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航空經濟的前提
發展航空經濟的核心在於「航空」二字,如何提高客運和貨郵的吞吐量是關鍵。圍繞著「客」和「貨」,需要思考我們將要運輸什麼樣的人和貨物?人和貨物因何而來又因何而去?人和貨物將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就涉及到航權、航線、機場吞吐能力、機場集散能力、區域核心吸引物和區域比較優勢等一系列基礎條件,這些是發展航空都市區的一切先決條件和基石。對於一座機場而言,每項基礎條件的發展並成熟都是重大考驗。我們還必須認識到一個事實:發展航空經濟並不具有普適性。不能認為每個擁有機場的城市或區域都有發展航空經濟的可能,只有那些在區域中具有重要區位優勢或緊鄰大型城市的機場,才可能通過合理的規劃和有序的建設發展由理想變現實。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只有當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時,才會圍繞機場出現臨空指向性經濟這一特殊的經濟模式。當機場所在區域的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時,才能保證這一經濟模式健康、穩定發展。從全球航空都市發展來看,大型、綜合型航空都市基本位於全球性的都市經濟圈和發達城市。發達的經濟圈和城市具有龐大的製造業基礎,機場周邊能夠較易形成高科技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尤其是具有臨空指向性的產業集聚。這種強大的區域背景也是跨國企業、高端產業和高素質人才入駐的首選要素,是發展航空經濟的重要支撐.
② 機場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影響有哪些
航空運輸是全球最重要的產業之一。而航空業的發展及其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的提高,也是現代社會進步的重要內容。正是航空運輸業,為我們提供了世界范圍的運輸網路,使全球范圍的商務和旅行成為可能。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中,航空運輸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自從1949年第一架噴氣式客機開航以來,全球商業航空運輸量已經增長了70倍。這種增長是任何一種其它的運輸方式都無法相比的,同時也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航空服務需求促進了航空運輸對全球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帶來了世界范圍內數百萬的航空乘客量和數十億美元的商業銷售額。 多年來,世界航空業的需求穩步增長。乘客數量在過去的10年內增長了45%,比20世紀80年代中期翻了兩番。貨運交通的增長更快,噸公里數在過去10年內增長了80%,比80年代中期提高了3倍。這種快速增長的驅動因素很多。首先,隨著GDP的增長,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商業與休閑出遊的機會增多。其次,航空業效益的提高和逐漸增加的競爭,使全球航空費用比20世紀70年代中期降低了40%(可比價)。第三,全球化推動了空間相互作用和國際貿易,增加了長途旅行和在國外政策和社會環境優越的地區進行商務活動的頻率。最後,70年代源自美國,並在80年代逐步被歐盟及其它地區所採納的放鬆管制政策,使得航空業得以迅速擴張、重組以及實現航線網路結構最優化,這極大提高了航空業的承運規模,並降低了航空飛行的費用,因而促進了乘客數量的持續增長。根據航空運輸組織(ATAG)[1]的研究,2004年航空系統輸送近20億的定期航班乘客,3800×10t的貨物,以及40%(按照貨物價值)的區域間貨物出口量,和大約40%的國際旅行。航空運輸業在世界范圍內帶來了總計2900萬個就業,和大約29600億美元的全球經濟影響,相當於全世界GDP的8%。 