長率在1912-1920年間高達13.4%,1921-1922年有一短暫蕭條, 1923-1936年,為 8.7%, 1912-1942年, 平均增長率為8.4%,整個1912-1949年,平均增長率為5.6%。

而在二戰前民國時期,盡管連綿戰爭,工業增長率仍高達8-9%。

外國投資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之命題並沒有實證資料支持,中國人所有的現代工業在總現代工業中的比重在二次大戰前一直沒有下降,而中國人均外國投資在1914年是3.75美元, 1936年是6.97美元,比印度和拉丁美洲低得多。1930年代外國投資只佔國民生產凈值的1%。


(5)舊中國無法發展好經濟是為什麼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領土范圍

按照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但其中並未列明何為固有之疆域。中華民國在1946年承認外蒙古獨立,但在1953年重新將蒙古地方作為中華民國領土。

若包括蒙古地方,其面積為1141萬8174平方公里,是世界領土面積第二大國(僅次於俄羅斯);若依1947年之疆域而不包括蒙古地方,則是世界領土面積第三大國。

中華民國(敗退台灣時期)實際控制領土包括台灣島、澎湖群島、金門、馬祖、東沙群島、南沙太平島和中洲島,總陸地面積36189.5平方公里。

㈥ 如今的'改革開放'與舊中國'開放'的區別是是什麼

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是在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出的
改革主內要是在不改變社會主義容制度的前提下改變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某些因素與環節,以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進步與發展。首先從農村開始,廢除農村人民公社制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發展農村生產力。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逐漸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開放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在獨立自主互惠互利的原則下1982年開始開放經濟特區沿海經濟城市沿海開放區和內地,逐漸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體制。目的是引進外資和技術以及先進的生產經營管理經驗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進程
改革開放發展了經濟,活躍了市場,提高了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㈦ 中華民國的經濟

