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工業革命詳細內容
工業革命有時又稱產業革命(近年來一些學者認為這兩個概念之間有區別),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1)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勞動力和國內市場;(表現在英國即圈地運動)(3)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4)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一般認為,蒸汽機、焦炭、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
在瓦特改進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對19世紀科學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前的科學研究很少用於工業生產,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長大,工程師與科學家的界限越來越小,更多的工程師埋頭做科學研究。以前的科學家多是貴族或富人的子弟,現在則有許多來自工業發達地區和工人階級的子弟成為了科學家。他們更加對化學和電學感興趣,這也促進了這些學科的發展。
這個術語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來的,指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前期發生在英國的從手工生產轉向大機器生產的技術、經濟變革,後來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國。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它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工業革命是生產技術的變革,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從社會關系說,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17、18世紀,英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生產力的發展掃清了道路,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明,為向機器大工業過渡准備了條件。隨著市場的擴大,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資產階級為追求利潤,廣泛採用新技術。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開始於英國,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80年代因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繼英國之後,法、美等國也在19世紀中期完成工業革命。它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鞏固了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引起了社會結構和東西方關系的變化,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後來也有一些學者提出「多次工業革命」說,例如,19世紀後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20世紀後半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後的一些重要發明 時間 發明人 發明
1712年 英國人湯姆斯·牛考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64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進了牛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
1807年 富爾頓 造出用蒸汽機做動力的輪船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25年 史蒂芬孫 發明的蒸汽火車試車成功
1844年 成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② 文藝復興的經濟基礎思想基礎和主要途徑
1、經濟基礎:義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2、思想基礎:資產階級的形成和發展,為維版護自己的權經濟和政治利益,迫切要求摧毀教會的神學世界觀,鏟除維護封建制度的各種傳統觀念.
3、途徑:新興資產階級通過弘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反對教會宣揚的陳腐說教,發起了一場嶄新的、促使人們思想解放的運動.人們把這場運動稱為文藝復興.
4、文藝復興(義大利語:Rinascimento)是一場發生在14世紀至17(16)世紀的文化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佛羅倫薩,後擴展至歐洲各國。這場文化運動囊括了對古典文獻的重新學習,在繪畫方面直線透視法的發展,以及逐步而廣泛開展的教育變革。傳統觀點認為,這種知識上的轉變讓文藝復興發揮了銜接中世紀和近代的作用。盡管文藝復興在知識、社會和政治各個方面都引發了革命,但令其聞名於世的或許還在於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以及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博那羅蒂等博學家做出的貢獻。
③ 絲綢之路對中國和外國的影響
1、絲綢之路是中國與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最早窗口之一。
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國的絲織品在歐洲享有盛譽,特別是在羅馬帝國,將中國的絲織品當作珍貴物品,稱中國為「絲國」;當年羅馬共和國執政官愷撒曾穿著絲袍出現在劇場,轟動一時,後來穿中國絲袍成為羅馬上層的社會風尚。
中國的西漢和東漢時期,處於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國封建社會初步繁榮階段,早已創造出儒教、長城、秦始皇陵等至今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成就;當時的歐洲正是羅馬帝國時代,處於奴隸制社會鼎盛階段,歷史上記載的是愷撒大帝和屋大維的故事、基督教的故事。
中國文化影響了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羅馬文化也影響了歐洲和地中海地區,當時東方和西方兩大文明地區缺乏的就是相互了解、相互交往和相互吸收,所以通往中國的絲綢之路在世界文化交往的歷史上是有非常的意義的事件,遠比新航路開辟早1500年。
2、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西域少數民族接受先進文化、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
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技術和絲織品以及金屬工具傳到西域,極大地促進了西域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3、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之一。
中國古代的世界壯舉有長城、秦始皇陵、大運河、敦煌莫高窟,舉世公認,遊客如梭;比較起來,絲綢之路完全可以列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的壯舉,因為它表現了中國人向世界開放的前瞻性。其次,歐洲與中國沒有往來,古代的中國人也不知道世界有多大。
即使到了後來的清朝,中國觀念影響下的朝鮮有一幅《世界地圖》,將中國作為中心占據全圖,周圍是一圈大海、再一圈堤壩,海洋中用不計其數的小長方條表示許多島嶼包括日本以及許多根本無法知道的「小人國」、「女人國」等。
直到鴉片戰爭時,中國的皇帝還自認為中國是「天朝上國」,鬧出了許多笑話。可是,早在鴉片戰爭以前大約2000年的西漢,中國人就在為絲綢之路的開通作大量准備了。
4、絲綢之路是現代中國西部開發最需要了解的第一個故事。
