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有什麼影響該如何應對呢
①持續的國內改革為拉美國家和地區提高競爭力奠定了基礎;
②有效的產業政內策和高水平的教育容投入,使東亞和東南亞成為吸引對外直接投資較多的地區,從而帶動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
③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工業基礎薄弱,競爭力低,吸引對外直接投資條件較差,國家財政嚴重依賴外援。一些國家由於政局動盪,經濟發展波動比較明顯;
④北非和西亞製造業技術水平低、技術工人短缺,一些國家內部及國家間政治沖突不斷,吸引對外直接投資的能力較低。
② 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有何不同對發展中國家是利還是弊為什麼
對發達國家來說是利大於弊!
經濟全球化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但是!當今的經濟全球化在哪裡能看到不是歐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主導的!
事實上就是控制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
例如美國在印度建立了棉花基地!(例如啊!只是我虛構的!)
印度你全國所有的土地給我美國種棉花!
可是如果某一天!美國突然說不要你印度的棉花了!除非你們把你印度的某一樣主權給我美國!
那麼印度只能夠屈服於美國!出賣主權!因為印度大量的棉花需要美國去購買!別國沒有那麼大的購買力!
雖然這只是我的虛構!但是在亞非許多國家真的傳在這種事情!
任何事都是有兩面性的!經濟全球化有利有弊!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當然是利大於弊!
③ 世界經濟全球化對整個世界,對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有那些影響
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給它們帶來的利益遠多於發展中國家。首先.國際通行的制度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國內規則的特點,不存在與國外規則的嚴重沖突。其次因為主導著國際制度,發達國家可以使其他國家承擔更多的來自內外製度沖突的不確定性和成本,從而轉嫁成本,規避風險。再者發達國家通過國際制度、規則極大地發揮了其優勢和保護其劣勢。
最後世界經濟中的「集權」效應,由於他們所具有各種優勢,使得發達國家能夠從全球化中獲得遠比發展中國家多得多的利益。
對於反展中國家而言,就如同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將經濟全球化比喻為「一柄雙刃劍」一樣,對於我們來說,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發展中國家利用經濟全球化,經濟開放程度的提高,使貿易投資自由化,獲得過去難以得到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資本、市場、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實現經濟「趕超夢想」。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國際分工大發展、產業大轉移、資本大流動和技術大外溢,對於發展中國家彌補國內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缺口,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整個經濟起飛都是非常有利的。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因此,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④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有哪些影響
積極:更多的發展機會就業機會 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和對外開放 豐富人們的生活 便於引進先進的經濟技術,人才。最終促進經濟發展。
消極:風險全球化的影響(如經濟危機的波及等)經濟全球化實際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 面臨著大國技術,經濟方面的優勢與壓力,民族經濟受到沖擊,意識形態的和平演變。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產業轉移和資源配置易使發展中國家環境污染,產業結構偏低且單一等問題。
⑤ 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對發展中國家有利的一面是什麼,不利的一面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確實是一柄雙刃劍,它把可口可樂、搖滾樂連同艾滋病、海落因等一起 傳播 到世界各地。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較量,是不同重量級別的拳擊手同台競爭。
然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中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趨勢,我們既無可反對,也無法迴避。這跟我們無法阻止地球自轉和抱怨惡劣的天氣毫無用處一樣。我國 歷史 發展表明,我們不可能關起門來走一條自我發展的道路,而只能積極地參與經濟全球化,並在此進程中趨利避害。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動力是不同的,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主導地位,它們的目標是希望在市場體系擴大的過程中,鞏固自身的優勢,包括新技術的控制,保持和擴大市場份額,維持和增強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發達國家對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影響主要是通過 跨國公司 的擴展,以及通過多邊機構特別是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推動貿易、 投資和 金融 自由化進程來體現。發展中國家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希望獲得貿易投資自由化的一些好處,而考慮更多的是風險防範問題,如維護經濟主權、經濟安全,同時又擔心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被邊緣化。
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是發展中國家後來居上的必由之路。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發展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同時,經濟全球化作為無法迴避的客觀現實,發展中國家只有積極參與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
