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在二戰後的幾次經濟危機中西德所受影響一直較小
不僅是西德,就是統一後的德國也幾乎沒有收到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探究其原因非常重要。嘗試解釋如下:
1. 德國與中國一樣,長期保持經常項目的順差,本國流動性充裕,當年的馬克沒有遇到過貶值的壓力,也就避免了由於貨幣貶值而產生的通貨膨脹。倒是德國馬克的升值壓力給當初的歐洲其他國家造成了很大麻煩。
2. 德國特有的中小型企業群體,技術上占據了相應行業的頂級位置,甚至是唯一的位置,不管出現危機與否,訂貨很少受影響,因為不買德國產品,也許就買不到這類產品。而德國企業的市場通常是面對世界所有地區的市場,某一地區的危機,只會減少相應地區的銷售,而全球的整體銷售則影響不大。這類企業都有很高的儲蓄,也就是說很有錢,有點危機也能撐得過去,不必大幅減員造成社會整體失業率大幅上升。這些企業通常不向資本市場融資,金融市場的動盪也很少影響到德國的這些企業。
3. 德國的人口壓力小,房地產膨脹的剛性壓力也很小。而德國稅收水平很高,福利也很高,投機房地產去賺錢的動力小,房地產泡沫也就很小,不會受到房地產市場動盪的影響,如愛爾蘭那樣。
4. 兩德統一後由於重建東德導致通脹壓力大,所以提高了利率。但卻導致英國,義大利等國發生貨幣貶值的危機。索羅斯阻擊英鎊成功而一舉成名,就是在1992年這個時期發生的。應該是其它國家的危機最終緩解了德國本身的危機。
5. 歐洲貨幣統一後,德國在這段時期內躲過了原來馬克升值所能夠造成的各種潛在危機。所以,有很多人說,只有德國是歐元的最終受益者。德國的貿易順差依然是本質原因。也就是因此,2007年世界經濟危機以來,德國和中國成為全世界的抱怨對象:是這兩個國家導致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
但是,中國畢竟在許多方面與德國不同,我國面臨的問題也許比德國要大而且多,就是因為中國太大了,對世界的影響也太大。所以,我國不能只保持貿易順差就可以避免將來的危機。但總有一個基本的事實:通過各種方法保持本幣的穩定是避免世界性經濟危機的重要方法之一。
2. 為什麼在幾次金融危機之後,德國銀行到現在都沒有出現問題,而美國銀行卻頻頻崩潰
德國是資本主義後來居上的國家,這一點和日本有點像。他們在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資本主義先行國家基礎上,設計的國家制度和經濟制度,尤其是銀行制度都比較成熟而嚴謹。很少有發生金融風險及泡沫的可能,所以幾次金融危機都能屹立不倒,甚至在經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之後,還能重新煥發生機,與其重視基礎農業、工業、實體製造業、商業不無關系。
再回頭看美國和歐洲其他國家,他們都是在贏得兩次世界大戰後獲益匪淺,更重視技術的創新和經濟中的殖民主義,還有對泡沫經濟防範不足。英國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美國幾乎就是他的殖民地獨立出來的國家,法國也曾有遍及全球的殖民地。這種把經濟基礎建立在別的國家和地區的做法本身就是靠不住的。他們象寄生植物一樣可以很快壯大,但是一旦寄主割斷了寄生關系,就很快枯萎。美國雖然沒有多少實體殖民地,但是依靠「金元+大棒」的方式建立的貨幣殖民主義,也存在寄住割斷寄生關系的危險。2008年次債危機就是典型,當它的泡沫被擠破時,買單的雖然是全球經濟,但是始作俑者是美國投行。
美國看重高新技術,不看重實體製造業,先讓日本有機可乘。「日本製造」曾經風靡全球,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幾乎趕超美國。歐共體成立後雖然暫時取代第二經濟體地位,但是現在的歐債危機說到底還是「製造力空心化」造成的。「中國製造」現在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會不會步日本、歐洲的後塵,很難說。
說美國的銀行崩潰,只是一些投資銀行的問題頻出,而不是美國金融系統出問題。美國的貨幣大軍仍然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3.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經濟危機有關系嗎
