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原材料價格上漲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原材料價格上漲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04 05:27:44

A. 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與中國經濟的關系!

在海來通證券雍志強看自來,盡管在可預期的范圍內,CRU指數難以突破去年10月創下的歷史高點,但由於美元貶值、中國經濟增長和美日經濟復甦等基本因素未有改變跡象,同時,受鐵礦石漲價帶來的成本上升影響,國際鋼材價格仍難以下調。

B. 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受到能源、礦產品原材料大幅漲價的影響

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經濟騰飛帶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能源、黑色和有色金屬礦產品需求大增,跨國礦業公司對能源和礦產品原材料漲價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以石油、銅、鐵礦石為代表的礦產品原材料大幅漲價對國家安全和國家經濟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2003年世界礦業經濟開始復甦,此後連續2年的大幅度增長使得礦產品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潮,世界礦產品進出口貿易呈大幅度上升趨勢,貿易增幅大於產量增幅。如2001年世界鐵礦石產量9.35億噸,2005年為12.74億噸,增幅為36.3%,2006年達到16.90億噸;鐵礦石世界貿易量2000年為4.85億噸,2005年上升為6.40億噸,增幅為32.0%,2006年達到7.22億噸;2001年世界煤炭產量51.17億噸,2005年達到58.53億噸,雖比上年下降1.1%,但仍比2001年增長14.4%,2006年又上升到61.95億噸;2000年煤炭貿易量為4.9億噸,2005年上升到7.0億噸以上,增幅達42.9%;2001年石油產量35.00億噸,2005年為38.97億噸,增幅也達到11.3%,2006年達到39.14億噸;2005年世界石油貿易量達到18.85億噸,比2003年增長6.5%,2006年達到25.90億噸。

壟斷佔有世界大部分優質資源的跨國公司,在連續多年供應失衡的情況下,以極大的熱情推動世界市場礦產品價格的上漲。在歐佩克的控制和歐、美大石油公司的推動下,世界6種原油2005年一攬子平均價達到54.01美元/桶,比2001年勁升122%。2006年,國際石油價格更是一波接一波地推高,最高月平均價高達78.00美元/桶,全年平均66.50美元/桶,比2001年勁升174%。

資源壟斷性跨國公司藉助手中所掌握的優質資源肆意漲價的一個極端例子是CVRD、Rio Tinto、BHP Billiton 3大鐵礦石生產公司。國際鐵礦石價格在3大鐵礦石生產巨頭的脅迫下,連年漲價沒商量:2003年較2002年上漲8.9%,2004年再提高18.7%,2005年進一步暴漲71.5%,2006年漲價19.0%,2007年又漲9.5%。通過連續5年的上漲,2007年國際市場鐵礦石價格已經比2002年提高189%,在短短5年中,僅粉礦價格就翻了近兩番。作為世界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漲價使得中國鋼鐵工業為大規模的進口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C. 經濟危機後,銅等原材料價格為什麼上漲得快對世界經濟有什麼影響

之前大跌過吧,需求量的影響。

D. 國際原材料上漲會影響經濟

會的,大宗商品就是

E. 人民幣兌美元交易量上漲,這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一、對進出口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會擴大國內消費者對進口產品的需求,減輕進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木負擔,使進口增加。對於依靠進口能源或原料的企業來講,將減輕進口成木。我國是一個資源缺乏的國家,在國際能源和原料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來,國內企業勢必承受越來越重的成木負擔。進口能源和原料價格上漲,不僅會抬高整個基礎生產資料的價格,且會吞噬產業鏈中來上企業的利潤,使其贏利能力下降甚至虧損.而人民幣升值可以減輕我國進口能源和原料的負擔,從而使國內企業降低成木,增強競爭力。

人民幣升值將抑制出口增長,削弱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出口企業為維持一定利潤就必須提高國際市場價格,這將削弱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優勢如果保持國際市場價格不變,出口企業的利潤將會來降,這樣又影響出口企業的積極性。

二、對外匯備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導致的儲備資產的匯兌損失。熱錢會繼續流入,延後升值可能造成更多的以人民幣計算的儲備資產的蒸發。

三、有利於產業結構調整

人民幣升值有利於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改善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長期以來,我國依靠廉價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數量擴張實行出口導向戰略,使出口結構一直得不到優化,使我國在國際分工中一直扮演「世界打工仔」的角色。廉價競爭使得中國走上內需持續降低,外需持續擴大,經濟增民越來越依賴出口的惡性循環之中。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必須提高商品的附加值,走技術發展的道路。而人民幣適當升值,將有利於推動企業提高技術水平,改進產品檔次,從而改善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四、影響就業

