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朝鮮經濟發展

朝鮮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02 00:06:00

㈠ 朝鮮的經濟發展到底怎麼樣有具體的參考數據更好,謝謝。

一、朝鮮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脈絡

本文把朝鮮六十多年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歷程分為五個時期來考察,每個時期主要整理了朝鮮勞動黨和政府制定的經濟發展計劃、各計劃期間確定的基本任務、採取的具體措施、取得的發展成果等內容,試圖較為明確地說明朝鮮經濟的發展脈絡。

(一)解放後及戰後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時期(1945~1956年)

這一時期,朝鮮經濟發展的主要目的在於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及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奠定,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來考察,即1945~1950年的解放後經濟恢復期和1954~1956年的戰後國民經濟恢復三年計劃。

1945年朝鮮擺脫日本的殖民統治下,獲得了解放。解放後,針對日本殖民統治留下的工業畸形發展、農業凋零落後、封建和殖民地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發展等現實情況,1945年10月成立的北朝鮮共產黨中央組織委員會[1]著手進行了各項民主改革,以圖復興和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其中,土地改革消除了封建土地佔有關系,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愛國熱情、政治熱情和生產積極性,並為正在迅速恢復的工業提供原料和保障居民的口糧創造了條件;民主的勞動法令的實施,保障了工人勞動和生活的基本權利;產業國有化,即工廠、礦山、煤礦、鐵路、郵電、銀行等的國有化,奠定了建設自主獨立國家的經濟基礎,為保證國營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領導地位,有計劃地發展國家的經濟創造了條件;男女平等權法令解放了北朝鮮婦女,使她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和男子同等的權利,積極參加勞動。

從1947年開始,朝鮮有計劃地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提出自力更生建立自立的民族經濟的路線。勞動黨和政府領導人民恢復和改造現有的重工業工廠,生產和供給發展國民經濟所需的機器設備、原料和材料,新建還沒有任何基礎的輕工業,發展農業,以安定和改善人民生活,另外,著重加強國營部門在整個經濟中的領導作用。為此,朝鮮制訂了1947年和1948年的兩個一年計劃和1949年~1950年的兩年計劃。

在1947年的工業總產值中,國營工業所佔的比重達到80.2%,民辦工業的比重佔19.8%,其中礦業部門,國營佔百分之百。這說明在國民經濟的領導部門——工業中,國營經濟佔了壓倒性優勢。此外,鐵路運輸、郵電、對外貿易和銀行等也已經掌握在國家手中。這一切條件,成為朝著依靠國營經濟的領導作用,控制和調節個體經濟,有計劃地經營國民經濟和不斷增進廣大人民群眾福利的方向,發展國家經濟的可靠保證。[2]這一時期,從中央到地方設立了計劃部門,要求企業在對設備、材料、資金、勞力等進行詳細了解的基礎上,制訂並嚴格執行計劃,以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同時採取了整頓生產組織、加強勞動紀律、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學習技術、開展勞動競賽等多項措施。

1947~1949年的3年期間,朝鮮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達到49.9%,其中國營及合作社工業年平均增長率高達61.6%,到1950年6月朝鮮戰爭前夕,朝鮮北半部的工業生產規模(除煤炭和冶金部門外)和工業總產值已經超過了1944年的水平。在這一期間,農業也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1948年糧食產量達到266.8萬噸,比日本統治時期產糧最多的1939年還多0.4%。1949年同1946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增長51%。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50年3月,工人基本工資比1947年提高38%,同時幾次降低物價,從而使工人實際收入有了較大提高。農民生活也有了顯著改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生活水平達到中農水平。[3]

1950年6月~1953年7月的戰爭使朝鮮的國民經濟遭受到嚴重破壞,與1949年相比,1953年的工業生產總值下降了36%,農業生產總值下降了24%,國民收入減少了30%。

停戰後,1953年8月5日召開的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會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同時發展輕工業和農業」的戰後經濟建設基本路線。優先發展重工業是為了消除日本殖民統治造成的殖民地畸形狀態,打下建設自立的民族經濟、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同時發展輕工業和農業是為了安定和提高遭到摧殘的人民生活。1954年4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第七次會議通過了「1954~1956年恢復發展國民經濟三年計劃」,其基本任務是:恢復和重建北戰爭破壞的國名經濟,使工農業生產達到並超過戰前水平,為經濟、科學、文化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堅實基礎。