很久以來,人們都認為運輸對經濟發展有強大的積極影響,運輸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可以是間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例如,便捷的交通網路可以降低運輸成本,擴大服務市場,還可以在廣闊的活動范圍內形成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集聚經濟式的節約。更間接的實例還包括交通設施建設所誘發的其它行業的就業機會,以及建設中的自然資源投入和勞動需求所引發的乘數效應。 航空服務水平和航空網路的組織對於城市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與日俱增。Bell和Feitelson指出,在每一個城市體系中,高效的交通網路都有兩個最基本的效果——使商品和服務的流通更加便捷;使勞動者的流動更及時,更有效。這對於需要頻繁交流和直接接觸的現代生產和生活來說至關重要。盡管近代技術革命減少了某些領域直面接觸的需要,許多經濟部門之間依然嚴重的依賴於他們和同行、供應商、顧客等的直接接觸。Nooteboom認為便捷的交通可以最大限度地縮短空間、認知和文化距離,從而成為知識交換的關鍵。對於管理和輔助人員(administrative and auxiliaryemployees)來說,由於涉及到各個層次的溝通,合作研究以及開發領域的工作,尤其需要面對面的頻繁交流,因而高效的交通網路就愈加重要,相應的,這部分從業人員的乘機率大大高於其它產業。Button和Taylor的研究指出,從事信息業,生物科技,電子業以及管理的新經濟部門,員工的乘機率是傳統產業雇員的1.6倍。 在現代經濟活動的地理分布和運作模式的諸多決定因素中,「接近空港」而帶來的可達性越來越關鍵。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更好地理解航空運輸系統的性質,以及航空運輸和機場在城市集聚區的作用。這篇文章集中探討航空機場的經濟作用。筆者將通過分析主要機場,特別是大型樞紐機場的優勢,以及這種機場所在城市和地區所獲得經濟利益,著重探討機場相關活動和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 1 航空樞紐對城市和區域經濟的影響 如今,航空樞紐已經基本擁有現代城市所擁有的一切功能和物質性基礎設施,和地方社區一起承擔許多職責,包括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務的職能。一個機場可能有上百個承租人,從事一系列的航空事業或商業活動,為機場和地方創造可觀的收入。機場年度預算可能達到上千萬、上億美元,投資計劃可能達到數百萬、數十億,或者更多。即使是一個中型的商業機場,候機樓群、通用航空設施和機場輔助支撐設施(如用於飛機維護保養的建築與器械,跑道、停機坪,滑道等航行區域)也價值數億美元。現代機場是一筆「大生意」,極大影響著現代人類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生活。 因此,航空服務的方式對人口的地理分布,產業的發展和布局,都有重要影響。航空放鬆管制20年來,美國國內主要的航空公司都發展了軸輻式(hub-and-spoke)的航空網路。這為美國公眾減少了航空費用,並提供了更多可選擇的旅行線路。這種軸輻式的結構,使得不同城市航空服務的質量和數量差別很大。
某個城市成為航空樞紐,不僅給乘客帶來多種利益,也對本地的整個經濟狀況產生重大的影響。居住在樞紐城市的居民可以享受到獨特的服務和各種各樣的航班,這些服務比處在輻線上的機場要優越得多。事實上,一些企業在某地布局,就是因為那裡優越的航空服務(如豐田公司將其總部設在辛辛那提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是個航空樞紐)。與其他航空機場相比,樞紐機場具有如下特徵:更頻繁的航班;更多的直飛服務;更多的同日回程航班選擇;更大的國際飛行可能性;服務更適合當地市場的需求;在一天的主要快遞服務已經結束之後,依然能夠通過定期旅客航班發送包裹;除此之外,在與其他樞紐城市的聯結上,居住在樞紐城市的市民則擁有和非樞紐城市的市民一樣的機會。 這些特徵在商業旅行中是非常重要的。每次商業旅行的平均費用並不純粹在於飛行的費用,還有賴於許多其它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飛行時間,間歇時間,去機場和從機場返回的時間,因為隔夜所花費用,飛行低頻率航線所浪費時間。