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環保督察的新任務將是什麼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了《關於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總結和下一步工作考慮的報告》。會議指出,下一步,要以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改善環境質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重點,夯實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政治責任,推動環境保護督察向縱深發展。
「已有的督察問責、監管執法工作,可以看做是一個壓力測試,實現了環保與經濟雙贏。實踐證明,推行綠色發展、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對經濟壓力的影響是適宜、可行的。」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說。
B. 你如何看待國家對環保督察工作強調禁止「一刀切」
針對在環保督察過程中出現的「一刀切」問題,生態環境部指出,不分青紅皂白的「一刀切」行為不能容忍。只有對那些整改沒有希望以及拒不配合整改的污染企業才會強制關停;對於其他情況,必須以法律為依據,分類整改,實事求是,不傷害企業和老百姓的合法權益。
生態污染和環境問題是長年累月形成的,不可能一時半會兒就能解決。這就要求地方在改變過去先污染後治理錯誤觀念的同時,也不能急功近利,企圖能夠一蹴而就。
當然也必須警惕抹黑環保等其他行為的情況,比如前段時間,有人把污染企業設備上的封條撕下來,貼在自家灶台,造謠生事。這種行為將會受到嚴厲打擊。
最後,環保「一刀切」問題最後終將被消滅,而環保督察工作的常態化,也必然會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被津津樂道。
C. 為什麼要發揮中央環保督察組在環保中的作用
主要是考慮消除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中央直接出面,比較客觀,公道。
D. 中央環保督察為什麼要狠批房地產
中央環保督察組今天在向海南省反饋督察時狠批當地房地產行業對當地生態的破壞:「財政過分依賴房地產,房地產企業指到哪兒,政府規劃跟到哪兒,鼓了錢袋,毀了生態」。
8月23日,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現場檢查發現,儋州市峨蔓鎮建有大面積非法養殖場。
督察組指出,海南全省海水養殖長期無序發展,大量灘塗養殖位於瀉湖、河口等污染物不易擴散區域,甚至違規佔用自然保護區和沿海防護林。清瀾省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內魚蝦養殖面積多達760公頃,分別侵佔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面積的31.4%和20.3%。
除了海洋和岸線遭遇房地產項目侵蝕外,海南省的一些自然保護區也難逃劫難。全省1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有8個存在未經審批的旅遊項目。
文昌市將銅鼓林國家自然保護區1333公頃的陸域范圍全部劃入生態旅遊區開發范圍。2014年又將自然保護區41.3公頃現狀林地規劃為酒店用地,並侵佔5.5公頃林地開展旅遊道路建設。督察組說,在調整規劃過程中,海南省國土、林業、住建等部門把關不嚴、大開方便之門。
8月23日,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現場檢查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金聯橡膠加工分公司,發現該公司污水處理區域臭味突出,污水暫存池防滲措施不完善,群眾反映強烈。
三亞珊瑚礁國際級自然保護區2932公頃陸域面積長期未納入實際管護,人類活動頻繁的鹿回頭片區大洲島海域和小東海海域活體珊瑚蓋度急劇下降。白蝶貝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以來未納入有效管理,2013年以來,臨高縣政府在保護區內違規審批用海項目54個,辦理海水養殖證77個,截至督察時,保護區內仍存在167家海水養殖單位,白蝶貝已瀕臨滅絕。
文昌麒麟菜省級保護區作為海藻場被盲目開發,原聲麒麟菜已瀕臨滅絕。督察組指出,文昌市政府不僅疏於管理,甚至違規造海填地,建設清瀾半島、東郊椰林、海南度假村等項目,侵佔保護區174公頃。
中央環保督察組認為,海南省近年來出現的生態給大開發讓路,根源是當地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門對全省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盲目自滿,認為自然環境好是自己的工作做得好,對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矛盾與挑戰缺乏憂患意識。
可持續發展才是硬道理!