人民幣升值將加大國內就業壓力。首先,中國目前出口的產品大部分是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受阻必然會加大就業壓力。其次,中國目前提供新增就業機會的}要是出口和外資企業,人民幣升值對出口行業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最終將體現在就業上,在當前我國就業形勢極其嚴峻的情況來,人民幣升值將可能惡化就業形勢。

五、有助於緩和貿易摩擦

人民幣升值有助於緩和我國和重要貿易夥伴的關系。人民幣適當升值,不僅有助於緩和我國和重要貿易夥伴的關系,減少經貿糾紛,而且能夠樹立我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良好國際形象。

F. 石油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如果石油產量減少,試用相應模型說明它會給經濟帶來什麼影響

石油漲價,跟著石化的附產品也漲價,全球經濟危機,搞不好通貨膨脹高油價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現在我國進口石油已佔總用量的三分之一,石油的定價已基本與國際市場同步,國際市場不油價錢上漲必將導致國內油價的上升。專家以為石油價錢上漲對我國國民經濟總體是不利的,初步預計2004年高油價將拖累GDP降落0.7至0.8布百分點。若我國對國際石油依存度繼續提高,不利影響會越來越大。
據有關歷史資料統計,國際石油價錢每上漲1%並連續1年,我國GDP均勻要降低0.01個百分點。1999年國際油價上漲10.38%,中國GDP降落0.07個百分點;2000國際油價上漲64%,中國GDP降落了0.7個百分點,對我國國民經濟造成的損失約600億元。
國際石油價錢對中國經濟有這么大的影響,其主要原因是中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大國對石油和以石油為原料的產品需求強勁,進口量大,而出口的製成品多為平常的平凡商品,價錢難以與石油同步上漲,沒法將高油價出現的影響轉移出去,只能獨自承當和消化。盡管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家,但現在中國石油產品市場的發育水平還不高,在國際石油市場中並沒有相應的發言權和定價權,只是被動地接受國際石油市場的價錢。中國正處於向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能源耗費處於較高程度,單位GDP的石油耗費比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都要高,如美國和中國的GDP規模分別為8萬億和1萬億美元時,原油耗費分別是4.8億噸和2.4億噸。所以國際石油價錢上漲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水平較大。
由於國內油氣產量增長遲鈍,原油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03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到達36%,預計2010年和2020年將分別增至50%和60%左右。資源不足引起的石油價錢風險是我國煉油和化學工業發展的瓶頸。隨著以乙烯為龍頭的石化工業的發展,化工用油缺少的矛盾也將日益突出,假如我國原油加工量和乙烯產量之比從現在的40:1降至20:1,化工用油的需求量將要添加一倍。石油化工原料自給的難度也將不停加大,進口部分化工原料油勢在一定。隨著國內石油產品市場按人世協議限期開放,關稅的一步降低,國際石油價錢風險對國內企業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

G. 為什麼現在物價都上漲了 我同學說是原材料上漲了 求裡面反映的經濟原理 說的最好

原材料的價格上漲自然會推高市場上所有最終商品的價格 因為成本上升了 賣家利潤回空間受到擠壓 必須采答取漲價的措施來應對 這就是相關的經濟學原理 這很好理解 但說起為什麼原材料價格上漲了 原因很多 這就是08經濟危機的後遺症嘛 由於經濟突然萎縮 國家拋出四萬億 減稅免稅 刺激消費投資 助推經濟發展 但如果政策過度 就必然導致經濟走向反面 所以發生了通貨膨脹 就是你說的物價漲了 實際上是人民幣在貶值 每個月的月中一般都會公布上個月的國家經濟數據 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 CPI和PPI兩個指數 第一個是消費者物價指數 第二個則是生產者物價指數 即原材料價格指數 近期上升幅度已有明顯回落 這證明物價的上漲節奏在放緩 之所以價格受到了控制 正是國家多次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的結果

