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經濟因素對當代世界政治的影響
經濟因素和文化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
冷戰時期在國際關系中軍事因素佔有突出地位,而現在經濟技術因素佔有突出地位,在國際關系中起著顯著的作用。人們從冷戰中吸取了教訓,意識到僅憑軍事力量並不足以壓倒對方,軍事力量的強大必須有足夠的經濟技術力量做基礎。否則,軍事負擔超過經濟可能承受的限度,就會造成國力的削弱,甚至導致社會的動盪與解體。
冷戰結束後,各國都把發展科技經濟放在首位,把發展對外經貿關系和科技合作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以地緣、民族、宗教關系為紐帶,積極開展經濟交流與合作,尋求和開辟經濟貿易關系的途徑。發展經濟貿易關系成為各國對外關系中的重要目標和實質內容之一。在國際關系中,政治與經濟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經濟上的矛盾與爭奪,控制與反控制,制裁與反制裁成為國際斗爭的重要形式。
同時,文化因素在世界政治中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它主要表現在: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各國間的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增多,以及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導致全球文化融合的發展趨勢明顯加快;另一方面,文化因素,取代以往的意識形態成為影響現代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近十餘年來,世界上的許多沖突往往帶有宗教、文化和民族的色彩。發展中國家的弱勢文化對西方強勢文化的反彈,出現民族主義情緒上升和原教旨主義復興。某些發達國家也出現「保衛文化純潔性」的要求。這種社會文化因素在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當前國際形勢總體緩和與局部緊張的特徵。
Ⅱ 影響當代世界政治的因素
影響當代世界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
Ⅲ 怎樣理解絲綢之路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
從中國歷史的發展來看,漢代開辟的這條絲綢之路時而因為政治對立、民族矛盾乃至戰爭而一度中斷。文明的發展,勢力的擴張,商業民族的活躍, 和草原游牧民族與農耕定居民族的依存關系,使得東西方的精神與物質的文化交往兩千多年來從未斷絕。
東漢末年,中原戰亂頻仍,秩序混亂。作為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敦煌,甚至二十多年沒有太守,當地豪強大姓雄張,兼並土地,使小民無立錐之地,前來貿易的西域商胡也備受欺詐。227—233年間,倉慈出任敦煌太守,有力地抑制了豪強的兼並和勒索,為西域商人前往內地買賣提供種種方便,也使得敦煌成為漢族與西域各族民眾交往貿易的一個國際都會。1907年,英國考古學者斯坦因在敦煌西北長城烽燧下,發現了一組用中亞粟特民族的文字所寫的粟特文信件,這是在涼州(武威)的粟特商人寫給家鄉撒馬爾干(Samarkand,在今烏茲別克)貴人的書信,不知什麼原因而埋藏在敦煌長城腳下。信中談到,這些以涼州為大本營的粟特商團,活動的范圍東到洛陽,西到敦煌,經營中國絲綢等商品的長途販賣。這組書信寫於西晉末年(312年前後),它們真切地反映了當時絲綢之路上的商品交易活動。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天下大亂,不少大族和有文化的士人紛紛遷居河西以避戰亂,促使中西交往的孔道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五涼王朝的先後建立,也集聚了大批人才。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大量士人的存在,為本地區接受外來文化提供了知識的基礎,也為向中原輸送外來文化提供了方便。而且,不論是東晉五胡十六國,還是後來的南北朝,都不斷有東往西去的使者旅行在絲綢之路上。比如,310年,天竺(印度)僧人佛圖澄至洛陽; 399年,東晉僧人法顯等西行取經; 437年,北魏遣董琬、高明等出使西域諸國; 468年,北魏遣使韓羊皮出使波斯,與波斯使俱還; 518年,宋雲與惠生自洛陽出發,西行取經; 530年, 波斯國遣使南朝; 此外,還有大量沒有留下名字和事跡的使者往來於東西各國。 隋朝統一南北,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全盛時期。隋煬帝時,讓黃門侍郎裴矩往來於張掖、敦煌之間,通過西域商胡,聯絡各國首領。從今天保存的裴矩撰寫的《西域圖記序》中, 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絲綢之路通向東羅馬、波斯、印度的情況。