今天,加快西部大開發是黨和國家在世紀之交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21世紀全國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從歷史的角度看西部開發,首要任務之一是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經濟中心的西部有過的繁榮及其原因,了解遠在2000年以前的絲綢之路的歷史。
(3)奴隸貿易對英國和世界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人李希霍芬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以南海為中心,又稱南海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發展於三國至隋朝,繁榮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現代演變
石油使絲綢之路重新成為世界的樞紐地區——絲綢之路變成了石油之路。絲綢之路的一個新時代開始到來.土庫曼總統來華訪問,歡迎中國到裏海開發石油資源。
行前,土庫曼總統還宣布將向中國領導人贈送該國最珍貴的禮物汗血寶馬。寶馬和石油,一是古代畜力,一是現代能源,它們如此奇特地交織在一起,不由讓人回想起遙遠的絲綢之路年代。
"絲綢之路"貿易通道的復興,對於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中國已經開展了大量關於"新絲路"的外交活動,但中國更需要將"絲路外交"提升到戰略的高度。
原因在於"絲路外交"的開展不僅有利於中國突破當前的貿易和能源困境,而且也可以極大地加強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實質性地改善中國的安全處境。中國在"新絲路外交"中應該注意防範非傳統安全威脅,利用好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各種國際協調機制,並避免惡性的大國競爭。
④ 歷史上大遷徙都有哪些
1、西晉「永嘉之亂」時期
西晉在惠帝時爆發了八王之亂,政權衰弱,經濟殘破,社會矛盾尖銳,內遷各族趁機起兵反晉。永興元年(304),南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國號為漢。永嘉四年(310),劉淵之子劉聰繼位,次年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寧平城之戰中殲滅十萬晉軍 ,殺晉太尉王衍及諸王公。隨即攻破晉都洛陽,俘獲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建興四年(316), 劉曜又攻入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
「永嘉之亂」是使中國在短暫的統一後再次由統一走向分裂的重大事件。永嘉之亂後,晉朝統治集團南遷,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
2、唐朝「安史之亂」時期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自兩晉南北朝是就已經開始,在安史之亂後,北民南遷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3、兩宋末年時期
靖康之變導致宋室南遷、北宋滅亡,深沉刺痛漢人的內心。押解至東北的趙宋宗室上千。
南宋末年,忽必烈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宋元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南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完成了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歷史性轉移,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發展中具有路標性意義的重大轉折。
4、明初大移民
元末戰亂之後,歷經20餘年,朱元璋統一了天下,但是,此時的江山已是遍地瘡痍,布滿了戰爭的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 為了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採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
明初經洪洞縣大槐樹處遷往全國各地的移民曾達百萬人之多,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見的。這對於當時的明王朝以及後來的社會發展,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5、湖廣填四川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描述「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6、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
闖關東:在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黃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闖入東北,數量規模歷史最高。
走西口: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下南洋:
小規模時期:鄭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員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規模活動。元朝時期有過元爪戰爭。
洪流時期:歐洲列強統治南洋各區域時期希望引華人去開發,加之中國幾次大亂,討生活的移民出現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國時期,中國人去東南亞經商(海上絲綢之路)、打工、乃至遷徙到東南亞(起初的主要動因是建立和統治印尼的荷蘭當局來華南招工),規模巨大,納土納群島就是華人建國的。
(4)奴隸貿易對英國和世界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遷移」
這一時期,由於實行計劃經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許農村居民遷入城市,我國的人口遷移和流動數量較少。
從規模上看,一般認為這一時期我國人口遷移規模較小,頻率比較低。據統計,從1954年到1984年,跨越鄉鎮及城市辦理遷移手續的遷移人口為5.94億人,平均每年在1900萬人以上。
1954至1984年我國省際人口遷移情況:
(1)凈遷出地區:遼寧、山東、上海和四川
(2)遷出、遷入平衡地區:西藏
(3)凈遷入地區:內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吉林、黑龍江、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雲南、貴州、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河南、廣西
從遷移方向上看,這一時期我國人口凈遷出地區主要是遼寧、山東、上海和四川等省市,西藏為遷出和遷入持平的地區,其餘地區為人口凈遷入地區。
人口遷移主要有以下幾種:
(1)安置失業人員和閑散勞動力的人口遷移
(2)支援新開發工業基地建設的人口遷移
(3)移民墾荒支援邊疆建設農林牧業新基地的人口遷移
(4)高等學校搬遷、招生和分配的人口遷移
(5)新修水利和水庫庫區移民而引起的人口遷移
(6)壓縮城市人口規模而引起有人口遷移
(7)少量的自發遷移。總的來說,這一時期人口遷移受國家政策和戶籍管理制度的控制較多,而自發人口遷移和流動相對較少。
⑤ 有全初三歷史的時間表的歸納(詳細)嗎
中國古代史
夏(約公元前21世紀到約公元前16世紀)
約公元前21世紀禹傳子啟夏朝建立
商(約公元前16世紀到約公元前11世紀)
約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
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共和元年我國歷史開始有明確紀年
公元前771年犬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1718年綠林赤眉起義爆發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東漢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倫改進造紙術
184年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官渡之戰