H. 大宗原材料價格的變化會對經濟運行產生什麼影響

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快速增長引起全球市場價格的波動,這種波動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些挑戰,而應對這些挑戰需要時間通過多種途徑進行調整化解。
近年來,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出現階段性快速增長,這種需求的快速增長引起全球市場的一些變化,特別是價格的變動。這種市場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全球需求增長為基本面因素。若干資源性商品需求增長,大宗商品消費需求比早先時期增長率提升。大宗商品海運量,尤其是大宗干散貨海運量增長強勁。
第二,美元貶值和過剩為背景條件。美聯儲寬松貨幣政策導致美元流動性過剩,反映在2002-2007年TED Spread(美國國債與歐洲美元利差)處在較低水平。美元匯率變動和流動性過剩放大了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和波動的幅度。
第三,金融投機的推波助瀾作用。近年全球商品價格波動重要特點之一在於伴隨價格指數變動,投資者資金大規模進出。商品衍生品投資市場受少數國際大投行影響較大,具有寡頭結構特點,近年空前規模的金融投資者參與,一定程度上對商品價格的飆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中國對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可以從需求增長和勞動生產率革命兩個方面看:
首先,中國的需求增長是推動全球需求增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伴隨城市、工業化快速推進,近年來中國大宗商品消費絕對量大幅增長,在世界消費總量中所佔份額有較快提升。其次,我國勞動生產率革命也會對大宗商品市場價格產生間接影響。我國在製造業可貿易部門的生產率革命,加上靈活度低的人民幣匯率制度條件,會對美國宏觀經濟客觀上產生兩方面良性影響:通過較低進口價格抑制消費物價上漲,通過資本流入抑制長期利率提升。從而使美國內外部宏觀經濟關系形態發生轉變,此前美國財政和貿易雙赤字規模擴大通常伴隨長期利率和CPI上升,對宏觀調整提供外部約束和壓力。但是在2001-2006年前後上述關系呈現新形態:雖然雙赤字規模持續惡化到空前水平,同時伴隨較低通脹和長期利率水平。上述中國生產率追趕派生的良性貿易和資本效應構成推動上述新形態形成的關鍵因素之一。
部分受中國因素作用出現的商品價格和海運費用飆升,反而對我國經濟增長帶來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初級產品進口價格的變化給中國一般物價的變動帶來壓力,會對國內宏觀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帶來影響。此外,它還會影響國際經濟和政治關系,比如,就鐵礦石定價問題與國際寡頭供應商的持續爭論對國際關系帶來沖擊性影響等。
而中國崛起派生的市場供求關系變動,需要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通過多種途徑進行調整化解:(1)供給面的積極反應。航運業新船建造和交貨量增加,有色金屬部門勘探投資費用增加以及能源投資力度加大均會在中長期增加供給,緩解價格上升。(2)加強和改善金融監管。適當加強在商品衍生品市場的過度金融投機或許能減少商品市場的劇烈波動。改革建議要求把商品衍生品櫃台交易(OTC derivatives trade)集中到交易結算中心(CCP)進行以增加透明度。(3)中國企業學習逐步「走出去」。實施企業「走出去」方針可能會有積極影響:增加相關行業產能擴大投資,推動我國國際投資存量結構多樣化;提升我國下游製造企業與上游原料供應商供應鏈內部整合性和協調性。但是應該注意到「走出去」是一個長期曲折的學習過程。(4)提升我國宏觀經濟穩定度。轉向更加均衡增長模式、通過改進宏觀政策提升宏觀經濟運行穩定程度,有助於防止進口商品需求上沖過猛,避免進入國際短期供給線陡直部分。提升開放宏觀經濟穩定度,需要在匯率、利率、盯住通脹等方面進行系統改革。(5)更為長期范圍的根本性調整。具有決定意義調整與兩方面因素有關:首先,各國在替代能源領域努力結果,能否最終改變依賴石化能源難以持續局面?其次,隨著我國走過城市化高速推進階段,對新投入大宗商品需求增長終將見頂,達到發達國家成熟發展階段增量相對穩定狀態。

I. 今年國家出台了哪些宏觀經濟政策

調價和通脹預期已經成為年底最熱的經濟名詞,但經濟各部分的漲價態勢對通脹和通脹預期的影響並不完全相同。

政府應對CPI上漲經驗豐富

食品漲價、公用事業漲價、工業原材料漲價和資產價格上漲的消息成為推動近期通脹預期的輿論熱點。就對以CPI為衡量的通脹水平影響而言,食品價格的上漲是其中最關鍵的因素。