在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力支援下,朝鮮提前完成了1954年~1956年的「戰後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三年計劃」,工農業生產全面恢復並超過戰前水平。

工業部門提前四個月達到目標,1956年末工業生產增加到1953年的2.8倍(其中生產資料生產增加到4倍,消費資料生產增加到2.1倍),增加到1949年的1.8倍。1954~1956年工業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為41.7%。

工業布局和工業結構有了改善。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品生產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1953年分別為37.7%和62.3%,1955年則分別為51.7%和48.3%,生產資料生產比重已經佔了優勢。機器製造工業和金屬加工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1944年為1.6%,1949年提高到8.1%,1955年則提高到17.9%,同一時期紡織工業比重從6%提高到11.4%和17.2%。這說明,朝鮮工業已經顯著地消除了日本殖民統治遺留下來的片面性和畸形狀態,並繼續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在農業方面,1956年糧食產量達到287萬噸,比1953年增加24%,超過戰前1949年的產量。農業發展主要由於戰後三年計劃期間國家投資74億元,大力興修水利,增加農業機械和化肥生產,並在農村推進農業合作化運動。1953年7月,朝鮮北半部各地開始試辦農業合作社,國家從法律上和財政上予以大力支持。到1956年底,入社農戶在總農戶中的比重達到80.9%,在總耕地面積中的比重達到77.9%。

戰後工農業的迅速恢復和發展,為改善人民生活創造了條件。1956年國民收入為1953年2.1倍,為戰前1949年的1.5倍。1956年工人、技術人員、國家職員每人平均工資同1953年相比增加58%,同1949年相比增加65%。在提高職工工資收入的同時,朝鮮政府採取低房租、降低商品零售價格等政策,使國家職工的實際收入有較大提高。此外,國家為職工修建了610萬平方米的住宅,並大力發展社會保險、醫療、休養等人民福利事業。在農村,1954國家廢除肉類義務繳納制度。1956年全面降低農業稅,實行固定稅制,並將農民拖欠的9萬噸農業稅和貸糧及14億元貸款全部給予核銷。這期間,國家還降低了工產品零售價格及灌溉費和機耕費。[4]

㈡ 朝鮮現在的經濟如何

從公正而客觀的角度來看待朝鮮你無法得到你想要的答案。因為公正是無法把一個貧窮閉塞的國家說成富饒開放的。客觀的說現在的朝鮮就是:貧窮、閉塞。不論從精神上還是物質上。
朝鮮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請注意我加了引號,事實上朝鮮是一個獨裁式國家,其獨裁者便是金正家族。以其為首的領導層完全掌握了整個朝鮮的經濟和軍事。個人幾乎無自由而言。首先從經濟上,朝鮮是計劃經濟,既有國家統一規劃資源並付諸生產,將任務分配給組織和個人。於是不自由便產生了,你想想在我們中國,你出生後可以選擇上學,或打工,你想上那個城市生存便可以去。但是在朝鮮,國家分配的任務是最重要的,你不可以不做,你明明喜歡寫作,但是卻必須挖煤。。。我也便無需多言了。
再從精神上,朝鮮民眾在精神上同樣貧瘠,幾乎接收不到世界先進的民主文化和人文精神。就像被關在屋裡的兒童,接受主人灌輸的思想。難道這還不是不自由嗎?朝鮮的傳媒業受到國家的嚴格壟斷和控制。整個報紙、電視上充斥著「社會主義」「偉大領袖」「大家生產」等等瘋狂的字眼,這在21世紀簡直就像荒誕的小說。在朝鮮,上網時受到嚴格控制的,有專門的伺服器過濾掉一切不想讓國民接受的消息。
對於這個國家的發展,我真的不知如何來說。我多麼希望朝鮮能走上繁榮。每一個人都自由快樂的生存,沒有戰火,沒有糾葛,在這個美麗的地球上自由的呼吸,有著屬於自己的追求。但是朝鮮真的不讓人樂觀,眼下又一場權力交接儀式正在進行,整個朝鮮都在被奴役的狀態。除了政變,我真不知道朝鮮需要多少年才能真正走上自由。每一個人都不過百年,百年之後灰飛煙滅,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與虛榮不顧別人的苦難,那麼多的兒童從來沒有享受過一個美好的童年,那麼多人掙扎在貧窮與飢餓,那麼多人無助的哭泣流淚!那麼多人衣衫襤褸!而這一切,只是因為野心和成為統治者的興奮,因為成為高高在上的存在的痴狂,只是為了這百年之後連同自己的軀體一起化為烏有的虛榮!!讓千千萬萬的人一世苦難!若真有輪回,是要遭報應的。。。。。。
我只是一個普通人,其實世界上所有人都是普通人,都曾為兒女,也會成為父母,都曾歡笑天真,也曾悲傷哭泣。都曾有過一個普普通通的降生,也會不著一物的離世。我們所有人都是普通和平等的,那些尊卑的界定可笑而虛偽。職位?!金錢?!用這些狹隘的人類自己創造的東西將一個個都有血有肉的人區分。讓我們不能彼此相愛。而百年之後,當面臨臨近的死亡時,我們是否會為自己曾經的狹隘感到可笑和羞愧呢?我們會說:看這陽光多美,人兒都多好,我曾經居然忽視過一位農民對我說話,我感到他這種人和我不是一個階層,不配和我講話,現在我多麼希望和他說上兩天兩夜啊。我又比他強在那裡呢。
請原諒我上面的羅嗦,回答完了。其實我們國家可以幫助朝鮮的,拋去所謂的政治上不容許、為了以後的形勢等等蒙蔽雙眼的詞句,只是簡單的為了讓朝鮮人民幸福、讓自己的同類幸福。我們是可以幫助朝鮮的。對於朝鮮,不支持便是我國最好的幫助。是政治上的不支持。

