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韓國經濟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韓國奇跡
無論從人口還是面積來說,韓國都只是小國。然而韓國近半個世紀來經濟增長的成績,使我們不得不對這個東鄰小國刮目相看。
1961年,軍事強人朴正熙上台,為了爭取國內民眾及國際社會對其威權政府合法性的認可,從1962年起,實行了多個經濟增長企劃。當時的韓國經濟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國民生產總值僅23億美元,人均gdp只有87美元,基本上是落後的農業國,現代工業基礎極為薄弱。
但在朴正熙執政的近20年裡,韓國經濟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1970年代初提出的經濟口號,「人均GDP上千美元,我家有轎車了」,在他被刺的1979年就基本實現了。與新加坡、我國的香港、台灣一起跨入了新興工業化經濟體之列,被稱作「東亞四小龍」。以同樣方式上台的全斗煥,也是將發展經濟作為其政績的「第一考量」。「漢江奇跡」主要就是指上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那段時期韓國的經濟增長率接近兩位數。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前,韓國人均GDP就已經超過10000美元。但金融危機使韓國經濟遭受重創。1998年韓國經濟竟破天荒地出現了負增長,是年GDP下降了6.7%。在國難面前,韓國人表現出了高度的民族凝聚力,韓國各地的獻金運動,各界民眾包括海外韓僑紛紛踴躍捐出美元、金銀首飾來充實外匯儲備,共紓國難,場面令人感動。
韓國是受危機波及最深的國家,但也恢復得最快。進入2005年後,韓國經濟景氣正全面恢復。韓國經濟界將金融危機後的重振及今後韓國經濟的前途歸功於:「IT」和「中國市場」。韓國分外重視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他們認為,韓國惟一的資源、最重要的生產力就是他們的大腦,即「人力資源」。
2004年,韓國的信息化程度在世界綜合排名第7,居民使用互聯網寬頻的比重居世界第1。他們的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上納稅等電子商務活動的普及率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今天的韓國是IT產業強國,三星電子公司已經是世界超一流IT企業。2004年,員工總數不過10萬的三星電子銷售額為505億美元,佔全國GDP的近8%!2004年韓國在IT研發方面的總投資額為138億美元,佔GDP的2.5%。其他行業如現代汽車、LG家電、SK通訊、韓進流通等韓國著名企業也都是靠重視研發才實現快速擴張的。
另外,中國市場對韓國經濟貢獻巨大。1992年中韓兩國建交以來,經貿關系飛速發展,兩國經濟關系十分密切,韓國經濟學家說,「兩國市場的邊界日益模糊」,韓國媒體還發明了一個新詞:KOINA=KO-REA+CHINA,來說明「中國市場攸關韓國經濟的生死,怎麼估計都不過分」,有人還形象地說,「中國市場打個噴嚏,韓國經濟就得感冒」。
❷ 韓國經濟發展
韓國經濟過去35年來矚目非常。雖然光復(1945年)時韓國可以利用日治時期留下的基礎設施及社會資本,但有了朝鮮戰爭等原因,不少設施受到了深深的損害。戰爭結束後,朴正熙()政權實現了韓日邦交正常化(1965年),受到了總額五億美元的大量經濟援助。朴政權利用該經濟援助金,重新建設了基本設施,為以後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越南戰爭(1960年-1975年)時韓國政府全面支持美國,最多派了5萬人兵力。美國政府向韓國士兵支付的傭金及戰爭特需(special procurement of war)的經濟效果有十億美元,它不但恢復了韓國國民的消費水準,也擴大了產業的生產規模。1963年,韓國的人均GNP只有100美元,但到2005年,已經超過16,000美元,增長高達160倍。韓國是現時世界經濟第十大的政治體系。若以國民生產總值(GDP)、貿易額及出口綜合計算,韓國的是全世界第13大經濟體系。截至2005年,韓國的資訊科技產業多年來一直執業界的牛耳。除了他們的高速互聯網服務世界知名以外,內存、液晶顯示器及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行動電話都在世界的市場中具領導地位。此外,韓國的造船業亦是全球第一、輪胎業全球第三、合成纖維生產及紡織業全球第四、汽車生產全球第五、鋼鐵生產全球第六。不過這些成果,其實都是靠50多年來的努力才得到的。 韓國今日的經濟成果,很大程度上與政府積極栽培有實力的財閥相關。長久以來,韓國的經濟都被數個財閥家族所壟斷。這些財閥,都在韓戰之後建立。在1995年,當時全國的四大財閥分別為:現代集團、三星集團、大宇集團及樂喜金星集團。不過在1998年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企業的面貌已變得完全不同:一方面由於政府主導的改革,使財閥失去原有的依靠;另一方面,舊有的財閥領導人去世,家族的不和使財閥變得四分五裂,亦是財閥集團失去昔日光華的原因。到了2003年,國家原來的18個財閥,只餘下4個,但他們到現在仍在主導韓國的經濟發展。 韓國的財閥,其實源自日本戰前的財閥的發展模式。這些財閥,在戰後都紛紛改革,成為新一代的企業集團,並引進新的專業管理模式。然而,韓國的財閥在這方面卻仍然原地踏步,由家族掌管一切。加上金大中政權上場後,禁止財閥擁有私營銀行,使他們不能透過本身的銀行來分散風險。因此,金融風暴的發生使他們變得不砧一擊。在日本,變身後的財閥雖然不再擁有自身的集團銀行,但他們仍然與部份銀行保持著緊密的聯系,使他們在信貸周轉方面都比較輕松,從而渡過了金融風暴的難關。 工業生產增長率 10.1% (2004年) 電力 生產: 322.5 TWh (2003年) 消耗: 293.6 TWh (2003年) 出口: 0 kWh (2003年) 進口: 0 kWh (2003年) 發電來源 火力: 62.4% 水力: 0.8% 其他: 0.2% (2001) 核能: 36.6% 原油 生產: 0 桶/日 (2004年估值) 消耗: 207萬桶/日 (2004年估值) 出口: 63萬桶/日 (2003年) 進口: 226.3萬桶/日 (2003年) 天然氣 生產: 0 立方米 (2003年估值) 消耗: 209.2億立方米 (2003年估值) 出口: 0 立方米 (2003年估值) 進口: 211.1 億立方米 (2003年估值) 農業 稻米、根莖、麥、蔬菜、水果、牛、豬、雞、牛奶、蛋、魚。 出口項目 電子產品(占出口80%(2004年) - 半導體、LCD顯示屏、手機、計算機相關、電視及其他)、汽車、鋼鐵、船、石化工業產品。 進口項目 機械、電子產品及設備、石油、鋼鐵、運輸設備、有機化學產品、塑膠產品。 歷年匯率 美元對韓圓 1995年 1:771.27 1996年 1:804.45 1997年 1:951.29 1998年 1:1401.44 1999年 1:1188.82 2000年 1:1130.32 2001年 1:1290.99 2002年 1:1251.09 2003年 1:1191.61 2004年 1:1143.7