在中國的CPI權重中,食品大約佔34%的比重,食品中價格變動較大的肉類產品佔CPI的比重又達到8%~9%。由於食品從原材料到製成品之間的生產鏈條較短,所以權重較大和傳導較快使得食品價格對CPI形成了挾製作用。

目前的食品價格與其說是上漲,倒不如說是波動較大的周期性回調。如果細致觀察的話,在今年上半年,肉蛋類的價格就已經達到了周期性的谷底。周期性更能解釋目前的價格上漲,而且也決定了明年食品價格和CPI還將處於快速上漲通道中。

對於食品價格的上漲,中國政府有著豐富的應對經驗,有食品儲備、價格管制和低收入群體補貼等多重工具,應該能夠將價格上漲給居民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

除了食品之外,CPI中的服務產品價格實際上也佔到三分之一的比重。服務業價格主要受制於勞動力成本、交通、醫療和電信價格。由於危機過後就業壓力增大,勞動力成本不會快速上升,服務品對CPI明年的上漲貢獻並不會太顯著。

至於公用事業產品的價格,在CPI中表現為居住類產品中的水、電、氣的價格,在CPI中的權重約為6%。盡管權重不大,也一直處於政府管制中,但屬於最牽動普通居民神經的價格變動因素之一。

目前,部分地方已經就水價調整展開聽證;按照記者掌握的情況,各地可能會在明年一季度對居民電價調整進行聽證,而調價的實際執行或延續至二季度;天然氣價格今年年內暫時不進行調整,明年出現調整的預期強烈。雖然公用事業產品的價格調整集中於明年,但對CPI的影響將被較小的權重沖銷。政府在實際調價過程中更多需要帶動公眾消化漲價預期。

中國目前8%左右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對CPI上漲的承受力較強,有限的通脹對刺激經濟發展、帶動企業生產會產生正面作用。

產能過剩壓制PPI上漲

除了CPI衡量的整體通脹外,明年PPI所衡量的生產領域的通脹將持續在原材料上漲和產能過剩兩股力量的博弈中緩慢前進。

年末時節,寶鋼公布的2010年1月份的價格政策率先打響了明年工業領域的漲價戰役,這不僅因為下游汽車產品銷售火熱,也因為大型鋼鐵在今年多輪庫存調整後已可以「輕裝上陣」。但國內整體鋼鐵產能巨大,11月日均粗鋼產量仍高達4933萬噸,因此波動調整可能仍是鋼鐵行業的未來價格趨向。

其他原材料行業也是如此,上游價格對下游產品的傳導力一直受到制約。不過,2009年的PPI一直處於深度下跌中,低基期會使得2010年PPI逐步反彈,而美元貶值帶來的輸入性通脹可能會使原材料價格更快增長。

回顧過去的三年,即便原油上漲到每桶140美元、銅價上升到每噸8800美元、鐵礦石價格近一倍的增長,下游的塑料製品、機電產品、電纜、汽車都沒有顯著漲價甚至處於下跌通道中,產能過剩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壓低工業產品價格的最重要因素。

最為危險的是資產價格的上漲,這既是難以在CPI中表現的通脹情況,也是最能影響居民通脹預期的因素,進而影響居民的消費儲蓄行為。官方數據顯示,11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5.7%,房價高企已經對其他消費形成擠出效應。種種跡象顯示,未來一年的主要調控通脹預期的措施可能都會圍繞有效調整資產價格展開。

