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對於促進經濟發展和個人成長有哪些作用
答:1、文化是一來種精神自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
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有利於振興我國的文化產業,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的發展;
2、文化塑造人生,健康有益的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能激勵人們更好地投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Ⅱ 如何讓中國文化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
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能轉化為物質力量,從而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競爭力在綜合國力的較量中越來越重要
文化產業是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特殊領域,所以國家重視發展文化產業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當代中華兒女一定要肩負起弘揚中華文化的歷史重任」,這道出了國人豪邁的情感,也預示了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任務的艱巨.文化實力是國家整體實力的重要支撐,如果兩者脫節或不匹配,則我們很難贏得國際話語權、主動權,已經擁有的經濟實力也會受到削弱,進一步的發展會受到制約.長期看,中國經濟參與世界一體化的進程就會變成「蹩腳的旅行」,人民的尊嚴和自豪感也將打一個折扣.這正是我們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原因.可以說,發展文化產業是我們參與全球競爭的又一個戰場.
按照中央部署,有關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正在加快出台:財政方面,中央和地方財政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文化產業稅收減免政策相繼頒布.金融方面,證監會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發行上市,鼓勵文化類上市公司進行並購重組,穩步擴大文化企業債券市場融資水平,推動完善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的配套制度;銀監會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推進適應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信貸管理制度創新,推動適應文化產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創新;保監會公布了首批11個保險業支持文化產業的試點險種.
為支持文化產業「走出去」,各部門還採取部際協調的方式,完善財稅、金融、外匯和通關等配套政策,拓展對外文化貿易網路,積極擴大文化企業的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可以說,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發展已經邁出積極有力的腳步.
這里要強調的是,文化體制改革是「兩手抓」、「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一方面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兩者,又都統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總目標之下.
現實看,無論從文化傳播的內容、渠道、技術哪一個方面衡量,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會有交叉.從文化的公益性來看,走向市場的文化產業也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就是說,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要相得益彰,相互促進.也要避免文化產業搞一窩蜂和GDP崇拜,務求扎扎實實,穩妥推進.
當然,要構建文化發展促進體系包含多個方面.除了形成政府行政合力之外,還要認真細致梳理相關文化政策,及時進行政策修正才能實現文化繁榮的效果,同時要發揮行業協會對文化產業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另外,還要積極發揮文化活躍骨幹人才的帶動作用,豐富文化樣式的多樣性.
Ⅲ 先講文化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回物質力量,對社會答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②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③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④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⑤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特點。
⑥文化塑造人生,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Ⅳ 文化如何促進經濟發展
「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這是時下最流行的說法。然而,什麼樣的文化科技搭台,什麼樣的文化可以唱好經濟大戲,卻是領導層面應該考慮的。很多地方不知道怎麼用文化作為「媒介」,而不論怎麼樣的「文藝」都稱作文化,時裝表演、廟會趕集都稱作文化,都說能促進經濟發展,甚至有的一些色情表演也披著「文化」的外衣,來「促進」經濟發展。一段時間以來,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大潮的不斷沖擊,一些企業或經濟實體的老闆或股東,紛紛打起了文化品牌戰略。他們充分利用當地文化優勢和影響,搭建起交流推介平台,一方面推動本地優勢經濟實體開展雙向交流,另一方面達到了雙方經濟信息資源共享。但是,就實際情況而言,地域性差異不盡相同,民族風俗習慣亦不相同。所以,對於如何利用好當地的文化資源,挖掘其深藏的文化底蘊,讓其真正為經濟服務,還需一些經濟實體三思而後行。從一定意義上講,作為品牌的一種,文化生活是人們物質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好了這個品牌,就能提高其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立,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反之,就會給區域經濟帶來消極影響。所以,唱響文化品牌,讓其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一方面要科學選擇,精心培育。既然要讓該文化品牌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一環,所以著眼點要高,更深度挖掘區域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類別。利用它獨具魅力的文化底蘊,不失時機地擴大影響,努力把它培養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另一方面,重視文化品牌,就應該在這上面做文章,就要做大做強,要讓文化品牌理所當然地成為各級政府推動發展的戰略選擇。
Ⅳ 文化對社會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社會經濟越發達,文化水平越發達
Ⅵ 運用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知識說明城市更名如何促進經濟發展
如果這是最後一題,那麼背背答題模板。如果要寫論文,找找文獻。我覺得,城市更名更有利於對外宣傳,促進文化底蘊,增加客流量。
Ⅶ 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經濟與文化的辯證關系
●文化與經濟是什麼關系?我的觀點是: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結構。我們發展文化,主要是發揮文化的這種基礎性作用,而不是要把它變成產業,創造產值。
●我們之所以強調文化和經濟的互動,還因為人類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即文化時代,文化發展應該成為發展的主題。經濟發展是主題,但是文化發展可能是更重要的主題,因為人類社會已經進入文化時代。
●文化和經濟要互動,發展模式要轉型。發展要從單純的經濟過程過渡到文化過程,從脫離人的發展轉向以人為本的發展,從脫離文化的發展轉向基於文化的發展。
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文化對經濟又有推動作用,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文化就是上層建築的一部分,他決定於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有什麼樣的經濟發展狀態,就有什麼樣的文化。文化不能脫離經濟發展而獨立存在。
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美國的自由文化,法國的浪漫,英國的紳士風度,中國的禮義廉恥……
文化可以反過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
歷史力:一個民族或國家在長期的發展中,經過積累、沉澱、改造、創新,必然形成特有的文化,並成為支撐其發展的無形力量。我們常說,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民族自傲感油然而生,即使如此。
凝聚力:一種文化管理力量,文化能夠豐富社會內涵,提高人民素質,展示國家形象;能夠團結和凝聚力量,產生精神動力,鼓舞人心,激勵鬥志。
競爭力:優化投資環境,吸引人才,促進對外交流,擴大對外影響.
