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內戰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

內戰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03 12:07:52

『壹』 內戰沖突對國家有什麼影響

對國家層面的影響,可以涉及到領土主權,外交,政策的延續性等多個方面。回
內戰時,這個答國家很可能被外國勢力介入干涉,國家領土有可能被人家乘虛奪取。
戰爭結束,國家的經濟,社會秩序就是一灘爛攤子,要花很多精力去收拾的。
在國家外交上,很多國家的外交可能需要重新定位,重新選拔外交官,駐外使節等。
內戰結束,國力自然會比較空虛,執政體制迫切需要建立健全。
在當今科技情況下,沒有完全可以取勝的一方。另外一方總會留下一部分人,分散民間,然後成為反對派,不斷的發起恐怖襲擊等,很長一段時間,勝利者會毫無寧日可言。

當然了,這是短期的劇痛。如果勝利的一方得民心,遵循科學發展國家,就有可能在數年內恢復起來。
如果推翻的是封建統治階級,則對這個國家來說,今後很長時間都是好事情。
反之,可能就是國家民族的分裂了。

當然,內戰最大的生受害者就是普通百姓了。但這是民生層面的影響了。

『貳』 中國近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危害

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的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場侵略戰爭。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野蠻、屈辱,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社會性質的變化。在政治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後,通過不平等條約,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 。在經濟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社會矛盾的變化。隨著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三、革命任務的變化。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3年至1844年,《南京條約》規定的五處通商口岸相繼開放。英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故意曲解《虎門條約》中關於允許英國人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的條款,又以「華洋分居,避免糾紛」為誘餌,迫使上海地方官員,用告示形式,公布了《上海租地章程》。其中規定:「洋涇洪以北,李家莊以南之地,准租與英國商人,為建築房舍及居住之用。」這是外國侵略者在中國變相攫取的最早的租界。

戰後短短幾年,英國輸華商品比戰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紡織品占總值的70%以上,增加了4倍多。1845年,福州官員奏稱:洋貨「充積於廈口」。洋布、洋棉「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閩產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江蘇松江、太侖一帶是中國手工棉紡織業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而鴉片戰爭以後,由於洋布暢銷,「松太布市,銷減大半」,東南沿海一些專以紡織為業的鄉村,受到很大沖擊。盡管這種現象是局部地區的情況,但它表明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開始解體。

外國商人還從中國收購大量農、副、土、特產品。其中以絲、茶為大宗。中國絲、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國內絲、茶生產的發展。外商操縱著中國絲、茶的出口貿易,使中國絲、茶生產依賴於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需要,日益殖民地化、商品化。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也瓦解著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

『叄』 1946年國共之間內戰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國共兩黨內戰既有積極意義,中國共產黨的勝利實現了全國人民的解放,徹專底清除了大地主和買辦資本家的屬上流統治地位,人民開始當家做主。中共走向統治的舞台。同時,內戰也帶來了嚴重的歷史遺留問題,戰敗的國民黨被迫逃亡台灣島,台灣不再受大陸管理,至今台灣問題仍是令中國政府一個棘手的問題,威脅中國統一,同時給西方國家留下了牽制中國的工具

『肆』 說說蔣介石發動內戰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了哪些影響

主要是破壞了安定生產的環境,同時軍費開支加重了負擔。

『伍』 說明內戰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不因內戰而影響經濟的,中國更為嚴重。其程度遠遠超過了抗戰時期。回主要表現在:
1.外國答投資商紛紛撤出,國內有錢人不敢投資辦實業,甚至逃離。
2.很多人不敢種地,造成大批土地荒廢。
3.戰場上用了太多的青壯年男人,而這些往往是經濟發展的關鍵人力資源。
國外的內戰一般都有比較詳細的數據記載,而我國由於政治需要很多敏感的數據被篡改或隱瞞。