E. 中央環保督察由查企變為什麼了
從以查企業為主轉變為「查督並舉,以督政為主」。
中央環保督察的主要目標是推動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督察的對象主要是各省級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並下沉到部分地市級黨委和政府,通過督促地方黨委、政府切實落實環保主體責任,加快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推動發展方式向綠色低碳轉變。
中央環保督察強調督察結果的應用。督察結束後,重大問題要向中央報告;督察結果要向中央組織部移交移送,作為被督察對象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評價任免的重要依據。這樣的力度,直接促使地方領導幹部提高對環保的重視程度。
(5)環保督察對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中央環保督察的成就:
1、天津市靜海區水務局在接受督察組問詢及調閱資料過程中,提供虛假材料,被督察組調閱時當場發現。經查,靜海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擅自指使其分管的工作人員虛構事實,將編造的文檔歸入迎檢材料。作為行政主要負責人,靜海區水務局局長被免職。
2、老乾媽公司是貴陽的名片,也是當地財稅部門的「心頭肉」,但其油煙問題影響周邊環境,百姓屢次投訴不見整改。「老廠區是我們的發家之地,下定決心搬遷真的不容易,投入也會很大。中央環保督察組一到,明確指出問題,要求立即整改。
在市委、市政府的幫助指導下,我們相信通過技術改造和廠區搬遷,企業的發展前景會更好。」老乾媽公司有關負責人李貴山坦言。
3、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北方葯業自建廠以來被不斷投訴,異味擾民問題突出,僅中央督察期間就收到群眾舉報80餘次。督察組專門赴現場調查,結果顯示群眾反映的問題基本屬實。在督察組督辦下,企業7名相關責任人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企業整改不到位堅決不允許恢復生產。
F. 環保督察的「回頭看」釋放了什麼信號
5月30日至6月7日,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6個督察組陸續對河北、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河南等省(區)實施督察進駐,截至6月14日,被督察地區已問責630人。督察組進駐河南省開展「回頭看」期間,發現當地一家國有企業兩年來先後被當地環保部門下達整改督辦通知、停止違法行為決定等文書33份,但該企業對多次處罰無動於衷,直至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進駐,才下決心解決問題。
環保督察越往後執法越嚴,有助促使各級領導幹部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環保督察是一項重要的環境績效考核制度,通過將環境保護督察結果納入到績效考核中,進而對相關部門及領導幹部產生獎懲作用。要進一步提高環保督察在各級領導幹部政績考核中所佔的權重,強化督察檢查,對不履責、履責不到位甚至縱容污染環境的領導幹部,實行嚴格追責終身追責。環保督察越往後執法越嚴,有助促使各地主要領導幹部扛起生態環境保護主要責任人職責,做到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要案件親自督辦,組織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生態環境的有效管理和改善,不能僅憑企業或地方自律來實現,環保督察的執法壓力必須不斷加強,越來越嚴。環保督察工作還要加強與公安、檢察、法院等司法機關的合作,重拳出擊精準到位,通過按日計罰、限產停產、查封扣押、移送拘留等手段,讓污染環境責任人無利可圖無處遁形。
環保督察工作還要緊密聯系群眾,織密環境保護的天羅地網,努力做到「有報必接、違法必查,事事有結果、件件有迴音」,讓無處不在的群眾監督成為促進環保督察越來越嚴的壓力,最終轉化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藍天保衛戰的不竭動力。
來源:北京青年報
G. 環保督察不是一陣風,企業還將面臨哪些壓力
環保監督肯定不是一陣風,因為我們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是一個長效的國策,所以企業很肯定還面臨著資源環境方面的監督。
H. 中央環保督察取得哪些成效
2015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中央環保督察制度源於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深思熟慮,推出伊始就以高權威、高規格為標志。相比過去各類督察,中央環保督察背後是我國環境監管模式的重大變革:從環保部門牽頭到中央主導,代表黨中央、國務院開展環保督察;從以查企業為主轉變為「查督並舉,以督政為主」。2015年12月中央環保督察在河北省啟動試點,2016年7月和11月、2017年4月和8月分四批開展督察,實現對31個省(區、市)全覆蓋。
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副主任劉長根介紹,類似這樣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直接推動解決8萬余個;同時地方借勢借力推動解決一批多年來想解決而沒解決的環保「老大難」問題,納入整改方案的1532項突出環境問題,過半得到解決。
同時,第一輪督察中,督察組與768名省級及以上領導幹部、677名廳級領導幹部開展個別談話,對689個省級部門和單位進行走訪問詢。目前已經完成問責公開的16個省份共問責2266人,其中廳級及以上298人。通過督察問責,一批領導幹部得到警醒,環保壓力得到有效傳導。來源:人民日報
I. 中央環保督察將對首輪整改「回頭看」嗎
3月28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用了「堅持問題導向回,敢於動真碰硬答,取得顯著成效」的表述,對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予以肯定。
在開展第二輪督察前,先對首輪督察整改情況進行「回頭看」則有利於成績的鞏固。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駱建華認為,與第一輪相比,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重點可能會放在第一輪反饋問題的解決情況和解決效果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則表示:「『回頭看』的嚴厲程度不低於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已經發現的問題是否整改到位以及還有沒有新的問題出現,都會是重點。要『老賬新賬』一起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