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經濟體制的幾種歷史性轉變
1、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實行計劃經濟體制。
2、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四大之前,為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進行了一系列理論和實踐探索。
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後,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計劃經濟體制最為薄弱的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繼而開展了以搞活國有企業、擴大國有企業自主權為重點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3、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這是在撥亂反正後,第一次肯定了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4、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5、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了「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計劃和市場的作用范圍都是覆蓋全社會的,應當建立「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
6、1989年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改革的核心問題,在於逐步建立計劃經濟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運行機制」,進一步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取向。與此同時,國有企業實行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商品價格出現「雙軌制」。
國家逐步縮小指令性計劃,擴大了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的范圍和比重;打破了「統收統支」的財政管理體制,實行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飯」。計劃、投資、物資、糧棉流通、對外開放等領域的市場取向改革都在不斷推進。
7、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到本世紀初,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論述了這一體制的基本內涵和改革的主要任務。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新階段。
8、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2003年,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進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1)中國經濟制度的發展擴展閱讀:
經濟體制改革內容:
經濟體制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的前30年,中國政府一直推行計劃經濟體制,工廠按照國家計劃生產產品,農村按照國家計劃種植農作物,商業部門按照國家計劃進貨和銷售,所有的品種、數量和價格都由計劃部門統一制定。
這種體制使中國經濟能夠有計劃有目標地穩定發展,但也嚴重地束縛了其本身的活力和發展的速度。1978年,經濟體制改革率先在農村展開,1984年擴展到城市。1992年,經過十幾年改革開放的嘗試,中國政府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改革方向。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銜接,促進資源優化配置。
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為城鄉居民提供同中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1997年,中國政府進一步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使經濟體制改革邁出更大步伐。
『貳』 新中國的經濟體制如何變化
一、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的形成和發展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發展
總之,《決定》對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新概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由單一所有制制度向包括分配製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內的體系化制度轉變的突破。在構成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三項內容和層次中,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是整個經濟制度的基礎,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性質的總體格局;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結構是所有制結構的利益實現,決定了共富共享的總體格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經濟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決定了市場與政府雙重調節的總體格局。這一新概括是新中國七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的結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的一次理論創新,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原理的堅持和發展,也體現了新時代我國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治理的經濟制度要求,我們必須科學把握和積極貫徹。
『叄』 1949年——1976年中國經濟制度變革的歷史過程
1949年到1976年,中國是處於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制度的建立,在這27年時間內里,中國初步建容立了獨立自主的完整的工業體系,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的經濟體制也初步建立,經濟水平比解放前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到20世紀七十年代末,該經濟體制僵化,同時閉關鎖國,生產力水平低下,嚴重阻礙經濟的發展,因此需要進行改革開放。
『肆』 中國的經濟制度是什麼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具體說來,當前我國主要有: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等。
『伍』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是在哪一年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是在1992年形成。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改革開放,於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大多數國家重點企業進行了公司制改革,企業扭虧增盈成效顯著,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和三年脫困目標基本實現。在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私營、個體經濟有了較快發展。市場體系建設繼續推進,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迅速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明顯增強。財稅體制繼續完善,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城鎮住房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政府機構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國家宏觀調控體系進一步健全。
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它必然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徵:
1、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份和集體成份,而且公有制形式可以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都可以大膽利用。
2、在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通過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可以鼓勵先進,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兼顧公平與效率,又可以對過高的收入進行調節,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3、在宏觀調控上,把人民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陸』 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變化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為主體
表現:
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1這種優勢是就全國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產業可以有所差別,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分布上的優勢。2這種優勢既要有量的優勢,又要注重質的提高。
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內容
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國有經濟的地位
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
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體現
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即體現在控制國民經濟發展方向,控制經濟運行的整體態勢,控制重要稀缺資源的能力上。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
發展壯大國有經濟的意義:
對於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保障國家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發展戰略性產業、提供公共服務,具有關鍵作用。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重要意義:
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於國有資本增強控制力、提高競爭力,有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地位:
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注意:不能說成「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組成:
個體經濟 私營經濟 外資經濟
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非公有制經濟成分
作用:
非公有制經濟在支撐經濟增長、促進創新、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原因: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踐證明,它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須堅持和完善這一基本經濟制度。
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