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亞洲政治、經濟
1.1.3.1 亞洲政治
亞洲國家的政體非常復雜,幾乎包括了現在世界上所有形式的政府結構,也是目前世界熱點地區。
區域合作:區域合作在亞洲正在方興未艾,現在區域合作最有希望的地方是東南亞,東南亞國家聯盟有10個成員國: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總面積約450萬km2,人口約5.12億。還有一個觀察員國:巴布亞紐幾內亞。東盟國家開動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韓國三個東亞國家的對話機制,並確定於2010年和中國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和泰國先期啟動水果蔬菜零關稅機制。
海灣國家貨幣聯盟:現有6個成員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卡達和阿曼。海灣國家貨幣聯盟原定於2010年發行統一貨幣(海元)。
亞歐會議:每兩年舉行一次首腦會議和外長會議,加強了亞洲國家和歐盟國家之間的對話機制,目前已經發展到39個成員國,佔世界總人口的49%,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上海合作組織:現時有成員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烏茲別克(後期加入)。上海合作組織的主要宗旨是加強中亞地區和中、俄之間的聯系,發展成員國在政治、經貿、文化、教育、科技、能源、交通、環保等范疇的合作,促進區內和平。
1.1.3.2 亞洲經濟
在古代,亞洲一直是世界經濟的中心。亞洲的農牧業可以維繫世界大部分人口的生計。18世紀工業革命後,歐洲資本主義興起,帝國主義政策將世界其他地方都作為殖民擴張和掠奪的目標,亞洲(除日本外)、美洲、非洲和澳洲都成為歐洲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除了澳洲和北美由於當地原住民幾乎全被消滅,成為歐洲人的天下。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逐漸獨立,經濟也處於十分落後的局面。但在20世紀後半葉,亞洲是這些原殖民地中最先崛起的地方。日本首先躋身於世界列強之中,然後是亞洲「四小龍」的起飛(指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現在中國和印度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其成為世界注目的地方。我國對亞洲國家(地區)貿易增長迅猛。
目前,亞洲地區2010年的GDP總量僅為16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27%。中國經濟網(2011)報道亞洲開發銀行2010年公布的「亞洲2050—實現亞洲世紀」報告認為,如果亞洲主要經濟體保持現有經濟增速,到了2050年,亞洲地區的GDP有望達到148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51%,並使30多億人脫離貧困。而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以及泰國等七個亞洲國家將起到火車頭的作用,引領整個區域的發展。
㈡ 亞洲的經濟有什麼特點
您好,亞洲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和部門、地域結構差異顯著,
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
采礦業、農產品加工業及經紡工業佔主要地位。
望採納,謝謝
㈢ 試分析亞洲經濟發展的條件
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都屬於幅員不大、工礦資源不多,但地理位置優越且同西方發達國家有特殊關系的國家(或地區)。它們的經濟發展具有一些鮮明的特點:
①增長速度快。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 ,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都接近或超過10%。
②出口擴張迅速 。台灣197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為1970年的13倍;韓國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5年的20多倍。
③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韓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從1961年的47.4%降為1985年的15% ,工礦業從16.5%上升為33.4% ;中國台灣農業比重從1952年的35.7%降為1978年12.1%,工業比重從17.9%上升為40.3%。中國香港與新加坡也從轉口港變為工業城市。
④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⑤失業減少,收入分配相對平均。80年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失業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與美、日等國相比較為平均。
對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與的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有以下因素:
①外部世界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上世紀50~70年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為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導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科學技術革命使發達國家生產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工業,亞洲四小龍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資源,正好發展勞動密集工業。東亞地區的穩定也使它們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
②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中國台灣從50年代後期開始,放棄凱恩斯主義政策,採用貨幣貶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並刺激居民儲蓄以開投資來源等政策。韓國也仿效中國台灣貨幣貶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與中國香港則抓住有利時機,將消費城市轉變為工業城市。
③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亞洲四小龍的政府都為經濟發展創造各方面的有利條件,並積極參予投資,適當進行經濟管理。
④中國優良的文化傳統。亞洲四小龍同屬中華文化區(也稱漢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了注重教育、甘於吃苦、勤儉節約等傳統。
⑤西方價值觀影響:香港地區與新加坡受到英國殖民統治,在法律、教育、經濟各方面都深受影響;而台灣地區和韓國則是在1950年代以後深受美國影響,能夠和西方價值體系及經濟體系接軌。 「亞洲四小龍」在英文里的翻譯是"Newly Instrial Economics",簡稱「NIEs」,意即「新興工業經濟體」,特別是在學術類期刊書籍中一般都譯為NIEs,很少用直譯。但英文中也有用「East Asian Tigers(東亞老虎)」、「Four Asian Tigers(亞洲四虎)」、「Asia's Four Little Dragons(亞洲四小龍)」指代亞洲四小龍的說法。(此外,在亞洲地區特別是中文使用地區,亞洲四小虎另有所指,指的是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四個國家,其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都像20世紀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一樣突飛猛進,因而為名。) 世界排名國家或地區國民生產總值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美元)
11 韓國 7684.58億美元 15731美元
20 中國台灣 3539.17億美元 15361美元
34 中國香港 1871.12億美元 26961美元
39 新加坡 1254.16億美元 27932美元
㈣ 目前亞洲經濟發展最有潛力的是哪一個
目前亞洲經濟發展最有潛力的是哪一個?最有潛力的發展是。東方紅拖拉機。大型收割機這些都是最有潛力的,還有機器人掃地。
㈤ 亞洲的經濟發展差異體現在哪些方面
因為在亞洲,國與國經濟水平差距太大,日本、新加坡早已進入發達國版家行列(韓國似乎也進了),而權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又是佔大多數的,還有尼泊爾、蒙古、孟加拉國這樣的不發達國家。日本的人均GDP長期在世界前列,而孟加拉這樣的國家又長期處於世界最窮國行列。
此外,各國的支柱產業也是五花八門,日本、韓國都是製造業為主的國家,高科技行業也很發達,而泰國、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又是旅遊業為主,農業為主的國家數量眾多,也有畜牧業為主的蒙古,還有資源為主的海灣國家。
還有,就是東亞整體工業化水平高,西亞整體收入高,中亞還有阿富汗、克什米爾地區這樣的不穩定區域,經濟體的特點千差萬別,沒有共性。
㈥ 亞洲經濟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亞洲的經濟發展和歐美大有不同,歐美國家大多數屬於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亞洲地區除了日本以外,其他都是新興發展中國家。
亞洲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以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為主要特點。
㈦ 亞洲經濟發展有什麼特點
亞洲經濟總體將向前發展。但就亞洲各國而言,貧富差距會進一步加大。造成這一原因主要是戰亂和政治格局的動盪及大國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