J. 在國際市場壓力下的中國對外貿易3000字

前不久,聽到一位青年學者聲稱「如今在中國做經濟研究,沒有全球視野是不行的」,隨即在談論中國股市狀況時詢問起了印度股市的近況。雖然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印度可能更多的只是大象、甘地等元素的一些簡單組合。
早在1840年,英國商人就在憧憬——假如中國人的袖子都加長一寸,那麼蘭開夏郡所有的紡織機全部開動起來,恐怕也需要幾十年才能滿足這樣的需求。英國商人很快就失望了,在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中,這樣的故事,也許是神話,卻在屢屢上演,只不過換成了汽車、信用卡等商品。
1978年的改革開放,對於中國人來說雖是一件驚天動地的歷史性大事,但對於全球的影響卻並未見得很明顯,原因非常簡單——經濟不發達,國際貿易也很少。但最近十年,過去的意義卻像層層推進的浪濤一樣開始劇烈地影響全球,甚至改變世界。
一方面,「中國製造」蔓延世界,一個美國人想在一周內不使用任何的中國製造恐怕不但是不合算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由此也造成了中國越來越大的貿易盈餘。截至3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了8700億美元,而2001年以來,中國外匯儲備總計增加了近7000億美元。而美國財政部報告指出,中國2006年3月持有3214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僅僅10個月之前,這個數字為2435億美元。
另一方面,近年10%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使得中國對於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日益擴大,但落後的金融市場卻使得相關定價權均在國外。近年來國際油價一路高企,如今已到每桶70美元左右。黃金、鐵礦石、銅等原材料則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連續猛漲。大宗商品交易員的薪酬待遇甚至也因此變得紅紅火火,有經驗的交易員現在要求7位數的簽約費和獎金才肯屈就,就連經驗較少的交易員也在要求6位數的簽約費,並要求保證長達3年有獎金分發。
對於中國和世界來說,蝴蝶效應恐怕都是剛剛開始。對於全球的經濟學家來說,恐怕今後桌上也需要一張座右銘——「如今做全球經濟研究,不了解中國恐怕也是有問題的」。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連續二十七年的高速增長。1978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379元,相當於168美元,而且當時人民幣值被大大高估。2005年人均GDP超過1700美元,十倍於1978年的水平,而且現在人民面臨升值的壓力。其間GDP增長幅度更超過十倍。中國經濟的崛起改變了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目前中國經濟規模已經超過了義大利、法國和英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
如以1978年為改革開放元年,中國經濟世界經濟的實際影響力在1998年開始為世界矚目,盡管當時中外學者和政治家並未認清這一重要里程碑。可以說,經歷二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上了一個大台階,從一個相對封閉的、瀕臨崩潰的經濟變成了一個布滿活力的、開始影響世界的經濟。1978年中國經濟開始面向世界,1998年中國經濟開始影響世界。
四年之後,即自2002年始,中國經濟對全球的影響力為眾人矚目。人民幣從面臨貶值壓力到逐步在周邊國家流通,人民幣匯率改革成為全球熱點問題。與此同時,石油、鐵礦石及銅等中國需要大量進口的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漲。
中國經濟的前所未有的高速經濟增長是一個世界奇跡。在眾多經濟因素中,三個重要因素尤其重要:近三十年來的持續改革開放所推進的市場化、城鎮化、全球化。筆者稱其為中國經濟發展的MUG模型。
現在中國經濟增長仍很強勁,但其發展也面臨新的國際挑戰。從國際市場視角看,未來中國參與世界經濟的能力,以及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互動導致中國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加。中國面臨怎樣的國際環境?全球失衡問題多嚴重?中國面臨多大的石油、糧食和原材料價格風險?中國應如何化解國際市場風險?
今日的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到與世界經濟互動的時代。世界經濟在過去二十多年中不斷加快全球化步伐,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全球化的重要動力,而全球化也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中國一方面要進一步熟悉全球化的本質,對外部環境和當前形勢有一個清醒的熟悉和判定,善用全球化中的有利因素,並化解全球化中的風險;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
一、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
熟悉中國發展面臨的長期外部環境離不開歷史觀和全球觀。與歷史上英、美等國的崛起不同,中國崛起和發展面臨著新挑戰。18世紀大英帝國的崛起靠的是殖民和軍事侵佔。其時全球金融一體化尚未完成,國際金融市場尚不太重要。大英帝國的工業化所需要的原材料是靠殖民圈地,直接佔領原材料市場來完成。大英帝國的剩餘勞動力靠殖民輸出,因此不存在多餘勞動力的問題。海外市場也是靠殖民和軍事霸權來實現的。其時,隨著大英帝國的崛起,全世界超過七成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交易均在英國倫敦完成。