『陸』 戰爭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戰爭,是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斗爭。戰爭分為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正義戰爭包括:奴隸農民起義、階級解放戰爭、民族解放戰爭、反侵略戰爭、自衛戰爭等等。正義戰爭對社會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是歷史發展的火車頭。與此相反,非正義戰爭包括:爭霸戰爭、反革命戰爭、殖民戰爭、帝國主義戰爭、侵略戰爭等等,違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會的發展方向,是把人民推向災難的戰爭。擁護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這是我們對待戰爭的根本態度。
自古以來,一般戰爭都具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原始狀態的戰爭,就是為爭奪天然資源等生存條件引起的。到原始社會末期,氏族公社解體並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期,部落對部落的戰爭就已經蛻變成搶劫財富和奴隸的行為。進入奴隸社會以來的戰爭,攻城略地,掠奪資源財富和奴隸的行為日益加劇。古埃及的第四王朝,從公元前2600年起,就把對外侵略戰爭的目的放在經濟目標上,掠奪金、銅礦產和財富。英國自16世紀起推行殖民主義戰爭政策,到l9世紀侵佔了比其本國大150倍的殖民地,到處進行經濟掠奪。從鴉片戰爭起,在百餘年中,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並掠奪中國,僅兩次鴉片戰爭,就迫使清王朝割地賠款,喪失 144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等於 14個江蘇省的面積。
就戰爭與經濟的關系而言,戰爭依賴經濟,經濟為戰爭提供作戰工具和手段,是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經濟因素,是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主要包括國家的經濟體系、經濟設施、經濟實力和潛力。國家的面積大小、人口眾寡、礦藏多少、地理位置等因素,決定著國家在戰爭中發展戰爭力量、開發戰爭潛力的程度。經濟因素在戰爭中發揮作用的程度又受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的性質和進行戰爭的政治目的的影響。同時,經濟部門為戰爭服務的程度,又受國防工業體系和戰備交通體系的影響。同時,隨著軍隊、武器的發展,戰爭強度不斷提高,戰爭消耗隨之增大,使戰爭對經濟和國防經濟的依賴越來越大。在當今和未來,要打贏現代化的反侵略戰爭,必須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國防工業,才能保障戰爭的勝利。因此,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戰爭對世界經濟的破壞
除兩次世界大戰外,上世紀40年代末迄今,戰爭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不計其數。以中東為例,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和戰爭綿延不息,單是大規模的戰爭即有5次。據不完全統計,5次中東戰爭共造成10餘萬阿拉伯人傷亡,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千億美元。阿拉伯國家從此背上了沉重的軍費開支負擔,債台高築,民生凋敝,基礎設施受到嚴重破壞。譬如第三次中東戰爭後,埃及的工農業生產陷於停頓,電力和原材料供應脫節,許多工廠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蘇伊士運河被迫關閉,旅遊業不景氣,埃及兩項重要的外匯收入化為烏有。在生產下降、收入減少的同時,軍費開支卻急劇上升。作為戰勝方的以色列,日子也並不好過。約3萬以色列人在戰爭中傷亡,而長期的政治孤立和軍事對峙,使以色列一直疲於應付,苦不堪言,嚴重製約了經濟的發展。為防範阿拉伯國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著龐大的軍費開支,其國防支出在政府預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1970年至1980年間平均為36%,有些年份竟在40%以上。