首先,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後來居上,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機遇。經濟全球化為企業利用最有利的地點和資源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它帶來了國際分工的發展、產業的轉移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動,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彌補本國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缺口,利用幾乎是不付費的後發優勢以及迅速實現產業演進、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發展中國家只有積極參與,才能充分享有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好處,從而加快本國經濟發展的進程。
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可能是發展中國家後來居上,趕超發達國家的唯一所能選擇的必由之路。我們知道,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經濟總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產業演進、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現代經濟結構的不斷產生和變革。而現代經濟結構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外在的,發展中國家要建立現代經濟結構,必須積極從外部引進。否則,單純或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成功的。以技術進步為例。現代技術創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國家的科學技術活動,都必須也只能以世界上現有的科技成果為前進的基礎。這一點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具有重要意義。在始於西方 工業 革命的現代經濟中,絕大多數經濟技術和方法都發軔於西方發達國家(例如,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統計 ,發展中國家佔世界發明專利的比重,1967—1979年只有0.004, 1983年則下降0.002,發展中國家要實現經濟現代化,就必須積極地進口這些技術和方法。固然,發展中國家自身的技術創新也很重要,但這必須建立在充分利用國外現成的技術方法尤其是基本技術方法的基礎之上。從實踐來看,凡是成功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後起國家,無一不重視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吸收。日本和韓國就是比較典型的範例。根據統計,1970—1990年,日本累計進口技術81498億日元,1990年,日本的技術進口仍然大大多於出口。長期的技術進口極大地促進了本國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60至80年代,韓國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主要以引進為主,特別是80年代可謂是韓國技術引進的黃金時期。據初步統計,1981—1987年韓國引進的技術共2598項,是過去25年總和的60%;專利支付費約15億美元,為過去25年總數的77%。」目前,由於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新技術產生和應用的速度大大提高,發展中國家如果不積極從外部引進技術而依靠閉門造車,將不斷拉大同先進國家的差距,永遠停留於落後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更需要全球經濟體系,更需要參與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別無他途的唯一選擇。
固然,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必將面臨外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激烈競爭,但只要政策得當,發展中國家是可以取得競爭優勢並在競爭中後來居上的。國內外許多學者在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力問題上總是持悲觀態度,認為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相比,幾乎在所有產品上都不具有競爭力。其實,這一觀點明顯地嚴重低估了發展中國家產品的競爭力。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佔有優勢甚至是絕對優勢。根據測算,過去10多年裡發展中國家的單位工資率平均每小時不到2美元,而發達國家則為18美元,歐洲工人的單位工資是東亞工人的4倍,但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卻不大。固然,由於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等因素,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的優勢有所削弱,但影響程度並不大。如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壁壘無法抵消發達國家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上的競爭優勢一樣,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也難以抵消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的競爭優勢。一個不爭的事實便是,世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日益轉向發展中國家,如果發展中國家從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人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就可以不斷取得經濟發展的成功並趕超發達國家。韓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韓國在經濟發展初期奉行開放型貿易戰略,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首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然後隨著條件的成熟,逐步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結果,不僅成功地實現了產業演進和經濟發展,而且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趕上了發達國家。目前,韓國已經成為「富國俱樂部」——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的一員,並且在汽車、半導體、信息處理、電信和核能等高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具備了一定優勢。
二戰以後發展中國家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貿易戰略愈開放、參與 國際經濟 的程度愈深,經濟實績就愈優。反之,貿易戰略愈封閉,與國際經濟的隔離程度愈深,經濟實績就愈糟。1996年5月7日,世界銀行發表的題為《世界經濟前景與發展中國家》的最新研究報告認為,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程度之間存在密切的因果關系。參與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反之,面對經濟全球化裹足不前,必然影響經濟順利發展。該報告提供的數據表明,過去10年中,發達國家與快速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東亞發展中國家都獲得了平均2%的經濟發展速度,東亞以外的其他快速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家也取得了平均1.5%的經濟增長率;相形之下,那些較慢或緩慢參與國際經濟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則相當遲緩。總體來說,快速參與國際經濟的發展中國家不.僅經濟增長速度較快,而且增長穩定,過去10年間,前者的國民經濟發展速度超過後者的50%以上。
