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自由主義經濟的影響

自由主義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02 14:40:32

A. 經濟自由主義對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是什麼(追加10分)

經濟自由主主要強調經濟的自由發展,反對國家干涉。其直接後果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為了避免經濟危機就出現了國家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國家的宏觀調控(不是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有)。

B. 什麼是經濟自由主義,什麼是國家干預主義,它們對公共政策有何影響

不要白費力氣了。。你又不懸賞。哈哈。。liuhui童鞋。
國家干預主義,主要是指內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容擴大政府機能,限制私人經濟,由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控制,並直接從事大量經濟活動的那樣一種經濟思想和政策。國家干預主義最初集中表現為歐洲封建社會晚期的重商主義,在當代則集中表現為凱恩斯主義。

經濟自由主義:提倡市場機制,反對人為干涉經濟的經濟理論和政策體系。最初作為一種口號由法國路易十五的外交大臣達讓遜提出,後來魁奈等人確認社會中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秩序支配著社會的發展。亞當·斯密宣揚「一隻看不見的手」的原理,對經濟自由思想做了進一步的發揮。「自由經濟」思想是斯密整個經濟學說的中心,李嘉圖也闡明過同樣的思想。經濟自由主義在資本主義世界是長期發揮重要作用的思想主張。

兩者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單個經濟思想的缺陷,認識到了只有兩者「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相結合,相輔相成才能搞好經濟。

C. 什麼是經濟自由主義

經濟自由主義亦稱「不幹涉主義」。一種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主張自由競爭的資產階級經濟理論和政策體系。包括經濟自由主義和新經濟自由主義。

經濟自由主義發端於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運動之後,至19世紀風靡全歐洲。經濟自由主義的觀點認為,由於人們按利己的本性去從事經濟活動,追求個人利益,結果能使整個社會受益。

而滿足人們利己心的最好途徑是實現經濟自由,對私人經濟活動,不要加以任何干涉,而聽任其資本和勞動自由投放、自由轉移。

同時還認為,一個國家最好的經濟政策莫過於經濟自由主義,應當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國家的作用僅限於維護國家安全和個人安全。

以及舉辦一些資本家私人經營無利可圖的工程。更進一步的觀點認為,經濟自由保證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結合,為生產力無止境發展開創了巨大的可能性。

(3)自由主義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是自由市場經濟的理論鼻祖,也是後來一切自由主義、包括新自由主義的理論鼻祖。討論市場經濟理論,討論新自由主義,不能不論及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

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他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這部著作集中闡述了他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影響十分深遠。

斯密的經濟自由主義理論發軔於他的哲學傾向。英國學者羅傑·巴克豪斯在他的《現代經濟分析史》中指出,斯密的「政治經濟學體系是廣泛的哲學體系的一部分……」。

從哲學層面看,斯密信奉自然秩序,這是那個時代時髦的哲學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世界上存在著一種內在的自然秩序,這種秩序要比人類人為地創造出的秩序優越得多,自然規律優於人造規律。

在斯密以前,重農學派(認為只有農業才真正創造財富的學派)就堅持自然秩序的觀點,他們認為人類社會是由自然規律所統治的,而自然規律永遠不是統治者的獨斷法律所能改變的。

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表述自然秩序,就是說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其各個因素之間潛藏著一種動態平衡關系,即我們通常所講的規律。斯密與重農學派過從甚密。

斯密在其《國民財富的原因和性質的研究》中把自然秩序的觀點發揮到了極致,甚至可以說《國富論》的字里行間都滲透著「自然秩序」的思想。

從自然秩序的思想出發,斯密反對以任何形式對工商業一般事務進行干預,主張保護私人產權,主張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扮演「守夜人」角色的自由市場經濟。

斯密具體規定了國家的職能和公共產品的范圍。這些公共產品是:公共安全。斯密說,「君主的義務,首先在於保護本國社會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社會的暴行與侵略」。

