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統籌城鄉發展對經濟社會有哪些推動作用
統籌城鄉復發展是科制學發展觀中五個統籌(統籌區域發展;要統籌城鄉發展;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要統籌人和自然和諧發展;要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其中的一項內容。就是要更加註重農村的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堅決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B. 為什麼說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這是在科學分析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是重要思想,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大戰略。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實現城鄉經濟良性循環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前,我國城鄉之間一直未能建立起均衡增長和良性循環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機制的引入,城鄉聯系顯著增強。但是,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尚未從根本上改變,城鄉經濟仍未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目前,城鄉關系不順主要表現為城鄉差距過分懸殊。如果不統籌考慮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如果不著手從根本上改變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不僅會對擴大內需,繁榮市場,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形成制約,而且對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也將帶來負面的影響。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為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創新。隨著市場取向改革的深入,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主要農產品供給實現了由長期短期到總量基本實現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正逐步形成。但由於種種原因,三農問題的解決還遠未達到理想的程度。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綜合效益不高,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量的農村人口生活水平相當低,農村教育、醫療等基本社會事業的發展明顯滯後,工農之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還未根本扭轉。
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面臨著深層次的體制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從體制性矛盾看,由於長期受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的影響,在處理農村和城市關系問題上,仍自覺或不自覺的存在「重城輕鄉」的觀念。從結構性矛盾看,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不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逐步推進城市化,加速農村勞動力和人口向城鎮轉移,而是從體制、政策到各項管理制度上都限制農民進程就業和定居。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的中期階段,但城市化大程度卻比200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要低10.3%。我國目前人均GDP僅有1000美元,但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農產品需求制約,最基本的原因是城鎮農產品消費群體比重太小。我過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困難,最根本的障礙是城市化進程明顯滯後。農村人口非農化和城鎮化進程緩慢,農民比重過大,導致農業相對勞動生產率較低,這是三農問題的症結所在。因此,從根本上解決現階段的三農問題,不能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必須重點解決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體制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改革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城鄉分治的各種制度,減少農民,加速農村城鎮化進程,發揮城市對農村生產的幫助和帶動作用。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體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2000年底,我國已經在總體上實現了小康,但我們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和不全面的,發展也是很不平衡的小康,這主要表現在農村。農村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有3000萬左右,初步解決溫飽問題是低收入人口有6000萬左右,還有一大批基本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其溫飽的標准還很低。可見,在21世紀的頭20年,要建設一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和更全面的,以及比較均衡發展的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均在農村。把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和促進農村社會進步作為重中之重,由城鄉分治最終走向城鄉一體,協調發展,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全局性的意義。
C. 統籌城鄉發展的時代背景與戰略意義有誰比較了解
1、從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看,已具備統籌城鄉發展的現實條件。城鄉關系一般是與工業化進程密切相關的。工業化通常經過三個階段,統籌城鄉即依靠農業積累建立工業化基礎的初期階段,工農業協調發展的中期階段,以及工業支持農業發展的實現階段.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後,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主要來自非農產業,不再需要從農業吸納資本等要素。遠景設計院認為農業應獲得與工業平等發展的機會與權利,並逐步成為接受「補助」、「補償」的部門。這個階段就是二元經濟結構向一元經濟結構轉換過渡,工農、城鄉關系開始改善由城鄉分割走向城鄉協調發展的關鍵階段。有關統計指標顯示,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未來二十年,如果發展戰略和政策選擇得當,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將為解決中國「三農」問題提供難得的機遇;如果繼續將農民排斥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之外,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化和尖銳化,也會使解決「三農」問題的難度陡然增大。因此,在這一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既與這一階段我國城鄉關系的基本特徵相適應,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從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思路看,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長期以來,我國政府一直重視「三農」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提出了我們黨對待農民的基本准則:要在經濟上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要在政治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改革以來各級政府致力於農村改革和社會發展,但目前中國城鄉差距仍過分懸殊和不斷擴大,「三農」問題依然是制約中國全面建設小康、實現現代化的難題。主要原因是,過去解決「三農」問題的思路更多地注重於在農村內部考慮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這種思路的根本缺陷是割裂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與社會其他單元的有機關聯,把「三農」問題作為一個孤立的系統單獨加以研究,因而實現不了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農民與市民之間的良性轉換與互動。「三農」問題表面上看是農村問題,實際上這一問題的解決,不能單靠農村自身,必須在城市與農村的互動中逐步解決,可以說沒有城市的積極參與和支持,農民的小康難以順利實現。只有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思路,創新城鄉發展戰略,才能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加速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步伐。因此,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要用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和戰略解決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就是要在發展戰略、經濟體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的轉變:跳出「就三農論三農,就三農抓三農」、「以農言農」的傳統思路,統籌考慮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通過城鄉資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場互動、產業互補,通過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帶動農業,建立城鄉互動、良性循環、共同發展的一體化體制。統籌城鄉發展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總體思路和戰略選擇,是加快我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重大戰略舉措。
