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後經濟發展

後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04 04:30:31

❶ 洛陽欒川的主要經濟來源,並且以後經濟發展怎樣

目前很好很強大,但是欒川發展過度依賴礦產資源及其旅遊資源,缺少持續發展的能力,以後很難說。。

❷ 二戰後,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兩大趨勢。

二戰後,全球經濟發展呈現兩個明顯的趨勢:一是區域經濟集團化,專二是經濟全球化。屬

區域經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都是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產物,但二者是矛盾的統一體,既相互促進又彼此制約,經濟全球化是自然形成的,而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為保護本地區的利益通過特殊安排實現的;目前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在具體區域表現,其發展趨勢是經濟全球化;雖然區域經濟集團化具有排他性,但從總體上看也促進著世界經濟中的相互依賴關系,並沒有遏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❸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是什麼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如下:

1、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好,調整適應能力強

經濟發展韌性好,是指經濟發展的調整適應能力強,並有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遇到困難和風險時能夠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較快地恢復正常狀態。

2、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有平穩增長的廣闊空間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是因為支撐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各項條件是充分有力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一是市場資源空間廣闊。經過了新中國70年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洗禮,我國形成了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龐大市場空間: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8億網民、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1億多個市場主體,這些動輒數以億計的市場資源和空間,就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要競爭優勢。

二是內需潛力持續旺盛。消費方面,按世界銀行劃分標准,我國有4億多人處於中等收入階段,隨著消費環境的改善和優質供給的跟進,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特別是居民消費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三是新的活力更加充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進,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業創新活力。

3、中國經濟發展迴旋餘地大,具有戰略縱深

中國經濟迴旋餘地大,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的梯度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的進退空間巨大。

一是發展空間大,我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地區發展梯度明顯。隨著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入推進,將不斷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加快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

二是產業門類齊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工業領域的持續努力,為改革開放後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攻堅克難,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大國、製造業大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且產業鏈條非常完備。

三是宏觀調控餘地大,市場經濟需要適時適度逆周期調節和相機抉擇,我國政府宏觀調控「工具箱」里尚有較多政策儲備,可供選擇的工具較多。既能夠打「組合拳」,也可定向施策。

(3)後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和適應經濟發展面臨的新環境,中國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造性地規劃了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增長方式。

新的發展理念為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塑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內外環境與因素的新變化,新形勢下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還需重點把握以下五個方面。

一、准確把握經濟發展階段

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從大的歷史階段看,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從當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看,中國已經進入中等偏上的發展階段。相比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正從注重規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長向注重質量和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型,經濟結構正從以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化解過剩存量、提質增量並重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依託能源資源和勞動的傳統增長點向以創新為支撐的新的增長點轉變;

另一方面,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經濟崛起的防範力度不斷加大,在出口、技術轉讓、規則等方面對中國嚴加限制。因此,要准確分析判斷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提前布局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盡早規避「中等收入陷阱」。

二、培育技術競爭新優勢

在傳統技術領域,先進技術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新興技術領域,發達國家同樣擁有技術開發與創新的優勢。要為經濟崛起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必須打破這種技術分配格局,跨越「技術鴻溝」,並在部分領域占據優勢地位。

為此,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加快技術的研發與運用進程:

一是加大對基礎性研究的支持,鼓勵普遍性的技術改進,為全社會的科技創新夯實牢固基礎;

二是為科研項目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在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三是高度重視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保護機制,激發科技人才的持久創新動力;

四是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合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五是推動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的技術開發,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創造相對於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此外,還要創造機遇和條件繼續加強同歐美等發達國家之間的高新技術合作。

三、系統推進深化結構改革

在結構性因素持續壓制需求的情況下,僅靠短期政策刺激不僅難以持續維持較高經濟增速,而且還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經濟問題。因此,解決經濟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結構改革。

在人口結構上,不斷提高高素質人口的比例,加快人力資本積累。這包括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高精尖人才的培養,促進更多人口更高質量的就業;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在提高勞動力市場彈性和加強社會保障之間尋找更好的平衡;持續增加研發投入,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下促進知識擴散和技術轉移,將創新作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動力。

在需求結構上,一方面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另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在產業結構上,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

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

為了破除不合時宜的舊體制機制的束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體來說,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反對壟斷,促進競爭。逐步打破部門分工的傳統格局,反對行業壟斷,促進各行業的自由競爭。