19世紀末,美國地大物博,人口稀少,且在當時的世界版圖上偏於一隅。其自有的原材料即可滿足其工業化的需要。由於地廣人稀,美國也不存在多餘勞動力的問題。因此其崛起不存在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問題。其他一些國家的經濟崛起由於國家較小、人口較少,或者因為政治原因得到西方大國的無條件市場開放,與今天中國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相當不同。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很少,今天近30%的石油、45%的鐵礦石及10類有色金屬中的44%需要仰賴進口。今天的中國要和平崛起,既不存在大量移民的機會,又必須面對國際金融市場巨大的壓力和影響,同時還面臨著其他發展中大國在石油和原材料方面越來越大的競爭。
由於大量的人口輸出已不現實,中國的崛起必然長期面臨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問題。中國富餘的是人力資源,缺少的是自然資源和市場。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在全球化的條件下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即全球自然資源和中國人力資源、全球消費品市場和中國生產、技術和金融市場。堅持對外開放並有效利用兩個市場來解決兩種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將是支撐中國經濟持速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二、何懼失衡?
要認清中國面臨的國際風險必須對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有一個正確判定。對中國而言,如何熟悉國際經濟失衡與國際石油、糧食和原材料市場的風險是兩個關鍵問題。
不少人認為,當今全球經濟失衡問題非常嚴重,迫切需要解決,而兩個面臨相對較大經濟失衡問題的國家恰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個主要動力國——美國和中國。但筆者個人認為全球經濟失衡是結構性問題,而結構性調整需要假以時日,最好在穩定增長中逐步解決。中美經濟關系的互補性大於競爭性,而目前中美經濟均有良好發展勢態。中國應抓緊有利時機快速穩定地發展經濟,而美國則需要盡快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
同時, 筆者認為在全球化進一步加深的過程中,全球化裡面的中心國家美國的經濟行為不能用一般國家來分析和判定。除了美國之外,中國雖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也正在變成一個中心國家,所以用一般的發展中國家的眼光看中國的問題也會有很多的不足,並可能影響中國崛起過程中的重大經濟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1.何為失衡?
世界上有些國家無需考慮全球經濟失衡的問題。但基本上是較小的、相對封閉的國家,或者是相對自給自足的國家。只要各國資源不同、勞動力報酬不同,或者面臨的沖擊不同,那麼通過國際貿易就會成為全球經濟失衡的一部分。失衡是動態的表現,是經常性的,均衡才是短期現象,是相對的。
世界經濟在歷史上面臨過幾次大的失衡,經常與大的技術革命或者一個大國的經濟崛起有關。這類革命或者經濟崛起要求利益重新分配。紡織機的發明及美國的經濟崛起曾經引起棉花、紡織品和金融市場的動盪。但世界經濟繼續發展,人類社會總體收入水平則不斷提高。
2.何國失衡?
當今世界兩個面臨較大經濟失衡問題的國家是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國家的互補性大於競爭性,其相對失衡幫助了全球經濟增長,是全球經濟走向新的更好的相對均衡的必要條件。過去幾年中,世界經濟的增長中心從美國、歐洲、日本轉向了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國家。目前,美國經濟佔全球經濟的30%,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佔到全球經濟增長的50%左右;而中國憑借只佔世界經濟5%的經濟實力,卻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25%左右。目前中美經濟均有良好發展勢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恰恰是在過去幾年中歐洲的不景氣和日本的衰退。
先看美國。美國的內部結構不平衡已經眾所周知。過去5年中,美國財政經歷了從盈餘到赤字的徹底反轉。今年美國經常項目進一步惡化。低儲蓄率和超額消費迫使美國債台高築。美國政府債務已佔到了整個債務的65%以上,償債率已經超過了25%,達到了所謂公認的國際警戒線。
但美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技術先進、勞動力市場靈活、資本市場發達、在主要發達國家中經濟增長速度屬最快之一。美國人均生產率在主要發達國家中是最高的,比歐洲共同體國家高出三分之一。換言之,美國是富國大國,美國不借債,誰更應該借債?
再看中國。中國經濟高增長、高儲蓄、高投資、高出口和高進口。中國進出口佔GDP近70%,在大國中是少見的。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正在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自1998年以後,在實物商品經濟領域,中國已經事實上部分地左右了世界經濟,中國進口增長,則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抬高;中國出口增長,則全球通貨膨脹水平降低。中國的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作出了雙重貢獻:中國的出口增長降低了全球通貨膨脹水平, 幫助了所有國家;中國的進口增長抬高了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 幫助了許多能源、原材料出口國,尤其是俄國、巴西和阿根廷,並助其提前償還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債務。不管中國是否願意對全球做如此大的貢獻,在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和金融經濟間不匹配的前提下,中國並無太多選擇。