二戰確實是由經濟危機引起的。
29年蕭條時,為了恢復國內經濟,蘇聯採取戰時共產主專義政策,德國意屬大利日本通過掠奪積累財富,美國靠兩邊賣軍火積累財富。
後來珍珠港被偷襲,美國人才無路可走,從道義上支持反法西斯戰爭。
由於美國本土遠離戰火,而且通過賣軍火美國商人和政府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所以二戰後成為超級大國。
至於蘇聯式的超級大國是建立在50%的國家預算投資在軍事或與軍事相乾的領域。而美國此類開支只佔20%左右。似乎80年代未蘇聯就是為了與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對抗被拖垮的,當然事後解密文件證實「星球大戰」只是個騙局。
4. 德國汽車產業為何能在金融危機之下一枝獨秀
這場金融海嘯,其實就是以美元結算主體,所形成的金融危機
在這場回危機下,策略、技術、人才答,都成為了擺設,只有充足的資本,才是硬道理
德國的現在,不代表德國汽車產業完全就能獨善其身,德國汽車主要是以歐元作為結算貨幣的,相對美國車企,其所受到的沖擊相對要小些
而日本汽車業,從起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兩方面來看,日元結算是無法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他們都是以「美國消費」為基礎的,其對美國經濟依賴程度相當高,所以受到的沖擊就很大
5. 金融危機對德國影響大嗎
金融危機抄造成了世界性經濟恐慌,所謂的對經濟產生了危害,主要是一些大的跨國企業由於匯率變動產生了致命性的打擊,所以導致了各國為了維護本國企業進行了保護性的政策。比如日本豐田汽車開始出現赤字,並不是豐田汽車不受大眾歡迎了,(當然消費萎縮有一部分影響)而更大一部分是純粹的匯率造成的。所以沒辦法說金融危機對德國的影響大不大,而應該考慮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恐慌什麼時候平息,如果不平息,對那裡的影響都很大。
現在各國政府都在精簡開支,渡難關。所以還是應該看長遠一點,希望明年一月份奧巴馬上台給世界作個表率,各國政府取消保護政策,積極的拯救恐慌的市場。
6. 1929---1933年經濟危機對德國產生什麼後果
德國是危機的主要發源地,也是危機的主要受害者。從1929年到1932年,德國工業設備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業生產下降了40%,對外貿易額下降60%,物價下跌30%。其中,主要工業產量下降幅度更大,鐵產量減少70%,造船業產值下跌80%。工業危機反過來又導致了金融危機。1931年7月,德國達姆斯達特銀行倒閉,引發銀行擠兌風潮,國家黃金儲備由23.9億馬克減少到13.6億馬克,柏林九大銀行減為四個。失業率急劇上升,1932年高達43.8%,加上半失業者22.6%,則1932年德國全失業和半失業人數高達工人總數的三分之二。奇高的失業率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土壤。應該承認,希特勒政權對外取消債務,對內實施國民經濟軍事化,的確使德國的工業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經濟迅速發展,失業率迅速下降,1938年時失業率低至1.3%。從1932年到1938年,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而鋁、鎂和車床的產量竟高於美國。從1933年到1939年,德國重工業和軍火工業增長2.1倍,消費資料生產也增長了43%。與德國相比,美國羅斯福的新政則只是暫時緩解了蕭條。直到一九四一年美國參戰後,美國國民經濟也轉入戰時計劃經濟軌道,美國才徹底擺脫了大蕭條。雖然德、美兩國的政權性質和所信奉的意識形態大不相同,但就擺脫市場激烈競爭產生的蕭條而言,卻有著內在的共同性:停止經濟戰爭,統一調配資源,社會各階層所得比例相對穩定。
7. 美國經濟危機為什麼會使德國貨幣貶值
簡單的說一下復。。
美國經濟危制機必須促使美國國內經濟下滑,其它國家也是如此,消費降低,進而生產降低,工廠對設備的需求也就降低,可買可不買的東西一定就不買了。