㈢ 南北朝鮮經濟為什麼差別這么大

因為南北朝鮮實行不同的制度,所以經濟差別大。
南朝鮮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所以貧富懸殊、民不聊生。南朝鮮的自殺率、過勞死率、孤獨死率、不婚率、不生育率、女性歧視程度、老人和兒童受虐待率、老人和兒童貧困率、兒童受性侵率、霧霾程度均居於世界前列。
北朝鮮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所以公平民主平等。北朝鮮是全世界唯一實現免費住房、醫療、教育的國家,國民也不用交稅,境內沒有黃賭毒、艾滋病。北朝鮮雖然面臨帝國主義經濟封鎖等困難,但依然實現糧食生產量高於南朝鮮的佳績,由此可看出社會制度的不同對經濟有何其重要的影響。南朝鮮長期從國外進口糧食,如果被封鎖,早就死了千萬人。

㈣ 朝鮮經濟怎樣

朝鮮在1945年以前經濟是相對十分落後的殖民地農業經濟,盡管朝鮮擁有眾多資源但未有效開發。二戰結束後,1946年3月頒布土地改革法,8月實行產業國有化,1947-1948年實行了兩次國民經濟一年計劃,1950-1953年因朝鮮戰爭的關系,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戰後,朝鮮政府開始一系列有計劃的經濟發展政策,1954-1956年是經濟恢復時期。1957年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並於1958年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各地掀起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千里馬運動;1961年開始改革管理體制,建立了大安工作體系、新的農業領導體系和計劃的一元化體系。第一個七年計劃始於1967年,中間過渡了一個六年計劃(1971-1976年),第二及第三個七年計劃分別始於1978年和1987年。

朝鮮食品嚴重短缺,工業資源管理不善,並缺乏投資。工業有機器製造、化學、采礦、冶金、紡織、食品加工等。礦產有煤、磷酸鹽、鐵、錳、鎢、銅、鉛、鋅。約有48%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大型集體農場為主。農產品有稻、玉米、蔬菜、小麥、大麥、油菜、甜菜、粟、高粱、大豆、煙草、畜牧、伐木和漁業。

發展狀況

經濟服務
朝鮮的商業幾乎全部由國家控制。商店分為便民店,國營店和外匯商店。外匯商店出售的是各種進口商品,有食物,傢具等。經濟改革後,外匯商店的美圓標價全部改為朝鮮圓。倘若要去那裡購物,可持外幣;但如外國人持朝鮮圓購物,必需出示兌換許可證,而且朝鮮人普遍不接受外國人使用朝鮮圓購物、相反地只接受遊客以美元、歐元或人民幣付款。朝鮮的外匯商店平壤有第一百貨等三家。朝鮮國營商店全部是本國產品。朝鮮便民店的東西則多數從中國大陸地區進口。在朝鮮,在除便民店以外的商店裡購物的人很少。朝鮮截止2014年已經開放了部分外匯的匯兌,朝鮮元以與歐元的聯系匯率制為基礎。