二是法律秩序。斯密說「君主的第二個義務,為保護人民,不使社會中任何人受任何人的欺辱和壓迫,換言之,就是設立一個嚴正的司法行政機構」。

三是其他公共產品。斯密說,「君主或國家的第三種義務就是建立並維持某些公共機關和公共工程。這類機關和工程,對於一個大社會當然是有很大利益的,但就其性質來說。

是由個人或少數人管理,那所得的利潤均不能償其所費。所以這種事業,不能期望個人或少數人出來創辦或維持」。

斯密這里所講的實際上是現代經濟學所講的公共產品。除了上述的國家安全、法律秩序之外,還包括主要為便利社會商業、促進人民教育的公共設施和工程。

同樣是從自然秩序的思想出發,斯密認為「看不見的手」會有效地調節經濟運行。「看不見的手」是斯密市場經濟理論的樞紐性概念。

他認為「看不見的手」是社會資源分配的最佳機制。斯密指出,人們在投資時,受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要達到的目的。

他說:「關於可以把資本用在什麼種類的國內產業上,其生產能力有最大價值這一問題,每一個人處在他當時的地位,顯然能判斷的比政治家或立法家要好得多」。

斯密特別強調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他說,如果某一部門投資太多,利潤的降低會糾正這種錯誤的分配。「用不著法律的干涉,個人的利害關系與情慾。

自然會引導人們把社會的資本盡可能按照最合適於全社會利害關系的比例,分配到國內一切不同的用途」。由於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因而不會發生生產過剩的危機。

斯密的自由市場經濟的思想,曾經是主流的市場經濟思想。從實際情況來看,最初的市場經濟的思想和經濟體制確實促進了經濟的長足發展。

D. 為什麼到1860年自由主義政策能夠在英國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它對當時世界經濟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古典英國自由主義 在19世紀 的大部分時間里,似乎最接近於實現自由主義原則的歐洲國家要算是英國了。在那裡,大多數自由主義原則不僅僅被強有力的自由黨所採納,而且得到了大多數人民的支持,即使保守主義者也經常成為實現自由主義改革目標的工具。在取得若干巨大成就以後,英國得以作為一種自由主義秩序的代表性範例出現在歐洲其他國家面前。這些成就是1829年的天主教解放令、1832年的改革法案和1846年保守黨人羅伯特 皮爾(Robert Peel)爵士對穀物法的廢除。既然當時自由主義關於國內政策的主要要求都已經被滿足,確立自由貿易便成了鼓動的目標。這場由1820年商人請願所引起的,在1838年至1846年間由反穀物法聯盟所從事的運動,主要是由一群受理查德 考伯特和約翰 伯萊特領導的激進分子所推動。與亞當 斯密和追隨他的經濟學家所本來要求的自由主義原則相比,他們持一種多少更為極端的「放任」立場。他們所信奉的自由貿易立場同一種強烈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干涉主義、反對軍國主義的態度和一種對任何政府權力擴張的厭惡相聯系。他們將公共開支的增長主要歸因於對海外事務的無謂干預。他們直接反對中央政府權力的擴張,而將大部分改進的希望寄予地方政府或是志願組織的自治努力。「和平、節省、改革」成了這一時期自由主義者的口號。在這里,「改革」更多地指廢除舊的陋習和特權,而不是指民主的擴展。只有當1867年第二次改革法案生效時,這場運動才同民主產生更緊密的聯系。 隨著1860年同法國簽定的考伯特條約,這一運動達到了高潮。這一商業條約導致了自由貿易在英國的實現和對自由貿易將很快普遍流行的廣泛期望。與此同時,W.E.格雷斯頓作為自由主義的領導人在英國政壇開始嶄露頭角─先是作財政大臣,後來成為了自由黨首相。他重視外交政策、並有約翰 伯萊德作為政治夥伴,尤其在1865年帕麥斯頓去世後,他已經被人們廣泛地視為自由主義原則活生生的化身了。隨著他的崛起,英國自由主義同強烈的道德和宗教觀點的古老聯系也恢復了。 在19世紀下半期的知識領域中,自由主義的基本原則經歷著深刻的爭論。從哲學家赫伯特 斯賓塞對一種個人主義袖珍國極端推崇的觀點中(與W馮 洪堡的觀點相似),我們可以找到有效的解釋。但約翰 斯圖亞特 密爾在他那值得紀念的名著《論自由》(1859)中,更多地將批評的矛頭指向了思想的專制而不是政府的行為,而且他在其它一些著作中對公平分配的推崇和對社會主義精神的普遍同情態度,預示著一大部分知識分子向溫和社會主義的逐漸轉變。這一趨勢因受哲學家T H格林的影響而顯著加強了,格林反對在較早的自由主義者們中間流行的關於自由的消極概念,轉而強調國家的積極功能。 盡管19世紀的最後十五年裡,自由主義陣營中已經有許多對自由主義原則的內部批評,盡管自由黨在新興的勞工運動面前開始失去了支持,英國主流的自由主義觀念仍然很好地延續到了20世紀,而且成功地擊退了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要求的回潮,雖然自由黨並不能避免干涉主義和帝國主義成分的逐步滲透。也許H 坎貝爾 巴納曼政府(1905-1908)應該被看作是最後一屆老式的自由主義政府,因為他的繼任者H H 阿斯昆斯(Asquith)著手進行了社會政策上的新實驗,而這些新的政策是否符合舊的自由主義原則,頗令人懷疑。不過,總體上可以說,英國的自由主義政策時期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且在英國,居於統治地位的自由主義觀念的影響力也僅僅是受到戰爭的影響才告終結。

