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簡介
1997年,閩東來華僑經濟開發區在東源湖塘華僑農場基礎上成立。2006年,閩東華僑經濟開發區與原閩東工業園區整合,更名為福建東僑經濟開發區,自此,這片總體規劃面積16.7平方公里的新城區肩負拓展寧德中心城市使命,成為寧德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區域,在寧德市環三都澳區域綜合開發戰略中日漸凸顯出「排頭兵」地位。截至目前,東僑已落戶工業企業68家,建成投產48家,初步形成了電機電器、食品加工、生物科技、新型製造業、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支柱產業的產業集群。而常住人口數量也從15年前的不到3000人上升到6萬多人。
②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介紹
武漢經濟技術開來發區始建於1991年,自199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0年4月,國務院批准同意在開發區內設立武漢出口加工區。經過五次託管擴容(1996年託管蔡甸區沌陽、沌口兩街;2006年託管蔡甸區軍山街;2010年託管漢陽區10平方公里共建區;2014年整體託管武漢漢南區;2014年4月經濟託管洪湖新灘新區,2014年12月整體託管漢南區),開發區目前規劃控制面積489.7平方公里。開發區位於武漢市西南,長江以北,東經114度9分,北緯30度29分,瀕臨長江,地處市區武漢三環線和武漢外環線之間。開發區發展腹地廣闊,區位優勢明顯。2014年,工業產值突破5000億。距離市中心及漢口火車站、武昌火車站約30分鍾路程,距武漢天河國際機場約40分鍾路程。開發區實行「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體制,工委、管委會代表武漢市委、市政府統一管理開發區各項社會經濟事務,為武漢市的獨立轄區。
③ 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城市簡介
重慶位於中國西南、長江上游地區。中心城區為長江、嘉陵江所環抱,鱗次櫛比,依山傍水,故有「山城」和「水城」之稱。重慶目前是全國面積最大、行政管轄最寬、人口最多的直轄市。全市面積8.24萬平方公里,轄14個區、26個縣(市),人口3072萬。重慶具有3000多年歷史,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城市因水而起,因商而興,因工而強。1891年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民政府的陪都,是當時全國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揮部,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仍為直轄市。新中國成立後是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中央直轄市。經過長期的發展,特別是經過抗日戰爭和三線建設時期大規模的遷建、擴建,奠定了現代工業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西部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半個多世紀以來,重慶在抗擊外敵入侵、國防現代化、國家工業化建設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重慶地處中國中西結合部,是承東啟西、左右傳遞的樞紐,在中國經濟發展總格局和西部大開發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為此,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並寄予厚望。在重慶直轄市建立時,賦予了三大歷史使命:一是充分發揮重慶中心城市的作用,帶動長江上游和西南地區經濟的發展;二是探索大城市帶動大農村,城鄉共發展、共繁榮的路子;三是組織三峽庫區開發性移民,發展庫區經濟,保證三峽工程順利進行。
④ 揚州經濟開發區的簡介
2009年7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復函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揚州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現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政策。,代管面積120.2平方公里,下轄三個鄉鎮、兩個街道辦事處。 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目前全世界經濟發展最富有活力的長三角地區,地處上海都市區與南京經濟區的結合部。區內設有出口加工區、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汽車裝備產業基地、港口物流園區等特色園區,基本形成了以LED、TFT—LCD為重點的電子信息、太陽能光伏、汽車裝備、港口物流等主導產業;有朴席生態新城、揚州「第二城」、南部臨港新城區等商務、休閑、生活配套區,投資者創業投資、興業經商皆能各得其所;有新光源公共服務中心,標准檢測中心、設施共用中心、研發協作中心、創業孵化中心等8大系統運轉高效;有江海學院等高級技術學校,人才資源豐富,技術支撐有力。已擁有中國揚州出口加工區、揚州國家半導體照明產業化基地、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國家光電產品檢測重點實驗室、中國國際人才市場揚州市場、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國家火炬計劃揚州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基地等八個「國字型大小」品牌。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奉行「為投資者服務,讓投資者盈利」的宗旨,堅持按國際慣例和市場經濟規則辦事,成立了外商配套協作中心、投資服務中心、投訴受理中心,努力打造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三全」服務品牌,全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投資環境。
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其江海相連的區位優勢,截止2007年底,共批准外資企業445家、內資企業2745家進園落戶,累計合同利用外資40億美元,實際到帳外資16億美元,注冊民資78億元人民幣,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南京大學、揚州大學等科研院所紛紛來區設立了研發機構。
魅力獨具的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正日益成為揚州自主創新的旗幟、轉型升級的先鋒;全世界創業者展現身手、追求成功、實現夢想的樂園。
⑤ 威海經濟開發區的簡介
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92年10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轄區面積194平方公里,已規劃面積36平方公里,起步區面積11.88平方公里。管委會下設10個行政局室、兩個鎮和三個街道辦事處,94個行政村,總人口10萬多人。區內設有工業園區、保稅加工區、金融貿易區、生活居住區和旅遊度假區等多種功能小區,集生產、生活、旅遊於一體,實為投資興業的理想之地 。
威海是中國海岸的黃金海岸。目前是我國北部最適宜居住養老的三級城市。
威海的市場潛力在整個沿海城市中是屬於前五名。
⑥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簡介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9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國家級開發區,是全國唯一集工業園區、高教園區、出口加工區於一體的國家級開發區,委託管理下沙和白楊兩個街道,轄區人口約40萬人。其中下沙區塊可開發面積60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47平方公里。開發區投資環境綜合評價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國家級開發區十強、多年位列浙江省開發區第一位,相繼被評為中國75個城市開發區投資環境最佳開發區、「跨國公司最佳投資開發區」等榮譽稱號。先後獲得「國家計算機及網路產品產業園」、「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核心區」、「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國家服務外包產業基地城市示範區」、「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國家物流標准化試點基地」、「浙江省物流產業基地」、「杭州市十大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等基地(園區)品牌。
⑦ 大理市經濟開發區的簡介
2014年2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雲南大理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復函》(國辦函〔2014〕25號)函復雲南省人民政府、商務部:國務院同意雲南大理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大理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現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政策;大理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仍為5.93平方公里,區域范圍為國務院有關部門公布的開發區審核公告確定的四至范圍。
雲南大理經濟開發區區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利用特定的地緣、區位及滇西資源優勢,以特殊政策強化的外引內聯的對外開放窗口,按功能規劃為天井商貿旅遊片區、鳳儀倉儲區和上登工業區三部份,近期規劃面積7平方公里(已建成),遠期規劃控制面積22.5平方公里。06年末全區總人口37075人,農業人口17077人,占總人口的比重46.06%,非農業人口19998人,占總人口的53.94%。2006年,全區完成財政收入21246萬元,同比增長82.09%,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2156萬元,同比增長64.54%;工業總產值完成74818.2萬元,同比增長27.45 %;批准固定資產投資46539.78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696.67萬元。全區農業總產值達6462.28萬元,比上年增長22.33%,農民人均純收入4787元,比上年增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