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印度有什麼可以發展經濟的

印度有什麼可以發展經濟的

發布時間:2020-12-02 13:12:13

❶ 談談印度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第3產業,尤其是軟體外包做得很好。但基礎經濟方面,比如農業經濟很有待提高,尤其是當前其人口數目不斷攀升的基礎上。。。

❷ 印度的國民經濟的增長主要是依靠什麼

提起印度,可能許多人都會想到歌舞,咖喱和神油。印度作為一個南亞地區的大國,其經濟體兩還是不小的。之所以印度的國民經濟能夠快速增長,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新德里地區的電子科技非常發達,而且這些企業都是印度的龍頭奇特。其次就是印度的旅遊業還是非常發達的,所以帶動著印度的服務行業也開始快速發展。最後就是印度的制葯業和石油加工行業這幾年的發展勢頭也是不小的。這三者基本上是印度經濟發展最主要的依靠和依賴了。

最後就是印度的制葯行業和石油加工行業,近幾年發展勢頭也是非常厲害的。從《我不是葯神》這部片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印度的制葯業的力量。而且實際上印度的制葯業也的確非常發達,許多生產葯品的大廠都選擇印度作為代工廠。其次還有印度的石油加工業,印度的石油加工業也非常發達,畢竟印度緊挨著印度洋,有大量對海底石油進行開採的技術和需求。

❸ 印度的經濟支柱是什麼

1、印度優先發展服務業的原因一個國家的經濟構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就是農業,包括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就是工業,主要是製造業;最後一個是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在工業革命以前都是農業為主的,工業革命後才開始有工業和製造業,而歷史上的大國幾乎都是工業強國,荷蘭和西班牙除外,算是貿易立國的,這是算是服務業,優先發展工業

一方面可以迅速提升國家經濟實力,另一方面工業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解決農業人口的轉換問題,隨後就會迎來城鎮化,城鎮化的提升帶來的是服務業的需求,這是之前很多國家走過的老路,在工業化發展的初期,國內的消費能力較低,無法自行消化工業生產能力,只能出口給其他的國家,利用出口的優勢來發展過來的工業/製造業,中國走的是這樣的策略,但是印度不是。

而印度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是傳統的農業國家,從1991年開始「改革開放」後實施市場經濟的政策,但是在經濟的發展策略上是優先發展服務產業的,製造業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其中個中原因有多種,印度是一個民主制度的國家,土地私有化,政府之間是聯邦的體制,要發展製造業就需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但是因為中央協調的能力較弱,無法形成強有力的統一協調能力,導致基礎建設停滯不前。沒有基礎建設,製造業就難有大的發展。

還因為宗教信仰,比如種姓制度,導致人口的流動有很大的困難,這是就業的一個基礎,製造業的發展需要人力資源是自由的,也就是就業市場是自由交換的。土地的私有化也為工業化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因為合約談判的成本太高,政府很難做統一的徵收和規劃,私人之間的談判成本太高,盡管現在印度在努力改變這種現狀,但是進展依然緩慢。

2、印度的農業增加值在經濟中的比重印度的農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和中國的農業佔GDP的比重曾經是同樣的水平,在1990年之前,總體而言印度的農業比重還在中國之上,印度最高的時候曾經達到了42.8%的比重,這是完完全全的農業國家了。不過整體來看,農業所佔的比重是逐漸降低的,到2018年印度的這個比重已經降到了14.46%,比1967年的高點下降了28個百分點,這個降幅是非常巨大的。

而印度2018年的製造業增加值只有40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的十分之一,雖然在全球排名第六位,但是絕對值還是非常低,大概是相當於中國20年前的水平。印度單靠服務業的發展是無法解決貧困問題的,發展製造業是唯一的出路。

❹ 印度如何利用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有利條件:1.地形平坦開闊,耕地面積廣(平原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二)2.大多數地區為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沛,並且在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適合發展水稻種植業(題外話:熱帶季風氣候比較典型的是在中南半島和印度半島)3.水源充足(印度河,恆河)4.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5.農業技術革新,推動農業發展。6低矮平緩的地形,交通便利。.
不利條件:水旱災害頻繁。
應該就是這些啦

❺ 印度發展經濟與中國相比有什麼優勢

1、人和——人口紅利

印度人多

再過幾年就是全球第一大人口大國,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2019年6月17日發布《世界人口展望2019:發現提要》報告稱,印度2027年將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報告稱,2019年的中國人口為14.3億,印度為13.7億,分別佔全球人口總數的19%和18%。不過到2050年,印度人口將增加近2.73億從而超過15億,而中國人口規模將降低至11億左右。

從2019年到2050年,全球新增人口中約50%將集中在9個國家,包括印度、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剛果(金)、衣索比亞、坦尚尼亞、印度尼西亞、埃及和美國。印度不光人口多,而且人口非常年輕,也就是說未來印度還有人口紅利!

