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唐朝屬於高端消費品的茶葉,在宋朝為何能推廣到尋常百姓家
茶葉的清香口感,是很多人都喜歡的。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並沒有飲料,所以都是喝茶水,或者是花茶所泡的水。尤其是能夠拿到皇宮裡面的茶葉都是上品,但是有一些茶葉在唐朝的時候屬於高端消費品,但是到宋朝的時候就推廣到了尋常百姓的家庭中。
在宋朝時期茶葉行業的發展已經非常健全。茶葉主要有提神醒腦的功效,所以在那個時候最主要是從寺院傳出的,因為寺院里的禪師需要打坐,需要念經。每當口渴的時候都是在飲用茶水,所以當時的禪宗對社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漸漸的流傳到了民間,並且還非常的廣泛。
⑵ 唐朝初期的茶文化如何
在我國的飲茶史上,向來有「茶興於唐點茶的高招在於茶末調膏均勻後,向盞內注湯開水的版同時,權用茶籠或匙子在盞中環回擊拂的動作要掌握得好。攪拂的技術高,能產生蓬勃煥發的白色泡沫,稱做湯花,盛於宋」之說。自從世界上第一部茶書,即陸羽撰寫的《茶經》問
⑶ 請問高人:唐朝以前的茶葉是怎麼做出來的,全面一點的謝謝
唐朝茶葉主要是以蒸青茶為主,以今天的武夷山建甌生產的茶葉最有名(古時候稱之為北苑貢茶).即對茶葉進行"研膏"和"蠟面""研膏"就是茶葉搗碎了沖水喝."蠟面"就是碾制而成的未茶. 現在的日本茶道就還保存這種做法. 我喝過,那個時候是"煮茶",可能裡面還加鹽,而不是泡茶.
其主要特點就是茶葉開始在市場上流通了,南方的茶葉商品化了.
-----------------------------------------------------------------------------
至於對於當時經濟發展的意義比較長.
唐代茶葉生產發展原因是多方面的。農業生產力提高,糧食產量增加,為茶葉生產提供了根本的條件,使唐代社會可分出一部分資源、勞力發展茶業;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宜於植茶;茶葉商品性增強,市場容量擴大,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茶葉生產技術在唐代有了進步,也利於茶葉生產。此外,南方徵收賦稅時多折錢帛;建中元年實行兩稅法,推行以錢納稅等,對於茶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也是較為合適的。
--------------------------------------------------------------
茶葉商品性增強,市場需求旺盛
唐代茶葉生產迅速發展,與茶葉的商品性不斷增強、茶葉市場不斷擴展關系密切。茶葉的商品率提高了,茶葉的市場容量擴大了,茶葉的流通暢通了,則茶葉的生產也會隨之提上一個新台階。下面即詳述之。
(1)唐代茶葉市場容量的擴大。
茶葉市場容量是制約茶葉生產的一個重要因素。為論述方便,我們姑且把茶葉的消費量視為茶葉的市場容量。馬克思指出:「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消費創造出生產的動力」。作為茶葉生產活動的一個內在要素,唐代茶葉消費量逐漸擴大,刺激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時,茶葉消費僅限於南方各地,市場狹小,消費量不大,消費對生產的刺激作用也不大。
入唐以後,飲茶之風風靡大江南北,遠播塞外。其實,北方廣大地區在唐初時尚無飲茶之習,開元天寶年間才稍稍有茶,至德大歷年間茶葉漸多,德宗建中年間之後遂達到了興盛的局面。唐代封演也認為南方人喜好飲茶,北方人初不多飲,開元年間因佛寺學禪務,寺僧飲茶,各地競相仿效,形成了飲茶風俗。「茶神」陸羽寫成我國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對唐人的茶葉消費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史稱「〔陸〕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其後尚茶成風。」唐代的茶葉消費達到了一個新水平。飲茶已不再是王公貴族、官僚士人的特權,品茶啜茗之風已漸入尋常百姓家,茶葉開始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茶為食物,無異米鹽,於人所資,遠近同俗。既祛渴乏,難舍斯須。田閭之聞,嗜好尤切」。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大量消費茶葉,「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窮日盡夜,殆成風俗。」「累日不食肉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也」。
