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為什麼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為什麼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發布時間:2020-12-03 15:31:36

① 為什麼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怎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同時要求在十二五期間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應該看到在我們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集中表現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以及貧富差距過大,腐敗現象叢生。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導致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加上收入分配製度的某些弊端,形成社會財富集中度過大,影響社會的公平正義;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協調,服務業明顯滯後,導致就業的結構性矛盾突出;我們的增長主要依靠資金、土地、勞動力的大量投入,科技在增長中的貢獻率偏低,導致投入大、產出小,長期處於世界產業鏈的低端;我們的增長主要靠出口帶動,進出口總額佔GDP的比重偏大,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偏低,導致國際貿易中矛盾頻發,爭端不斷;產業結構落後,導致資源能源消耗多、環境污染重,使我們的發展面臨不可持續的局面。
怎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八個方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一、從以出口導向拉動經濟發展的方式,向以內需為主導,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協調拉動的方式轉變。 二、從以資金、勞力、土地等生產要素驅動經濟發展的方式,向以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驅動的方式轉變。 三、從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向集約型的發展方式轉變。 四、從以傳統製造業為主力推動經濟發展的方式向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含高端製造業)、服務業雙引擎推動的方式轉變。 五、從城鄉二元結構的發展方式向城鄉統籌發展方式轉變。 六、從以東南沿海率先發展的方式向東、中、西部平衡發展轉變。 七、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發展方式向效率公平並重,更多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發展方式轉變。 八、從單純追求GDP增長的發展方式向「包容性增長」的發展方式轉變。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② 我國為什麼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它的基本思想是什麼

十七大明確提出了以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內容的進一步轉變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針。這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第二次歷史性轉變,其實質在於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即主要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包括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投資消費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在內的全面協調,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發展。