E. 經濟自由主義的基礎

市場要求清除那些給追求個人利潤最大化的資本所有者帶來不便的種種行政的或政治的障礙,而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已經變成一種理性的行為模式。這正是經濟自由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社會基礎。提倡經濟自由主義的人,特別是新自由主義的信徒鼓吹讓民族國家服從於經濟主宰者對經濟自由的要求,禁止對市場首先是勞動力市場的任何管制,反對出現赤字財政和通貨膨脹,主張公共服務普遍私有化,減少公共和社會開支,而這些正是為社會基礎服務的。
而在當代中國,特別是在90年代,經濟自由主義在思想界處於絕對控制地位。它有很深的社會背景:權力資本化從商業資本、生產資本發展到金融資本階段,新的強勢集團基本形成,它要求相應的思想理論,並且形成經濟學對整個社會科學的壟斷和新自由主義對經濟學的壟斷;漸進改革逐步放棄了對於弱勢群體的補償,剝奪性質日益明顯,這就背棄了漸進改革的最基本精神,每一次「與國際接軌」的體制改革,都產生一小撮暴富者,淘汰出一大批勞動者。
經濟理論通過自己的存在首先是思想形態的存在與經濟和社會的現實分離開來,這種思想形態最經常地以純粹抽象的和理論的形式出現,它們特別傾向於把邏輯事物同事物的邏輯混淆起來。經濟理論傾向於賦予現實以極端合乎邏輯的神話。經濟學家的理論分析,對經濟自由主義,特別是新自由主義的誕生,起了重要作用,因為這是經濟自由主義產生的理論基礎。然而實際情況卻是這樣:不僅是在大多數經濟發達的國家中貧困人口所佔比例日益增大,收入差距超常增長。
區別
當中一些人認為根本沒有政府能運作的功能存在,一些人則認為應該限制政府只提供司法、治安、和國防以抵擋外國入侵(小政府主義)。
缺點
貧富差距太大,是因為商人太自由了,發展到惟利是圖,不顧消費者的利益,更談不上國家的利益,社會的利益。貪官污吏也是太自由的結果,沒有人監督,自由自在誰不想多撈一點。至於社會的道德淪喪,寡廉鮮恥更是人性的大暴露,是過分自由的結果。於是把當今的經濟社會問題統統都推給了經濟自由主義。而且經濟學理論里確實有經濟人的假定,假設人都是追求自己利益的,而且這種追求個人利益的立場還得到承認,說是社會創造財富的推動力。正因為經濟人的假定,許多人認為當今的丑惡是和經濟自由主義有關。這樣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經濟人的假定確實是經濟學的理論基石,經濟學中不但不反對企業追求利潤極大化,而且還要求企業這樣做。公有制企業的大毛病就是領導人不追求企業的利潤而追求個人的利益。經濟人的假定還要求個人或家庭要效用極大化,買東西要精打細算。總之經濟學要求大家追求利益,而且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夠創造最多的財富。這樣看來對經濟自由主義的責難似乎並不錯。市場經濟的基礎就是經濟自由主義。如果說經濟自由主義錯了,意味著市場經濟也錯了。那麼我們整個改革就是走錯了路。下一步就應該回到計劃經濟去,這也給政府幹涉市場創造了理論根據。我認為這種看法非常危險,需要從理論上加以澄清。我同意經濟人的假定有其片面性,它沒有把經濟人假定的背景條件明確地說出來。這個背景條件就是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自由人,他們的利益都同樣受到尊重。因此每個人享受自由的同時必須尊重別人的自由。這個背景條件非常重要。它必須和經濟人的假定同時列出來,放在同樣重要的地位。中外的大學問家都談過自由。比較一致的意見都把自由解釋為對必然性的認識。孔子說「六十而知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是這個意思。不認識客觀規律,自以為得到了自由,其實一定會碰得頭破血流。不過經濟自由主義中的自由,意義又更深一層。它不僅僅是一種對客觀規律的認識,而且還是行動的規范。我把經濟自由主義解釋成「不妨礙他人的自由」,或者更進一步「自由選擇形成雙贏」是為經濟自由。為什麼不妨礙別人的自由反而成為自己的自由呢?這要從全社會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不妨礙別人的自由,就創造了一個沒有人妨礙自由的環境。生活在一個沒有人妨礙自由的環境里,豈不是得到了最大的自由。這個例子說明從個人的立場看問題不同於從全社會的立場看問題;從個人看是自由的減少,而從全社會看則是自由的增加。