進入唐代,民族的進一步融合,疆域的更廣闊開拓,政治制度與思想文化的整合,使得唐王朝凝聚了極大的力量,生產發展,商業繁榮,文化昌盛,並以博大的胸懷,大量接受外來文化,使之融會到中國文化的整體當中。從唐太宗到武則天,唐朝的勢力不僅直接牢固控制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諸王國,而且成為天山以北、蔥嶺以西廣大區域內各個王國的宗主國,中西往來更加暢通無阻,當時的文化交流也呈現出令人眼花繚亂的景象。西方的珍禽異獸、珠寶香料、玻璃器皿、金銀貨幣紛紛傳來,中亞、西亞的穿著、飲食等生活方式,音樂、舞蹈等文化娛樂活動都源源進入中原,佛教進一步盛行的同時,祆教、摩尼教、景教以及新興的伊斯蘭教都在此時正式傳入中國內地,唐朝的兩京長安和洛陽以及絲綢之路上的一些大城市如涼州,都紛紛呈現出國際都市的風貌。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藉助唐朝強大的政治力量,中原文明也傳入西方,深淺不等地影響了西方各國。
公元十世紀中葉以後,宋王朝先後與北方的遼、西夏、金處於敵對的形勢中,影響了陸上絲綢之路的中西交往。南宋建都於東南的杭州,加之中國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海上絲綢之路更加繁盛起來。相對來講,陸上絲綢之路要比從前有所衰落,但在某些特定的時間里也被頻繁地利用,如馬可波羅來華前後的蒙元時代。
通過絲綢之路的東西方文化交流 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維持,對中西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絲綢之路上,也流傳著許多東西方文化交往的佳話和傳說。說到絲綢之路,人們自然首先會想到中國絲綢的西傳。早在張騫通西域之前,絲綢就已經大量轉運到了西方世界。在古代羅馬,絲綢制的服裝成為當時貴族們的高雅時髦裝束。因為來自遙遠的東方,所以造價昂貴,羅馬為了進口絲綢,流失了大量黃金。我們今天在雅典衛城巴台農神廟的女神像身上,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館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臘羅馬時代的人們所穿著的絲綢服裝,輕柔飄逸,露體動人。絲綢服裝的追求已經到了奢侈浪費和傷風敗俗的地步,使得羅馬元老院多次下令,禁止穿用絲織服裝, 但並沒有起多大作用。
羅馬帝國的古典作家們把產絲之國稱之為「賽里斯」(Seres)。公元一世紀的博物學家老普林尼(Gais Pliny the Elder,23—79)在《博物志》中說:「(賽里斯)林中產絲,馳名宇內。絲生於樹葉上,取出,濕之以水,理之成絲。後織成錦綉文綺,販運到羅馬。富豪貴族之婦女,裁成衣服,光輝奪目。」賽里斯就是中國,這是當時絲綢遠銷羅馬的真實寫照。 老普林尼和以後相當一段時間里的西方學者,並不清楚絲綢是如何織成的。中國的養蠶和繅絲的技術是很晚才傳到西方的。唐朝初年西行取經的僧人玄奘,在公元644年回國途經於闐(今和田)時,聽到一則傳說,在現存的有關於闐佛教史的藏文文獻中也有大同小異的記載。這個故事的主要情節是講於闐王曾娶東國(一本作中國)女為王後,暗中要求對方將蠶種帶來。新娘下嫁時,偷偷把桑蠶種子藏在帽絮中,騙過了關防,把養蠶制絲的方法傳到了於闐。從此以後,於闐「桑樹連蔭」,可以自製絲綢了。於闐國王為此特別建立了麻射僧伽藍, 以為紀念。近代考古學者曾在和田東北沙漠深處的丹丹烏里克遺址,發現一塊八世紀的木板畫,上面描繪著一位中國公主帶著一頂大帽子,一個侍女正用手指著它。研究者都認為,這里所畫的正是那位傳播養蠶制絲方法的絲綢女神。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盆地的古墓中,發掘出大批高昌國時代(502-640)的漢文文書,證明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各綠洲王國生產的絲織品情況。 至於更遠的西方世界,是遲到六世紀東羅馬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the Great,483—565年在位)時,才由印度人(一說波斯人)從塔里木盆地的西域王國那裡,用空竹杖偷運走蠶種的。 物質文化的交流總是雙向的,中國奉獻給西方世界以精美實用的絲綢,歐亞各國人民也同樣回報了各種中國的需求品。
Ⅳ 冷戰結束後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影響增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經濟來是政治的基礎源。經濟決定政治。)
冷戰格局結束後,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世界各地的聯系加強,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形成與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的發展,對政治的作用十分重要。例如:經濟的發展會穩定社會,維護統治階級和人民的利益。利比亞事件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如果卡扎菲發展利比亞的經濟,就會提高利比亞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就不會推翻他的政權了。