朝鮮已經開通移動通信服務,但是費用高達近800美圓的開通費以及使用地區的限制使擁有手機成為特權。朝鮮仍有對外網路通信。

朝鮮是典型的社會主義國家。它實行「住房免費(改革後有些變動)」,「醫療免費」,「教育免費」,這是朝鮮人驕傲的「社會主義優越性」。

穩定的國際糧食援助對滿足人民的基本食品需求十分重要。葯物供應以及農業援助之類的其他人道救援被限制實施。人口中營養不良的比例為全球最高。由飢荒所導致的死亡不計其數,慈江道和兩江道都是飢荒的重災區。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朝鮮最大的援助國。每年向朝鮮提供大量的糧食和燃料等援助。

㈤ 朝鮮經濟如何

當今朝鮮將採取何種改革措施擺脫眼前的經濟困境,這與金正日政權在當前及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內的決策趨向密切相關,因而倍受國際社會關注。近年來,朝鮮當局雖然仍在強調「堅持朝鮮式社會主義發展方向」,「防止資本主義因素的滲透」,但自去年7月以來相繼出台的一系列新的經濟政策,已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其調整或改革之意,至此金正日政權有條件的、漸進式的經濟改革已漸顯端倪。朝鮮經濟面臨的主要困難20世紀90年代,朝鮮經濟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為此,朝鮮政府從1995年起開始了「苦難的行軍」,號召全國人民為克服眼前的經濟困難而發奮努力,國際社會也紛紛給予同情並伸出援助之手。時隔5年之後,朝鮮政府通過2001年新年共同社論(《勞動新聞》、《朝鮮人民軍報》、《青年前衛報》)宣布「苦難的行軍」勝利結束,暗示朝鮮經濟已經走出了低谷。其具體背景是:1999年朝鮮經濟比前年增長了6.2%,2000年又增長了1.3%,2001年則增長了3.7%,從而結束了長達9年之久的經濟負增長。(註:朝鮮《勞動新聞》,2002年3月28日。)盡管如此,持續9年的經濟困境,使朝鮮財源枯竭,生產嚴重萎縮,人民生活極為困難。當前,朝鮮政府面臨解決的突出問題是糧食問題、電力問題和資金問題。糧食問題是長期困擾朝鮮居民生活的最大難題。目前朝鮮人口大約2350萬人,假如每人月平均糧食需求量為15公斤,那麼1年就需要180公斤,全國口糧總計需要430萬噸,再加上種子、飼料、工業原料等至少需要600萬噸。但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朝鮮的糧食年產量一直徘徊在300-400萬噸,因而其口糧的絕對不足量達30-40%

㈥ 朝鮮的經濟情況

貿易方面:

朝鮮對中國也有出口,主要集中在木材、礦產、海鮮等原材料產品,價格很低,「以海鮮為例,朝鮮的價格比中國至少低兩倍,和日本相比差價在4倍以上。」據了解,朝鮮合作社以5元人民幣一公斤賣給中國商人的海鮮,中國人轉手賣給日本人,價格就可以漲到40元以上。

到目前為止,朝鮮的整個流通體系完全是國有的,在平壤,沒有一家由本國人經營的私人商店。因此,與中國人發生邊貿關系的人,也都是崔先生這樣的朝鮮各個合作社的代表。丹東市進出口公司一位負責人估計,僅在丹東市,常駐中國的朝鮮合作社代表就超過1000人。

和朝鮮做邊貿,賬面上肯定是大賺,只是風險太大,而且賬面外的支出太多。這家邊貿公司老闆道出了其中的原因。據了解,目前從中國出口到朝鮮的各種商品,最保守的也有1倍以上的價差,而且出口朝鮮的商品,報關、邊檢的手續相對也簡單,扣除不到20%的關稅以及運輸費用,至少也有20%以上的毛利,「如果是家電、機械這種技術含量稍微高一些的商品,利潤更高,甚至可以達到4~5倍。