人類歷史中大部分時間里普通百姓是沒有多少自由的,原因就是有些人的自由太多了,干涉了別人的自由。反過來看也是一樣。在一個特權盛行的社會里普通老百姓是很缺少自由的。限制自己的自由,不要妨礙他人的自由。所以說「給你所愛的人以自由''。我們往往看到由於愛的方法不對,干涉所愛的人的自由,好事變成了壞事,父母干涉子女的婚姻,配偶干涉對方的交友,把原本美好的事搞糟,令人非常惋惜。即使對於自己的孩子,由於愛而不得不幹涉他(她)的自由時,也要非常謹慎。因為自由是人的基本權利,旁人無權干涉。所以說,不但給你所愛的人以自由,而且也給你不愛的人以自由。在有些情況下,也給敵人以自由,可以化敵為友。所以尊重別人的自由,不要麻煩別人,勉強別人做不情願的事,是個人修養的一條原則。從社會上講,尊重每個人的自由是一個平等社會的必然結果。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享受的自由是同樣多的,因此每個人要限制自己的自由。我們來看看,是什麼人起勁地反對自由主義,正是那些想保持特權的人。當然也有少數不明白自由真意的人以為自由就是為所欲為,所以反對自由主義,那是對自由的誤解,並不是真的反對自由主義。可是想保持特權的有心人,往往利用對自由的誤解的人來反對自由主義,後者還不知道自己被人利用,最後損害了自己,那是很可悲的。團體與團體之間,甚至於國家和國家之間,尊重對方的自由也是避免大規模沖突的原則之一。自己看不慣的事也不許別人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強迫別人也去做,往往是國家間沖突的一個主要原因。通過市場可以以合理的價格得到資源,爭奪資源的戰爭不大可能發生,而干涉自由的戰爭正在成為戰爭的主要原因。就經濟學而言,尊重各方的自由是交易的基本准則。只有平等自由的雙方達成的交易能夠同時給雙方帶來利益。因為使一方受損的交易不可能同時為雙方所同意的。更為重要的是,雙方同意,雙方得益,一定有財富的增加。否則一方得益另外一方必將受損。所以交換產生財富。市場經濟能夠使社會財富蓬勃噴發,原因就在於此。相反一方受控的交換就會發生剝削。社會財富未必能夠增加。靠剝削,一方得益另一方受損,社會財富總量未必增加。剝削不能夠使國家富強,創造才能夠使國家富強。所以平等自由的交換在經濟學里至關重要。少了平等自由,剝削在所難免。國家不但不能富強,而且往往是內亂的原因。缺了自由平等的社會很容易走向動亂。在平等自由的社會里,一切交換都使雙方得益。如果企業家賺了一百萬,那麼和他打交道的人也能同樣賺差不多的錢。並不是企業家賺了一百萬,社會就少了一百萬。所以企業家賺錢對社會有功。這和我們普遍的認識大相徑庭。傳統經濟學認為交換不產生財富,那麼一方得益另一方必定受損。交換是零和游戲。這種錯誤的認識導致了交換的障礙和經濟的停滯,甚至人民的內斗。把創造財富的企業家看成是剝削者。在這兒我們可以看到,經濟自由主義有多麼重要。
自由主義
【名稱】:自由主義
【拼音】:zì yóu zhǔ yì
【解釋】:主張個人自由發展、自由表現的看法或人生觀。
【資料】:近代工業革命大幅提升了人類的物質文明,但也造成許多社會問題浮上檯面,例如污染、童工,和都市人口過於擁擠等。物質和科學上的進步增長了人類的壽命,減少了死亡率,也因此人口爆炸性的增長。而這造成了勞工過多的問題,減低了平均的工資。米爾頓·佛利民指出這個時代造成的現象不是貧窮人口增加,而使「貧窮現象更顯而易見」了。古典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如約翰·洛克、亞當·斯密、威廉·馮·洪堡則認為這些問題將會由工業社會自身進行修正,而無須政府的干預。
在19世紀,多數的民主國家都延伸了選舉權,而這些新獲得選舉權的公民往往傾向支持政府幹預的政策,由於識字率的提高和知識傳播的發達產生了在社會上各種形式的行動主義。19世紀產生的社會自由主義(Social liberalism)成了第一個從古典自由主義里分裂出來的重要流派,社會自由主義主張立法禁止童工和規定勞工的最低工資。
古典自由主義相信自由的哲學應該在每個領域都同等擴大(而不是在某些領域受到局限),他們非常反對新自由主義的政策,如槍枝管理法、平等權利法(Affirmative action, 鼓勵錄用女性和少數族群的政策)、高稅收、社會福利和支持公立學校。
在美國自由主義一詞早已改變了原意,哈耶克認為涵義的改變是從羅斯福任內開始的,羅斯福實行的新政在當時被貼上社會主義和左翼的卷標,由於擔心這些標簽的負面影響,羅斯福於是改自稱為自由主義者。自從那時開始,自由主義一詞在美國改變了涵義,與原本18和19世紀的自由主義完全不同了。