德國是以出口科技裝備為主的國家,他的產品技術含量高,質量可靠,但價格昂貴,他們是試圖通過降價的方法來挖掘美國和全世界的需求。如果使企業降價銷售產品,企業就會蒙受損失,況且德國是高效政府,它是不會等國內企業被逼到那個地步才出手的。所以它就貶值德國貨幣,這樣德國出口的商品假如原來賣10000馬克的,而通過原匯率轉換可能換得它國X元50000,而貶值的10000馬克只能換匯40000X元,那麼按此假設計算進口國在享受八折優惠的情況下就可以得到一模一樣的產品,這樣就有可能增加其進口德國產品的可能,而同時,德國企業通過返換匯以後,得到的仍是10000馬克,並不損失什麼。
這就是世界范圍內一有經濟危機,凡是以出口為主國家的貨幣就趕死似的貶值的原因。
8. 德國怎樣解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對德國的打擊。
德國 是危機的主要發源地,也是危機的主要受害者。從 年到1932年,德國工業設備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業生產下降了40%,對外貿易額下降60%,物價下跌30%,農業生產下降了30%大批小農破產,佃農人數迅速增加。其中,主要工業產量下降幅度更大, 鐵產量減少70%,造船業產值下跌80%。工業危機反過來又導致了金融危機。1931年7月,德國達姆斯達特銀行倒閉,引發銀行擠兌風潮,國家黃金儲備由 23.9億馬克減少到13.6億馬克,柏林九大銀行減為四個,連德國最重要的銀行之一達姆實達特國名銀行於1931年7月倒閉。失業率急劇上升,1932年高達43.8%,加上半失業者22.6%,則1932年德國全失 業和半失業人數高達工人總數的三分之二,造成了空前嚴重的社會問題。空前深刻和空前劇烈的經濟危機給德國以致命的打擊,危機高峰期時的1932年一年中,德國工業產量比1929年下降近一半,危機時期,德國失業者使用廢舊物品搭成住房,而統治階級實行徵收新稅,削減工資,削減救濟金和養老金等政策,力圖把危機轉嫁到勞動人民的肩上,致使社會矛盾激化。
希特勒上台後推行:
1.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稅收、擴大國債和實行通貨膨幷脹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國家稅收收入由65.6億馬克驟增到177億馬克,六年中實收稅款共增幷加了600億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國國債由115億馬克上升到371億馬克。帝國銀行和幾家最大的私人銀行是國債的主要持有者。勞動者的小額儲蓄存款也被強迫投入公債。帝幷國銀行以國債為擔保大量增發銀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銀行券由26億馬克驟增為110億馬克。這些積極的財政政策使德國國家有能力進行有規模的投資和軍事訂貨。
2.大規模的軍事采購和訂貨
1932年,德國的軍費支出為6.7億馬克,約占當年國家總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國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的六年備戰期間,德國全部備戰支出在400億馬克以上,約占同一時期國家預算總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國民收入的10.6%。巨額的軍事訂貨使德國壟斷資本集團獲得了高額利潤。以軍火工業康采恩克虜伯公司為例,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公司從國家接受的軍事訂貨總值由930萬馬克猛升到1.45億馬克,即提高了近15倍。在同一時期,公司的純利潤額則由650萬馬克上升到1.22億馬克,即提高了近18倍。
3.剝奪猶太幷人資本
希特勒等人登台以後,大量開展「排猶運動」,幫助「雅利安」財團剝奪猶幷太幷人的財產。由於這一「運動」,共計約60-80億馬克的德國猶太資本,通過強力沒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轉到了「雅利安」財閥和納粹黨魁手中。
4.強制卡特爾化