唐人飲茶之風興盛,間接地反映出茶葉消費量之大及茶葉市場的擴展,推動了茶葉生產向前發展。「消費不僅是使產品成為產品的最後行為,而且也是使生產者成為生產者的最後行為」。茶葉成為受廣大消費者歡迎的大宗商品,刺激了南方茶農和茶園主植茶制茶的積極性,不斷擴大茶葉產量,提高茶葉質量,以適應市場需求,也促進了茶葉栽培技術的提高及品種的增多。「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這是茶葉生產不斷調整、適應茶葉消費的結果。
(2)茶葉貿易繁榮
李埏先生指出,茶葉產地在建川蜀江淮,而銷售卻遠及北國、吐蕃、塞外,必須有商業的中介,否則便無法流通。並指出唐中葉以降,處於幼年階段的全國性市場已經形成了。顯然,商業和市場是聯系茶葉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馬克思指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節,一個統一體內部的差別。」茶葉這種商品性很強的經濟作物的生產因產地與銷地相距遙遠,更離不開交換與流通。唐代全國性市場的形成,為茶葉進入市場銷售全國各地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唐中葉以後,朝野上下都和市場發生了一定的關系。商業資本活躍,需要在流通過程中增殖自己。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它活動的最佳途徑即長途販運貿易。唐代商人資本開始向茶葉貿易傾斜,茶葉開始成為商人長途販運的大宗商品,因其消費量大、易於銷售、易獲厚利而受到商人的青睞。唐代茶商長途販茶的情況較為普遍,茶商人數也不少。在春季採茶季節,富商大賈、小商小販便雲集茶區,收購茶葉。如祁門縣產的茶色香俱佳,吸引了四方茶商前來采購。「每歲二三月,齎銀緡繒素求市將貨他郡者,摩肩接踵而至。」其中既有肩挑背負作小本生活的小商販,也有廣市多載、以巨艎運輸的資本雄厚的大茶商。其他茶區的貿易亦十分繁榮:「蓋以茶熟之際,四遠商人,皆將錦銹繒纈金釵
⑷ 唐朝人酷愛喝茶,他們對茶的喜愛究竟到了哪種程度
唐朝人酷愛喝茶,在他們的生活中離不開茶,茶是他們生活的必需品。茶到了唐朝也是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茶已經和柴米油鹽的地位相同了,唐朝人一天不喝茶就覺得一天沒吃飯一樣。衍生出的茶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品茶也在唐朝時期逐漸發展一種必須的社交技能,如果你想進入上流社會,必須要學會品茶,當時茶道比較盛行, 有很多的人專門研究茶道,唐朝人真的是無茶不歡。
唐朝品茶的方式也很有特點。講究鑒茗、品水、觀火、辨器,整個過程非常的細致,提倡細煎慢品式的煎飲法,煎出來的茶湯色香味俱佳,這樣的方式才是上等的好茶。唐朝人在喝茶的過程中也在一步步的改進,也為後來的時期奠定了茶文化,關於茶葉的名書《茶經》是重要的茶文化的著作,裡面詳細的記載了唐朝人茶葉、喝茶、品茶的方式。
⑸ 飲茶之俗自古就有,為什麼到唐代才開始興起呢
在神農氏時代,茶葉已經出現了,距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而之所以茶葉在唐代開始興起和興盛,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歷史背景、經濟交流、佛教的興盛、水利的興建、氣候等因素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讓茶葉自唐代以後成為“舉國之飲”。
此外,有氣候學專家表示,唐代處於氣候分期的“第三個溫暖期”,這種適合茶葉的生長和繁殖。所以說,茶葉之所以能夠在唐代興起和繁盛,不是偶然是必然的。茶文化的繁榮是多種因素交錯互推的結果,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言傳身教的習俗。
⑹ 唐朝怎樣的社會條件才能促進茶文化的發展
茶文化占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很大一部分,現在許多人也漸漸喜歡上了茶文化,他文化中所表現出來的恬淡幽靜,是我們現在鍋造生活中所缺乏的東西。那麼為什麼偏偏在唐朝茶文化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呢?其實與唐朝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統治者喜好喝茶、茶與文化掛鉤等是脫離不了關系的。
茶文化致力於讓品茶者由內而外地感受到茶的芬芳,並且在喝茶的同時注重禮儀,它並不只是一種喝茶的行為,而是一種文化。插文化主張一個“靜”子,通過品茶可以讓人身心得到放鬆,拋開一些世俗的嘈雜,真正進入到茶的世界當中,這也是茶文化的精髓,唐朝為什麼能夠促進茶文化的發展呢?