經濟方面:
近年來,朝鮮積極發展對外經濟貿易關系,引進外資建立合營、合作企業,開展對外經貿合作,為振興國民經濟服務。

朝鮮自80年代起擴大對外經貿合作關系,吸引外商投資。1984年,朝鮮最高人民會議通過了《合資經營法》,允許外商以合營、合作等方式到朝鮮投資辦廠。其後,朝鮮陸續制定了《外國人投資法》、《外國獨資企業法》、《合作法》、《外國人所得稅法》和《外匯管理法》等一整套法律,並頒布了幾十項與這些法律相配套的有關外商投資的法規和實施細則。逐步健全的政策法規,為外商到朝鮮投資創造了條件。

由於投資政策的放寬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外商陸續涉足朝鮮的投資領域,與朝鮮開展來料加工合作,一些朝外合營、合作企業相繼在朝鮮落戶。到90年代初,朝外合營、合作企業達到100多家,外商投資額超過1億美元。近幾年,朝鮮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又簽訂和實施了一些新的外資項目。朝鮮與外商建立了平壤鋼琴合營公司、金剛山發動機合營公司、勝利合營公司、樂淵合作公司、光明合作公司等一批新的合營、合作企業,其產品不僅在朝鮮國內市場銷售,而且行銷國際市場。1991年,朝鮮宣布在東北部建立羅津先鋒自由貿易區。10年來,羅津先鋒自由貿易區的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外商在那裡建立了金融、通信、電腦、機械、日用品和飯店等合資或獨資企業。

朝鮮政府本著平等互利、互通有無的原則,同各國開展貿易往來。隨著近年來對外關系的發展,朝鮮對外貿易的對象和領域不斷拓寬,進出口總額呈上升趨勢。據報道,朝鮮已經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去年的外貿總額達到20億美元。今年5月,朝鮮在平壤舉辦了國際商品展銷會,向外推銷其產品,進行招商引資。來自中國、俄羅斯、德國、義大利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220多家公司前來參展。朝鮮企業也展示了機械、服裝、日用工業品和葯品等產品。在這次商品展示會上,朝外雙方企業不僅擴大了貿易關系,而且就合營和合作達成了不少意向性協議。

朝鮮政府多次宣布,願同一切尊重其主權的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友好關系,與之開展經貿合作。近年來,朝鮮同西歐國家相繼建立了經貿聯系。去年,朝鮮與義大利、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簽訂了鼓勵投資、經濟合作和貿易結算等協議。今年,朝鮮與歐盟建交,為雙方開展經貿合作創造了條件。瑞士ABB集團同朝鮮簽訂了在電力和機械等領域進行合作的協議,並在平壤開設了西方首家大企業的辦事處。目前,德國、英國和法國等西方國家已表示願同朝鮮發展經濟合作與交流。此外,朝鮮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東盟國家也簽訂了貿易、防止雙重征稅和投資保險協議,彼此間的貿易和投資合作得到進一步擴大。

近年來,朝鮮新組建了一批適應海外市場的企業,採取「走出去」的辦法開展對外經貿合作。朝鮮對外建設總會社等各建築企業派出數千名專家和技術人員,在俄羅斯、孟加拉國、科威特、利比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工程和勞動承包。萬壽台海外開發會社集團先後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造銅像、紀念碑等藝術作品,進行房屋裝璜和公園造景,為國家賺取外匯。赤道幾內亞、多哥、加彭等7個非洲國家的總統銅像、衣索比亞的人民英雄紀念塔和馬來西亞的糧谷博物館等都是該公司的作品。朝鮮工業技術會社在中國等國家設立了分公司,依靠朝鮮科學院下屬的研究機構及生產基地,開展新技術、新發明和專利等技術貿易。

