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綠色發展之路是條什麼道路
——「十三五」綠色發展的五個內涵
作者: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張孝德
剛結束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將走綠色發展的中國生態文明發展之路,並將之納入「十三五」規劃。這是全會最大的亮點之一,作為關系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國策,綠色發展有五大內涵值得我們關註:
一、綠色發展是高度基於東方智慧的新文明發展之路。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對能源和環境已經治理了半個世紀,但到目前為止,全球的環境危機不僅沒有得到遏制,反而仍在蔓延與加劇。其深層的原因,就是西方發達國家走的是一條西醫式的就環境治理環境的路,屬於治標不治本的治理模式。按照東方系統辯證的思維,能源環境危機是當代工業文明系統弊端的結果。要從根本上治理能源環境危機,必須走出就環境治理環境的思路。
生態文明這個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西方理論界就已經提出,但到目前為止,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國家。這並不是一個偶然,這是基於東方智慧的新思維與新探索。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綠色發展之路,就是不同與西方、基於東方智慧的治理之路。全會提出的:「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既是一條走綠色生產方式之路,也是一條綠色治理的文明之路。
二、綠色發展是從根源上探索人類與自然兩大系統和諧發展新思路。十八屆五中全會圍繞綠色發展,提出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承受能力相配的系統戰略對策。首次提出與自然承載力相關的四個區域發展的格局問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此外,五中全會再次強調「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的問題。
三、綠色發展是一條以生態經濟為基礎的成本內化的文明之路。五中全會提出的綠色發展之路,是一條集合新能源經濟、低碳經濟、綠色消費經濟、循環經濟等經濟業態的綜合發展的綠色之路。綠色發展的生態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基礎。只有生產方式實現了綠色發展,才能真正從根源解決能源環境危機。
四、綠色發展是一條從民間到政府、從經濟到社會、從文化到政治的綜合治理制度創新之路。為了遏制目前仍然蔓延的環境污染,五中全會對未來環境治理提出了非常嚴格治理對策。如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製度等。
五、綠色發展是一條中國走向新常態、轉型升級之路。如果把生態文明建設看成單純的環境保護,就容易陷入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對立的思維之中。其實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發展之路,恰恰是基於東方智慧、走出這種孤立的新思維。綠色發展是一個涉及傳統體制和制度的改革之路,也是一條以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培育綠色消費、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的新財富增長之路。綠色發展引導的生態經濟是一個具有巨大起來的領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
B. 中國以後的經濟發展會走什麼道路
出口是肯定要的,加入WTO是為了什麼,這個不用說也知道。 而中國本土這么大的版市場,中國怎麼可權能放棄,內銷也是要的。 在我看來,應該是兩手抓,兩手都要。 我覺得中國的經濟現在金融風險過高,投機因素太強,應該轉型。重點是基礎工業重工業和基礎經濟建設。
C. 圍繞經濟發展道路的400字作文
「春天在哪裡呀,春天在哪裡......」暖風習習,花香縷縷,這一切都是春姑娘的傑作。我想起了去年和春姑娘的約會啦,興沖沖地去和她相會去了。
「吹面不寒楊柳風。」我剛出家門,徐徐的春風吹著口哨從我耳邊掠過。「春姑娘在這兒哪。」春風調皮地把我的頭發拂起,又捏捏我的臉,彷彿慈母在疼愛孩子一樣。
我和春風嬉戲著,一轉眼就被她帶到了一條潺潺的小河邊。春姑娘佇立在天藍色的河水中間,用纖纖玉手把晶瑩得如翡翠般耀眼的河水捧起來,笑嘻嘻地朝我眨了眨眼,「快來呀!」我飛快地奔過去,汩汩的流水悅耳動聽,河底的鵝卵石成了音符,正在演奏一曲春天的贊歌,溫柔恬雅。我忍不住想捧起這清涼的河水洗一把臉,又怕弄壞了這一幅美好的畫卷。「嘎嘎!水真暖呀,嘎嘎!」小鴨子歡快地嬉戲暢游,真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春姑娘還帶來了亭亭玉立的桃樹,柔曼如瀑
D. 一個國家要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找到一條什麼的發展道路。
既適合自己國情又符合時代要求,C
E. 問:我國在經濟發展走什麼道路目標如何實現
全面協調可持續道路。
發展綠色經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化轉變,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請採納,謝謝
F. 人們常說什麼,道路的暢通為經濟的發展插上了什麼。
騰飛的翅膀
G.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新」,是相對於傳統工業化來講的。要全面把握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意義,必須了解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特點及其弊端。新中國建立後,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當時的國際環境,從「一五」時期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國的工業化沒有突破蘇聯計劃經濟的模式。其特點是:一、在所有制結構上,實行單一的公有制。20世紀50年代初,私有經濟在我國經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80.8%,集體所有制工業佔19.2%,二者相加,佔到工業總產值的100%,個體、私人工業企業已不復存在。二、在資源配置上,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體制集中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端雖早已顯露,國家也進行了幾次諸如「大權獨攬,小權分散」、「下放權力,調動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等改革的嘗試,但都沒有突破高度集中計劃體制的總體框架。三、在發展戰略上,優先發展重工業。這一戰略,使我國工業化走上一條資本密集型的發展道路,造成勞動力轉移滯後。1978年我國工業吸收的勞動力僅為5009萬,比1952年增長302%,而同期固定資產卻增長了2046%,相當於工業勞力增長的6.8倍,這給我國以後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四、在發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客觀上表現為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速度,忽視經濟效益。工業生產獲得的快速發展,是靠高積累、高投入、高消耗來支撐的。五、在工農與城鄉關繫上,工業依靠工農產品剪刀差積累資金。我國的工業化是在一個經濟落後、底子薄弱的基礎上起步的,進行工業化建設所需資金主要依靠農業和農民提供。盡管工農業產值的比例1978年已由1952年的3:7變成7:3,但城鄉人口比例則仍為2:8。在近30年裡,農業勞動生產率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六、在國際關繫上,因特殊的歷史背景而片面強調自力更生。改革開放前,我國對外貿易雖然有時發展較快,但總體水平不高。1952年,我國外貿依存度是9.4%,以後歷年都沒有超過10%。不重視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我國工業化的進程。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傳統工業化道路雖然使我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卻付出了超常的代價。在新的歷史時期,傳統工業化道路很難再培養出新的競爭優勢。