強制卡特爾化是希特勒政府擴大壟斷組織統治及加速生產與資本集中的重要措施,並且比歷屆德國政府實施得更徹底。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頒布所謂的「卡特爾條例」,規定帝國經濟部有權建立新卡特爾,而一切卡特爾則有許可權令局外企業合並起來。任何反對這種規定的局外企業,有關的卡特爾可以拒絕承認它們,從而剝奪它們得到原料和商品供應等權利。這實際上是在經濟上宣布了它們的死刑。在這種威脅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並如壟斷組織,受壟斷資本的直接統幷治。卡特爾的數目迅速增幷加,1930-1936年,德國已登記的卡特爾總數,由2100個增幷加到2500個。
5. 淘汰中小企業,擴大壟斷組織
1937年,希特勒頒布了「股份公司改幷革法」,規定凡是資本不組10萬馬克的小股份公司應予淘汰;而新設立的股份公司,資本不得少於50萬馬克。結果,據德國官方統計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資本不足10萬馬克的公司絕大部分遭到淘汰,資本為10-50萬馬克的公司減少一半,而資本在500萬馬克以上的大公司,在股份公司資本總額中的比重由1931年的74.5%上升到1939年的78.8%。中等資產階幷級被大大削弱了。此外,希特勒政府還強迫封閉大量手工企業和小型零售商號。從1937年起,由於局勢工業的勞動力供應問題日益尖銳,希特勒政府以「清理」手工企業和小商號為由,連續頒布了若干法幷令,勒令所謂「負擔過剩」及「經濟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業和小商號停業,把數十萬手工業者及小商人騙入軍事工廠服苦役。據統計,到戰爭爆發時止,被迫停業的手工企業近20萬家,小商店約10萬家。 通過這種方式,德國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過程大大加速了,壟斷資本的勢力空前加強起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各部門生產的壟斷化達到驚人的程度。壟斷組織控制生產的比重在鉀鹽、煉鐵、金屬加工、人造氮、水泥、製糖、化學及**、電力等部門為95-100%,在機器及運輸工具製造、人造絲、麻織業、制紙業等部門為80-95%,在優等鋼生產中為60-70%資本進一步集中於各康采恩手中,到30年代末,他們已經控制了了全國股份資本總額的85%,為數眾多的小業主淪於破產。
6.政府全面干預國民經濟,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軍事化經濟調節機關,1933-1936年秋,帝國經濟部是最高中央調節機關。它下面設有各種專業管理局,分管各工業部門、農業、時常、對外貿易、物價等等。同時,根據1934年的「德國經濟有機結構條例」,在原有企業主聯合會及各壟斷組織基礎上,新設立了按部門和按地區的兩類經濟調節機構,交由壟斷寡頭及其親信直接掌握。部門調節機構的組織形式是經濟集團,共有四級。最上級為工業、商業、銀行、保險業、動力和手工業等6個最高集團;下屬44個經濟集團;它們下面又分350個部門集團;最下一級則為640個專業集團。地區調節機構採取了省經濟廳(下屬市、區分支機幷構)的形式,全德共有18個。這兩類調節機關都具有政府機構的權力,它們統一歸帝國經濟部下設的全德經濟院管轄,同時,兩者的地方基層組織有是同一的東西。通過各級經濟集團和省經濟廳系統,在有關中央專業管理局的協同之下,壟斷資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圖自上而下地實現對國民經濟的雙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國經濟部下面還設立了「德國經濟總委幷員會」,它是由壟斷寡頭直接把持的備戰經濟總參謀部,擁有很大權力,負責指導國家經濟政策和法幷令的制訂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經濟調節機構已形成為一個自中央到地方的龐大體系,按軍事化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干預和調節。1936年秋,「四年計劃全權督辦」戈林又設立了一個調節機構「四年計劃全權機關」,引起了兩大機關職能的重復。 