㈦ 朝鮮經濟的發展狀況

朝鮮的商業幾乎全部由國家控制。商店分為便民店,國營店和外匯商店。外匯商店出售的是各種進口商品,有食物,傢具等。經濟改革後,外匯商店的美圓標價全部改為朝鮮圓。倘若要去那裡購物,可持外幣;但如外國人持朝鮮圓購物,必需出示兌換許可證,而且朝鮮人普遍不接受外國人使用朝鮮圓購物、相反地只接受遊客以美元、歐元或人民幣付款。朝鮮的外匯商店平壤有第一百貨等三家。朝鮮國營商店全部是本國產品。朝鮮便民店的東西則多數從中國大陸地區進口。在朝鮮,在除便民店以外的商店裡購物的人很少。朝鮮截止2014年已經開放了部分外匯的匯兌,朝鮮元以與歐元的聯系匯率制為基礎。
朝鮮已經開通移動通信服務,但是費用高達近800美圓的開通費以及使用地區的限制使擁有手機成為特權。朝鮮仍沒有對外網路通信。
朝鮮是典型的社會主義國家。它實行「住房免費(改革後有些變動)」,「醫療免費」,「教育免費」,這是朝鮮人驕傲的「社會主義優越性」。
穩定的國際糧食援助對滿足人民的基本食品需求十分重要。葯物供應以及農業援助之類的其他人道救援被限制實施。人口中營養不良的比例為全球最高。由飢荒所導致的死亡不計其數,慈江道和兩江道都是飢荒的重災區。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朝鮮最大的援助國。每年向朝鮮提供大量的糧食和燃料等援助。 截至2014年初,朝鮮在取得40多年經濟建設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民族經濟的發展,進行了發電廠(站)建設、企業改建和擴建工程,推進了沙里院鉀肥聯合企業等重要項目的建設;為在短期內解決住房問題,平壤市大力建設統一大街,在1990年一年內興建了3萬套現代化住房;興修了2000公里水渠把大同江和禮成江、鴨綠江和大寧江連成一個大灌溉網,解決了西部產糧區農田的灌溉問題。 1991年朝鮮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優先發展國民經濟的先行部門;在高水平上實行生產正常化,進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具體是:在投資上優先保證採掘工業、電力工業、冶金工業和鐵路運輸業的發展;加快「10月9日」鋼鐵廠、發電站、沙里院鉀肥聯合企業等重點項目的建設,迅速發展農業和輕工業;建設更多的現代化住宅。
由於2009年11月底朝鮮貨幣改革徹底失敗,朝鮮新幣不斷加速貶值,朝鮮市場各類商品均是有價無市,朝鮮經濟已經走向崩潰。2009年朝鮮貨幣改革失敗導致經濟癱瘓後,原朝鮮勞動黨計劃財政部部長朴南基因主導貨幣改革而被免職。
根據韓國中央銀行的報告顯示,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朝鮮經濟增長率分別為負0.9%、負0.5%與0.8%。

㈧ 朝鮮目前的經濟如何。

樓上的回答根本不好.

據我所知 ,他們的公共免費醫療根本非常糟糕,葯版品嚴重缺乏.

他們的每年需要中權國大量的糧食援助. 自己的供應根本遠遠不夠.

似乎現在他們也在思考中國的經濟改革,並學習. 好像在挨這中國的邊境城市開設了類似深圳的經濟特區.

㈨ 朝鮮未來的經濟會怎麼發展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朝鮮長期面臨宏觀經濟困難和美國的經濟制裁,政府也因缺乏財政收入和新的稅源而無力擴大國內生產。因此,對外合作成為朝鮮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朝鮮獲取外部資源的傳統渠道有國際援助、外國投資、外國貸款、國際貿易盈餘等。然而對於現在的朝鮮來說,建設經濟特區已經成為自身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最新產物。

羅先特區艱難起步

上世紀90年代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圖們江開發計劃」,計劃的第一步是將中國吉林省的琿春、朝鮮的羅津、俄羅斯的波謝特三個地方約1000多平方公里的小三角地帶建設成國際自由貿易城市;第二步則是擴大連接中國延吉、朝鮮清津和俄羅斯海參崴三地,將這一總面積達一萬平方公里的大三角地帶建設為「東方的鹿特丹」。朝鮮積極響應這一計劃,走出了開創特區模式的第一步。

1991年12月28日,朝鮮宣布將羅津市和先鋒郡總面積為621平方公里的地區指定為「自由貿易地帶」,其實就是「特區」。特區內允許成立外國獨資、合資企業,不限制投資國別;法律保護外國人投資的資本、財產、企業獲得的利潤及其他所得;宣布羅津港和附近的清津港為自由貿易港,在自由地帶內投資者可享受各種優惠政策。朝鮮計劃分三步走,把羅先特區建設成為國際貨物中轉港、出口加工製造業基地、國際旅遊中心城市。

開放羅先特區可以說是朝鮮政府的重大決斷,也被寄予厚望。1994年,金日成曾經指出:「羅津地區在中轉貿易、旅遊方面比新加坡有更多的發展可能性,開發好了,僅從這里賺的錢就可以給全國人民提供富餘的生活。」1996年2月,羅先特區被升格為市,後又於2010年底被升格為特別市,與平壤市和開城市並列為朝鮮的3個特別市。在這之後,朝鮮修改了《羅先經濟特區法》,放寬了外國企業進入該市的審批手續。緊接著,朝鮮成立了朝鮮國家開發銀行和大豐國際投資集團,擬在羅先開展大規模招商引資,同時指定鴨綠江與中國丹東市相鄰的威化島和黃金坪為自由貿易區。