生產力:文化資源開發直接轉化為經濟資源,能夠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
Ⅷ 文化創新能促進經濟發展嗎
文化創新能促進經濟發展
文化能夠推動經濟.把文化建在市場上,大力倡導先進文化,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若果能有什麼具體解析或者事例?答: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當今,文化已成為推動市場發展和市場革新的內在動力,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
馬克斯.韋伯的看法是對的:「如果說我們能從經濟發展史中學到什麼,那就是文化會使局面幾乎完全不一樣.我們應從更廣泛的經濟繁榮的決定因素來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韋伯把東西方社會所以會走上不同發展道路的決定性因素歸結到彼此不同的傳統文化,在經濟發展中文化的作用領域為我們展開了一個新的視角.
一,提升文化競爭力是內在要求,是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六大報告要求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這是對信息時代世界發展新趨勢和新特點的敏銳反映和准確把握,是對文化認識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十六大報告向全黨提出了文化的戰略任務: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所謂文化競爭力,概括地說,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產生的凝聚力、導向力、鼓舞力和推動力.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文化創新能力.同其他領域的創新相比,文化創新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產品有無競爭力,主要取決於文化創新;二是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文化產業的興起,把科技、市場和文化結合在一起,賦予文化新的發展形態.文化產業的競爭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科技實力競爭.大力發展高科技媒體及相關產業,推進文化產業與高新信息技術的聯姻,才能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三是高素質的人才.無論是推動文化創新,還是應用高新技術發展文化產業,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競爭力的根本之點在於構築發展文化產業的人才高地.
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文化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經濟與文化的融合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文化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越來越高.在我國,不僅經濟發展需要文化來支撐,而且文化產業本身也已成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使文化與經濟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一體化趨勢.顯而易見,文化競爭力是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強一個地區的競爭力,不單是要提高區域經濟的增長能力,而且應該是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的協調一致的發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競爭力的提高.
二,知識經濟與文化產業的發展.
知識經濟是高技術與高文化相結合的經濟.當今時代,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和勞務,不僅具有高技術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提高商品和勞務的文化含量同提高其技術含量同樣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創造高附加值產品的重要途徑.在提高商品和服務的文化含量中,注重弘揚民族文化,創造出具有我國獨特風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務,不僅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而且可以擴大中華民族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和吸引力.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在消費其他國家的商品和服務時,也就潛移默化地受到濃縮其中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文化因素的影響,文化的主體性問題同樣將在商品和服務的貿易中突顯出來.
文化產業是當代人類社會新的社會財富的創造形態.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文化產業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產業現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擴大對外貿易的主導型產業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有的人認為,「文化投資即是就業投資,因為投資與就業之間的最佳途徑就是文化.」積極採用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發展新的文化產業形態,已成為新的經濟文化增長點,高科技成果對文化產業的滲透和改造越來越明顯.向數字媒體轉移是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為經濟資源的必要步驟,實質上是為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準備條件,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
當今,跨國文化產業集團的影響日益增大,滲透力越來越強,跨國文化資本的全球流動和在資源配置分工的巨大作用,已經成為影響國際文化產業格局的變動、世界文化市場的走向、國際文化秩序和文化關系重組的重要力量.面對這種形勢,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關繫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發展,關繫到國家的文化安全.中國文化是一個有鮮明特色的文化,上層建築是不斷隨時代的發展的需要而變動的,我們是有能力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而產生與其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
三,文化因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1,文化與經濟從來密不可分.文化與經濟是人類所創造的財富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文化是整體,是物質財富、經濟財富的總和,經濟只是其中之一.生產力越發達,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就越密切.從這個角度說,今後的經濟是文化經濟.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如果中華民族在文化問題上變得自覺了,對中華文化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並且把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結合好,可以預見中華民族在未來的民辦經濟地位一定是舉足輕重的.從另一個角度說,只有發達的經濟而沒有先進的文化,並非真正的強大;如果只談經濟,不談文化,經濟的發展也難以持久.