有計劃的經濟使德國的工業發展速度超過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1933年-1939年,德國軍火生產增長11.5倍。但同時,德國的部門經濟卻出現了不平衡。在軍火工廠加緊製造武器的同時,德國的紡織及製鞋工業的半數設備被閑置起來。在農業方面,帝國糧食局及其下屬的數萬個基層機構,是希特勒政府幹預農業活動的基本工具。不過全部的農業事務,包括播種面積及作物類別、農業就業人數、化肥的分配、飼料的購買、農產品義務上繳數量、農產品價格、經營農產品貿易的利用額、農戶的收入,甚至農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運送給城市親友的蛋品數量等,都受到國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時期的德國糧食產量基本停滯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糧食進口量與20幷年代差不多,約在400萬噸上下。
7.一方面加強和擴大國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將國有財產轉到私人壟斷資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時期,德國國家所掌握的股份資本絕對和相對額都增長。1932-1939年,「國有的」股份資本額,由29億馬克提高到36億馬克,它在全國股份資本總額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國國家壟斷資本共計248億馬克,佔全國總資本的五分之一。 在擴大國有化的同時,希特勒政府還執行了國有財產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期間,當時的德國政府為挽救一系列壟斷資本集團,以優惠價格收購了柏林各大銀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業公司的部分股票。隨著這些企業的扭虧為盈,希幷特勒政府把國家持有的巨額股票廉價賣給有關的私人壟斷資本集團。在德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壟斷企業同政府的結合也加強了。企業主職能與國家官僚職能達到了高度的融合。
8.擴大對外貿易
1932-1938年,德國在保加利亞、希臘、匈牙利、羅馬尼亞及南斯拉夫等國的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分別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國對外投資急劇上升,由12億美元增加到40億美元。1933年5月,德、法、比、盧等國鋼鐵壟斷組幷織又聯合成立國際粗鋼輸出協會,從而恢復了國際鋼鐵卡特爾。在國際鋼鐵卡特爾和國際鋁卡特爾中,德國壟斷組織也分別擁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額或股份額。
9.興辦公共工程
希特勒政府頭兩年(1933-1934年)用於興辦公共工程的開支共約50億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築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億馬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築物與住宅(後來不少成為兵營)約7億馬克,開墾荒地與改良土壤等約7億馬克,整治河道、開鑿運河和架設橋梁等3.5 億馬克,修復和更新鐵路設備約5億馬克;對參加公共工程的私人發放補助金和減免稅金約6-7億馬克。
二、貨幣新經濟政策
1.拒絕接受國外借款,以生產為德國貨幣的基礎,而不以黃金為本位。
2.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
3.停止所謂「外匯自由」,即准許在貨幣方面實行賭博並按照政治情況,把私有的財產由國移到彼國。
4.當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資時,就製造貨幣,而不向外國借債。