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更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雙方死亡人數達60多萬人,受傷人數95萬人,比阿以5次戰爭傷亡人數的總和還高出許多倍。這場戰爭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000億美元,高額軍費開支使原本富得流油的兩伊入不敷出,國庫告急。伊拉克的戰爭費用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64%,平均每月支出5億至10億美元。伊朗軍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0%,平均每月支出近6億美元。雙方一度將摧毀對方經濟設施作為軍事行動的首選目標,油田、港口、煉油廠、輸油管、運油船等均在軍事空襲目標之列,兩國因空襲而導致上千億美元的財政損失。伊拉克戰前擁有37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戰後竟負債800億美元。兩伊停戰實乃因為雙方都無力再打下去了。1988年8月,霍梅尼宣布無條件接受聯合國要求兩伊停火的598號決議時曾說:「這是真主的意願,即使這個意願是一杯毒酒,我們也得把它喝下去。」
1991年的海灣戰爭,也是用金錢堆起來的。 不包括軍事裝備等費用,戰爭直接消耗是611億美元。伊拉克戰爭更是一種高強度戰爭,每打一天,就可能需要高達5億美元的資金。事實上,隨著現代軍事科技的飛速發展,戰爭的高投入、高消耗特徵越來越明顯。至於戰爭的消耗,資料顯示,平均每消滅一個敵人所花費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為2萬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為20萬美元,朝鮮戰爭為55萬美元,第四次中東戰爭為100萬美元,上世紀80年代的局部戰爭為180萬美元。伊拉克戰爭還沒有具體數字,但估計要高得多。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維護和平,反對戰爭,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伊拉克戰爭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伊拉克戰事爆發之前,世界經濟集中於對不確定的開戰時間、戰爭持續時間以及戰事殘酷程度的推測。然而,當人們面對戰後的伊拉克,環顧世界經濟走勢時,發現由戰爭引起的伊拉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受到嚴重創傷,全球消費不景氣,投資萎縮加重,直接影響著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交易,經濟金融風險更難預測。
美伊戰爭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遠遠大於正面的刺激作用。去年世界經濟走向復甦但增長緩慢,今年盡管國際機構預測世界經濟要比去年增長有所提高,但總的來講,世界經濟處於艱難復甦的爬坡階段。由於目前世界經濟本身存在著一些弱點,伊拉克戰爭對全球經濟復甦的威脅將變得更加嚴重。去年下半年以來世界經濟總體復甦乏力,特別是美歐日三大經濟體均處於疲軟狀態。盡管戰爭可以刺激軍火工業,但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絕對不可依靠戰爭,這與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相背離。戰爭首先破壞了世界經濟增長的環境,對包括消費投資、國際貿易、旅遊運輸等經濟活動環境產生負面消極影響。本來「9.11」事件之後,全球航空、旅遊、保險等行業處於蕭條狀態,伊拉克戰爭無疑將使這些行業雪上加霜。其中航空業蒙受損失最大,戰爭爆發當天,美國一家規模較小的航空公司夏威夷航空公司就宣布破產。當然,盡管航空業普遍不景氣,一些業務「亮點」卻依然存在。例如,戰爭給航空公司尤其是美國公司也帶來了特別生意。美國空軍空運指揮部的官員說,從去年10月到今年3月間,包括美洲航空和聯合航空在內的美國主要商業航運企業獲得了軍方價值10億美元的合同,用於向戰爭地區運送士兵、軍需供給和人道主義救援物資。
戰爭沖擊世界石油市場。中東有世界油庫之稱,原油儲量約佔世界的2/3。因該地區重要戰略地位和巨大經濟利益誘人,各大國爭相逐鹿中東。而沖突不息,動盪多變的中東局勢,幾十年來一直是攪動世界原油市場的導火線。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不久,為支持埃及,反對美國資助以色列,阿拉伯國家決定使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它們宣布實行石油減產,將產油量逐月減少5%,同時大幅提高油價,對美國禁運,並將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歸國有,大力推行石油國有化運動。