「時間就是金錢」,對於商業旅行者來說,他們更多的考慮時間而不是航行費用。常飛旅客計劃(frequent flyer program)現在非常普遍,大多數固定的商務旅客至少是一個航空公司常飛計劃的會員。對於居住在樞紐機場城市的商務旅客來說,常飛旅客計劃的優勢最為明顯,因為樞紐為大多數的目的地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旅行條件。 一般而言,機場尤其是主要樞紐機場,對於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提供城市和區域進入航空運輸系統的門戶;創造當地就業機會;促進其他相關就業,例如機場附近的輔助商業群等的發展。Van den Berg等的研究表明,機場所在的區域,已經成為越來越具有吸引力的商業區位,而且影響力巨大,成為潛在的經濟增長中心。具體而言,機場對於區域經濟發展的潛在影響可以從四個層次加以分析。 原生效應(primary effects),是創建新的航空服務設施或者擴展現有航空服務設施(如跑道建設,候機樓建設以及航空管制系統建設等)所產生的直接即時的經濟影響。原生效應反映在機場建設本身所創造的地方就業和當地承建商的工作,還反映在這些員工和公司在工資和收入上的增加及其在當地的支出。原生效應對地方政府和團體的好處非常明顯,但相對而言,其作用屬於短期的,作用大小有限,基本上隨機場建設的結束而終止。 次生效應(secondary effects),是運營機場所帶來的長期的經濟影響。包括直接為飛機和乘客,以及客貨轉運提供服務所創造的就業機會,還包括機場運營創造的地方收入持續增長對本地經濟所引發的間接影響。這些影響對於地方經濟發展極其重要,作用范圍包括就業、收入和政府稅收,作用的大小則因機場的性質而異。 衍生效應(tertiary effects),源自被機場吸引到本地建廠的個人和產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對地方經濟的刺激和推動。鄰近主要機場,獲取高質量高效率的航空服務是這些產業被吸引的關鍵。如今,大部分商業活動都相當依賴航空運輸,現代型企業尤其需要相當的直接交流,而這些交流只有通過高效的交通服務才能實現。對於地區經濟前景而言,正是這種企業構成了長期經濟增長的基礎,因為他們具有地理流動性,並且代表著主要的增長部門。 永久性效應(perpetuity effects)。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接受:一個地區的經濟一旦開始增長,便具有了自我持續並增強這種增長的機制。與此相關的是,已經有經驗證明,基礎設施投入可以作為一個地區經濟高速增長的催化劑或發射器。而航空服務會促進地區經濟更長期和更大的發展。航空服務帶來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集聚經濟,同時為新經濟活動提供重要的知識庫,在現代經濟中,這種知識體系可以通過前後向關聯,引發自主的研究和開發活動,讓本地的經濟發展不過分依賴於其他地區,從而保持並進而加速地區經濟的增長。雖然這種永久性或稱驅動性效應是相對抽象,比較難以量化的,但它卻是持久的,而且影響到機場與地方經濟互動的方方面面。對於擁有高水平航空服務的地區來說,這種潛在的永久性的效應對於地區經濟的前景恰恰是最為關鍵的。
③ 航空經濟發展的布局具有什麼特徵
1、航空經濟發展的布局具有( 圈層性)特徵。
2、按照對航空運輸和機場資源的需求和利用程度,航空經濟的產業類型可以劃分為航空核心產業、航空關聯產業和航空引致產業三大類;按照距機場距離的遠近,航空經濟產業的空間布局呈現出圈層特徵,大體可以劃分為空港區、緊臨空港區、相臨空港區和外圍輻射區四個基礎圈層;從時間特徵來看,航空經濟產業可以劃分為運輸經濟階段、產業集聚階段和城市經濟階段。
④ 航空經濟的航空經濟的演變
在航空經濟概念的演變和提出過程中,先後經歷了航空港經濟、臨空經濟和航空經濟等幾個階段。還先後出現了航天經濟、臨空港經濟、低空經濟和臨空產業等相近、相似、相混的概念。這些都反映出人們對航空經濟的認識有一個不斷深化、不斷探索的演進過程。
現有的航空經濟概念從來源上分為三類:一是來自政府部門,二是來自高校,三是來自企業。現有的典型定義列舉如下。