二是放鬆管制。在加強監管的基礎上放鬆管制,不斷完善現有宏觀經濟治理規則的設計,促進全社會要素的自由流動。

三是擴大開放。在加強宏觀審慎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開放不斷向廣度拓展和深度延伸。

五、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為了給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必須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並在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理念上,中國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基本理念,彰顯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得到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

在行動上,中國需要重點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依託,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根據需要促進產能「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雙向流動;

二是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推動建立反映新興經濟體發展利益的國際規則;

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應對發達經濟體追求自身利益優先的政策調整,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符合時代潮流的方向繼續前行。

❹ 二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特點

二戰後世界經濟發展變化迅速,體現出的特點是:

1、國際金融體系和貿易體系的形成。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

3、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發展更為迅速。

二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共同特性 :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進作用。

2、各國推行壟斷資本主義,加強政府對經濟的領導。

3、注意發展科學教育事業,提高國家科技水平。

(4)後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

二戰後的國際貿易取得了迅速的發展。但在不同的階段里,國際貿易的發展速度並不一致。戰後國際貿易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大階段:

(1)國際貿易迅速發展階段(1973年以前)

1950—1973年的23年間,國際貿易從600 億美元增加到5740億美元,增長了8.5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0.3%,這一增長速度超過了國際貿易歷史上增長最迅速時期的水平。戰後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是國際貿易迅速增長的基本原因。

(2)國際貿易緩慢發展階段(1973年以後——1900年)

1973年以後,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明顯減緩。這主要是由於當時的高通貨膨脹率所致。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

首先,世界經濟的低速增長

其次,能源危機的爆發

再次,貨幣制度危機的爆發

(3)1900年以後國際貿易發生了許多新變化(放在12章中介紹)

戰後初期,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總的變化趨勢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所佔比重不斷下降。

社會主義國家所佔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從個別國家來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始終是佔世界第一位的進出口國家但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50年代起,德國、日本所佔的比重迅速提高。

❺ 神後鎮的經濟發展

2004年,神後鎮以2003年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鈞瓷之都」稱號為契機,圍繞建設「世界陶瓷名鎮」的戰略目標,狠抓各項工作落實,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8.55億元,同比增長12%;農業總產值4111萬元,增長9.5%;新上(技改、續建)項目63個,完成投資3.3億元;完成入庫稅金4861.8萬元,與2003年2240萬元比,實現翻番,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9億元,增長52.9%;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095.3萬元,比2003年的903萬元,實現翻番;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619元,增長20%。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項目建設促工業經濟持續增長。圍繞「小康杯」競賽活動,以禹州市「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年」活動為動力,神後鎮採取政府引導促項目、內強外聯上項目、政策優惠引項目、環境保證留項目的工作思路,不斷強化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工作,使全鎮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2004年,全鎮新上(技改、續建)工業項目63個,完成投資3.3億元,其中投資額在500—1000萬元的項目就達12家,1000萬元以上的3家,光大炻瓷、孔家鈞窯生產線分別投資超2000萬元,被列入禹州市重點建設項目。2004年,全鎮鄉鎮企業完成產值18.5億元,比2003年增長12%;限額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完成8.5億元,比2003年增長28.3%,呈現出「鈞瓷名牌更響、炻瓷出口強勁、白瓷產銷兩旺」的喜人局面。財政稅收水平實現翻番。重點加大煤炭和陶瓷行業的稅收征管力度,稅收工作取得顯著成績。2004年,全鎮入庫稅金完成4861.8萬元,比2003年2240萬元,實現翻番;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095.2萬元,比2003年903萬元,實現翻番。同時,認真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鎮黨委、政府從財政增收部分中劃撥資金,率先在全市實現農民免徵農業稅。全鎮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619元,居民銀行儲蓄余額達3.3億元,比上年凈增6400萬元,人民群眾收入顯著增長。
農業結構調整工作。2004年,神後鎮按照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累計完成退耕面積1.2萬畝,已經驗收近9400畝。搞好荒山治理和四旁綠化,全鎮通道綠化達52公里,栽植刺槐、側柏等苗木190餘萬株,改善了神後鎮的生態環境,神後鎮逐步向生態園林發展。同時,大力提倡養殖業的發展,全鎮百頭以上的養殖大戶37家,50頭以上116家,並積極開展了禽流感防治工作。