這一系列措施導致油價猛漲數倍,許多依賴中東石油為原料的西方工業大國由此蒙受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觸發了二戰後最為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事實上,伊拉克問題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一直是制約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因素之一。布希政府去年表示要以武力解除伊拉克武裝以後,因擔心戰爭導致中東地區石油供應中斷和發生新的恐怖襲擊,西方國家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急劇下跌,導致股市和美元匯率節節下滑,油價大幅攀升。油價飆升首先會增加許多國家的石油進口開支,導致一些國家貿易盈餘減少,從而削弱這些國家償還債務的能力。其次,油價上升會提高企業生產成本,降低企業效益,還會抬升消費品和能源產品的價格,給一些國家維持低利率以刺激內需的經濟政策帶來壓力。 盡管幾年來美國進口中東地區石油在減少,實施「石油進口多元化」戰略,但油價上漲對美國經濟必然產生不利影響。有人認為,油價每漲10美元,美國經濟將會下降0.1個百分點,甚至達到0.5個百分點。而對歐盟來說這種影響更明顯。歐洲不同於美國,能源進口佔80%-90%,而且在成品油市場附加稅種類很多,這兩個原因會導致歐洲成品油人格漲幅更大。不同於經過新經濟轉型的歐美經濟,東亞經濟對於傳統能源的依賴程度更高,不確定因素也因此更多。美國經濟滑坡將導致消費需求下降,從而減少從亞洲國家的進口,其中包括減少對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亞洲石油凈出口國的非石油類產品的需要。
戰爭刺激軍火工業。
戰爭可以刺激軍火工業,如兩次世界大戰為美國日後的繁榮立下汗馬功勞。在海灣戰爭徹底結束後的1993年,美國軍火商拿到了價值200億美元的訂單,比戰前的1991年和1992年都翻了一番。此次對伊拉克戰爭硝煙才起,敏銳的美國軍火商已經嗅到了商機。軍事專家認為,一般來說,經過實戰考驗的武器,相對於新開發的武器,銷售量在3倍以上。而自海灣戰爭結束後,很多新型武器自研發出來後一直「待字閨中」,這次終於有機會亮相。而由於通訊的發達,美國的各種傳媒,特別是電視,將伊拉克戰場上的情況不間斷地送到世界各地觀眾面前。除了關注戰事進展,美國的電視屏幕,活脫脫地成了各種新型武器的展台。軍火商們認為,對於宣傳武器,沒有比一群英武的年輕人在戰場實地演練效果更好的了。所以美國媒體開玩笑說,美國有線新聞網(CNN)現在是美國軍火商最好的代理。但《華爾街日報》的文章說,對伊拉克的戰爭將無法像以往的軍事沖突那樣對經濟產生推動。軍事研究和開發項目已不具備過去的強大商業副效應,而戰爭的負面效應,包括消費者信心的急劇下降、股市下跌和公司不願進行投資等,遠遠超出了軍費開支所帶來的積極效應。對伊拉克戰爭的擔心已經導致美國在2002年第四季度的經濟增長率僅為0.7%。
戰爭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將造成嚴重影響。
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石油依賴進口,如果油價長期居高不下,將加重它們的進口負擔,增加生產成本,加劇通貨膨脹,降低經濟增長速度。如果戰爭導致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陷入困境,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將受到影響。而亞洲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出口,美國又正是亞洲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場。由於中東地區局勢可能出現長期不穩定,這將影響在那裡工作的大量亞洲國家勞工的就業機會及他們寄外匯回國。以菲律賓為例,在海外就業的菲律賓勞工人數約有700萬,其中140萬至150萬在中東地區。菲外勞每年70億至80億美元的匯款,不但是菲律賓外匯主要來源之一,而且也是支撐國內個人消費的一大支柱,對菲經濟發展貢獻極大。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經濟增長有其自身的規律和周期。對於經濟增長最直接的影響還是源自經濟內生因素,而不是人們對戰爭的擔心和戰爭的影響本身。就伊拉克戰爭而言,不大可能改變目前的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因為戰爭僅是影響世界經濟增長眾多因素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而已。

『柒』 內戰給中國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

那是全方位的影響了,不能想像

『捌』 1945 年國民黨發動內戰這一變化給中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中國和平、民主的環境遭到破壞,中國面臨著戰爭、專制,南京國民政府成為美國統治的工具。

閱讀全文

與內戰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