然而,羅先特區並沒有達到朝鮮方面的預期。截至1997年底,特區引進外資僅6242萬美元,與第一階段引進外資69億美元的目標相去甚遠。

政治語境下的開城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面臨經濟困難和糧荒困境,朝鮮開始逐步推行改革措施。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7月頒布的「7·1經濟管理改善措施」。其主要內容包括:計劃制定權的下放、匯率改革和價格改革。措施頒布後,設立經濟自由貿易區和旅遊觀光區,成為朝鮮創匯的主要手段。

朝鮮於2002年10月接連宣布將新義州、金剛山、開城列為經濟特區。此後近10年間,經營金剛山、開城旅遊合作項目和開城工業園區經濟合作項目,成為朝韓經濟交往的主要方式。

「天安號」事件發生後,韓國總統李明博宣布終止對朝貿易、合作與交流,但對於開城工業園區卻網開一面,給予保留。相應的是,朝鮮軍方雖然宣布了7條反制措施,但對於開城工業園區則稱將「著手研究有關陸路通行問題」,同時在金剛山旅遊項目上也未採取驅逐、沒收等強制手段。看得出,雙方都在盡力維系來之不易的經濟合作紐帶。

2009年,朝鮮採取的一連串強硬動作使其招致進一步的國際制裁。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朝鮮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與外交政策之間的密切關系,急於突破外交和經濟的雙重困境。2009年下半年起,朝鮮重拾南北關系這張牌,希望重現10年以來以「南北關系」盤活外交棋局的奇跡。無奈,李明博政府根植保守,南北關系始終回暖無望,最終影響到開城工業園區的「擴大再生產」。

朝鮮修補特區戰略

目前,朝鮮的特區開發正按照「四角兩線」的格局加以推進,具體是指全方位打造功能、性質和內容互補的4大特區。東北部是羅先特區,特色是港口海運;西北部是威化島和黃金坪,作為自由貿易區;西南部是開城特區,以旅遊和加工業為主;東南部是金剛山旅遊特區。與此同時,「兩條主線」正在推進。一條線是針對中、俄等國的羅先特區和兩島開發;另一條線是主要面向韓國的開城工業園和金剛山旅遊。

朝鮮的革新開放之路已經走了40年,其間有過收獲,也有過教訓。總體上看,朝鮮的經濟改革仍在小步向前推進。盡管如此,朝鮮將經濟作為國家建設重中之重的大方向沒有變。上世紀90年代朝鮮特區經營效果不佳的原因,除了國際環境和基礎設施惡劣,主要和當時朝鮮的對外合營合資政策不完全符合市場運作規律、不符合國際合作基本規范有關。朝鮮方面也注意到了這些問題,目前正在體制機制上加緊修改特區政策、法律和法規,並在人才培養下加大投入,譬如把大批黨政一線幹部送到中國等地進行培訓。

朝鮮的特區是一個好的起點,有助於朝鮮積累一些經濟合作經驗,為進一步參與地區和全球層面的經濟活動打下基礎。朝鮮的特區也是一塊「試驗田」,成敗與否事關朝鮮經濟復甦,也事關朝鮮擁抱世界的決心。

朝鮮對外開放

四十年緩行

朝鮮並不是外界所認為的一個「孤立於世界」的國家。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朝鮮就已經開始同西方國家開展貿易。進入80年代,朝鮮開始引進外資,於1984年9月首次公布了《合資企業法》,並改變以往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補償貿易,採用國際市場上普遍採用的貿易形式,如加工貿易、轉口貿易、易貨貿易、邊境貿易、無關稅和保稅加工貿易、利用自由貿易港進行中介貿易等。

由於投資政策的放寬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外商陸續涉足朝鮮的投資領域,與朝鮮開展來料加工合作,一些對外合營、合作企業相繼在朝鮮落戶。近幾年,朝鮮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不僅派出代表團赴國外舉行投資說明會,還組建了一批適應海外市場的企業,採取「走出去」的辦法開展對外經貿合作

閱讀全文

與朝鮮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