概念1:2012年3月「兩會冶期間,國家民航局局長李家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航空經濟是以民用航空業為核心和依託形成的經濟發展形態,大致可分三類:第一類是航空核心類產業,指直接利用機場資源,主要聚集的是航空運輸和航空製造產業鏈上的企業;第二類是航空關聯類產業,指對航空運輸方式高度依賴,主要聚集的是高時效、高附加值型產業以及知識、信息、技術、資金密集型現代服務等新興產業;第三類是航空引致類產業,指由航空核心類產業、航空關聯類產業所引發的客流、貨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等資源,聚集形成各類輔助、配套和支持型服務產業。
概念2:2013年5月,國家民航局局長李家祥在2013中國民航發展論壇的主旨演講中指出:「航空經濟是指依託航空運輸方式而形成的新型經濟形態,具有高附加價值、高技術含量和高時效性的特徵。劉雪妮和姚津津認為航空經濟的核心是民航產業鏈,並具有三大特徵:技術密集、國際化和開放性。
概念3:航空港經濟是以航空樞紐為依託,以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支撐,以提供高時效、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並參與國際市場分工為特徵,吸引航空運輸業、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
概念4:航空經濟是從產業角度對經濟發展特徵的把握,指的是以民用航空業為戰略依託形成的經濟發展形態。它在邏輯上並列於陸地經濟和海洋經濟。在基本內容上,航空經濟由以民用航空業為核心的航空活動引起的經濟聯系構成,包括直接或間接依賴航空運輸和通用航空而進行的生產製造業和服務性產業活動,這些經濟聯系和產業活動形成的經濟集合便構成了航空經濟的內容,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范圍上,航空經濟的核心層包括客貨航空運輸、通用航空、機場建設與管理、空中交通管理、飛機維修、航空油料供應、航空銷售代理等,其上下游主要包括飛機和高端設備製造、新材料新技術研發和應用、航空金融租賃、空港產業園、航空物流和航空旅遊等。而航空經濟的輻射范圍,可以深入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在航空經濟的整個產業鏈條中,民用航空業是主導產業。在主要特徵上,航空經濟是現代經濟、服務經濟和綠色經濟。
概念5:航空經濟是以航空樞紐為依託,以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支撐,放大市場接近效應,以提供高時效、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和現代服務並參與國際市場分工為出發點,突破路徑依賴和區域收斂壁壘,通過產生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不斷引致大型機場周邊產業的調整與趨同,並與周邊城市及機場形成經濟發展走廊,吸引航空運輸業、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形成以這些產業為主導、多種產業有機關聯的獨特而新型的經濟形態。
⑤ 圍繞中國航空經濟之都「是什麼、建什麼、怎麼建」,提出實效性建議
建議內容主要為做強樞紐型航空服務,完善航空產業鏈、路徑圖和目標企業庫。
功能區將繼續聚焦行業龍頭,做強樞紐型航空服務,完善航空產業鏈、路徑圖和目標企業庫;謀劃與航空類院士專家合作,組建航空經濟招商智庫,力爭設立航空經濟院士工作站。
聚焦開放賦能,做優臨空型國際貿易,建好中國(四川)—東盟自由貿易合作中心和數字貿易共享中心,積極申報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深挖四川國際、中航材、川航等企業進出口潛力,推動綜保區由貨物貿易向貨服並舉發展。
(5)發展航空經濟的前提是擴展閱讀:
中國航空經濟之都的相關內容:
1、雙流編制完成楊柳湖城市中心等重點區域城市設計和雙流西站等15個TOD站點綜合開發規劃,推動蛟龍工業港轉型升級。以轉型賦能為方向,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增強區屬國有公司建設運營城市的能力水平。