❸ 論述韓國經濟迅速崛起的原因和背景
原因是韓國人渴望發展
所以發展的快
背景是三星和現代兩個競爭激烈
三星以半導體為主
現代是以造船廠為主
這兩家把韓國經濟推動的
❹ 韓國經濟是如何騰飛的
韓國經濟起飛始於60年代初期,爾後30年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據世界銀行《1992年世界發展報告》統計,自1965年至1990年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年增長率為7.1%,列世界各國之首。按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莫克爾斯提出的「現代國家主要指標」剖析,韓國1990年人均GNP5400美元,第三產業在GNP所佔比重為46%,非農業就業人口比例、受過基礎教育人口比例、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人數、城市人口比重、平均人口預期壽命、人口自然增長率等均已達標,可見90年代的韓國已進入國民經濟現代化階段。對外開放進而實現市場經濟國際化被認為是韓國經濟起飛過程中成功的因素之一。國際輿論稱之為「韓國奇跡在戰爭的廢墟上出現」。
一、對外貿易推行由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的多邊化發展戰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一片廢墟上誕生的韓國,復經歷了朝鮮戰爭的洗禮,一直到60年初,其GN22P才達到24億美元。為擺脫戰後的經濟困境,提高本國的生產力水平,最初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對於本國生產需要的原材料和生產資料的進口徵收低關稅,對於准備由本國產品替代的消費品進口徵收高關稅,對於替代進口的國內產業給予財政、金融優惠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經濟和發展生產的積極作用。但是由於進口替代不僅限制了某些國外產品的進口,同時也限制了本國產品的出口,造成既缺乏資源和資本,又缺乏技術和設備的局面,加深了國民經濟對外依賴程度,導致國際收支狀況的進一步惡化,使國內的工業化進展非常緩慢。
50年代與60年代之交,世界上發生了以電子科學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動了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不斷問世,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強勁的勢頭,促使國際市場容量日益擴大,刺激了各國之間貿易的持續增長。加上美、日出於全球戰略的考慮,對韓國在資金、技術、物質等方面給予援助,為韓國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提供了較寬活的發展空間。據此,從1964年開始,韓國從進口替代戰略轉向出口導向戰略,把經濟活動的重心由國內市場轉向國際市場,採取外貿多邊化和自由化的政策,參與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競爭,以外貿出口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隨後,韓國出口額開始逐年擴大,年均增長達40%以上,在出口貿易的帶動下,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收入及就業率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到1990年韓國的GDP業已高達2364億美元,30年來增長99倍。
二、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促進國內外經濟一體化
60年代初,韓國在轉向出口導向型戰略時,資金缺口很大,投資需要增長很快,據此,韓國政府果斷地作出加快引進外資步伐的決定。韓國引進外資的主要著眼點,一是有利於發展出口和國際收支改善的原則;二是有利於關鍵性工業公益事業發展的原則;三是有利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福利事業作出貢獻的原則。30年來,韓國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制定了引進外資的鼓勵和限制政策,一直把技術引進作為引進外資的一個重要方面。在60年代的工業化進程,大膽利用外國先進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和創新,促進了產業技術的發展,形成以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基礎的重化工業經濟。80年代以後,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以促進產業的升級換代。引進技術的比重,機械製造業佔27.8%,電子工業佔20.9%,石油化工佔16.4%。