2、海權優勢

印度是半島國家,在印度洋地區擁有7516.6公里的海岸線,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168個沿海港口。在印度的印度洋專屬經濟區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礦物及其他生物與非生物資源。

印度處於亞太文明和歐洲大西洋文明中間,左右逢源。在國際貿易物流方面,印度處在中間位置,而且跟波斯灣很近,以後買石油就方便了,不會有什麼海峽困局。印度海軍強大,反而會加重我國的馬六甲困局。

「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統治了亞洲。印度洋是通向世界七大海域的鑰匙。21世紀世界的命運將在印度洋上見分曉」——「海權之父」馬漢在一個世紀前的警言,一直被印度的歷屆決策者奉為座右銘。

自獨立建國以來,印度逐漸加大對海軍的重視和建設,海軍戰略逐級推進,由成立初期的「近海防禦」到後來的「區域控制」,再到現在的「遠洋延伸」戰略,已基本形成了一套以「印度洋控制戰略」為核心的完整的海軍戰略體系。

3、地理環境

印度面積達,但是沒有什麼沙漠(僅有的西部沙漠還大部分都被劃到了巴基斯坦境內)、戈壁,也沒有我國的青藏高原和美國落基山脈那樣的無人區(不適合居住),印度洋的海風吹來了大量水汽,所以印度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合人類居住,國土的可利用面積非常多。

4、天時

現在我國成了美帝的眼中釘,印度就成了香餑餑了。美聯合印度制衡中國,有點類似當年英國聯合法國制衡德國的味道。

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印度的發展都會得到美國的幫助,這種幫助,我國在改革開放的時候是沒有體驗到的。在蘇聯解體之前,還拉著我國一起研究什麼美洲虎坦克,援助我國燃氣輪機……呵呵,蘇聯解體之後……

5、文化軟實力——文明古國與英語優勢

印度既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悠久的古代文化,而且在被日不落帝國殖民的時候,印度的文化隨著英國人的傳播實現了全球化,現在全球都知道瑜伽。

6、外交優勢

雖然印度一直好戰,但是在國際上,印度還是很受歡迎的,時常跟英美穿一條褲子,還能從俄羅斯買點武器,租用核潛艇啥的,就這面子,除了印度,誰有?

缺啥都能買到,買不到還能租到。

不要小看買來的武器系統,1905年的日俄戰爭,沙俄的武器可都是自己生產的哦,日本的好多武器,軍艦都是從英德買的哦!