Ⅳ 如何理解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長34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也就是說經濟決定政治。 第一,科技和經濟因素是影響世界格局變化的決定性因素。這里有兩層含義:其一,在經濟與科技的迅猛發展中,國際力量對比此消彼長,綜合國力競爭激烈。在當今世界,已沒有哪一種力量能夠全方位占據絕對優勢,隨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反對構築單極世界的各種力量共同推動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發展。其二,世界經濟的多極化必然推動世界政治的多極化。世界經濟的多極化作為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產物出現於冷戰時期,從而對兩極世界政治格局形成強有力的沖擊。冷戰後,隨著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影響力的大,以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迅速發展,「多極化趨勢在全球或地區范圍內,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的發展 第二,經濟全球化進程使單極世界構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全球化使各國、各地區經濟相互依存程度不斷加深,由此而形成的相互影響、制約也大大增強,這對超級大國以實力和強權推進單極進程無疑會起到牽製作用。同時,由全球化帶來的許多全球性問題也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單獨處理的,必須通過各國間的廣泛合作才能妥善解決。這在客觀上推動了更多國家在國際事務中作用的發揮和地位的展現,有利於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政治是經濟的延伸。經濟因素在任何方面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任何,組織,個人在對某一事件加以權衡和考量的適合,都會把經濟因素放到首要地位。美國金融危機產生的深刻根源是什麼?為什麼美國金融危機會席捲全球?簡述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 本次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 1、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過於依賴美國經濟的發展,也就是所謂的以美元為霸主地位的國際金融秩序不合理2、世界經濟發展速度過快導致稀缺資源短缺帶來的物價飛漲; 3、長期以來在美國帶領下錯誤的擴張性的貨幣政策; 4、美國次級貸款危機只是導火索而已。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針對金融危機的經濟萎縮,失業增加等負面影響,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應該說這些政策措施與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失業、國際收支4方面的國家宏觀經濟目的都相關,都會正面影響:
Ⅵ 怎樣理解絲綢之路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
1、絲綢之路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專要道路。
2、絲綢之屬路的暢通繁榮,進一步促進了東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對以後相互的社會和民族意識形態發展,產生了很多積極、深遠的影響。
3、使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
Ⅶ 冷戰結束後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影響增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冷戰結束後,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影響增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科技革命內、經濟發展直接容關繫到各國綜合國力的強弱和升降,從而影響到世界政治的發展 ;
②加快經濟發展成為各國的首要目標,這一目標實現的結果往往導致政府的更迭,從而對世界政治發展產生影響 ;
③經濟利益成為各國關系發展的主導因素 ;
④經濟全球化是各國關系發展的主導因素 ;
⑤ 經濟安全成為一國安全的核心和基礎。
Ⅷ 如何認識文化因素對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