③ 當代我國為什麼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因為中國的每一點GDP增長都是高消耗、高耗能,要比國際同等水平高出一倍以上!而且現階段中國版企業權過於依賴外國訂單、外國需求,以人口密集、資源密集、出口淺加工、代辦等地段生產模式為主要手段。為了中國經濟能正確的發展、獨立的發展、健康綠色的發展,就必須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④ 結合材料,說明我們為什麼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能促進國自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 從總體上看,以往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質資本和勞動投入,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0%,加之我國生產技術與管理水平、產業結構層次都比較低,經濟體制不合理,導致地區間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原因,造成經濟增長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對環境污染加劇 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方式 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新特徵。
面對新形勢新變化,我們必須做出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即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十二五」改革。 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新特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⑤ 為什麼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話題一直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十四屆五中全會更是明確提出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我們希望中國經濟增長的能力能繼續保持下去,但經濟是否持續增長取決於增長的方式能否實現階段性轉變。今天我想從經濟學家的視角談一下這個話題。
經濟增長取決於什麼?
在經濟學家看來,增長應該放到更長遠的視野里去理解。可以說,經濟學家談論增長,其實是談論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能力怎樣,增長趨勢怎樣。它牽涉到人口的變動、資本的形成、教育、制度變化和開放政策等方面。
經濟學家腦子里的「增長」的含義可能和政府以及我們媒體關注的經濟增長的含義還是有區別的。大多數人常常把經濟增長理解為年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幅。在今天的各行各業里,GDP的增長都是深入人心的一件事情,我們的眼睛都關注著GDP每年增長多少。但是經濟學家理解的「增長」是一個長期現象,是指一個經濟在長期所能維持的增長。短期來講,我們關注GDP今年增長多少明年增長多少,但這不能完全反映這個國家的經濟中長期的發展趨勢。比如,我們的GDP曾經達到過14%-15%的增長率,但這沒能維持下去,最後還是回落了下來。因此,經濟學家關注的增長其實相當於我們每年實現的經濟增長的平均值。年度的增長可能是波動的,高於或者低於這個平均值,就是我們所謂的經濟「大起大落」。從平均值來看,我們發現中國這20年來的增長不過在9%左右,要到10%以上就相當困難。當然短期內可以做到這一點,但不能持續,很快會碰到約束和瓶頸,能源、電力、運輸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限制了增長的能力。這種情況在宏觀上叫做「過熱」。這就是說短期的增長不可能持續偏離長期增長能力。
所以,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第一個問題就涉及到怎麼理解增長的含義。
在經濟學家看來,增長應該放到更長遠的視野里去理解。可以說,經濟學家談論增長,其實是談論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能力怎樣,增長趨勢怎樣。它牽涉到人口的變動、資本的形成、教育、制度變化和開放政策等方面。這些都是關於增長的比較長遠的考慮。
如果增長是指長遠的產量增加能力的話,那麼歸根到底,經濟增長就是取決於一個因素———生產率。什麼叫生產率呢?簡單地說,生產率就是產出比投入增加更快的能力。經濟學家發現,前蘇聯在1958年以前經濟增長很快,但以後怎麼也上不去了。為什麼?因為增長的潛能發揮殆盡了。除了生產率之外,其他投入最終都是可以減少的。比如,今天我們中國還有40%的儲蓄率,20年以後,隨著人口老齡化,儲蓄率肯定大幅度下降。韓國1980年代以前保持35%到40%的儲蓄率,今天只不過20%左右。在經濟學家看來,一個經濟能增長到什麼程度,最終就看生產率的潛能積累了多少。通俗地講就是,當你的投入,比如投資和消費,不能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的時候,你的經濟還能不能維持一個高水平的增長?弄清楚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從投入上講,中國目前還不存在問題。我們還有大量的農村閑置勞動力,每年還有300多萬大學畢業生,在校大學生超過1000萬,這些都是增長的投入因素。但是這些因素到未來10年、20年是會發生一些變化的。因此,我們要把增長理解為一個持續性的增長,或者把增長看作潛能的時候,眼光要放到長遠,不能因為現在有那麼多土地和那麼多勞動力,每年的投資增長率都能維持在25%,而忽視未來的增長能力。這些都是變數,唯一能夠推動經濟未來發展的只能是生產率。中國現在高速發展的時候,經濟每年都維持9%以上增長的時候,生產率的變動趨勢怎麼樣,我們是不是走上了生產率潛能在不斷積累的過程呢?不能只看到實物資本的增長。
那麼,一個國家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能積累起生產率的潛能呢?經濟學家比較強調的方面是教育,當然其他的東西也都相關,但最終是教育水平的提高或者人力資本的積累能力決定未來的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講,很多人看好中國經濟的未來。因為中國擁有相當不錯的基礎教育和大學教育。重視教育也被認為是東亞經濟奇跡的一個共同因素。當然,中國與其他國家有很大區別。中國是大國,在教育潛能方面有更顯著的積累能力。新加坡再怎麼發展也不可能容納一萬所大學,可在中國,發展到像美國那樣有幾萬所沒有問題。將來中國和印度一定擁有別的經濟不具備的規模效應,中國的規模效應將成為生產率積累非常重要的源泉。
另外一個可以積累和改善生產率潛能的因素和規模有關系。經濟學家馬歇爾1890年在《經濟學原理》這本書里提到一個概念,叫「外部經濟」。什麼叫外部經濟?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經濟活動之間或者部門之間綜合配套的能力,這個能力會使中國在包括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產品方面很快地擁有競爭優勢。像華為、海爾、聯想這樣的企業就是利用了中國的產業部門之間綜合配套能力強的優勢而獲得競爭力的。包括將來搞飛機這樣的產業在中國也一定有競爭優勢。小國家搞飛機比較困難,自己生產幾樣零部件還可以,可是要綜合配套恐怕就做不起來,需要大量外包。據說波音公司有近兩萬多個零部件要在全世界購買,像美國這樣完全本土化造飛機都很困難,可是在中國很多產品幾乎都可以做到完全本土化來做。將來飛機的全部零部件都可以在中國造的時候,中國製造的飛機因為實現了這個外部經濟效應,肯定比波音的價格便宜不知多少。雖然現在這個潛能釋放的階段還沒有真正到來,但是看看中國產業現在的發展趨勢就可以想明白,中國經濟在生產率潛能的積累能力上很可能是史無前例的。