今天的中國要和平崛起,由於大量的人口輸出已不現實,中國必然長期面臨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問題。可以想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進出口佔GDP的比例不宜太低。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低收入國家,中國若沒有高儲蓄,何來高投資?窮國是很難借到錢的。
像許多其他國家一樣,中國是一個凈資本輸出國,主要輸出到美國,不少的資本輸出投資在低回報的長期美國國債上。與此同時,中國大量引進外資,投資在高回報的合資或外資獨資企業上。引進外資有利於引進技術、引進設備、引進人才。
對於像中國這樣一個經濟高速增長但金融市場欠發達的國家而言,其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自不待言。設想哪一個大國有中國的近三十年的持續經濟高速增長?由於中國面臨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現實要求中國與國際社會分享經濟增長果實,而中國金融市場欠發達,中國在鼓勵國內的企業和金融機構走出去的同時,有必要繼續引進外資。國內的企業和金融機構走出去應該是一個漸進而不是躍進的過程。在國內金融機構和市場做大做強之前,大躍進式的資本輸出風險極大。
3.何解失衡?
美國借的債太多嗎?美國國債佔GDP60%多。美國的隱形債務比很多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都要低。一般地說,美國個人儲蓄率低。但假如把個人金融財產都包括進來,則美國個人儲蓄率也不太低。相比之下,日本國債佔GDP超過120%。主要歐盟國家的國債超過GDP60%,而且養老金缺口等隱形債務較大。
在過去的20年裡,全球GDP年均增速3.5%,貿易增長7%,國際資本流入的增長速度是14%,表明全球金融一體化的趨勢大大增強,金融資產明顯擴張。大量資本流到美國,投資在低回報的美國長期國債上,而大量美國資本流到他國,投資在高回報的短期股票和其他金融產品上。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僅此利差一項,美元的10%貶值即可導致相當於5.9%美國GDP的財富轉移到美國。因為在全世界金融體系中美元仍是基準貨幣,美元的鑄幣稅在美元貶值或美元通貨膨脹下也導致大量的財富轉移到美國。這種能力是一個非全球中心國家難以夢想的。
在討論一個國家的財政政策時,經常會看一個指標:一國的負債佔GDP的百分比。一般來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用的指標是60%,一國借債超過60%的話,會有較大的還款風險。到目前為止人類歷史上一個國家借債水平的上限在哪裡?這個上限的世界紀錄發生於1818-1848年,地點在英國,英國當時借債佔GDP百分比高達250%。這裡面涉及了兩個問題,第一英國發行的國債得有人買,投資者願意買而不是被強迫地買。第二從英國的國家實力來說,以現金流往回折算,它要有能力支付。250%確實是很了不得,但英國是當時的全球中心國家。
今天討論美國的問題,不少人認為美國借債風險比較高。但筆者個人看法,美國離這個上限還差得很遠,但美國的低儲蓄問題更為令人擔心。像美國這樣一個大國,在其貨幣成為全世界金融體系基準貨幣的前提下,假如需要,它的借債上限應該不難超過其GDP的120%到150%,盡管美國可能沒有能力做到250%。60%的標准不是沒有道理,但只適用於金融市場不完備的小國、發展中國家、發達但非全球中心國家。更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進一步加深的過程中,作為全球化中心國家的美國,其經濟行為不能用一般國家的標准來判定。除了美國之外,中國也正在變成一個中心國家,所以用一般的發展中國家的眼光看中國,也會有很多的問題。
中美經濟關系問題,未來摩擦可能會增加,但不至於失控。中美經濟關系在很多方面是天然的夥伴,比如中國儲蓄多,美國消費多,中國勞動力多,美國土地多。中美經濟分開看都面臨較大的經濟失衡問題,但放在一起看則失衡問題不大。從中美經濟的互補性這個角度來看,中美之間的所謂失衡可以理解為一種動態均衡。在中美經濟均有良好發展勢態、全球經濟發展加速的時候,中美經濟關系失控的可能性更小。中國應抓緊有利時機快速穩定地發展經濟並逐步減少結構性失衡。
三、國際石油、糧食和原材料市場風險
再看國際石油、糧食和原材料市場的風險。石油價格在過去的三十五年中經歷了巨大波動。在經歷了1980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後,石油價格一路下滑,到1998年每桶價格不足20美元,但之後一路上揚,目前已經到達了每桶70美元左右。另外,在過去的三十五年中糧食價格小幅度上升,而且升幅比較平穩。與之相比金屬等原材料價格經歷了較大波動並於2002年之後大幅度上升。
雖然糧食問題關繫到千家萬戶,但從國際糧食供求關系和價格來看,則基本可以判定國際糧食價格大幅度上升的風險不會很大。國際糧食生產能力大於需求量,所以不少發達國家都引入了不同類型的糧食限產措施。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和中國工業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可以逐步加大利用國際糧食市場來解決國內糧食問題的力度。