自古以來,與文化聯系在一起的東西將會綿延不絕,歷經幾千年而不衰,茶也是這樣的。人們在採茶、品茶的過程中也漸漸的發展了茶文化,這種文化不僅流行於文人雅士之間,在普通老百姓家裡也很受歡迎。像茶文化這樣優秀的文化,自然是在時代的潮流中會被留存下來。
唐朝社會開放包容,促進了茶文化的發展,加上統治階級喜歡茶,茶文化在民間也流行開來,所以茶文化才能夠在唐朝得到長足發展。
⑺ 唐朝時期的茶文化發達,他們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茶從中國的來西南地區,經巴蜀自順長江而下。歷經數千年蒙昧混沌,興亡盛衰,終於來到了茶聖陸羽生活的唐代。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期,國力最強盛、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的時代。作為其時一個世界性的大國,唐代海陸交通發達,政治、文化影響遠遠超出國界。史稱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從隋朝到唐、宋時期大約經過了六百多年,這是我國古代茶文化發展極為興盛的時期。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大大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唐代茶已成了主要的商品之一,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許多名茶、貢茶也開始出現了。正是在這一時期,茶始有字,茶始成書,茶始銷世,茶始征稅。唐代飲茶風俗,品飲技藝都已法相初具,並深深影響到後世。而陸羽《茶經》的問世,對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更具劃時代的意義。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大唐時期茶道的出現表明,飲茶已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還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唐朝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長安匯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們辦茶會、寫茶詩、著茶文、品茶論道、以茶會友。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
⑻ 唐朝時候南方的耕作制度有
唐朝,由於國家長期統一,社會比較安定,北方的農業經濟有較快的恢復和發展,精耕細作的農田越來越多。不少地區在麥子收獲以後,繼種禾粟等作物,可以二年三熟。南方的農業種植技術更有顯著進步。首先是高產作物水稻的種植面積大大增加,並廣泛採取育秧移植的栽培方法。其次是大量栽培早稻,即六七月可收割的一種早稻。育秧移植和早稻栽種,為在同一土地上復種麥子或其他作物創造了條件,使兩年三熟的耕作制逐漸在南方推廣,有的地方可一年兩熟。
茶葉與蠶桑生產
我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種茶、制茶、飲茶最早的國家。茶最初被當作一種葯材,在長期的醫葯實踐中,人們認識到茶不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可以清熱解渴,是一種很好的飲料。西漢時完成了從葯用到飲料的過渡,當時已有煮茶、賣茶的記載。三國時江南一帶已形成飲茶習慣。魏晉南北朝時茶被用來招待客人。東晉時招待客人用茶果。
唐時南北統一,各地交往密切,飲茶風氣以南方傳入北方,中唐以後又從中土傳往塞外,漸成為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之必需。當時一些城市裡,已經有了專門賣茶的茶館。
由於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產和貿易,除野生茶樹外,大量進行人工栽培。當時茶葉產地遍及今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十幾個省。茶葉生產已是江南農業的重要部門。茶葉栽培技術和管理方法也有明顯進步,茶樹種植三年後,每畝鮮茶可收120斤。每到茶葉收獲季節,茶產地盛況空前,四遠商人紛紛趕來,大量采購。南方的茶葉,通過大運河和陸路大批運往北方。茶葉在當時的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從唐代開始我國的茶葉相繼輸往世界各地,至今各國語言中茶字語音,無不源出於我國的茶字,可見茶是我們祖先對人類飲料的一大貢獻。