在聯合國,雖然不是五常,但是五常是美國人建立的聯合國體系,如果我國與美帝有摩擦了,印度就是拉攏不二選擇。

❻ 印度面臨的諸多經濟問題有哪些

(1)失業和貧困失業和貧困是印度經濟發展的兩大痛楚。雖然歷屆政府都把增加就業和消除貧困作為執政的重要目標,但一直收效不大。印度的10億人口中有1/3文盲。年人均收入目前還不足480美元,其中有3億人日均收入不足1美元。赤貧的城市新移民在印度各大城市隨處可見。印度經濟增長緩慢,人口迅速增長,目前印度人口超過10億,比獨立初期翻了兩番,且還在以2%的年增長率增加,每年新增人口及新增勞動力都在1500萬人以上,這使印度經濟難以吸收不斷增加的勞動力,印度的失業問題日趨嚴重。在「一五」計劃結束時,印度積存的失業人數為530萬,到1980年增加到2070萬,約占勞動力總數的8%。同時也使人均收入增加不多。由於印度製造業增長速度遠低於服務業,因此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很少。2002年,印度製造業吸納了620萬勞動人口,而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製造業有1.6億名從業人員。高速發展的印度IT產業約有100萬名從業人員,不足全部勞動力的1%,雖然其產值佔印度GDP的4%。失業一方面將擴大數以億計的貧困人口隊伍,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解決就業問題的難度,從而繼續阻礙印度經濟發展,特別是現代化進程。(2)製造業發展滯後印度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經濟增長主要還是靠服務業的增長,服務業也主要是靠軟體IT產業,製造業還不強。2003年的特點是服務業還在高速增長,農業年景較好,有了3%-4%的增長,製造業開始有所增長,所以這一年經濟發展比較平衡,也更快一些。製造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是:由於它們是傳統部門,所以有很多傳統體制還沒有改革,包括政府對產業和投資的管制,對勞動力市場的管制等各種制約,不利於製造業的快速發展。服務業,尤其是軟體業的發展較快,是因為其作為新興部門,政府對其控制較少,所以發展較快。雖然20世紀90年代印度開始經濟改革,但是在製造業方面步伐比較慢,市場開放程度小,沒有利用好廉價勞動力的優勢。(3)投資環境欠佳印度投資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效率低下。印度政府機構辦事效率較低,世行報告顯示,在印度成立一家企業需要89天的時間,而中國則需41天。印度的勞動生產率也很低,雖然平均工資比中國低25%左右,但每個工人的產出卻比中國低50%。2、能源不足。印度的電力狀況落後,平均缺電率超過10%,嚴重影響企業的贏利能力。加之資金短缺使印度在短期內難以大量進口石油和建更多的核電站,進一步制約了印度投資的增長。3、政局不穩。印度社會結構、財富分配、種姓制度、貧富分化等常常會引發政治不穩定,進而影響吸納國際資本。4、勞動法嚴格。印度是惟一一個解僱員工需要得到政府批準的國家,企業停業或關閉也受到嚴格限制,客觀上限制了企業投資的積極性。5、環境受損。印度荒漠化程度較高,有1.43億公頃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蝕。現代工業發展和城市人口增加使河流污染和城市空氣污染問題更加嚴重,影響到經濟持續發展,而且危及人民生命安全。(4)財政赤字居高不下長期以來為解決資金問題,印度政府借諸赤字財政政策,1950年度到現在,幾乎年年有赤字。為彌補財政赤字,政府不得不大量舉借內外債,使得印度的債務增多,幾十年來內外債如滾雪球似地不斷擴大,利息成為印度政府最大的非生產性支出項目。財政赤字居高不下,使物價指數反彈,造成通貨膨脹,對政府平衡預算增加了更大壓力。1990/1991年度財政開支失控,總赤字達到4333億盧比,竟佔到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8.4%,這一時期印度出現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80年代實行高額財政赤字的結果。1991年實行經濟改革以來,財政困難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十幾年來,中央政府財政赤字占國內總產值的比率一直超過5%。雖然近年來印度制定了《財政責任和預算管理法》,削減某些財政補貼,但財政狀況尚未根本好轉。印度現已成為世界上財政赤字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多次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警告。(5)基礎設施落後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增長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關系密切,一個國家基礎設施不足就會成為經濟增長的「瓶頸」,影響跨國公司的投資興趣,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在印度,公路狀況極差,缺少高速公路,通訊不暢,電力供應不穩,能源嚴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礎設施的滯後影響了外國投資環境,嚴重製約了印度經濟的發展。以交通為例,印度雖然有亞洲最龐大的鐵路網,但陳舊不堪,大部分是國家獨立以前殖民地時代建設的,很難實現現代化的運輸任務。印度目前還沒有一條國際標準的全封閉、全立交的高速公路,港口與機場設施陳舊,所有的港口都出現擁堵情況,交通運輸極端落後

❼ 印度經濟增長迅速,依靠的是什麼

印度作為我國的鄰國,最近幾年,印度經濟發展迅速,那麼印度經濟增長迅速,依靠的是什麼?