一、大國博弈,一刻都沒停止過的經濟戰爭當今世界,經濟戰爭已取代軍事戰爭,成為一個國家奪取財富和利益的主要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影響下,不斷擴大的經濟市場為經濟戰爭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和環境。也可以說,「地球村時代」的來臨,不僅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是改變了國與國之間博弈的方式。倘若說核武器能夠摧毀一、兩座城市,那麼隱蔽經濟戰的威力則足以令一個國家的整個工業乃至金融體系陷入癱瘓狀態,摧毀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蘇聯戰敗造成的社會災難惡果,頻繁爆發的金融風暴橫掃世界各地,東南亞家債務纏身廉價變賣工廠,戈爾巴喬夫損失了全部私人財產,顯示了其隱蔽經濟戰爭的巨大威力。當前,隱蔽經濟戰爭較軍事攻擊,更具威脅性,不僅威脅到國家安危和經濟命脈,還直接威脅到普通人的切身利益,包括就業、工資、存款、股票等等經濟戰爭隨時隨地都在進行,掠奪與反掠奪,制衡與反制衡,顛覆與反顛覆,這一切都在悄無聲息但卻驚心動魄地上演。而且,每當大規模的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這種經濟戰爭進行得更為猛烈和殘酷。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是弱肉強食的戰場,危機過後,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無論對哪個國家都是如此。戰爭已始,卻不見硝煙彌漫。二、掠奪與反掠奪,透視經濟戰爭的內幕創造財富和分配財富是人類面臨的永恆命題。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不斷地創造財富。創造出財富後,就不得不面臨如何分配等問題。人類的財富通常是通過社會分工和公平交換來實現流轉和分配。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市場和市場價格。市場價格的漲跌,決定了人們所擁有財富的增值和貶值。而影響市場價格的因素非常復雜,市場價格常常被人為地操縱,這樣,經濟戰爭必然發生,財富必然成為掠奪與反掠奪的對象。以前,經濟戰爭通過實物貿易來進行。而今,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虛擬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戰爭以更隱蔽的方式進行著:貿易戰、貨幣戰、匯率戰、貿易保護主義.人們的財富在不知不覺中被洗劫一空。三、經濟戰爭,大國博弈的「核武器」21世紀,經濟戰爭已經成為國家博弈的最重要方式,其實質就是全球范圍內財富的掠奪與反掠奪。這種掠奪的過程,雖然看不見硝煙,也沒有血流成河,但是比常規軍事戰爭更加可怕。當今世界的局勢,因為有核武器的威懾,想爆發像「一戰」與「二戰」這樣的世界戰爭的概率相對較小,因為大國都投鼠忌器,一旦發生世界性的大戰,可能毀滅整個地球,這對於人類來說是個無法承受的災難。但是,經濟戰爭已經替代了常規的軍事戰爭,成為了大國之間博弈的重要手段,成為大國制勝的另一種「核武器」。在經歷了東南亞金融風暴之後,沒有人會比亞洲人對「金融戰」有更深刻的印象。不,豈止是印象,簡直是錐心刺骨:一場由國際游資擁有者們處心積慮發起的金融偷襲戰,竟把一個接一個不久前還被世人譽為「小龍」、「小虎」的國家掀翻在地,曾令整個西方艷羨不已的經濟繁榮,一夜間秋風落葉般地蕭條了。僅一個回合下來,便不止一個國家的經濟向後倒退了10年。經濟戰線的失守,更使社會政治秩序幾近崩潰。此起彼伏的騷亂造成的傷亡簡直不亞於一場局部戰爭,而對社會機體的傷害程度甚至比局部戰爭還要嚴重。這是那些非國家組織用非軍事手段向主權國家打響的第一場非武力戰爭。由此,金融戰作為雖不流血但同樣具有巨大破壞力的非軍事戰爭形態,正式登上了曾被軍人和武器、流血和死亡一統天下數千年的戰爭舞台。與歷史上貧窮弱小的國家無力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情況完全不同的是,前蘇聯擁有著強大到讓美國寢食難安的軍事力量,在軍事實力仍然相當強大的狀態下,整個國家遭受到外部勢力如此瘋狂與徹底的洗劫,這在人類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經濟戰爭所展現出的巨大破壞力,絲毫不亞於蘇聯整個衛國戰爭的損失程度,所不同的是,衛國戰爭的巨大代價換來的是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而經濟戰爭的慘敗,導致了國家解體和經濟長期衰敗。戰爭對蘇聯的破壞僅僅持續了4年,而經濟崩潰所造成的社會經濟的災難已經接近16年。由此可見,經濟戰爭猛於虎,雖然它沒有硝煙,但已然成為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一個國家要想成為真正的強者,就必須看透經濟戰爭內幕,善於運用經濟原理打贏經濟戰爭。四、「骯臟的手」,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為經濟戰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一個國家必須認真對待全球化帶來的巨大風險,必須審時度勢,時時權衡自己的行為和政策,以避免全球化帶來的巨額財富損失。人類面臨著的永恆命題是:其一如何創造財富,其二如何分配財富。