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全國共有92個城市對外開放,鐵路和汽輪將這些城市與外界聯接。新的職業和中外企業在這些城市發展起來,工業增長率在1912-1920年間高達13.4%,1921-1922年有一短暫蕭條, 1923-1936年,為 8.7%, 1912-1942年, 平均增長率為8.4%,整個1912-1949年,平均增長率為5.6%。而在二戰前民國時期,盡管連綿戰爭,工業增長率仍高達8-9%。傳統的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減少了外國產品對中國民族工業的競爭壓力,因而使中國民族工業在第一次大戰期間有機會發展的看法是武斷而沒有根據的,實際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外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下降,使很多工業項目因缺乏所急需的設備不得不延緩。外國投資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之命題並沒有實證資料支持,中國人所有的現代工業在總現代工業中的比重在二次大戰前一直沒有下降,而中國人均外國投資在1914年是3.75美元, 1936年是6.97美元,比印度和拉丁美洲低得多。1930年代外國投資只佔國民生產凈值的1%。
而抗日戰爭時外國投資比重最高的是日本佔領下的東北。其經濟發展是二戰時期中國經濟發展最好的部分,當時整個中國的投資率是5%,而東北1937年高達17%, 1939年高達23%。這主要是日本經濟法律制度對私人企業產權的保護很好,政府不辦國營企業,沒有什麼機會主義行為。日本人在東北的高投資率也刺激了中國私人企業的發展。 民國時代的土地制度由於1930年土地法的頒布而較清末更為成熟。但由於缺乏長子繼承權,戰亂連綿,制度化的土地市場仍不發達,所以每戶土地分割為很小的數塊。1910年戶均土地為2.62公頃 , 1933年為2.27公頃。民國時土地所有權分布雖然不平均,但比其它落後國家要平均,73%的家庭平均每戶擁有15畝地,他們的土地佔全部土地的28%,而5%的家庭戶均擁有50畝以上的耕地,占總耕地的34%。民國時期資本主義式的僱工租地大規模商業化農業經營並不普遍。
1930年代,50%的農業人口與租佃制有關,30%的佃農耕作的土地完全是租佃的,20%以上的佃農耕種自己的土地同時租佃部分耕地。
長江流域細密的水路運輸網被用來形成區域性糧食市場,因此此區域的分工專業化、城市化、原始資本主義自宋朝以來都是中國最發達的區域。這里專業性的租佃經紀人出現了。佃農並不一定非常貧窮,有的佃農大戶反而比小自耕農富有,他們已形成資本主義式租佃,僱工商業化農業經營的萌芽。
中華民國內政部1932年對849縣的調查記載了租佃契約的多樣化, 220縣租地壓金非常普遍,租金主要採取現金、實物固定地租和分成地租三種形式。國民政府1934年的調查報告說50.7%的佃農以實物付固定租金,28.1%付分成租, 21.2%付固定現金租,而1934-1935年的土地調查顯示這三組數字分別為 60%、15%和24.62%,而勞務租佔0.24%。分成地租的多少依地主是否提供種籽、工具、耕畜而不同,分成地租的租金高於固定實物地租12.9%,其又高於固定現金地租11%。在地主不提供種籽、工具、耕畜的情況下,平均地租約為43.3%。固定實物地租在佃農比例高、產量高的產區較為普遍。
1930年的土地法中有一條款給予佃農無限期續約權,除非他主動收回土地自耕。這種條款並不利於有效率的土地制度的形成。雖然這一條款在三四十年代的國民黨治理區域並未嚴格執行,它卻為後來的土改開了侵犯財產權的先例,因而對經濟發展有長期負面影響。國民政府在30年代還制定了將租金限制在37%的政策,這一政策只是少數省區於1949年實行。國民政府的限制租金政策在抗日戰爭時的八路軍控制地區也普遍實行。
這些政策也因破壞人們對自由契約制度的信心,而對經濟發展有長遠負面影響。30年代中國農業生產力以水稻畝產量而言,稍高於明治革新的日本,比30年代的日本低30%,小麥單產相當於當時的美國,但勞動生產率是美國的1/14。這都說明當時的中國農業雖沒現代化,但也不是非常落後。
但是整個民國時代,財產權由於民法、土地法、公司法的通過和實行而逐漸現代化。清末政府可任意侵犯財產的行為成為非法,中國傳統的佃農的永佃權概念,及地主賣地後永遠可以以原價贖回土地的概念都被現代土地自由買賣概念和司法案例所代替。民國時期的中國農村保持著高生育率和高死亡率,基本自給自足的農村人口占人口的75%,農業產出占產出的65%。捲入較高分工水平的人口,主要是大中城市人口,只佔人口的6%。 民國時期的農村,雖然基本是自給自足的,但專業商人在商業發達的城市和沿海地區比一般落後國家要發達,這被稱為商業資本主義或原始資本主義。上海、寧波沿海地區與長江流域其它地區的國內貿易和主要在最終消費品生產中的分工是這些商人的主要生意。
這種商業資本主義不但導致商業分工的加深,不同的專業商人處理貿易的不同環節,專業貨棧的出現,專門協調,規定商業活動的行會和商會的出現,而且產生了相當發達的中國自己的金融網。山西票號就是這樣一個適應商業發達後所需金融服務的網路,它發行發揮貨幣功能的票據及信貸。各種錢庄和當鋪也在沿海和發達地區形成網路。各種習慣法和私法也發達起來,以調節發達的商業和金融活動中分工和相關交易以提高交易效率。
長江流域的絲織業中已有相當發達的商人與手工業者之間的計件外包制。與清末不同的是,現代金融和貿易制度在民國時代發展起來。政府於1929-1930年擺脫了固定的關稅額必須償付戰爭賠款的束縛,完全獲得關稅自主權,增加了關稅率。30年代政府也收回一些租界,但收回租界的經濟效果是負面的。1930年進口稅從銀本位改為金本位,1928年鹽稅統一於全國財政系統,各種苛捐雜稅統一成中央政府的稅收及地方政府的土地稅,1933年統一貨幣,幾乎停止使用銀兩,1935年政府用外匯儲備為支持建立起現代化紙幣制度,銀兩完全被禁止用作貨幣。官方的中國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正式發行了紙幣,政府開始試行年度預算,稅收和財政報告制度都大大改進。現代政府債券制度也於1931-1932年發展起來。債券主要由國家政府銀行及上海私人銀行購買。
國家政府銀行同時發揮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功能,官商不分,使貪污和國家機會主義行為制度化。大私人銀行通過與四大官方銀行的人事交叉安排,也使官商勾結等壞資本主義的特色出現。但是與1949年以後的制度相比,私人銀行業在民國時期相當自由和發達, 1928-1937年間,共有160家私人現代銀行建立,它們擁有1,597個分支機構。現代銀行資本從1928年的1.86億元增至1935年的4.47億元 , 存款從11.2億增至37.8億元。但由於四個官方銀行的壟斷地位,相當大的金融資源主要用來為政府提供統一戰爭的軍費,用於提高交易效率的公共設施建設的比重太小,四大政府銀行由於官商不分,也不能按市場競爭的規律有效地支持有利可圖的經濟發展。
現代金融和紙幣制度的發展,可以大大提高交易效率,因而促進分工的演進,提高全社會的生產力。但是由於中國還沒有真正統一,1928-1937年中央控制的財政收入70%用於統一戰爭,而中央對地方財政的控制在1929年只到達浙江、江蘇、安徽、江西和河南五省。而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於1931-1936年間只佔國民收入的3.2-6%,大大低於美國政府1929年的8.2%。
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政府將大量日本私人企業收歸國有,使官辦企業對重工業的壟斷大大加強,為日後中國工業國有化和扼制私人自由企業的制度發展創造了經濟結構上的條件。
民國後期由於國民政府在戰爭中失利,金融財政體系崩潰,通貨膨脹率高達200%。因此紙幣成為政府搶劫人民財產的工具,人民紛紛棄紙幣不用而回到商品貨幣和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使紙幣改進交易效率的功能不能發揮,因而分工水平大大下降,生產力崩潰。
民國時代交通條件也表現了二元經濟的特徵。大部分貨物仍是由落後的傳統運輸方式運輸,1933年傳統手工、木船、獸力運輸方式對國民收入的貢獻是現代運輸方式的三倍。1915年日本在東北生產的焦煤5.74元一噸,運到漢陽是24.54元一噸,交易費用是生產成本的3.27倍。這主要是因為政治不安定,鐵路建設遲緩造成。 清朝末年共修鐵路9618公里,民國共修15000公里,其中三分之一由日本人在東北建設。清朝基本沒有公路建設,國民政府部分由於統一戰爭的需要,進行了大規模公路建設,共修成116000公里,大部分是1928年後國民黨政府所建。從海關記錄,非機動運輸的貨物於1920年代開始下降 。