為GDP而增長的未來風險

處於追趕階段的經濟增長通常速度都比較快,但這並不表明未來還能維持這么高的增長。除非你的效率潛能的積累在這個過程里能夠跟上。否則,一旦越過了追趕階段,經濟的增長可能就會明顯回落。

大家比較熟悉的是短期經濟的發展問題,怎麼保持今年GDP比去年的相對增幅,這是我們當前地方政府工作的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會計含義的增長。為什麼呢?因為GDP實際上是指這一年裡面各個行業所創造的新的價值的總和,也就是我們說的增加值。但是統計所有行業的增加值在現實中是很困難的,通常情況下採取估演算法。比如,28大類行業在規定時間內上報增加值。增加值怎麼算呢,基本上是用總產值乘以增加值率。比如服裝這個行業,增加值可能占總產值的比重根據以往的經驗大概推算出,比如40%,60%都是人家轉移的中間產品的價值。所以,一旦我們過分關注GDP,我們就自然會去關注總產值。這一來,事實上就可以先確定GDP的增長率目標,然後倒算出行業的總產值必須實現多少才能保障GDP增長目標的實現,這就必須有多少投資項目下去才行。可是大家想一想,產值增加多少從長期來看是沒有絕對意義的,因為當年增加的產值完全可以變成日後的庫存。這就是增長目標短期化的問題。

再有,增值稅在中央和地方分享以後,刺激了地方去搞製造業,因為增值稅主要來自於製造業。做大製造業產值最方便可行的辦法就是做投融資項目,而在現階段做項目最簡便的辦法就是招商引資,項目來了就萬事大吉了。這樣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短期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範式。這樣一個發展的範式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和我們對GDP的核算方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長遠來看,這種大幹快上的發展觀如果愈演愈烈並且徹底制度化的話,很可能會冷落了我們對生產率潛能的積累,把注意力簡單地放到資本積累上去了。

現在我們談論增長方式轉變也不應該過多地批評投資太多,問題在於對投資效率的關注不夠。我們擔心的是,現在的發展模式演變成一種權力而非市場主導投資決策的體制。這樣的體制以及表現出的頑固化傾向對於市場力量、金融和企業家創業活動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需要我們特別的關注。

⑥ 為什麼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新表述的背景和原因分析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確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方針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經濟的強勁發展是依靠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資本積累所帶動的經濟增長。目前這種經濟增長,已經引發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並且給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帶來威脅。

(一)經濟社會情況

1、能源消耗過高,資源效率低下

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資源配置的不合理,使得我國的稀缺資源極不經濟地被耗費。根據新公布的普查結果,我國經濟增長能源消耗略有下降,但這並未改變當前我國能耗過高、資源效率低的總體現狀。我國2004年調整後的GDP佔世界的份額只有4.4%,而當年我國消費的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卻分別佔全世界消費總量的7.4%、31%、30%、27%、25%、40%。〔5〕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的上升期,資源約束矛盾將更加突出,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

2、環境污染嚴重,生態惡化加速

在我國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環境破壞日益嚴重。據有關方面報告,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過環境自凈能力。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由1990年的5.8億噸上升到2000年的8.16億噸;日污水排放量在1.3億噸左右,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嚴重污染。許多城市空氣污染嚴重,酸雨面積已佔全國面積的1/3;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6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38%,每年新增1.5萬平方公里;沙漠化面積達1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2%,每年新增3436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場退化,每年增加退化草原2.5萬公頃;北方河流資源開發利用率大大超過了國際警戒線(30%—40%),其中黃河、淮河、遼河達60%,海河達90%。流域生態功能嚴重失調。華北平原出現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6〕。據世界銀行1997年統計,我國僅空氣和水污染造成的損失,就相當於GDP的3%—8%。〔7〕

3、重化工業發展,就業難度加大

我國農村有超過1.5億的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到城鎮非農業中就業,城鎮每年還有1500萬以上的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因此,增加就業是關系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年來由於集中力量發展資本密集的重化工業大企業,城市建設和工業建設大量佔用耕地,每年增加成千上萬失地農民。「近幾年我國每年建設佔用耕地250萬畝到300萬畝,如果按人均一畝地攤算,就意味著每年大致有250萬到300萬的農民失去土地。」〔8〕所謂「失地農民」有相當數量的增加,這對於縮小城鄉和貧富差別、提高我國經濟的整體效率產生了消極影響。