2,文化滲透於經濟的全過程.從經濟活動中的人到對經濟活動的處理,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到產品的交換以及使用,無不滲透著文化,因為經濟的全過程都是人的活動.馬克思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人主動地採取一種運動,用它來改變人和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歸根結底也是在勞動當中產生的.而中央在決策過程和操作方法上也滲透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在思維方式里包含了很多中華文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我們不僅看到物與物、實際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更看到了中國社會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單就小平同志所說的「社會主義初級階級」這幾個字,就滲透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3,經濟全球化下的文化自覺.現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現代化風行世界,這既會給各國帶來快速快速發展的經濟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帶來文化一體化的問題.如果抹煞了民族特性,經濟肯定會萎縮.這個問題在年輕人身上表現得比較集中,一旦民族文化衰落、消亡了,民族也就名存實亡了.因此,文化自覺的問題在當代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而緊迫.
4,文化自覺之後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當人們對文化有了自覺意識之後,就會注意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透視它,體現它.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應該包括文化的各個層次.人們通常所說的企業文化是亞文化中的一支,現在企業提倡的所謂文化,基本上只來自經濟本身,甚至是企業本身的需要.這個問題比較普遍.只有把民族文化傳統和時代環境相結合,才是骨子裡的文化
文化並不是隨經濟亦步亦趨地發展.文化有自己的獨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對穩定性.文化除受經濟的根本作用外,還受歷史積淀、傳統演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個地區過去經濟發達,後因多種因素落後了,其文化影響力仍可能因慣性持續很長時間.一般來說,先進的文化造就發達的經濟,落後的文化只能伴隨著貧困的經濟.
經濟與文化一體化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現代市場經濟絕不是沒有主體的單純經濟運作過程,而其主體就是具有健全的經濟理性和道德約束的人.經濟發展離不開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一定的經濟土壤必然生長出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產業結構中的重要一環,雖屬第三產業,但又依託一、二產業,具有極大的經濟潛力,對於豐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當今世界正逐步進入文化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文化與經濟已經密不可分,經濟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經濟化已成為重要的全球趨勢,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大到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的制定,小到企業生產管理和名牌產品的創立,既是經濟活動也是非常復雜的文化活動,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特點,都凸出相當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經濟建設課題,也是社會科學文化建設課題.沒有文化的協調發展,經濟倫理和經濟規范確立不了,經濟建設就難以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建立不起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市場經濟就是文化經濟,就是知識化經濟,就是文化知識作支撐的經濟.發展文化經濟,提高企業及其產品的文化含量,提升產業結構的文化層次和品位,已成為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重要途徑,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我們必須十分注重經濟增長的文化內涵,進一步發揮文化因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提高產業層次和經濟發展質量,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文化動力.
Ⅸ 如何理解文化在當代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文化成為產品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在當今現代文明生活方式下,已經找不到沒有文化標記的產品,找不到不藉助文化去銷售的商品,也找不到不體現文化意義的消費。因此,要提高產品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擴大市場佔有率,就必須增加產品的文化含量,在產品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做到以質取勝、以「文」取勝。
二是文化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人類社會文明演進經歷了原始社會、漁獵文明社會、農業文明社會和工業文明社會,現正在陸續步入更高形態的文明社會---知識經濟時代或曰信息社會、生態文明社會。所謂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生態文明,其實質就是文化經濟。在這樣一個新時代、新階段,一個國家、地區文化的特質和內涵、文化底蘊和環境,將決定其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質量與水平。如果只重經濟,忽視文化,發展就難以持久。一國如此,一省如此,一個企業也如此。
三是文化素質是管理者和勞動者首要的素質。文化經濟是以知識和人才為主要特徵的經濟形式。對企業而言,企業家的文化視野、文化胸懷、文化內涵等綜合文化素質,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發展等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企業員工的文化素質,也對企業文化、企業管理和企業競爭力具有重要影響。因而,企業總體文化素質越高,競爭力就越強。對一個地方的領導幹部而言也是如此,不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就難以以先進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思路去謀劃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進步,並自覺運用先進文化和現代科技手段,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率,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四是文化優勢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文化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是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徵和總體趨勢。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日益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地區的文化發達程度和特質內涵,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模式、制度選擇、政策取向以及各種資源開發和生產要素組合的水平,從而也就深刻地影響著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水平。經濟要取得持久發展,必須要有文化上的支撐;要想經濟強大,必須挺直文化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