㈧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政治上處於軍閥割據狀態,經濟在世界上的佔比其實與現在差不多,文化上百專家爭鳴屬,比現在要發達,很多優秀的文學家。社會比較動盪。
軍事上軍事割據,擁兵自重,軍事裝備比較落後,與當時的軍事大國比不可同日而語,簽署了一些不平等條約。

㈨ 當今對外開放與舊中國的被動開放有何區別

一、首先,當今的對外開放與舊中國的被動開放前提不同。前者是在我國內主權獨立完整容,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下進行的;後者是在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主權喪失的前提下進行的。
二、其次,當今的對外開放與舊中國的被動開放性質不同。前者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符合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目的是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的技術經驗,更好地增強我們自力更生的能力;後者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政策,是帝國主義為了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中國而提出的。
三、再次,當今的對外開放與舊中國的被動開放結果不同:前者有利於我國引進外資,發展中國的民族經濟;後者有利於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而不利於中國的民族經濟發展。

㈩ 請問1929的經濟大蕭條對中華民國有什麼樣的影響

基本沒有什麼影響。當時的舊中國財政政策基本無所作為,回顧大蕭條時期的中國宏觀經濟,發現主要是基於銀本位(中國是當時世界唯一的銀本位大國)和競爭性銀行體系而實現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使得中國在大蕭條期間貨幣供給始終沒有減少,銀行危機也沒有普遍發生,最終使得中國經濟在整個大蕭條時期表現良好。自1929年至1931年,中國上海、天津和廣州三個代表性城市的批發物價卻都呈上升趨勢,總體來看,中國的平均物價上升了25 %左右,顯示出這幾年出現了輕微的通貨膨脹。工業產出在大蕭條期間也保持了持續的增長,並且在1929年至1931年危機最嚴重的3年,工業產值增長率甚至出現了增加,表現出了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的經濟走勢。
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間發源於美國,並後來波及許多國家的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28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股指暴跌13%。第二天,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暴跌22%。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經濟危機拉開序幕,迎接人們的是長達10年的大蕭條。
到了1932年,約有200萬美國人到處流浪——其中有25萬以上是在16—21歲之間。這些被當時媒體稱為大蕭條時期的「漂泊無依的人」中,有兩手空空的佃農;有因為大旱三年、離鄉背井的農場主;有一大批剛從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的青年,還有忽然失業的愁眉苦臉的中年漢子帶著生病的嬰兒——這些人天天奔波,居無定所。

閱讀全文

與舊中國無法發展好經濟是為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