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共中央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內容是什麼
具體內容
第一個一百年,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第二個一百年,是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分別指的是建黨一百周年(2021年)和建國一百周年(2049年)。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中國夢的第一個宏偉目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中國夢的第二個宏偉目標。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中國夢的第一個宏偉目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中國夢的第二個宏偉目標。實現中國夢的實踐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基礎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制度基礎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動力基礎就是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要建成一個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求我們堅定信念、真抓實干,不斷把藍圖化為現實。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落實十九大報告作出的各項戰略安排,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
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收官和開局並舉,承前與啟後交替,時間緊迫,任務繁重,歸根到底靠實干苦幹、靠開拓進取。只有擼起袖子加油干,瞄準目標不停干,才能不斷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朝著偉大目標奮勇前進。
②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和建成一字之差的深遠意義
從「建設」到「建成」,意義深遠。這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做出的庄嚴承諾,是形成解決現實經濟社會矛盾的倒逼機制。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還是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要求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不斷地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新的目標,更加註重推動科學發展,更加註重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八年的時間,我們面前還有很多難題沒有解決,需要我們抓住本世紀難得的發展機遇,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體制基礎。
(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要建成一個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需要艱苦的努力才能實現。過去30多年取得的輝煌成就歸功於改革開放,要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只有一種選項,那就是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
要繼續深化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和生態管理體制的協同改革。
但深化改革必然觸及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會遭受到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與強烈反對。「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這一根本的途徑是什麼為什麼
「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在20世紀末基本實現「小康」的情況下,中共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新的階段性特徵,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以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發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的小康社會。
④ 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個「翻一番」的經濟指標是什麼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鄉村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⑤ 怎樣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位一體」的總布局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面推進。五位一體總布局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體現了我們黨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新境界。
「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
堅持「五位一體」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5)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要建成一個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五位一體」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統一整體。這一戰略布局,是科學發展的總體布局,有原則要求,有政策安排,有舉措方法,更加清晰地指明了中國綠色發展、綠色跨越的道路,為中國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贏得更加美好的未來,提供了重要指導。
經濟建設中,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經濟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政治建設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以加強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文化建設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社會建設中,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管理體系。
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
生態建設中,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加快綠色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和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新貢獻。
⑥ 黨的十八大提出兩個「百年奮斗目標」:一個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是在新中
復(1)把我國建成富制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2)①錯或片面。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全國人民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因為——艱苦奮斗精神的重要性:是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開拓進取的工作作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優良作風,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重要保證;是實現理想的根本途徑。
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因為在我國現階段,只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才能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充分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才能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定不移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而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⑦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什麼是一個標志性指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標志性指標是: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8日上午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聽取對「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他強調,「十三五」時期是我們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握時間節點,努力補齊短板,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
(7)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要建成一個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習近平就加大力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提出「4個切實」的具體要求:
第一,切實落實領導責任。堅持黨的領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這是我們的最大政治優勢。要強化扶貧開發工作領導責任制,把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片為重點、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切實做到精準扶貧。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各地都要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
第三,切實強化社會合力。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要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健全東西部協作、黨政機關定點扶貧機制,廣泛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積極性。
第四,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基層是基礎。要把扶貧開發同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抓好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鼓勵和選派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願意為群眾服務的優秀年輕幹部、退伍軍人、高校畢業生到貧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