三、社幷會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會保險制幷度,增幷加和提高國幷民的社會福利。
2.擴大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幷度,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使工人享有過去只有資產階級才能享受的休假旅遊。
3.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
9. 德國政府為什麼在金融危機中刺激政策出手晚,退出早,錢雖不少,卻用的十分謹慎呢
二、德國經濟救援行動的基本原則 目前,金融危機還遠未結束,世界經濟形勢隨時面臨進一步惡化的可能,因此,現在來評判德國在金融危機中經濟救援行動的成敗還為時太早。然而,在世界各國政府均缺乏成熟的理論指導的背景下,對德國已經採取的經濟救援行動進行階段性總結,提煉出其救市中遵循的幾條基本原則,這對於指導我們下一步的經濟救援行動卻依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認為,德國在採取經濟救援行動的時候,主要遵從了四條基本准則。 1. 政府有限參與的原則 德國政府在採取經濟刺激的時候,嚴格規定自身的投入規模、行為邊界和時間長度,避免政府對市場的過度干預。德國認為,經濟的復甦主要應依靠經濟自動穩定器發揮的作用,而政府幹預經濟僅僅是一種反周期的短期調節,以減少經濟波動的過大破壞性,因此,政府在實施經濟刺激時必須要考慮自身行動的必要性,不必要的干涉會造成很大的破壞性,而不是促進經濟恢復。 (1)從投入規模來看,德國到目前為止採取了兩套經濟刺激計劃。第一套的規模為320億歐元。第二套的規模為500億歐元,而其中用於分配到各州進行公共投資的規模僅僅為100億。這一規模是非常小的,遠遠小於美國的12.8萬億美元,也小於中國的4萬億人民幣。然而,德國認為這一投資規模只要應用恰當是可以起到拉動經濟的效果的,而過多的投資只會擾亂市場秩序。 (2)從行為邊界來看,德國在分配用於刺激經濟的公共投資資金的時候,嚴格限定了公共投資資金的使用范圍,規定公共投資資金只能用於兩個方向。一是教育,包括建設和改造學校和非學校的培訓機構,並且規定用於教育的投資不得低於整個投資的65%;二是基礎設施投資,包括修建醫院、地方道路建設、農村基礎設施改善、鋪設寬頻線路等,但不能用於修建地鐵。國家對公共投資資金投向進行嚴格規定能夠避免地方政府對公共投資資金的濫用,減少對私人投資的「擠出效應」。 (3)從時間范圍來看,德國從實施經濟救援行動的一開始就強調國家干預經濟的行為只能用於短期的經濟刺激,而不能無限期的延續,因此嚴格規定了各項行動的期限。例如,德國規定,所有的公共投資項目都要在2010年以前結束,包括項目費用的結算都要完成;實施短時工資的期限為18個月,最晚要在2009年12月31日以前申請等等。 2. 維護市場機制的原則 德國政府在實施經濟援助行動的時候,十分注意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往往通過設計出一種能夠引導市場主體行為的制度,然後由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市場個體進行微觀決策,從而實現政策目標,而不是直接參與市場活動,破壞市場機制。也就是講,盡量實現「政府搭私人便車」,而不是「私人搭政府便車」。德國政府的這一原則體現在經濟救援行動的方方面面。 (1)德國已經投入和計劃投入的經濟刺激計劃的規模大概為820億歐元,而這820億歐元投入主要是通過舊換新的汽車置換補貼計劃、短時工作等方式實現,而盡量減少政府的直接投資。這是因為在舊換新的汽車置換補貼計劃、短時工作等方式中,市場機制依然是資源配置的基礎手段,市場中的交易決策仍然是由市場中的微觀主體做出的,政府做的僅僅是在此基礎上調整了某些具體的利益機制。相反,在政府直接投資中,市場不再是資源配置的基礎手段,政府利用行政命令代替了市場機制,直接進行了資源分配的決策。 (2)德國政府在救助銀行的時候,雖然規定銀行不可以自己提出國家救助的申請,而是需要由國家從宏觀上進行權衡選擇,但是卻規定銀行可以選擇接受或者不接受國家救助,國家的救助並不是無償的,而是要與一系列市場化的苛刻條件相聯系。