韓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為相對剩餘資本集中提供了參與國際分工的有利條件。為了擴大出口市場,穩定國際資源進口,抵制貿易保護主義,強化本國產業的升級,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降低勞動力成本,80年代以來,韓國推行了對外直接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基地的策略。韓國政府通過財政、金融等手段鼓勵本國企業向外擴張,在信貸、稅收和保險制度等方面給予優惠。據有關資料顯示,80年代韓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40%以上是靠政府支持籌措資金發展起來的,1988年韓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為4.8億美元。目前,韓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資源開發型產品投資,服務於國內經濟的發展;其次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一些本國限制性的產業,同時降低勞動力成本;再次是對發達國家投資,藉以達到引進高科技和現代管理手段的目的。既實現了國內產業結構的現代化,又促進了國內外市場的一體化。
三、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逐步邁向資本市場國際化
60年代後,韓國為擺脫國外的資金援助,求得經濟獨立,有計劃地建立了各種金融機構,發展各類金融市場,逐步完善了金融體系。80年代初,韓國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強國際金融中心的籌建,到90年代初,除國家中央銀行(韓國銀行)在國內建有15個分行,在海外設有8個分支機構外,大力發展商業銀行,其中包括全國性市中銀行(又稱存款銀行)5家,擁有資產約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75%,其分支機構達1857個;地方銀行12家,擁有資產約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6%;外資銀行69家,其中最多的是美國,美國的10大銀行就有8家在韓國開設了分行,其次為日本和西歐國家。
韓國的金融市場分為有組織的金融市場即以銀行為中心的短期貨幣市場,非組織的金融市場即以非銀行機構為中心的長期資本市場。韓國政府認為金融業的開放首要的是資本市場的開放,因此於80年代開始實施資本市場國際化計劃。第一階段(1981至1984年)有限度地允許外國投資者通過韓國證券公司管理的開放型國際信託基金和由外國證券公司管理的封閉型基金間接參與投資。第二階段(1985年至1987年)加速韓國投資者間接投資外國證券的活動。第三階段(1988年以後)擴大海外基金的規模,以便利外國投資者間接投資韓國證券市場,准許韓國機構和企業投資外國股票,逐步邁向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金融業的發展已成為韓國政府管理經濟、加速資本積累和促進經濟繁榮的重要手段。
縱觀韓國經濟發展的演繹過程,可資研究和借鑒的基本經驗:一是從韓國經濟體制運行情況來看,實行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相結合,以政府調控為主,眾多國外經濟學家認為當前韓國仍屬「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它通常實施集中的宏觀經濟決策,並通過指示性計劃和控制經濟參數,藉助經濟立法和行政手段,規定產業和企業發展方向,調節國民經濟的運行,以推動主要經濟決策的實施。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均極端匱乏以至無法依靠民族資本的積累來迅速發展國民經濟的情況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二是從韓國政府宏觀決策的選擇來看,特別注重從本國的國情出發,適應世界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抓位有利時機,及時調整經濟政策和策略。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能夠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推行不同的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較早的使國民經濟通過計劃手段,從粗放型發展及時轉變為集約化發展,因此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里關鍵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三是從韓國經濟發展格局來看,實行以貿易為導向,以工業為基礎,以金融為後盾的三元經濟發展戰略,推進市場經濟國際化,形成國民經濟投入和產業的良性循環,為韓國經濟高速發展創造了高能化的結構。對外開放不僅有助於促進各項生產要素在國際范圍內進行交流,達到互補互利的目的,而且有助於適應國際競爭機制,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勞動效率,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金融對外開放是市場經濟走向成熟的標志,但恰恰是中國對外開放、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薄弱環節,中國政府要加大開放力度,重點似應在金融開放上大做文章。誠然,目前韓國市場經濟體制仍處於不斷完善之中,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的協調,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的配套等還存在發展失衡的問題,尚有待於進一步改進。
❺ 韓國經濟發展,對中國有什麼啟示
