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經濟下半年如何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
大而化之地說,
要發揮我國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休養生息,發揮各種所有制經濟的活力。
加強國家宏觀調控,減輕中小企業負擔,進行有針對性的刺激和適度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
繼續穩增長、調結構、保民生、促就業。
❷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為完成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這一主要任務,提出了哪些措施和政策
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國內需求的重要途徑。「十二五」時期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在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進展。這里,重點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一)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議》圍繞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對科技、教育和人才改革發展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一是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的關鍵是增強共性、核心技術突破能力,為當前和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這就必須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把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著力在一些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把握科技發展趨勢,加強基礎前沿研究,搶占未來科技競爭制高點。二是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有效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保護知識產權,對鼓勵自主創新、優化創新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三是加快教育改革發展。這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大計。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要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要求,推動教育事業發展,提高現代化教育水平。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要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質量評價、考試招生制度。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健全國家資助制度,加快縮小教育差距。要繼續推進和完善免費師范生教育制度,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水平。四是建設人才強國。人才是第一資源。更好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必須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
(二)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議》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為「十二五」期間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出了總體要求。符合國情,就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要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需求相適應,把握好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的關系;比較完整,就是這一體系應該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個主要領域;覆蓋城鄉,就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既覆蓋城鎮居民,也覆蓋農村居民,特別是社會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社會救助要實現城鄉全覆蓋,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和個人賬戶跨省可接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持續,就是制度的設計和財力的保障,要形成一種常規的、長效的機制,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隨著國力的提高而不斷增強。《建議》從六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部署:一是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我們都必須堅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要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促進充分就業。要加強政策支持和就業指導,著力做好重點人群就業工作。要發揮政府、工會和企業作用,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和諧勞動關系。二是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這是群眾呼聲最強烈、全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收入分配製度不斷完善,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出現了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問題。黨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要更加註重公平。這對我們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要充分認識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堅持不懈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時要充分認識到,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根本目的是要讓全體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須始終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們的分配製度和政策既要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率,不斷增加社會財富;又要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十二五」時期要按照黨的十七大確定的方向,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我們不僅要通過發展經濟,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把「蛋糕」分好,讓全體人民都能夠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三是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作為一項基本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網」和「穩定器」。讓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無後顧之憂,是黨和政府的重要職責。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已初步建立,但總體上看還不完善,主要是城鄉社會保障發展不平衡,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蓋面還比較窄,基本統籌層次低,保障水平不高,與全體人民的期待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十二五」時期,要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擴大覆蓋范圍、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統籌層次和實現制度統一等方面邁出更大的實質性步伐。四是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我國醫療衛生服務供給總量相對不足,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城鄉醫療保障水平差距較大,「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比較突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和健康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中央已經作出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從理念到體制的重大變革,也是一個逐步的、長期的甚至是艱苦的過程。為此,中央提出在2011年底前,要重點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等五項改革。「十二五」時期,我們既要完成近期任務,也要向長遠目標邁出堅實的重大步伐。《建議》對未來五年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們一定要把這些工作落實到位,讓人民群眾享受醫改工作的重大階段性成果,增強他們對醫改的信心和對政府的滿意度,確保醫改工作順利推進。五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必須創新社會管理機制,提高社會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能力建設,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六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逐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切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
(三)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建設是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更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建議》提出了三方面的任務。一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沒有全民族文明素質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實現現代化。要加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導愛國守法和敬業誠信,構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二是推進文化創新。要適應群眾文化需求新變化新要求,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使精神文化產品和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三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文化的社會效益是第一位的,但隨著現代經濟與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的經濟效益也越來越明顯。政府要履行好發展公益性文化體育事業的責任,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需要和權益。同時,要在政府引導下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❸ 我國「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和任務是什麼期待直接答案。。。。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城鎮新增就業45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居民消費率上升。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工業結構繼續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突破,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提高4個百分點,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
——科技教育水平明顯提升。九年義務教育質量顯著提高,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87%。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2%,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提高到3.3件。
——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成效顯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億畝。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16%,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別減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別減少10%。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全國總人口控制在13.9億人以內。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7%以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制度全覆蓋,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3.57億人,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提高3個百分點。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3600萬套。貧困人口顯著減少。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社會管理制度趨於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財稅金融、要素價格、壟斷行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互利共贏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❹ 2008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有哪些
那就看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吧。
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在優化結內構、提高效益容、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8%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左右;國際收支狀況有所改善。
(一)搞好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二)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三)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
(四)加大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力度,做好產品質量安全工作
(五)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你直接看《政府工作報告》吧,http://www.china.com.cn/2008lianghui/2008-03/19/content_13046560.htm
❺ 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目標是什麼
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目標是全體國民的持續幸福,即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更強調的是滿足人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在於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以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解決我國的社會發展面臨的基本矛盾的途徑是加強我國經濟方面的建設,同時大力促進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要正確處理好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與根本目標之間的關系。社會主義根本目標解答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到底應該何去何從,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階段目標告訴了我們現階段需要完成的任務。
我們應當把遠期的根本目標和近期的階段目標有機的結合起來,在仰望星空的同時,努力做到腳踏實地,這樣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5)完成經濟目標發展任務擴展閱讀:
強調經濟的發展與建設就是要求我們必須要將全社會的各種資源有效的配置到經濟發展之中,服從且服務於當前社會的經濟建設。其次,要想方設法的促進生產力的改進,當生產力得到了的極大提高時,才能使中國這樣貧窮落後的東方大國走上繁榮復興的道路。
我國的社會發展面臨的基本矛盾反映了我國經濟面臨的基本問題,也是中國人民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也促進了社會主義經濟向更好、更強的方向發展,社會主義根本目標解答了我國的經濟到底應該何去何從。
❻ 我國政府始終將減緩貧困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和任務,努力使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各級政府動
①經濟是基礎,經濟決定文化,文化發展離不開物質載體,重視物質扶貧有內利於貧困容人口脫貧致富。(2分)②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長久的。重視文化扶貧,有利於改變貧困人口的思維方式、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幫助他們擺脫貧困。(2分)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重視文化扶貧,有利於貧困人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科學文化修養,早日致富。(3分)(若從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的角度回答,可酌情給分。)
❼ (14分)安徽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今後五年,我們的奮斗目標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努力打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