例如前文提到的對於接受國家資本金救助的銀行,銀行必須接受在6個月之內償還並支付10%的利息等多項條件,德國還規定銀行必須要繳納風險承擔費,而風險承擔費用的高低取決於國家所承擔風險的程度。總之,接受政府救助的銀行必須要承擔比較高的代價,這就有效的避免了國家救助政策的濫用,保證國家有限的資源能夠被用到最迫切需要的企業。 3. 遵循現有政策框架的原則 德國政府在實施經濟刺激計劃的時候,更多是在現有的政策、法律框架之內,增加某些政策措施的力度,從而達到刺激經濟的效果,而不是重新制定新的政策,設立新的項目,採取新的措施。 (1)德國在制定經濟刺激計劃的時候,往往傾向於採取過去已有的、比較成熟的調控手段,而不是設計新的調控手段。例如,在金融危機中,德國針對開工不足的企業採取了短時工作的勞動促進政策,有效的減少了失業,為企業保留了人才。事實上,短時工作政策並不是德國針對金融危機制定出來的,而是過去很早就有的、比較成熟的調控手段。在金融危機下,國家加大了短時工作政策的力度僅僅是指放寬了企業申請實施短時工作的條件、簡化了申請手續,並且在國家和企業共同承擔的保險費用中減少企業承擔的比例。採取比較成熟的調控手段的一個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減少了政策出台所需要的時間,並且降低了政策的風險。 (2)德國在分配有限的、用於刺激經濟的公共投資資金的時候,不是重新建立分配原則,而是在現有的法律框架內,繼續按照過去一直沿用的原則分配資源。這一分配原則是由很多經濟學家共同確定的,通過GDP、人口數量等因子計算出來一個系數,長期以來一直作為聯邦政府在不同州之間分配資源的原則,早就已經得到了各州的廣泛認同。這樣就有效的避免了各州之間爭奪資源的狀況出現。 (3)德國對於分配到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用於進行直接投資的資金,原則上規定這筆資金不能用於設立新項目,而僅僅是可以用於對已經設立的項目進行補充投資。或者,很多項目投資計劃早就有了,現在藉助經濟刺激計劃來更好的完成。例如,這筆資金不可以被用於建立新的學校,但是可以用於已經建立起來的學校的餐廳改造、信息網路建設等。再如,德國明確規定公共投資資金不可以用於修建地鐵。這樣的好處就是能夠減少各地區的重復建設,防止腐敗現象的發生,避免因為金融危機而建設過多的學校、體育場館、地鐵等基礎設施,付出了巨大的建設成本和維護成本,在金融危機過後卻得不到充分利用。 4. 強調政策及時性的原則 德國在實施經濟救援行動的時候,十分強調政策的及時性,認為國家在刺激經濟的時候,往往容易出現動作過慢的問題,以至於當經濟刺激政策開始發揮作用的時候,經濟已經實現了自我恢復,此時的經濟刺激政策非但不會對經濟有利,反而會干擾經濟的增長。遲到的經濟刺激政策非但不會有助於經濟走出蕭條,反而導致經濟自我復甦以後,出現一輪新的經濟過熱。 (1)雖然德國在2008年11月份才正式出台的第一套經濟刺激計劃,並且直到2008年12月份才獲得通過並正式開始實施,距離雷曼兄弟的破產已經有2個多月的時間,嚴重滯後於經濟形勢的變化,這也與德國政府一貫的經濟理念和歐盟的經濟協商機制有關,但是,隨著經濟形勢的進一步惡化,德國第二套經濟刺激計劃的出台非常迅速,在2009年2月13日通過,當月開始實施,並計劃在2010年結束。這在德國來講已經屬於非常高效率了,反映了德國政府對經濟刺激行動速度的追求。 (2)德國在經濟刺激計劃中,十分注重簡化手續,提高行政效率,加快項目審批速度。例如,德國規定,在公共投資資金的使用上,小型項目不需要公開的招投標,目的是讓中小企業能夠參與進來;在規劃方面,也不需要提供詳細的規劃資料,只要有大概的規劃資料就可以了,從而使經濟刺激計劃能夠加速。再如,在實施短期工作的申請方面,德國規定,企業僅僅需要填寫一個簡單的表格,證明任務量的減少並說明原因即可。在聯邦勞動局批准以後,企業在下個月就可以按照短時工作的制度發放工資,應當由國家支付的部分先由企業墊付,勞動局在3個周之內會將企業墊付的錢返給企業。
10. 德國出現了怎樣的金融危機
由於償付戰爭賠款和國家銀行採取膨脹性的貸款政策,德國的通貨膨脹猶如內雪崩一般急劇變化容。1922年8月初,1美元兌換860馬克,到了月底1美元可以兌換1990馬克。由於協約國堅持執行德國分期償付賠款,使馬克在國際股票市場上的匯率立即下跌。德國必須以外匯和黃金支付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