1、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韓國經濟騰飛的經驗表明,政府的有效干預和主導是一國經濟發展目標實現的前提,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在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政府的主導作用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建立有利於市場有序運行的基本制度框架;其二,為市場經濟提供良好的社會基礎設施;其三,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其四,維持社會公平正義;其五,制定產業發展政策,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升級;其六,宏觀調控,實現社會經濟總量需求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政府主導作用的有效性有賴於集權統一的政治領導和科學的決策。目前中國的政府經濟管理部門設置過多,職權存在交叉,有必要進一步精簡或合並。
(1)合並商務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貿易和工業部。全面負責管理工業、貿易、能源、國際貿易政策和促進出口政策等,對外國企業的進入和引進外國技術
及海外投資政策進行綜合協調,為工業和貿易領域提供援助和服務。(2)改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發改委)。一個國家應該設立一個宏觀經濟綜合管理部門,發改委雖具有這一性質,但卻同時承擔著微觀經濟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處理,直接涉足企業重要投資和主要商品定價,這不僅不利於其宏觀管理職能的行使,而且也嚴重影響了行業發展和企業經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韓國的經濟企劃院應是發改委改組的方向。改組後發改委的職責應包括:研究擬訂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制定國家中長期經濟計劃;進行總量平衡;制定有關國土綜合開發、能源開發和有關物價的基本政策;調查和分析經濟動向和國民收入,分析和測定綜合國力;協調各有關部委經濟政策;指導總體經濟體制改革。發改委應實行專家決策,以保證政策和規劃的科學性、宏觀調控的有效性。
2、 扶持教育發展
制約中國競爭力提升的一大「軟肋」在於公共教育支出仍非常不足,國民素質總體不高,教育體系適應性不強,人才缺乏。要改變落後的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1)樹立教育公平的理念。國家應建立一種機制,不僅人人名義上享有平等教育的權力,而且實際享有平等教育的機會。(2)加大政府教育投入。當前急需解決的兩大問題:一是國民教育系列全部實行公費教育,這是加快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惟一途徑;二是免去高校全部教育債務,使高校一心一意辦教育。(3)創新教育體制。一是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滿足全體國民受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知識結構的人才要求;二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滿足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社會進步對人才知識更新的需求;三是構建教育質量監控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確保教育質量和教育資源有效利用;四是改進教育方式和辦學模式,優化教育內容,培養創新型人才。
3、 加快產業促進
審時度勢,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是韓國經濟騰飛的一項重要經驗。從西方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產業結構基本上都是沿著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軌跡不斷演進的,中國的工業化道路也應如此。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基礎設施落後、外部經濟援助缺乏,這就決定我們現階段一方面要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逐步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和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著力解決眼前及將來相當長時間存在的兩億多農民工和每年幾百萬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政府承載著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二、三產業健康協調快速發展的重任。除政策引導外,政府更多的工作應該是起促進作用,一是經濟上扶持,二是政策上優惠,三是法規上強制。
4、 加強自主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技術進步是現代經濟增長最好的推動力。一方面,技術進步可以通過技術引進來實現,但更重要的是自主創新。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通過技術引進並加以消化吸收,在此基礎上,進行本土化的改造創新,不失為一條推動技術進步的捷徑。自主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企業要把技術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人才培養等。但政府要為企業自主創新創造良好條件,包括:培育技術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公共技術支持平台,開放科研設施,加強技術信息服務,營造公平的人才發展環境,減免稅收,資金支持等。
❻ 韓國是一個什麼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