國際石油和原材料市場的風險應該引起重視,尤其是原材料市場的風險。1998年後中國經濟發展與國際石油和原材料市場有著一個全新的、緊密的互動關系。1998年可以說是中國經濟顯著影響世界的起始年,這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國經濟經歷了二十年高速增長。第二,1997年發生了亞洲金融危機,緊接著發生了1998年的俄國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市場和原材料及石油市場發生巨大危機。第三,中國經濟表現一枝獨秀,而當時所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均表現乏力。中國恰在此時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此後幾年的全球石油市場價格似乎由中國一國的進口決定而與其他因素無關,盡管此時中國的石油凈進口量仍然不大。但是這一現象四年後才為外國所關注。
石油風險雖然應該引起重視,但近期出現能源危機的可能性不大。這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美國是石油最大的進口國和消耗國,也在相當程度上把握著石油的定價權。另一方面,石油價格的持速上漲將有利於俄國國力的提升。同時,大多數西方國家都是石油進口國和消耗國,其利益與美國基本一致。基於其國家利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政府不願意看到石油價格無限制大幅上漲。作為全世界的石油價格定價中心,美國可以通過發達的金融市場降低石油價格上漲的風險。西方國家政府也可以通過與OPEC談判等方式限制石油價格大幅上漲。中國因之可以跟著分享這一利益,不大可能面臨能源危機(但不排除政治因素)。
與石油風險相比,中國更應該關注國際原材料市場的風險。美國等發達國家大都需要大量進口石油,但不需要大量進口原材料。後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已經把依靠原材料的製造業轉移到了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由此而來的高能耗、高污染和高原材料消耗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劣勢之一。而中國的經濟增長和資源狀況,決定了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將持續增長。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進口國,原材料假如價格上漲,則會嚴重危及中國經濟成長。然而,國際原材料期貨市場的定價權在倫敦、紐約。由於中國對國際原材料期貨市場定價機制影響甚微,所以一旦國際金融市場上有大量炒作,就可能引發中國的原材料危機。
四、爭取定價權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由於全球金融一體化,國際金融市場變得非常重要。1998年後的全球石油市場價格狂升和幾年後的鐵礦石、銅、鋁等原材料價格的飆升不僅與需求增加有關,同時也與國內、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投資行為相關。
過去20年,由於中國金融市場欠發達,不少外國機構投資者不得其門而入,因此必然依靠國際投資甚至投機來分享中國持續經濟高速增長的回報。由此引起能源和原材料價格高企是自然現象。
另一方面,目前中國人均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只是韓國和中國台灣在上世紀70年代的三分之一,即使靠節約消耗、發展循環經濟、發展消費產業,人均需求仍將持續增長。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進口國,假如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則會嚴重危及中國經濟成長。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人均收入仍然較低,勞動力便宜,而且城市化尚未完成,決定了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需要國際市場的需求來帶動國內經濟增長。在中國國際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日益增加的前提下,應該大力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尤其在原材料和批發、零售業進行跨國並購,取得原材料生產和市場的主導權。
與此同時,中國到了快速發展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時候了。中國實體經濟和金融經濟間的不匹配和不相容成為日益突出的矛盾,並已成為制約中國能否持續穩定地增長的關鍵之一。中國的企業要走出去需要中國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發展壯大並走出去,但假如沒有相當強大的國內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走出去的戰略難以實施,中國經濟的崛起難以實現。可以說只要中國資本市場欠發達的狀況不改善,中國面臨的原材料和市場危機就不會解除,不管中國在實物商品經濟領域成就多大。
因此中國必須進一步堅定不移地發展金融業。在金融領域必須大力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包括外匯和利率期貨市場。這要求中國進一步增加利率和匯率的靈活性。
同時,中國要爭取盡快確立中國在世界原材料期貨市場中的定價中心地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進口國,中國具有確立在世界原材料期貨市場中的定價中心地位的必要條件。石油定價權原來也不在美國,但作為國際上石油最大的進口國,美國的國家利益促使其成為全球石油市場的定價中心。
總之,中國應積極成為全球化中的重要力量,研究全球化中的新問題,善用全球化中的有利因素,化解全球化中的風險,使中國經濟在2018年更上一層樓。假如2018年中國經濟能夠融入世界, 2038年中國經濟可能引領世界。

閱讀全文

與原材料價格上漲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