2、雙流將堅定貫徹新思想新理念,以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方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緊扣「創新提能年」主題,突出抓好經濟增長動能、產業發展質量、城市形象品質、綜合競爭優勢「四個提升」。
⑥ 如何建好航空經濟之都,個人怎麼做
這個個人能做的就是多了解一些出口進口之類的政策,然後多關注一些國外的暢銷產品。
⑦ 籌建中原航空航天大學,如果真建成了,你覺得對河南經濟有什麼好處
極大促進了河南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了河南內部港口的優勢。
我們都知道,河南的地理位置是非常重要的,處於中原地區,也是多條重要交通線路的交匯處。當然這些優勢也是鄭州產生的條件,所以足以看出河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也是造成了河南航空業的大發展,河南的火車幾乎是可以通向全國的任何一個地方。河南堪稱我們國家的交通樞紐位置,隨意航空也是需要很大的發展。大大存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國家經濟的發展。
最後相信這樣的願想能夠實現,大力推動我們國家以及促進河南地區經濟的發展。相信河南也會迎來很大的發展,不僅僅向河南,甚至整個國家,整個世界,輸送更多的人才。打造我們的形象。
⑧ 經濟學航空經濟方向
復航空經濟應該是民航運輸業制(公共航空運輸企業、航空物流)、民航保障業(機場、油料等)、航空製造業、航空服務業(培訓、教育、銷售、維修以及航空金融等)、航空旅遊業、通用航空業、航天產業等行業和產業的集合與集成後並產生了新衍生收益效應的經濟業態和狀態。
從經濟具體形態來說,航空經濟包括了航空運輸經濟、航空工業經濟、航空服務經濟、航空知識經濟和航空信息經濟等。
從空間場域上來說,航空經濟不應「畫地為牢冶,即在空間范圍上局限於某一個機場,應適當擴大到一個省域或相鄰地域,亦可突破行政區劃和地界邊界所限。具體到一些企業活動或經濟活動,還應以國際化為導向。
⑨ 中國航空航天方面的發展趨勢
趨勢一:市場增長領先全球,四年內公務機保有量有望翻翻
研究表明,公務機市場與經濟增長有很強的關聯性,公務機的市場反應大約滯後於經濟衰退/增長期14個月時間。2007的經濟危機使全球公務機市場遭遇重大打擊,這反映在2009年全球公務機交付量的急劇下降,2009年全球公務機交付量從2008年的1313架下降到870架。2013年,盡管全球經濟顯露了復甦跡象,但全球經濟仍未能扭轉經濟下行趨勢,增長率僅為2.4%,比2012年放緩0.1個百分點。全球公務機市場趨勢與全球經濟這一發展趨勢基本吻合,2013年,全球公務機交貨量為678架,僅比2012年多交付5架,增長率僅為0.9%(見圖1)。亞太地區經濟新興國家是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力量,全球公務機市場也呈現了「西方不亮東方量」的市場格局,亞太公務機保有量在全球的佔比從2007年的4.7%增長到2013年的11.9%,成為全球公務機市場增長最快的地區。尤其是作為新興國家主要代表的中國,中國已經保持了連續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具備了發展公務航空的經濟條件,加之政策支持信號的釋放及公務機運營環境的逐步改善,使得中國公務機市場異軍突起,正成為全球公務航空最為重要的新興市場。截至2013年底在中國大陸地區注冊的公務機數量已從2009年的36架增加到202架,年均復合增長率達54%(見圖2)。但不能只看相對數,相比於美國超過10000架的公務機保有量,中國公務機市場的發展空間盡可以讓人們大膽去想像。
那麼,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公務機的市場空間到底有多大?中國公務航空市場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是市場正處於大發展前的起步期,集聚了強勁的市場發展內驅力,另一方面市場發展卻又受制於空域、機場、FBO、飛行員等環境資源條件的嚴重不足,此外在政策、市場發展形態和消費結構方面還存在種種不確定性,對中國公務機未來市場發展的預測要看到「正能量」、也要考慮「負能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產業研究中心在2012年所進行一項公務航空行業發展研究中,通過構建基於多項式擬合的公務機市場預測模型,在考慮諸多限制因素的情況下,對中國公務機未來10年的市場發展進行了預測。預測結果表明:中國公務機保有量到2017年將達到400架,到2023年有望突破1100架。