D. 聯系實際闡述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主要包括:
(1)統籌城鄉生產力布局,提高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
(2)統籌城鄉產業結構調整版;加快農權村第二第三產業發展。
(3)統籌城鄉就業;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
(4)統籌城鄉社會事業;提高農村教育;衛生和文化水平。
(5)統籌城鄉投入;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保護力度。
E. 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中央在正確把握我國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新矛盾、新挑戰、新機遇和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創新性和針對性,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從根本上解決新階段「三農」問題、全面推進農村小康建設的客觀要求。進入新世紀,我國市場化、國際化、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進程明顯加快,但農業增效難、農民增收難、農村社會進步慢的問題未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城鄉差距、工農差距、地區差距擴大趨勢尚未扭轉,其深層次原因在於城鄉二元結構沒有完全突破,城鎮化嚴重滯後,城鄉分割的政策、制度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糾正,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缺乏內在的有機聯系,致使工業發展與城市建設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動力不強,過多的勞動力滯留在農業,過多的人口滯留在農村。這種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和發展失衡狀態,造成了「三農」問題的現實困難,農村小康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大的難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必須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須突破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民論農民的思想束縛,打破城鄉分割的傳統體制,以城帶鄉,以工促農,以工業化和城市化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形成城鄉互補共促、共同發展的格局,推動農村全面小康建設。
其次,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和困難都與城鄉經濟社會結構不合理有關,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已經成為制約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最大障礙。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幅度下降,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遠遠低於城鎮居民,直接影響到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政策的實施效果,擴大內需已經成為新階段我國經濟能否持續增長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積極推進具有二三產業勞動技能的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具有經濟實力的農村人口到城鎮安居樂業,促進農村型消費向城市型消費轉變;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不斷繁榮農村經濟,提高農村購買力,啟動農村市場。因此,只有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城市建設和城市經濟的繁榮,加快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和城鎮轉移,不斷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消費水平,才能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再次,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新時期實現新跨越的客觀要求。城市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城鄉關系、工農關系越來越密切,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顯得更加緊迫,也更有條件。因此,我們必須把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的一個大戰略,進一步發揮城市化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龍頭帶動作用,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改革和結構調整,形成城市與農村相互促進、農業與工業聯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格局,走出一條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子。
F.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 ),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
G. 鎮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辦公室是什麼機構
負責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工作;
負責村鎮建設管理工作,加強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做好安全生產、防災減災工作;
負責制定並執行全鎮工業經濟、服務業經濟發展規劃。
負責制定全鎮年度招商工作計劃和活動計劃,負責組織承辦重大招商引資活動。
負責項目建設的申報、實施、審批、部分手續的辦理,項目建設的資料收集、歸類歸檔、報表報送和驗收聯系等工作。
做好統計月報、基礎台賬工作。
協助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做好企業生產進度及固定資產投入情況的跟蹤,幫扶企業爭取上級政府的相關扶持政策。
開展統計法律法規的宣傳,組織指導、綜合協調本鎮范圍內的統計工作。
督促企業做好統計、會計工作,按時上報相關數據。
組織指導本鎮的環境保護和宣傳教育工作。
了解、掌握轄區內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情況及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條件、安全管理機構、人員配置和管理狀況;
組織開展轄區內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情況的監督檢查
報告、統計轄區內安全生產傷亡事故的情況,配合調查處理生產安全事故
負責轄區內鄉村公路建設、村鎮建設、農村建房、環境保護、公共設施、場鎮環衛綠化、文明新村建設等管理和技術性服務工作
負責污水、垃圾治理和飲用水源的保護工作。
發現環境污染事件及時上報,並實施應急預案。
H.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什麼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
<div> D <div>
試題分析: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措施是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版。推進農業和農權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故本題選D項。
點評:目的措施類選擇題,首先要分清選項中哪些是策略或手段;其次手段或措施是否正確。單項選擇題中,當發現多個選項中均是正確的手段或措施時,還需判斷哪個更為直接和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