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為什麼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它的基本思想是什麼
十七大明確提出了以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內容的進一步轉變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針。這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第二次歷史性轉變,其實質在於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即主要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包括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投資消費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在內的全面協調,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發展。
『貳』 從文化生活角度,說明我國如何推進經濟發展思想創新
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能轉化為物質力量,從而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競爭力在綜合國力的較量中越來越重要
文化產業是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特殊領域,所以國家重視發展文化產業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當代中華兒女一定要肩負起弘揚中華文化的歷史重任」,這道出了國人豪邁的情感,也預示了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任務的艱巨。文化實力是國家整體實力的重要支撐,如果兩者脫節或不匹配,則我們很難贏得國際話語權、主動權,已經擁有的經濟實力也會受到削弱,進一步的發展會受到制約。長期看,中國經濟參與世界一體化的進程就會變成「蹩腳的旅行」,人民的尊嚴和自豪感也將打一個折扣。這正是我們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原因。可以說,發展文化產業是我們參與全球競爭的又一個戰場。
按照中央部署,有關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正在加快出台:財政方面,中央和地方財政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文化產業稅收減免政策相繼頒布。金融方面,證監會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發行上市,鼓勵文化類上市公司進行並購重組,穩步擴大文化企業債券市場融資水平,推動完善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的配套制度;銀監會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推進適應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信貸管理制度創新,推動適應文化產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創新;保監會公布了首批11個保險業支持文化產業的試點險種。
為支持文化產業「走出去」,各部門還採取部際協調的方式,完善財稅、金融、外匯和通關等配套政策,拓展對外文化貿易網路,積極擴大文化企業的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可以說,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發展已經邁出積極有力的腳步。
這里要強調的是,文化體制改革是「兩手抓」、「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一方面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兩者,又都統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總目標之下。
現實看,無論從文化傳播的內容、渠道、技術哪一個方面衡量,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會有交叉。從文化的公益性來看,走向市場的文化產業也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就是說,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要相得益彰,相互促進。也要避免文化產業搞一窩蜂和GDP崇拜,務求扎扎實實,穩妥推進。
當然,要構建文化發展促進體系包含多個方面。除了形成政府行政合力之外,還要認真細致梳理相關文化政策,及時進行政策修正才能實現文化繁榮的效果,同時要發揮行業協會對文化產業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另外,還要積極發揮文化活躍骨幹人才的帶動作用,豐富文化樣式的多樣性。
『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指導思想發生了怎麼樣的變化
樓主的問題提的非常好,體現了歷史的縱深發展和市場經濟的演進過程,其道路相當曲折,但總體呈上升趨勢,體現了小平同志的「摸著石頭過河」論斷。
//////////////////////////////////////////////////////////////////////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確切來說,是以1978年那個特別的會議為起點逐步開展起來的。最初的中國經濟,絕對主體還是計劃經濟,市場的成分不能說沒有,但是絕對是非常次要的,是不成體制的,隨時可以被計劃手段所扼殺。所以在這樣一個計劃經濟的全國經濟基礎上,不可能一下子就全盤改造,達到充分的市場經濟程度,從1978年到2008年,造成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繁榮,我們走過了整整30年!