F. 經濟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對公共政策有什麼影響

以市場調節為前提和基礎,國家干預是採用多種方式和手段進行的。由於各個國傢具體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條件的不同,以及各國所繼承的歷史遺產的不同,國家干預的手段和方式也各有差異。但總的說來,他們都是不同程度地利用國家的集中權力,發揮國家有關部門管理經濟的職能,藉助於行政和經濟杠桿的作用,運用計劃、政策、法令、金融、稅務、財政、價格、投資等手段,對經濟進行干預和調控。這些手段和方式大致有如下幾種:

(一)國家計劃
國家計劃不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早的國家干預方式,但卻是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干預比較重要的方式。它是在二戰後發展起來的。戰前,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自由放任的自由競爭體制,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不斷出現的經濟危機使這種體制受到嚴重的挑戰,而戰後又都面臨著重新整頓經濟和克服資本主義經濟的痼疾的問題。在國家干預思潮的影響下,一些國家的政府先後實行國家計劃,如法國、日本、荷蘭、英國、比利時、瑞典、挪威、義大利及聯邦德國等國家。其中以法國和日本為最典型,制定計劃最早,國,還逐漸發展起比較完備的計劃化理論,形成了被稱作「第三道路」的市場和計劃並行的管理方式,在資本主義的計劃化方面十分值得重視。

(二)經濟立法
經濟立法是國家干預的另一種手段和方式。國家通過經濟立法規定社會經濟生活的各種准則,使企業活動規范化和有序化,使企業按政府希望的方向發展。

(三)經濟政策
比起立法來,政策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對經濟干預的機能更強。經濟政策主要用於對經濟發展和經濟活動進行調控,更多地使用經濟杠桿的調控作用,包括稅收政策、信貸政策、價格政策、投資政策和關稅政策等等。

(四)政府投資和政府采購
象美國這樣的基本上不實行計劃化的國家,國家為了實現其目標,在各種干預手段中政府投資和政府采購起著十分巨大的作用。政府可以把巨大的財政力量投向國家重點發展的地區、部門和產業,對整個經濟發展起導向作用。此外,政府通過采購影響部門和行業的發展方向。

(五)國家控制以中央銀行為中心的金融機構,對經濟實行有效調控
貨幣金融政策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國家對金融機構的集中控制非常重要,為此國家必須建立和控制中央銀行。二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的中央銀行屬於國家銀行,只有美國聯系儲備銀行較特殊,既非國家出資,亦非私營,而是由參加儲備系統的銀行認股。但盡管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組織形式不同,構成成分有差異,但都是置於政府的管理與監督之下,其領導人由國家任命,制訂或參與制訂貨幣金融政策,成為國家最高金融管理機構,並以中央銀行為首形成統一管理的要求。這樣,國家就可以把貨幣金融調控手段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提高調控的效力,通過它制訂國家貨幣金融政策、信貸政策、利率政策,以及管理外匯和國際金融業務,成為調節整個國家經濟的中心環節。