陸羽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茶葉專家。所著《茶經》一書,內容十分廣泛,包括茶的起源,茶的性狀和種類、茶的產地、採茶的器具、制茶的過程、煮茶的方法、飲茶的茶具、茶葉優劣的區分等,都做了比較全面系統的論述。這是我國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從宋代起,陸羽就被人稱為「茶神」了。
唐朝前期的蠶絲業中心仍在北方,黃河流域的蠶桑生產技術也處於全國領先地位,而江漸一帶蠶絲業還比較落後。到唐朝後期,江南蠶絲業得到巨大發展。
我國是大麻和薴麻的原產地。我國最早採用的紡織原料是麻。薴麻織成的夏布潔白清爽,清涼離汗,受到人們的歡迎。唐朝的衣服主要以絲麻為材料。
⑼ 關於唐代農業發展(茶葉、筒車、曲轅犁、絲織品、瓷器)的唐詩
唐詩作為封建社會文學藝術的巔峰之作,不僅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我們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資料。本文主要通過對唐代農業題材詩歌的梳理,把唐詩為切入點,以詩見史,論述唐代農業的現狀,南北方農業的具體情況以及唐農業的特點。通過此論文讓大家對唐朝農業的發展有一個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唐朝有別於其他朝代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它對外來文化兼收並蓄,為我所用的胸襟與氣度。綜觀中國歷史上的幾個強盛的王朝,強盛的標志不外乎國富兵強和民豐物阜,在深層文明上作出突出建樹的有貞觀王朝,正因為有了貞觀之治的基礎,武則天才作到了『政啟開元』,從而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開元盛世的富庶有大詩人杜甫《憶昔詩》中寫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生動形象的描繪了當時的農業等興盛情景。
一.剝詩抽「繭」――唐朝農業基本狀況
唐代作為中國地理版圖比較遼闊的一個封建王朝,由於其各個地區地理環境的差異,所反映在農業上的就是農業區域特點的差異比較明顯。南北方區域正是由於這個緣故導致了各自在農業領域的不同。北方因其乾旱少雨的獨特氣候環境,不適應以灌溉為主的水稻種植,因此「水稻」這一農作物也就註定與北方的黃土無緣。反而南方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
唐時期,唐政府就很重視農田水利灌溉。隨著水利的發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應的進步。除了已有的桔槔、轆轤、翻車還在普遍使用外,人們又創造了連筒、桶車、筒車和水輪等灌溉新工具,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如王維《輞川閑居》:「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園。」、儲光羲《田家雜興》其四:「桔槔懸空圃,雞犬滿桑間。」王昌齡的《行路難》中就有關於轆軲的詩句:「雙絲作綆系銀瓶,百尺寒泉轆轤上。懸絲一絕不可望,似妾傾心在君掌。大詩人杜甫在四川寫的一首田園詩《春水》,詩中說:「三月桃花浪,江流復舊痕。朝來沒沙尾,碧色動柴門。接縷垂芳餌,連筒灌小園。已添無數鳥,爭浴故相喧。」這是筒車在唐代用於農田灌溉的佐證之一。
唐代注重農產品種類及其數量的發展,擴大了耕地和灌溉面積,提高了糧食畝產量,從而促進了經濟作物的發展,如水稻,粟,麥,黍等。杜甫的《為農》中寫到:「圓荷負小葉,細麥落輕花。」圓圓的新荷靜靜地浮在水面上,亭亭嫩綠的小麥已在輕輕地揚花。如此美好興盛的場景充分給我們展示了一幅麥花與荷花交織的美好景象。又如《大雨》中寫到:「敢辭茅葦漏,已喜黍豆高。」這些詩句中描寫的農業的發展足以讓我們看到唐代農業的繁榮。
二.《全唐詩》眼中的北方地區農業
1、唐朝北方農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北方因其乾旱少雨的獨特氣候環境,不適應以灌溉為主的水稻種植,直到夏代至春秋時期,北方產生了溝洫水利,水稻才得以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得到推廣。所以氣候的好壞就決定了農業的收成問題。王昌齡有一首詩《塞下曲》中有關於唐代氣候的描寫這樣寫到:「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蕭關縣治今寧夏同心縣東南,唐屬原周。南距州治平高二百餘里,這里以近長城,可是仍然有大片的森林。如果氣候好,來年獲得個豐收的,當時的人們也會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自然災害的減少,獲得豐收的良好祝願。我們可以從唐代詩人王駕的一首《社日》中來了解一下當時人們慶祝豐收的活動場景。詩中這樣寫到:「鵝湖山下稻梁肥,豚柵雞棲對掩扉。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這首詩充分展現了人們在獲得豐收時的歡慶場景。