⑦ 為什麼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及如何轉變

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同時要求在十二五期間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應該看到在我們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集中表現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以及貧富差距過大,腐敗現象叢生。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導致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加上收入分配製度的某些弊端,形成社會財富集中度過大,影響社會的公平正義;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協調,服務業明顯滯後,導致就業的結構性矛盾突出;我們的增長主要依靠資金、土地、勞動力的大量投入,科技在增長中的貢獻率偏低,導致投入大、產出小,長期處於世界產業鏈的低端;我們的增長主要靠出口帶動,進出口總額佔GDP的比重偏大,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偏低,導致國際貿易中矛盾頻發,爭端不斷;產業結構落後,導致資源能源消耗多、環境污染重,使我們的發展面臨不可持續的局面。
怎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八個方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一、從以出口導向拉動經濟發展的方式,向以內需為主導,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協調拉動的方式轉變。
二、從以資金、勞力、土地等生產要素驅動經濟發展的方式,向以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驅動的方式轉變。
三、從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向集約型的發展方式轉變。
四、從以傳統製造業為主力推動經濟發展的方式向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含高端製造業)、服務業雙引擎推動的方式轉變。
五、從城鄉二元結構的發展方式向城鄉統籌發展方式轉變。
六、從以東南沿海率先發展的方式向東、中、西部平衡發展轉變。
七、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發展方式向效率公平並重,更多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發展方式轉變。
八、從單純追求GDP增長的發展方式向「包容性增長」的發展方式轉變。

⑧ 為什麼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如何轉變(經濟問題不是政治問題)

舊的方式行得通來、走得好自、很有效,那還需要變嗎?明顯是現在的發展模式,對經濟的持續增長產生了阻礙,造成了失衡,才導致了發展方式的轉變。之前沒有變是因為之前還暫時行得通,現在不得不二次改革是經濟失靈的無奈之舉。
關於如何轉變的話題,不是新課題,是老生常談的問題。解決三農問題,解放勞動人口解放生產力,解決資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企業和產品的科技含量。。。等等
從剛剛閉幕的中yang經濟會議可以得到一些信息:
1. 寬松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繼續大手筆花錢,並根據市場情況適時調整印錢數量)

2.擴大內需佔GDP比例(減少GDP對投資的依賴)
3. 城鎮化,減少農業人口增加非農業人口
4. 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帶動行業紅利和社會紅利

⑨ 為什麼要轉變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指明了方向。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
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代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雖然十七大報告中只改了一個詞,但是內涵卻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發展不等於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一般是對產出總量而言,強調的是量的增加;經濟發展不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結構改善和質量提高,是質和量的統一。經濟發展包含經濟增長,但是經濟增長卻不一定包含經濟發展。我國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多年來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實踐表明,單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並不能保證實現科學發展,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粗放型經濟增長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把盲目地單純追求GDP量的擴張轉變到更加註重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質量上來;把「物質化」的發展轉變到「人本化」的發展,更加註重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鍵是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廣泛應用高科技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努力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產業,全面提高產業技術水平。

要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堅決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正確處理經濟增長速度與節能減排的關系,使經濟發展建立在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

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資源和環境代價。這種情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只有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堅持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切入點,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立足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發展,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線,促使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和結構優化升級帶動轉變。

我區經濟增長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兩低」問題比較突出,2005年單位GDP能耗全國最高。因此,我區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的過程中,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新型工業化,重點處理好產業轉型與加快發展的關系、加快經濟增長速度與提高發展質量的關系、追求當前利益與謀劃長遠發展的關系,決不能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努力實現由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向科學發展轉變;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由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由就工業抓工業向跳出工業發展工業轉變。從更廣視野、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把工業化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工程來抓,准確把握工業與服務業、農業之間的共生關系,工業化與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之間的依存關系,努力實現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動。在推進寧夏跨越式發展的進程中,注重追求速度與質量、結構、效益相統一,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相協調,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