在發展中國家有相當一部分學者對經濟全球化持否定和反對態度。他們認為,經濟全球化只有利於發達國家而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⑥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是什麼
第一、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
第二、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金融風險和經濟沖擊。目前,24小時電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場已經形成,在為市場交易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時,也為金融界的不少投機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第三、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時,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尷尬的局面。一方面他們要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卻被發達國家指責為破環環境的對象。實際上,發達國家已經超越了工業化發展階段,應對已形成的環境污染結果負責。
第四、經濟全球化導致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突出表現在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更加落後於發達國家,尤其是造成那些處於最底層的發展中國家更加貧窮落後。
(6)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有利影響擴展閱讀:
形成因素
一,根本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的結果。
二,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三,越來越多的國家發展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體制保障。
四,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因。
五,企業經營國際化,尤其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的迅速擴張,起了推動作用。
⑦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不利影響(本人要參加辯論賽,越詳細越好)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不利影響。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不利影響。
1、威脅經濟安全。經濟安全觀是與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以及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分不開的。衡量經濟安全的標准有兩個:一是國際競爭能力,因為追求經濟安全的目的是提高國際競爭力,沒有國際競爭力,一國的經濟安全就沒有保證;二是一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決定著一國經濟命脈的控制權問題。由於發展中國家往往技術基礎薄弱、人才短缺、資金不足,很難在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所以其國際競爭力不足。同時,也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造成一定的沖擊。經濟全球化主要是在發達國家的國際制度安排下展開的,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家必須遵守已有的國際條約、協定和慣例,發展中國家為了獲得經濟全球化給本國帶來的好處,有時還被迫主動對經濟管理許可權作出一些讓步,結果造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活動受制於發達國家。
2、危害金融安全。金融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主要表現為資本流動全球化、貨幣體系全球化、金融市場全球化、金融機構全球化,以及金融協調與監管全球化。與較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國內金融體制不健全,金融市場不發達,缺乏高級金融人才。同時,國際金融市場動盪,投機猖獗,風暴四起,使得國際間貨幣合作的風險加大。而發展中國家為了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擴大利用外資規模的同時,放鬆了對本國金融市場的監管,一旦國內經濟出現問題,發達國家的投機資本便會乘虛而入,必定釀成金融市場的嚴重危機。
3、對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於外圍邊緣地帶的發展中國家,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容易接受發達國家高層次產業的垂直分工,最終導致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的單一性、從屬性,從而受到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周期的不良影響。
4、影響政府收入與政府借貸。貿易自由化將會使政府關稅減少。在自由化的最初階段,其影響可能是中性的,甚至會增加額外收入,但最終會減少政府總收入水平。同樣,任何稅收減免或對外國投資者、出口生產商的稅收抵免措施都將減少稅收收入。
⑧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那些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機遇:
第一,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資的條件和機會。吸引外資規模的擴大無疑有助於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資金短缺問題。
第二,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外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和條件,使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增長迅速。
第三,經濟全球化帶動了世界范圍內經濟與技術開發區以及保稅區和自由貿易區等多種形式自由經濟區的發展。
第四,經濟全球化使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步伐加大。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個契機,遵循立足現實與著眼未來的有機統一,主動協調好世界范圍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內產業升級的關系。
第五,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但從發展趨勢看,由於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更積極地活躍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的時代指日可待。
