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是政府調控的結果這一觀點怎麼看
我覺得不僅僅是政府的調控,更重要的是全民努力跟上政府號召,一起努力奮斗的結果!
B.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
沈凌
在給學生講宏觀經濟學的時候,我用中國的經濟發展事實來作為理論的註解。於是,第一堂課就需要面對一個如何理解中國奇跡的問題。
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一個奇跡嗎?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中國在1978年的GDP總量是3650億,人均382元;2014年估計是63萬億,人均46352元。36年間這個名義GDP的年均增長率大約在13.3%左右。
於是一定會有學生對這個「名義」提出質疑:我們是不是應該計算「實際」GDP呢?因為物價上漲造成的增長完全不應該認為是一個「奇跡」啊!確實如此,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探討奇跡與否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把我們的增長情況和別國對比,而對比需要我們把人民幣轉換成為美元這一國際化貨幣。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時,我們需要的是「名義」,因為匯率是「名義」的。
以名義匯率轉換後按美元計價的GDP是不是會造成通貨膨脹幻覺中的增長呢?對此不必過慮。因為一個國家若持續通過通貨膨脹來提高「名義」GDP,那麼它對美元的匯率一定會持續下跌,從而最終在以美元計價的名義GDP上一無所獲。所以如果有政府希望通過超發本國貨幣,按照通脹之前的匯率把本幣換成美元從而成為美國的富翁,他是不可能成功的。
那麼以美元計價,這36年中國的增長情況如何呢?統計局網頁上只有自1985年以來的美元匯率,所以,計算自1985年以來的增長率是11.1%。咦?怎麼比人民幣計價的增長率少了2個百分點?
原因是在1993年以前,中國的匯率是管制的。所以官方匯率遠遠高於自由市場的匯率(俗稱黑市匯率),這樣就抬高了中國以美元計價的GDP,壓低了中國以美元計價的GDP的增長率。如果我們以1994年開放了匯率管制之後的時間段來計算中國的年均增長率,那麼該數據就是13.77%!而我們如果把1994年的匯率倒推到之前的所有年份,計算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年均美元計價的GDP增長率,該數據就是14.22%!
這個增長率才是理解中國奇跡的重要指標,因為它衡量了中國可以和美國比較的經濟實力。
那麼這樣的增長率獨一無二嗎?或者說,在全世界追趕美國的步伐中,中國是一個特別快的選手嗎?未必!
從世界銀行的公開資料庫裡面,我們可以找到有1980年到2013年數據的136個國家(截至1980年,很多國家還沒有誕生)。同理計算各國這時間段內以美元計價的名義GDP年均增長率,這個資料庫顯示:過去33年中國的年均增長率是10.8%。而同期,一個叫赤道幾內亞的國家,年均增長13.6%。緊隨其後的是馬爾地夫、韓國、斯里蘭卡、新加坡等,它們的增長率都在7%以上。
那麼,是不是可以認為中國的高增長也沒有什麼稀奇的,至少在對比這類亞洲國家的時候?其實也不是。因為中國和這些高增長國家的規模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在舉重的時候一個胖子和一個瘦子舉起同樣的總量,獎品是歸瘦子的。在經濟增長的比武台上,一個13億人的經濟體能夠得到和數百萬或者頂多千萬人級別的經濟體一樣的增長率,那麼更值得贊許的也是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經濟體。因為自工業革命以來,還沒有這樣體量的一個國家能夠脫離貧困。歐美所有發達國家的人口總和還不及中國一個國家,而這二三十個發達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為解決能源消耗和市場競爭給全世界帶來的環境破壞和戰爭屠殺,都是比中國多得多的。當然,我們現在還不能這么肯定地評價,因為中國還遠沒有達到這些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不過,今天中國的經濟規模達到了美國的60%,而同時所造成的破壞並不比以往這些發達國家多。
我想,對於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理解,以上分析可以作為一個注腳吧。
(作者系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華東理工大學教師)
C. 中國新時期以來經濟高速發展實行什麼政策
中國心時期以來,經濟乾式發展實行一國兩制的社會主義的政策
D. 運用新發展理念說明如何助力中國經濟高速發展
「作為改革開放的參與者、見證者、貢獻者和受益者,太古秉承精益求精的運營理念和矢志創新的發展戰略,助力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太古(中國)有限...