首先,經濟改革。特別是,自莫迪總理就職以來,大力推動了經濟改革,出台了廢鈔令和恢復印度製造業等政策。印度政府效仿英國和美國,一切都以市場為導向,政府很少干預市場,使得印度經濟快速增長。

最後,印度加大基礎設的投入。印度的基礎設施薄弱。目前,大城市經常在高峰時段停電,城市污水系統老化以及交通落後的情況,這些方面需要充分改進。盡管這是印度的軟肋,但印度政府正在作出改變。印度政府可通過基礎設施投資來促進經濟增長。幾年前,印度政府希望參與高鐵項目,日本公司中標,盡管由於種種原因,高鐵項目目前進展緩慢。但也可以看出,印度政府正在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來推動GDP增長。

❽ 直擊:印度的十大經濟城市,在中國相當於什麼發展

2016年孟買的GDP達到了2021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的蘇州水平,但是孟買人口有一億多,而蘇州只有1060萬,大家可以想像人均GDP的差距。

第二名的新德里,2016年的GPD達到了1670億美元,和杭州差不多。

第三名則是加爾各答,曾經的英屬印度的首都,GDP為1500億美元,和中國的南京差不多。

第四名是班加羅爾,印度人稱其為「亞洲矽谷」,GDP為830億美元,也就是中國常州的水平。
第五名是海德拉巴,是印度的一座古城,2016年GDP達到740億美元,和中國紹興差不多。

第六名是金奈,印度的歷史名城也是工業中心,2016年GDP為660億美元,和我國的淄博差不多。

第七名是艾哈邁達巴德,2016年的GDP為520億美元,和中國邯鄲不相上下。

第八名是浦那,2016年的GDP為446億美元,差不多等於中國太原。

第九名是蘇拉特,2016年的GDP達到了372億美元,和江西九江差不多。

第十名是齋浦爾,這是印度北部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歷史非常悠久,2016年的GDP為223億美元,和河南濮陽差不多。

❾ 印度發展經濟的社會條件

印度的基礎設施之所以匱乏,關鍵在於政府不作為,而政府不作為又是由印度的體製造成的。如前所述印度的經濟增長是市場導向的,政府規模較小,稅入較少,所以沒有能力實施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基礎設施供給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印度做不了製造業,就只能去發展服務業,從而使得印度的服務業在GDP中的佔比奇高。然而問題就在於印度為什麼能夠在製造業發展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卻能發展出一般發展中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難以想像的、規模極為龐大的服務業,以致被世人稱之為世界的「辦公室」。概括地講,印度的服務業發展得益於以下兩個條件:一是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使得服務業的外包與分工可以分散到全球各處。服務產品原本就沒有運輸成本,但是服務產品經常是生產與消費同時發生的,所以,在網路誕生前,大部分服務都是本地化的。但是網際網路的誕生使得服務產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可以在空間上加以分離,從而使得像印度那樣沒有本地服務需求的國家也可以加入到全球服務業的外包分工中去。二是印度在全球服務業中所具有的比較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反映在兩個方面:與世界上大部分擁有低成本競爭優勢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相比,它有語言優勢,因為印度是個講英語的國家;與世界上大部分講英語的國家相比,它又是個擁有低廉服務成本的國家。

至此,我們不難發現,印度的服務業在GDP當中所佔的比重之所以非常高,並不是因為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發達的工業化國家,或者就像國際上很多學者所認為的那樣,它的經濟結構相對於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而言更加先進,而是因為它的基礎設施過於落後,以及不同於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稟賦,再加上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為其提供的歷史性機遇。如果以上的分析是正確的,那麼中國千萬不要與印度進行簡單的結構比較而得出中國應當加快服務業發展的看法或者政策結論,因為這會導致中國走上背離稟賦給定的比較優勢的發展道路,而錯失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歷史性機遇。

其次,再來分析印度的居民消費支出在GDP中所佔比重為何會高於大多數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原因。印度的個人消費高得驚人,要佔到其GDP的67%,不僅大大高於中國,而且也高於任何其他亞洲國家,幾乎可以和美國媲美,美國居民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可以說是世界最高的國家之一了,大約為70%左右。在一個人均收入水平遠遠低於中國和大部分亞洲國家的印度,為何會有如此之高的居民消費率呢?從表面上看,似乎可以歸結為印度與其他亞洲國家不同的消費觀所致。經濟學家們普遍接受的觀點是:除印度之外的亞洲國家是依靠儲蓄來推動經濟增長的,而印度是依靠民眾的消費來推動經濟增長的,因此印度的經濟增長要比大部分亞洲國家顯得更加健康。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因為依靠本國居民消費來推動的經濟增長比依靠儲蓄、投資和出口來推動的經濟增長更加穩定。但是,問題的重點並不在此,而是在於為什麼包括中國在內的大部分亞洲國家不能順利地走上依靠本國居民消費支出來推動經濟增長的道路?

閱讀全文

與印度有什麼可以發展經濟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