❻ 什麼是經濟發展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

經濟就是對物資的管理;是對人們生產、使用、處理、分配一切物資這一整體動態現象的總稱。這一概念微觀的指一個家庭的家務管理,宏觀的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在這一動態整體中,包括著人類的生產、儲蓄、交換、分配的各項活動;生產是這一動態的基礎,分配是這一動態的終點。

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6)後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改革問題的經濟學研究,也都有兩條主線:一條是資源配置問題,一條是激勵問題,當然還有兩者的結合。與資源配置問題相關的是關於市場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以及政府的幫助性作用。價格,包括產品市場價格和要素市場價格,是其中的核心問題。

與激勵問題相關的是關於產權、合同、所有制、治理等問題。當然,激勵與價格也密切相關,但是它不僅與價格相關,更與政府與個人、政府與企業、政府層級部門之間的權力配置關系密切。

由於經濟思想和學說受社會、歷史、階級等因素的影響,因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必然隨著歷史時代的更迭而發生變化。

❼ 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發展狀況及原因

經濟發展狀況

1,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標志著我國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經濟擴張和衰退期(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盡管這條總路線的出發點是要盡快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但由於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導致後來災荒的主要原因。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4,一路一帶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根本原因:

第一、 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這樣人民政府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人民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奠定了經濟基礎。

第二、 穩定物價,統一財經。1950年,全國物價穩定,結束了十多年的物價上漲的階段。為解決中央財政困難,中央決定將全國主要財政經濟由中央統一管理,解決當時中央財政收支脫節的現象。1950年,國家財經開始好轉了。

第三、 合理調整工商業。新中國成立初期,私營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還占重要地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爭取國家財政的根本好轉起重要作用、1950年上半年中央在統一財經政策上,又合理地調整了工商業。這 主要是公私關系和勞資關系。

(7)後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新中國經濟特點

1、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初步核算,國內生產總值471564億元,比上年增長9.2%。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4.5%、10.6%和8.9%。全部工業增加值18.86萬億元,增長10.7%。消費、投資穩定增長,內需動力明顯增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919億元,增長17.1%。

2、物價漲勢得到初步遏制。在控制貨幣、發展生產、保障供應、搞活流通、加強監管等措施的綜合作用下,價格漲幅逐步收窄。

3、財政金融穩健運行。增長24.8%;其中稅收收入89720億元,增長22.6%。財政支出108930億元,增加19056億元,增長21.2%,「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各項重點領域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同比增長13.6%。

4、農業和農村發展保持良好態勢。夏糧、早稻、秋糧季季豐收,分別比2011年增產2.5%、4.5%和5.1%;2012全年糧食產量達到57121萬噸,增長4.5%,實現連續8年增產,總產、單產都創歷史新高。棉、油、糖、肉等其他主要農產品全面增產。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5、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2012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8610億元,比上年增長21.9%,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3%。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准和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標准成為新的國際標准。

6、節能減排工作進一步加強。2012全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1%。「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頒布實施。支持重點節能項目924個,建成後可形成2200多萬噸標准煤的年節能能力。

7、區域發展更趨協調。西部大開發新10年政策措施全面實施。促進西藏、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以及加快青海等四省藏區發展的各項舉措得到較好落實,新時期對口支援工作全面開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成果得到鞏固和擴大,產業結構調整和改革開放取得新的進展。

❽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經濟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

1949-1957年是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也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49-1954這一時期,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共產黨從國民黨手中接過的是一個爛攤子,國民經濟正待恢復。這一時期我國經濟明顯發展,到1954年底國民經濟根本好轉。1953-1957年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也是在探索中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經濟都明顯的向社會主義過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1958-1962年是在探索中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從中共八大開始,中共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有成功,也有像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等失誤。直到中共七千人大會上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中共才初步認識到經濟發展中的錯誤。

1963-1965年是曲折中的三年,也是建國以來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三年。這一時期,左傾錯誤在黨內泛濫,加著蘇聯的背信棄義,自然災害嚴重,我國經濟出現嚴重困難。

1966-1976年是文革十年。這一時期階級斗爭嚴重,黨內的左傾錯誤泛濫,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社會動盪,但在廣大幹部群眾的努力下,國民經濟也有所發展。

1976-2000年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這一時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過中國,計劃經濟體制變為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社會主義蓬勃發展。

其實,在史學界還有一種分法:1949-1954年是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1953-1956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57-1966是探索中前進的時期;1966-1976是文革十年;1976-今天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新時期。

閱讀全文

與後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