//////////////////////////////////////////////////////////////////////
這個市場化的演進過程,具體來碩,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啟動了農村改革的新進程,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和成功,增添了改革的決心和信心;1979年中央設立了4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廈門,汕頭,為大規模市場經濟改革積累經驗和進行必要的鋪墊。
2.80年代初制定的「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總原則。
十2大報告指出:「我國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有計劃的生產和流通,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同時,允 許對於部分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不作計劃,由市場來調節,也就是說,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由國家統一計劃劃出一定的范圍,由價值規律自發地起調節作用。這一部分是有計劃生產和流通的補充,是從屬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有益的。國家通過經濟計劃的綜合平衡和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保證國民經濟按比例地協調發展。」
3.1992年的十4大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整個改革開放指明了新的方向。D小平的「南方談話」和D的十四大,把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對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它已不再是傳統的計劃經濟,而是市場經濟了,具有市場經濟的基本屬性。
這個決斷明確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這個指導思想的基本要求:
(1)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2)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3)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長期共同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的一條根本原則;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4.十五大提出的了新的經濟改革指導思想:
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
5.十六大仍然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但更加強調對國有企業的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時繼續放寬民營資本的市場准入,同時出台法律保護私人資本和財產安全。
/////////////////////////////////////////////////////////////////////
總體看來,這個演進過程也就是市場化的過程。從最開始只把市場經濟當作輔助手段,到後來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市場為基本手段輔以必要的宏觀調控,再到國有企業改革,抓大放小,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和放寬民營資本參與多個領域,同時保障私人財產安全。。。。。。
這個過程,一個很清晰的脈絡,就是在保障國有企業的控制力的前提下,引導和鼓勵民營資本創造財富,繁榮市場經濟。
『肆』 什麼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提出的具體工作和思想
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提出來的具體工作和思想,應該是包括很多的,比如說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注重解決就業問題,搞好分配,注重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等等。
『伍』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想是什麼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極為重要的時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版會目標的決勝階權段。科學確定這個時期的指導思想,描繪好這個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藍圖,對於團結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陸』 歷史上黨中央關於我國經濟發展思想的調整有
七屆二中全會將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
十一屆二中全會將工作重心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柒』 制定我國正確經濟發展戰略的思想理論基礎
1、基本國情。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必須從本國與經濟社會密切相關的各種基本情況出發,使戰略目標的確定,發展途徑的選擇符合客觀條件、立足本國實際。
2、客觀規律。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必須符合客觀規律的要求,經濟規律是社會經濟現象及其運動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因此,制定經濟發展戰略,要善於學習和總結實踐經驗,從經濟實踐中找出經濟發展的規律性,作出科學的決策。
3、國際環境。國際政治和經濟的形勢及條件,對國內經濟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當今世界,生產國際化加強,國際經濟關系日趨密切。國際環境包括國際貿易關系、國際金融資本轉移、技術轉讓和商品貿易、國際勞力市場、國際經濟結構等方面的內容。
『捌』 我國古代經濟思想匯總
提問
網路知道
中國古代各朝經濟思想
我來答
1條回答
zgrbkr
來自文化藝術類芝麻團 2016-09-21
一、奴隸社會:
夏、商、西周(前2010年至前771年
政治:
1、夏、西周的建立
2、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3、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特點。
經濟:
1、農業:耒耜助耕、青銅農具二個發展階段.井田制。
2、手工業:官營手工業 商周青銅冶鑄繁榮(司母戊鼎);
3、商業:商朝人以善於經商著稱。
文化:
文藝:原始歌舞為後世戲曲起源;原始繪畫;
商代甲骨文表明漢字已具有完整的體系。
二、過渡時期:
春秋戰國(前770年至前221年)
政治:
1.春秋改革:魯國「初稅畝」、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
2.戰國變法:魏國李悝、楚國吳起、秦國商鞅,封建制度得以確立,中央集權制開始形成。
經濟:
1.農業:鐵犁牛耕;水利;土地私有制確立;小農經濟;
2.手工業: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3.商業:打破官府控制,涌現大商人;主要諸侯國都城成為繁華商業城市。
文化:
1.思想:百家爭鳴;孔、孟、荀與儒家思想形成。
2.文化:《詩經》;《離騷》;戰國繪畫成熟;司南。
三、秦漢(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
1、秦始皇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皇帝制、中央官制、郡縣制);中央集權 制度的影響。
2、漢初郡國並行。
3、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經濟:
1、農業:耦犂、犁壁、代田法;農學
2、手工業:東漢瓷器成熟,出現青瓷;絲路開通。
3、商業:重農抑商,但商業也有所發展
文化:
1、思想:秦始皇焚書坑儒;西漢董仲舒新儒學的主張;漢武帝使儒學成為正統的措施。 2、文藝:秦統一文字,篆、隸通行;漢賦。
3、科學:造紙術的成熟、數學體系的形成、醫學的發展、農學
四、魏晉南北朝(3世紀至6世紀晚期)
政治: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
經濟:
1.農業:北方恢復,江南開發;翻車
2.手工業:北朝白瓷,南北朝灌鋼法;
文化:
1.思想:佛教的興起及其對儒學的影響;
2.科學技術:《齊民要術》
3.文藝:王羲之《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真正意義中國畫形成。實在寫不下了....
『玖』 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思想與戰略部署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關系中華名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
『拾』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20世紀末,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有了什麼新發展
實質是拜金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