第六,經濟全球化拉動了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盡管發達國家是國際貿易的最大受益者,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也受益於國際貿易,其貿易額約佔世界貿易總額的20%。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更是嚴峻,發展中國家在與發達國家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部分利益的同時,卻承受著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甚至對本國經濟的嚴重沖擊。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挑戰主要有:
第一,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發達國家控制著國際經濟體系,手裡掌握著資金、技術等優勢,在經濟全球化中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遠遠拋在後面。
第二,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金融風險和經濟沖擊。目前,24小時電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場已經形成,在為市場交易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時,也為金融界的不少投機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次,由於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世界范圍內市場力量的加強,以及發達國家大跨國公司的不斷擴張,有可能沖擊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國內產業,威脅其國內市場安全,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事務中的權力相對減弱。
⑨ 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利與弊
國際上關於經濟全球化的四種基本觀點是:第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全球化是資本擴張的必然結果,所以,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就是資本主義化、甚至可以說是美國化,是美國模式資本主義在全球取得最後勝利的標志,這是所謂「自由派」觀點;第二種觀點也認為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化、美國化,因此本質上就是經濟殖民主義,是帝國主義發展的新階段,必須堅決批判與反對,這是所謂「新馬克思主義」觀點或「左」派觀點;第三種是懷疑派觀點,歷史並沒有顯現所謂全球化的事實,充其量不過是出現了高水平的國際化,也就是國家之間經濟互動而已,經濟全球化是某些理論家的神話;第四種觀點認為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紀推動社會經濟、政治快速變革的中心力量,這些變革正在重新塑造著現在世界,但未來如何尚看進一步變革,即著名的「變革論」。某些發達國家高唱經濟全球化,想的盡是對他們通向更加富裕的機遇,而沒有看到對他們的日益嚴峻的挑戰。這些挑戰有些是近在眼前的,有些是嚴峻地潛在著的。就說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南北差距」越來越大的趨勢,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將對發達國家意味著什麼?首先,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將無力購買發達國家的產品,使全球市場萎縮,「貿易自由化」還有什麼實質意義?貧窮的國家總是帶來嚴重的社會矛盾與動盪,從而投資環境惡化,「金融自由化」又有什麼實質意義?占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發展中國家無法參與,還有什麼經濟全球化?這樣,反過來必將制約發達國家自己的經濟發展,引發起全球性經濟危機。在全球性經濟危機中,發達國家不僅無法倖免,而且即使不首當其沖也必然損失巨大。其次,「南北差距」越來越大,意味著歷史上殖民地與殖民主義的對立將以新的形式再現。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一個貧窮國家的動亂將引起周邊地區乃至全球性動亂。更嚴重的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是歷史鐵的規律,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反對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浪潮必將一浪高一浪,階級斗爭也將從國內走向全球化,和平與發展時代將結束,代之以新一輪的全球范圍的革命與戰爭。即使在血與火中誕生一個新世界,也將是人類一次空前的災難。從這個意義上講,經濟全球化也是向人類的挑戰,全人類應該在這一挑戰面前深思。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我國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一方面,發達國家不僅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者和推動者,掌握著主動權,而且現存的國際經濟規則大部分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制定的,有些規則則是在我國缺席的情況下制定的,如某些產業規則、信息技術產品協議和勞工標准等,這就決定了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始終處於與發達國家無法相比的不利地位。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經濟基礎不穩固,市場發育不完備,經濟結構相對脆弱,資金匱乏,技術比較落後,人才流失嚴重等,很容易受到經濟全球化的沖擊而產生國內經濟波動。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時,我國也面臨著尷尬的局面。一方面我們要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卻被發達國家指責為破壞環境的對象。實際上,發達國家已經超越了工業化發展階段,應對已形成的環境污染結果負責。同時,經濟全球化使發達國家將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以及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產業向我國轉移。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使我國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得到較大發展,加快其工業化進程,但是卻因此而使其良好的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平衡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資源浪費現象相當嚴重,社會負擔成本日益加重,更重要的是無助於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加快科技進步,從而影響到我國發展並最終影響到整個世界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