G. 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的觀點

亞當·斯密認為:人類經濟,活動主要的動機,就是謀求個人的利益,謀求私利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他用了這么一句話,就是說「屠夫、釀酒商、麵包師給我們提供食品,他不是出於仁慈,而是為了從我們得到回報。」;每個人在經濟生活中,通常並不會考慮他對社會利益起了多少促進作用,他盤算的是他自己的好處,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追求個人利益的努力,會被一隻看不見的手牽著,去實現一種他原本無意要實現的目的,最終會促進社會利益。「自由競爭」這個今天已經被人熟知的概念,成為貫穿亞當·斯密經濟學說的基石。 他最著名的觀點就是:看不見的手。他認為在市場經濟中,個體間的自然交易將會創造出高效的資源分配模式,並有利於促進市場經濟,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收入。
《國富論》提出的控制經濟生活的那隻看不見的手,簡單地說,就是今天經濟學家常常講的市場供求規律。根據這個理論,亞當·斯密提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對外貿易戰略。
亞當·斯密認為,我們可以繼續通過(貿易)保護主義、征服(其他領地)以及保持獨有的壟斷地位來賺取金錢,但是如果選擇了自由貿易,我們可以掙到更多的錢。而且,如果我們讓別人有錢了,他們就能夠向我們購買更多的產品。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認為,工業革命的實質既不是發生在煤炭、鋼鐵、紡織工業中引人注目的變革,也不是蒸汽機的發展,而是「以競爭代替了先前主宰著財富的生產與分配的中世紀規章條例。」
比技術革新影響更深刻的,是經濟社會運行規則的變化。亞當·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後來被瓦特和博爾頓所代表的新興階層推崇到了神聖的地位,他們是從亞當·斯密的理論中獲得最大利益的人。當他們在西方各國的議會中佔有多數席位時,亞當·斯密的理論開始對這些國家的政策產生深刻的影響,由此形成了自由主義經濟模式。
斯密的理論是在(工業)資本主義發展以前發表的,它起了一個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作用,使英國成為第一個世界強國。世界霸權國家,也使全世界的資本主義得到發展。

H. 自由主義經濟學和干預主義經濟學的區別

國家干預主義與經濟自由主義的共性與區別
在西方數百年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有兩大相互對立的經濟理論思潮或學說給我們留下
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們象天平兩端的法碼一樣左右搖擺、此起彼伏、明爭暗鬥、相互角逐,
對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封建專制政府或資產階級政府選擇和制定經濟政策產生了舉足輕重
的重大影響,這就是經濟自由主義與國家干預主義。
什麼是國家干預主義?國家干預主義,主要是指反對自由放任,主張擴大政府機能,限制私人經濟,由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控制,並直接從事大量經濟活動的那樣一種經濟思想和政策。國家干預主義最初集中表現為歐洲封建社會晚期的重商主義,在當代則集中表現為凱恩斯主義。
什麼是經濟自由主義?經濟自由主義:提倡市場機制,反對人為干涉經濟的經濟理論和政策體系。最初作為一種口號由法國路易十五的外交大臣達讓遜提出,後來魁奈等人確認社會中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秩序支配著社會的發展。亞當·斯密宣揚「一隻看不見的手」的原理,對經濟自由思想做了進一步的發揮。「自由經濟」思想是斯密整個經濟學說的中心,李嘉圖也闡明過同樣的思想。經濟自由主義在資本主義世界是長期發揮重要作用的思想主張。
側重點(政策主張)不同:經濟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歷來是西方市場經濟理論中兩大相互矛盾的思想傾向。自由主義從微觀經濟入手,認為市場能夠依靠自身的運作機制實現經濟的協調與平衡,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國家的介入;干預主義則強調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重要性,認為市場機制因其固有缺陷而不可避免會產生諸如公共產品、外部性、收入分配不公等經濟問題,只有依靠國家之手對經濟進行調節才能解決。

產生不同:國家干預的思想由來已久自國家誕生之日,國家就被賦予了管理經濟的職能。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和干預一開始並沒有受到質疑。在經濟學還沒有脫離哲學成為獨立學科的時代,先哲們貢獻了許多旨在富國強民的經濟政策,這些政策體現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但這些思想還沒有系統化,因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國家干預主義。在西方,
國家干預主義最早的萌芽是重商主義。重商主義誕生於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體現了資本原始積累的經濟要求。它源於歐洲各國的政治家、商人、牧師和哲學家各自對商業實踐的觀察與思考,大多是一些基於經驗主義的政策主張。盡管這些政策主張建立在重商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上.