2、唐代北方「農桑」業的發展狀況
勸農桑是唐朝各級政權的「百政之首」,已成制度。「農桑之時,不得妨奪。州縣長官,隨時勸課。」如全唐詩中施肩吾的一首《春日錢塘雜興二首》里這樣寫到:「酒姥溪頭桑裊裊,錢塘郭外柳」。路逢鄰婦遙相問,小小如今學養蠶。」可見當時養蠶業的規模性與普遍性。唐朝前期的絲織業中心仍在北方,黃河流域的蠶桑生產技術處於全國領先地位。養蠶業作品的代表應屬吳的八輩蠶了。詩鬼李賀就是其中推崇吳的八輩蠶的一位名人,他有一首詩《南園十三首(其一)》中這樣描寫吳的八輩蠶的詩,寫到:「長腰健婦偷攀折,將喂吳王八輩蠶。」
還有一些詩也可以讓我們了解當時北方農業發展狀況,如陸龜蒙有一首《江邊》中這樣寫到:「江邊日晚潮煙上,樹里烏鴉桔槔響。無因得似灌園翁,十畝春蔬菜一藜杖。」這首詩給我們說明了在城市經濟發展的帶動下,城郊茶葉,蠶桑,水果等產品的種植面積的擴大,從一個側面讓我們了解了當時的北方農業繁盛的景象。
三、詩中「稻茶香」――盡顯南方地區農業
1、唐代南方「水稻」業的發展狀況
南方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唐代水稻的種植相當普遍,除了傳統的蘇浙、中原、關中、巴蜀等種植區以外,西北的河套平原、寧夏平原、河西走廊,以及東北地區、華南的福建、嶺南地區,均有水稻種植。如劉禹錫《送李中丞赴楚州》:「萬頃水田連郭秀,四時煙月映淮清」描繪了楚州(今江蘇淮安)城外農民栽下的萬頃水稻長勢正旺。李中《秋日登潤州城樓》:「水連海門鋪遠色,稻連京口發秋香」是對潤州(今江蘇鎮江)農民種植的大面積水稻的刻畫。李嘉詩《秋曉招隱寺東峰榮宴送內弟閻伯均歸江州》:「萬畦新稻傍山村,數里深松到寺門」向人們展示了招隱寺附近的農民在山村周圍剛栽下了萬畦新稻的繁盛景象。
2、唐代南方「茶」業的發展狀況
茶業在唐代南方的農業經濟中是一個重要部門。現今世界產茶國家的茶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我國傳入,巴蜀作為當時全國茶業中心,飲茶之風風行。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寫道:「山僧後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觜。」
隨著茶葉生產與貿易的發展,涌現了大批以茶為題材的詩篇。如杜甫的《重過何氏五首之三》:「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唐代農業是多方面,多層次,不同領域的發展,這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當時農業方面的生產情況,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古代封建王朝的鼎盛的時期的歷史面貌,為我們展示了當時歷史年代的興盛風貌,對於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發展有著積極地作用。
⑽ 唐朝茶葉發展的原因
1、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有效地恢復了唐王朝的經濟。作為商品的一種,茶內葉開始在國
內流行,容逐步開始發展。
2、唐朝注重對外開放,與周邊的少數民族關系友好,我國的各種特產得以向外流通。在國內,
茶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在國外,茶有效地推動了當國的商品經濟發展。經濟對流使得茶在
國內與國外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3、.唐朝交通發達,自玄奘西行與鑒真東渡後,道路多而遠,並且分布廣泛。
4、唐玄宗時,科舉子弟陸羽寫下著名的《茶經》一書,大受廣大人民群眾與官僚子弟的贊賞,
從此,人們更加註重茶的發展與銷路;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茶,成了中國的國粹之一,陸羽
也因此被人們稱為「茶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