應該是一個上等發展中國家
❼ 韓國的經濟為什麼發展的這么快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新加坡、韓國經濟發展的水平與我國相差不遠。到了70至80年代這兩個國家迅速進入了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行列,而在同一時期,我國的經濟發展卻遠遠落後了。結合 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後期新加坡、韓國的歷史和我國的歷史分析其原因。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新加坡和韓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注意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戰略。並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首先抓住機遇吸引外資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不斷進行產業的更新換代,發展高技術產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發展外向型經濟;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
我國在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左」傾錯誤造成了嚴重後果。 自一五計劃後期起,開始出現經濟冒進的傾向。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左」傾錯誤嚴重泛濫,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隨後出現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文革」給我們經濟造成了巨大破壞,十年間經濟停滯不前。
經驗教訓:必須把工作重點放在經濟建設方面;必須制定適合國情的發展戰略;必須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
現在的話 因為之前積累的經驗 而大力進行產業轉型 發展本國科技 諸如韓國的汽車製造 和電子。、。、而相對現在的我國而言 只不過是處於勞動密集型產業鏈中
❽ 韓國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韓國奇跡就是美國人把工廠轉移到韓國,實際上三星各大財團都是美國人掌控,在韓美國人拉高了韓國的人均收入和人均gdp,真實的韓國人水平實際上只比越南泰國高一些,這也是為什麼韓劇里韓國人吃排骨像過年,吃個水果都要省吃儉用了。其實韓國人真實水平太差,並不是農業不發達,很多發達國家農業不咋的,但人家真正是發達國家,進口就便宜,你看看西餐別人是不是大口吃肉的?而韓國人只能大口吃泡菜,這就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日本物產更缺乏呢,你看看日本人吃的是什麼?魚肉、牛肉、豬肉,而韓國人只能泡菜大醬湯!為什麼日本是發達國家,這就是韓國是偽發達國家的區別!一個附屬於美國,把美國人的收入產出強行算入自己,把韓國本土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產出拉高,韓國人吃不起肉可不是空穴來風,實際上,論生活水平,韓國是不如中國的,看看北京青島,一堆韓國人跑過來,就是見證,
❾ 韓國經濟為什麼能發展成現在這樣
韓國是一個以來外向型源經濟為主的經濟體,以經貿環境,特別是亞太地區的經貿環境,對韓國經濟的影響特別巨大。2018年年中,特朗普挑起大規模所以沖突之後,以外需為主的韓國經濟,就開始遭遇重大的沖擊。先是韓國的鋼鐵產業遭遇美國232調查,被徵收高額關稅,為了挽救韓國的鋼鐵產業,韓國被迫向美國進一步放開皮卡等乘用車市場,換取美國的豁免。隨後美國又與亞洲主要經濟體爆發了規模更大的貿易沖突,「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半導體產業作為韓國的支柱產業,在這場貿易戰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出口幾近停滯。
❿ 韓國經濟水平如今為何一直沒有好轉
要解答韓國經濟水平為什麼一直沒有好轉的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對韓國經濟水平的一個發展歷程做一個梳理。韓國經濟水平並不是一直都處在高速發展時期。其經濟發展過程可以概括為慢-快-慢的過程。
首先從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韓國經濟水平一直陷入低谷期。此時也是韓國經濟發展慢的一個時期。但是在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以後,在美國的扶持之下,韓國經濟步入了高速發展時期,此時的韓國經濟一直踴躍至了“亞洲4小龍”之一。其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可見一斑。但是在進入新世紀以後,隨著21世紀初的金融危機爆發之後,韓國經濟一直陷入了發展的低速時期並且持續到至今。
因此對於韓國經濟發展水平一直沒有好轉的問題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1.經濟發展高度依賴於外界韓國由於不具備自身足夠的工業與科研實力,企業經濟發展水平一直依賴於美國的幫助。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美國為了減小自身的壓力,對於韓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非常多的幫助。同樣在21世紀初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由於失去了美國的幫助,並且自身能力有限,因此其經濟水平一直處於低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