E. 怎樣看待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
現在,在國內外新的經濟環境背景下,我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下降的換擋期。經濟增速下降具有慣性,由此,經濟增長由過去經常沖出上限轉變為要守住下限,對下限的把握成為宏觀調控中的突出問題。那麼,在當前和未來5年左右的時段里,經濟增長的適度區間究竟應把握在什麼范圍呢?從現實國情出發,為了容易形成共識和容易在宏觀調控實踐中把握,一種選擇是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經濟增長率和物價上漲率的預期目標為參照系。今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期目標為7.5%,可作為適度區間的下限。從實踐看,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長率降到7.5%,有進一步下滑的危險,宏觀調控就實施了一系列「微刺激」政策,托住了底。關於適度區間的上限,可從物價上漲率把握,也可從經濟增長率把握,而二者一般是密切相關的。根據過去30多年的歷史數據計算,在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條件下,相對應的GDP增長率為8.93%;在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條件下,相對應的GDP增長率為9.13%;在居民消費價格漲幅4%條件下,相對應的GDP增長率為9.32%。借鑒這一歷史數據,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的預期目標為3.5%,相對應的GDP增長率大體為9%。因此,可以把GDP增長率9%作為適度區間的上限。
經濟增長的適度區間把握在7.5%—9%,表明我國經濟已從高速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其含義是:
第一,從世界范圍看,7.5%的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仍然是較高的速度。
第二,從國內看,與過去30多年實際經濟增長趨勢曲線8%—12%區間相比,下限由8%下降到7.5%,下降0.5個百分點,上限由12%下降到9%,下降3個百分點。7.5%—9%的區間可稱為中高速增長區間。這體現了我們主動將經濟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使經濟發展更加註重轉方式和調結構,更加註重提高質量和效益,更加註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三,我國經濟增長剛剛從過去30多年經常沖到10%以上的高速路走下來,社會各方面(政府、企業、居民個人等)都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如果經濟增長率過快、過急地大幅度下降,不利於轉方式、調結構,不利於穩定市場預期。經濟增長先從高速轉入中高速,分階段地逐步下降是有利的。
第四,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正在向縱深發展,國內市場和需求的迴旋餘地很大,加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推動,充分釋放改革紅利,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轉變政府職能,我們有條件實現經濟的中高速增長。
F. 如何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改革開放凡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即使是對中國再有成見的人,也都承認是鐵的事實。從世界經濟史看,中國這樣長時期的、持續的、快速的經濟發展,都是罕見的。據筆者看來,主要的原因是: 一、中國的經濟稟賦和發展階段的原因。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經濟的稟賦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人口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資金、資源相對非常短缺。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處於農業社會和工業化的初始階段。這從當時的靜態來看確實是一個讓人失望的判斷,但對動態的經濟發展是個非常好的情況。因為巨大的人口基礎可以提供潛力巨大的社會需求,無限供給的低成本勞動力可以有效吸引外來資金、資源的組合,工業化的起步和發展可以迅速地、有效地迅速提高社會供給。從國際經驗看,幾乎所有經濟體的工業化起步到基本完成階段的經濟發展速度都是最快的。 釋義: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經濟就象是個七、八歲的孩子,雖然個子很小,但是能吃飯,精神頭足,只要營養跟得上,不要折騰他,長個子的速度比成年人會快得多。 二、中國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的原因。簡單地說,中國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是動員式的,高度中央集權,地方服從中央。毋庸置疑,這樣的體制機制會有很多的、嚴重的問題,但在工業化起步到基本完成階段是非常有效的。中央制定基本合理的經濟發展戰略和規劃,到地方能夠得到基本切實、有效的執行,在這過程中遇到的偏差、困難和問題也能夠基本及時地得到應對和處理。從這三十多年的歷史看,雖然個別時候出現反復、錯誤,但推動經濟發展的總體路子還是大致對頭的。 釋義:企業發展處於起飛階段時,其實集權的管理是最有效的。就象當前的福特,大小決策出於老福特一人,似乎不太符合管理學的原理,但是在很長階段內福特發展得非常快、非常好。正如當前許多家族式的中國民營企業。 主要的原因是,這樣有利於快速制定正確的戰略,並擺脫各類掣肘和約束,有效地付諸實施。 三、中國的民族文化和性格的原因。中國自唐宋以來,一個基本的國情就是人多飯少,生活不易。從民族文化和性格的角度,除了中國獨特的「士」這個階層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較為超脫的精神追求之外,多數普通中國人形成了務實、勤奮、節儉的特點。這個特點,非常有利於通過以追求和實現利益為導向,把多數中國人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 釋義:文化其實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遠超多數人想像。筆者認為,美國與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在發展初期的水平是差不多的,人口狀況、資源稟賦也差不多,可以說是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後來之所以分化很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教文化主導和天主教文化主導的綜合影響。中國人的文化特徵,其實非常適合發展市場經濟。 四、國際經濟發展階段和格局的原因。或許是對數百年來多災多難中國人的眷顧,改革開放以來這三十多年國際環境也非常適合中國作為後起國家加快發展。首先,沒有對中國和平構成實質性阻礙和影響的戰爭或威脅。其次,主要發達國家當時都已經完成了工業化進程,向後工業化和發展現代服務業轉變,具有進行國際產業轉移的動機和條件,而中國的低成本勞動力、低資源環境成本和迅速壯大的市場在承接轉移中具有強大優勢,並且中國的體制機制又成功地把這種優勢發揮了出來,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收益者,有力加快了工業化進程。 五、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結構的原因。宏觀再有利,經濟的發展仍需要具體的微觀主體去推動。中國有兩個有利因素。一是地方政府。從經濟學的眼光看,中國的各級地方政府企業化的特徵非常明顯,發展經濟、增加稅收的沖動很強,這雖然會造成很多問題,但客觀上有利於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完善市場化的環境,促進資本形成。二是國有企業。建國初期,中國建立的眾多的大小國企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同時也造就了具有一定基礎的產業工人隊伍。這為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發展自身的現代企業群體提供了難得的、良好的產業基礎。現在許多著名的國有或民營大企業,都有當前國企歷史傳承的影子。
G. 中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意味著什麼
其實是增速放緩的一個比較委婉的說法。具體表現為:
增速會放緩。
經濟質量(希望)會提高。
產業結構日趨成熟。
H.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廉價的勞動力 對資源的過度開發 環境的破壞 高耗高排的粗放經濟
希望採納
I.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主要靠什麼來推動
gdp=c+i+g+nx 我國經濟高速發張主要是高投入,粗放的增長,也就是靠高投資拉動基本佔到50%左右對經濟的貢獻 消費政府購買和凈出口所佔比例很少。人們常說的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指的就是投資消費凈出口,而三駕馬車並不齊頭並進,國際慣例,消費應佔到經濟總量的60%以上才正常。所以擴大內需也一直是我們經常提到的,調節gdp結構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