在解答這兩個命題的過程中,最經典的理論當屬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Smith)的「看不見的手」。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了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其核心的論述是一隻「看不見的手」。他認為,只要每一個人都是理性的,並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那麼不需要有人來管理,將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來進行調控,經濟運行由此可自動達到最佳狀態。這只「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經濟運行規律。一般情況下,這只「看不見的手」能維持市場的健康運行,推動經濟不斷發展,實現財富的正常流動。可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這只「看不見的手」完全有可能變成一隻「骯臟的手」,成為攫取他人財富之手。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這只手就更容易變得更臟。許多人天真地以為,只要積極參與了全球化,就理應分享國際協作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收益。但這里想要告訴大家的是,錢幣有兩面,劍鋒為雙刃:一個國家必須認真對待全球化所帶來的巨大風險,必須審視度勢,時時權衡自己的行為和政策,否則全球化帶來的也可能是巨額財富損失。尤其當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在從實物經濟向虛擬經濟過渡,並且虛擬經濟異常繁榮甚至居主導地位的時候,更是如此。現在,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市場化不僅體現在實物產品市場上,更重要的是還體現在金融領域。隨著世界各國金融領域的逐漸開放,加快實行自由化、深化以及金融產品的不斷衍生,各國的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股票市場、貨幣市場等已經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巨大交易網路。在這個網路作用下,全球金融產品的交易額遙遙領先於實物產品的交易額。在這個全球性網路中,金融產品的交易是全天候的。相對實物產品而言,金融產品的數量是非常少的,然而它聚集了幾十倍於實物產品交易量的資金,而且金融產品的交易極其迅速,成本極其低廉。金融市場中「看不見的手」更有可能成為「骯臟的手」。1992年,國際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對英鎊發起攻擊,結果,英國損失慘重,而他本人卻收獲了10億多美元。1997年,他沖擊東南亞金融市場之後,那些國家人民積累的財富被洗劫一空,經濟一夜之間回到了起飛前。還有美國,利用美元的霸主地位,貶值貨幣,轉嫁危機,奪取他國利益。20世紀70~80年代拉美債務危機,就這樣,「華盛頓共識」被創造出來了。即通過自由化、市場化、私有化的手段對拉美國家的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迫使這些國家不斷開放產品和資本市場,放鬆管制,大力推進私有化進程。在私有化進程中,債權轉股權的方法被廣泛用來解決債務危機,從而保證了發達國家的債權利。軍事攻擊最多摧毀建築設施消滅人體,以大國的疆域之廣,常規戰爭對經濟命脈的摧毀不是毀滅性的。而金融戰爭的隱蔽性和無戰例借鑒無實戰演練的殘酷性,對國家防務是一個巨大挑戰。一旦整個國家的經濟秩序遭到金融戰打擊,會迅即造成國內局勢動盪,由「外患」引發「內亂」。內亂和外患交織在一起,後果將不堪設想。經濟戰自古就是敵對國家利用經濟手段「和平」地削弱甚至搞垮他國經濟實力的一種不流血的戰爭方式。經濟戰的「和平」手段並不排斥其成為流血的軍事戰爭的補充手段,並已經上升至戰略層面。
Ⅸ 為什麼在當今世界政治中,經濟因素對於世界政治的影響會不斷增大
其一,科技復革命、經濟發展制直接導致各國綜合國力的強弱和升降,導致南北貧福差距的加大,矛盾激化,從而影響世界政治的發展。
其二,世界政治的發展、國際事務的處理,說到底是各國綜合國力的較量。
其三,加快經濟發展成為各國的首要目標,這一目標能否實現,往往決定政府的更迭,從而對國際政治發展產生影響。
其四,經濟全球化對於世界政治產生重要影響。首先,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各地區聯系更為密切,各國加強聯系,有利於國際形勢的緩和;其次,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爭奪資源的斗爭加劇,甚至導致地區的政治和軍事沖突。
其五,國家的經濟利益成為國家關系發展主導因素,制約著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抗,使國家關系發展不致脫離和平與發展的軌道。
Ⅹ 當今世界,什麼因素影響世界經濟政治格局
多極化相對政治格局而言全球一體化金融危機和科技進步都會對國家發展和地位產生影響所以選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