I. 1860年自由主義政策取得勝利對世界經濟發展產生怎麽樣影響

1860年自由主義政策取得勝利,自由主義 盛行產生了以下結果:一方面是迫使資產階級版改進技術權,提高生產率,使科技與生產迅猛發展,但同時也加劇了整個社會的無政府狀態,導致生產過剩危機,另一方面,進一步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障礙,有利於鞏固和加強資產階級統治。對世界而言,工業資產階級加緊了對外侵略,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自由主義 」成為資產階級的統治思想,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起來,資產階級統治得到了鞏固。國際經濟交流的基本准則—— 自由主義 原則,即資本的自由流通、安全與增值的國際的經濟交流的基本准則,使世界經濟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強,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逐漸成熟。

J. 自由主義者認為自由主義在經濟上與政治方面有哪些表現

經濟自由主義主張限制政府在經濟事務中的操控,讓市場機制發揮調節資源的作用。經濟自由主義者並非無政府主義者,他們並非一概反對政府的作用.

總結經濟自由主義的政策主張:

(1)主張明晰界定和保障財產權利.認為:有恆產,始有恆心;反對通貨膨脹,認為通貨膨脹永遠是潛在的大敵,因為壟斷發鈔權的政府,往往難以抑制靠發鈔來征斂財富的動機;反對財政赤字並主張減稅,因為政府不比私人更精打細算,;反對創造就業政策,因為強行設置的工作崗位會造成社會更大的浪費;反對產業扶持政策,因為政府無法確定什麼是值得扶持的行業和企業,真正值得扶持的,恰恰是那些無須扶持就能健康發展的產業。

(2)他們還反對價格管制,只有讓價格充分自由地浮動,才能避免資源浪費;反對貿易保護,分工和貿易不僅對富國有利,對窮國也一樣有利;反對用民主投票方式代替鈔票投票的方式,選票不能反映選擇的代價,民主選舉只是避免交易費用過高的權宜之計,實施過多的民主投票,反而會導致更多的社會損失,這對富人和窮人同樣成立。

二、政治自由主義(以下摘自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

第二部分政治自由主義:三個主要理念

從一開始我們就看到,政治自由主義力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在自由而平等的公民因相互沖突、甚至是無公度的宗教學說、哲學學說和道德學說而產生深刻分歧的情況下,如何可能使社會能夠成為一個穩定而正義的社會?前三講陳述了將公平正義解釋為有關這一問題的獨立觀點的第一階段。第一階段提出了具體規定公民相互合作之公平項目——該規定是在社會基本制度達於正義時具體化的——的正義原則。

公平正義解釋的第二階段——我們現在轉入這一階段——考慮的是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秩序良好的公平正義之民主社會的理性多元論特徵是既定的,該社會如何建立並保持統一和穩定。在這樣的社會里,一種合乎理性的完備性學說無法確保社會統一的基礎,也無法提供有關根本政治問題的公共理性內容。因此,為了了解秩序良好的社會怎樣才能達到統一和穩定,我們引進了政治自由主義的另一個基本理念,該理念與政治的正義理念相輔相成,它就是各種合乎理性的完備性學說達成重疊共識的理念。在此種共識中,各合乎理性的學說都從各自的觀點出發共同認可這一政治觀念。社會的統一建立在對該政治觀念的共識之基礎上;而只有在達成共識的各種學說得到政治上積極行動的社會公民的確認,而正義要求與公民的根本利益——他們的社會安排培育並鼓勵他們追求這些根本利益——又沒有太大沖突的時候,穩定才有可能。

通過考察政治自由主義本身如何可能、並解釋了穩定問題之後,我把重疊共識與一種臨時協定區別開來。然後我再考查一下人們對這種基於該共識基礎上的社會統一理念所提出的好幾種反對意見。這些反對意見需要給予回答,因為,它們妨礙我們通達我以為是適合於我們的最合乎理性的社會統一基礎。

閱讀全文

與自由主義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