趨勢二:購買行為漸趨理性,中短程公務機將成為市場主流
起步初期的中國公務機市場呈現出一個鮮明的市場特徵,那就是高端公務機熱賣,目前高端公務機成為了市場購買的主流產品。雖然中國的公務航空市場才剛剛起步,但中國已然成為全球高端公務機的主要市場,全球高端公務機有四分之一的訂單來自中國客戶。原因在於,公務機在中國還被視為富人們彰顯身份、尊享奢華的擺件與奢侈大玩具,而中國公務機的「啟動用戶」恰恰是位處金字塔塔尖的頂級富人,於是「只求最貴」自然就成為了購買偏好,這讓國際高端公務機製造商們且驚又喜。在2012年上海亞洲公務航空展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產業研究中心曾經做過一項關於公務機購買意願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在購買價位選擇上中國國內有購買意向的購買者選擇五千萬元以上的約佔70%,選擇一億元以上的佔34%(見圖3)。
本質上講,公務機是一種能夠提高工作效率、促進商業發展的交通工具和商業工具,美國國家公務航空協會之所以喊出「No Plane,No Gain」的口號,是因為公務機的使用與企業利潤增長之間有必然的關聯性,在世界500強投資回報最高的公司中,有90%的公司使用公務機。作為一種交通和商業工具,就需要好好去權衡投入與產出了,如果你的商業活動范圍不是整天跨國或者遠途飛行的話,那種價格高昂的遠程高端公務機未必就是你合適購買選項。因此,我們預料,隨著中國公務機消費者對公務機的認識從「奢侈品」到「商業工具」、「交通工具」的轉變,未來中短程公務機在中國將會成為市場主流。事實上,這一市場發展趨勢已開始顯現,2011、2012中國公務機數量分別增長了53架和57架,增長率高達94.6%和52.3%,而2013年僅增加了36架,增長率為21.7%,增長有明顯下滑,原因在於,這幾年高端公務機是市場主流,但畢竟高端公務機的消費者是金字塔尖的小眾群體,購買量增長有限。隨著中短程公務機漸成主流的市場變化,預料中國公務機市場將有望在以中短程公務機為主體的產品銷售推動下帶來新一輪的市場增長。
趨勢三:運營條件逐步改善,珠三角、長三角、渤海灣料將成為公務航空熱點地區
經濟條件、市場需求與運營環境是公務航空發展的三個必要條件,經濟條件是指購買公務機及使用公務機的消費能力,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是公務航空快速發展的基本經濟條件。市場需求是指將公務機作為商業工具和交通工具的航空消費需求,顯然在政治經濟中心、經濟中心及高端人士聚集區域市場需求更為突出。運營環境是指從天到地有較為完善的公務航空飛行保障與服務體系,包括能便利地使用空域或航線,有供公務機起降的機場和服務於公務航空的FBO,還有航油、航材及人力資源保障。
從運營環境看,空域、機場、FBO資源不足是目前中國公務航空發展最大的制約。而從經濟條件看,2013年中國人均GDP約為6800美元,應該說是基本達到了發展公務航空的起步條件。所以,我們認為中國公務航空的全面性發展尙需時日,至少應是在三年以後,但我們同時也相信在中國的局部區域公務航空將得以率先快速發展。預料珠三角(含港澳)、長三角及渤海灣將成為公務航空率先發展的熱點地區。一是因為中國的高凈值人群絕大部分聚集於這三個地區(見圖4);二是因為這三個地區是目前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且是未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區域,存在公務航空消費的現實需求,且未來市場發展空間大;三是從運營環境看,目前全國具備批量化服務於公務航空且已建設FBO的機場內陸地區有四個(北京首都、上海虹橋、深圳寶安及三亞鳳凰機場),再加上香港機場、澳門機場總共是6個,而其中的5個機場(除了三亞機場外)都是在這三個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