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原有的競爭優勢可能會逐步喪失,所以必須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十六大報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這條新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第三,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機械化和自動化是主要著力點,從而導致失業問題的出現。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有意識地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很明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化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的,對於加快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如何才能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根據十六大的部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中,設備投資2/3依賴進口。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盡快使它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成長鏈。二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味依賴引進,不僅利潤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會嚴重地影響我國的技術安全。以信息產業為例,外國生產商往往對許多技術設備,事先就安裝了隱藏的「暗通道」和「後門」。關鍵時候,國外「專家」只要「微調」計算機的某個軟體,或在某個硬體中稍作一點手腳,輕則會影響我國計算機的正常運行,重則將給我國的信息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力爭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以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三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真正做到兩個「毫不動搖」。要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場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才能形成有利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宏觀環境。同時,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寬工業化、現代化和優化資源配置的空間,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展望未來,我們更充滿信心。只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一定能夠在新的發展時期,基本實現工業化。
H. 人們常說( ),道路的暢通為經濟的發展插上了(
人們常說( 路通財通 ),道路的暢通為經濟的發展插上了( 騰飛的翅膀)。
I. 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是怎樣走上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道路的
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是通過經濟發展,然後上升到一定的瓶頸,就為了打破這種瓶頸了,採取了各種經濟體制改革,走上了這種發展道路的。
J. 中國歷史經濟發展道路
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並不違背世界歷史發展
的一般規律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闡明了社會主義代
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他們設想,社會主義革命將首先在西方發達資
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後來的社會主義者對於社會主義將會在哪裡首先
由理想變為現實的問題,「通常都這樣回答:在工業比較發達的地方,在無
產階級佔多數的地方,在文化水平較高的地方,在民主成分較多的地方。」
(《斯大林全集》第6卷第86頁)但是,歷史發展的客觀進程並不是這樣。
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生產力比較落後、資本主義不發達的國家獲得勝利。
怎樣看待這個客觀的歷史事實?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探討過不發達國家走
向社會主義的問題,他們從兩個方面論述過這個問題。一是把不發達國家
走向社會主義作為特殊規律來看待。馬克思在1877年答復米海洛夫斯基
的信和1881年給俄國女革命家查蘇里奇的復信中,恩格斯1890年給奧
托·伯尼克的信中,都曾提出,資本主義不發達國家不一定要走西歐的老
路,它們有可能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超越完備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免
除資本主義發展所必然帶來的災難而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二是聯繫世
界革命的進程論述過不發達國家走向社會主義問題。他們認為,落後國家
爆發民主革命,這個革命作為發達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並可能和這
個革命合並成一個革命過程,從而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在19世紀40年
代,他們設想德國革命可以起這樣的作用。在19世紀最後25年裡,他們
又把希望寄託在俄國身上。「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
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末現今的俄國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為共產
主義發展的起點。」(《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31頁)列寧在一個經
濟不發達國家首先把社會主義由理想變成了現實,他通過對十月革命的
理論論證,深刻闡述了不發達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的問題。在《論我國革命》
中,列寧從三方面進行論證:(一)歷史發展是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的辯證
統一。他指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
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列寧選
集》第4卷第690頁)他還強調,這些特殊性並不越出世界發展的共同路
線。歐洲的歷史發展就出現這樣的情況。在原始公社解體以後,希臘、羅馬
等國進入了奴隸社會,而另一些民族和國家,如斯巴達人、日爾曼人,還有
羅馬尼亞等多瑙河流域的國家則由原始社會直接轉入了封建農奴制社
會,它們並沒有經歷奴隸社會的發展階段。(二)不發達國家跨過資本主義
充分發展階段而進入社會主義,是和特殊的國際國內條件相聯系的。列寧
認為十月革命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聯系的革命,戰爭造成了革命形勢,
使俄國成了帝國主義鏈條中的薄弱環節。同時,俄國又具備了革命的主觀
條件,有成熟的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有十倍增長的工農力量。在存在革
命形勢和具備革命主觀力量的條件下,是放棄機會去等待物質前提成熟,
還是抓住時機先奪取政權呢?革命的辯證法告訴我們,當然應當選擇後
者。(三)要辯證地對待社會主義革命的物質條件問題。列寧並不否認社會
主義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不是越落後越好,沒有一定的現代經濟,
社會主義革命是不會成功的。但列寧提出,我們可以首先用革命手段奪取
政權,然後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去發展文明,這不過是改變
一下歷史順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