208年赤壁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國建立
221年蜀國建立
222年吳國建立
263年魏滅蜀
265年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西晉滅吳
316年匈奴兵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東晉建立
383年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南朝的開始
485年北魏實行均田制
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北朝結束
589年隋統一南北方南朝結束
605年開始開通大運河
唐(618年到907年)
627年--649年貞觀之治
7世紀前期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8世紀前期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權以渤海為號同一時期南詔首領皮羅閣合並六詔為南詔
8世紀中期骨力裴羅統一回紇
713年--741年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亂
780年實行兩稅法
875年--884年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979年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1005年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畢晟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王安石變法
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1227年蒙古滅西夏
1234年蒙古滅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元滅南宋
1351年劉福通等領導紅巾軍大起義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明朝建立盟軍攻佔大都元亡
明初開始修建明長城
1405年--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
16世紀中期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
1581年實行一條鞭法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清(鴉片戰爭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清軍入關
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
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5-1686年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696年昭莫多戰役
1727年清朝設置駐藏大臣
18世紀中期維吾爾貴族大和卓小和卓發動叛亂
1771年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近現代史大事年表
中 國 時 間 世 界
1488 葡萄牙人迪亞士發現好望角
1492 哥倫布在西班牙支持下發現美洲
1498 葡萄牙人達•伽馬發現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 馬丁•路德揭開宗教改革運動序幕
1519-1522 麥哲倫在西班牙支持下進行環球航行
葡萄牙侵佔澳門 1553
荷蘭侵佔台灣 1624
1640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明朝滅亡;清軍入關 1644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62
清派施琅統一台灣 1683
清設立台灣府,隸屬福建省 1684
1687 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1688 英國光榮革命,標志革命結束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689 英國頒布《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
1765 珍妮紡紗機發明,揭開工業革命序幕
1775 來剋星頓槍聲—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1776 《獨立宣言》發表,標志美國建國
1782 瓦特改良蒸汽機
1781 約克鎮戰役—美國獨立戰爭勝利
1787 美國制定1787年憲法
1789 美聯邦政府成立;法國大革命爆發;
頒布《人權宣言》
1792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804 拿破崙頒布《拿破崙法典》;
拿破崙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1807 美國富爾頓製成汽船
1814 英國史蒂芬孫發明火車;
拿破崙第一次下台
1815 滑鐵盧戰役失敗,拿破崙再次下台
1836-1848 英國憲章運動
林則徐領導虎門銷煙 1839
鴉片戰爭爆發 1840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42
1848 《共產黨宣言》發表,馬克思主義誕生
太平天國運動 1851-1864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天津條約》簽訂 1858
洪仁玕《資政新篇》 1859 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北京條約》簽訂 1860
曾國藩創辦第一家官辦軍企安慶內軍械所 1861
1864 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
1868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0 普法戰爭;法蘭西第二帝國覆亡,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1871 巴黎公社;
德國完成統一,頒布《德意志帝國憲法》
1875 法國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標志共和政體最終確立
1876 美國貝爾發明電話
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台灣架設第一條電報線 1877
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建成 1881
1886 德國卡爾•本茨發明汽車
1889 第二國際建立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
《馬關條約》簽訂;公車上書 1895 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
義大利馬可尼發明無線電通訊
戊戌變法 1898
義和團運動 1898-1900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 德國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論
《辛丑條約》簽訂 1901
1903 布爾什維克黨形成,列寧主義誕生;
美國萊特兄弟發明飛機
中國同盟會成立;
《定軍山》-中國電影誕生 1905 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
武昌起義 1911.lO.10
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退位;
頒布《臨時約法》 1912
(民國元年)
二次革命 1913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
袁接受"二十一條";護國運動開始;
新文化運動興起 1915
1917 俄國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勝利,世界現代史開端
五四運動 1919
中共一大,標志中共成立 1921
1921-1927 新經濟政策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1922 蘇聯成立
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國民革命運動興起;黃埔軍校創立 1924
孫中山逝世 1925 蘇聯斯大林開始推行工業化方針
北伐戰爭開始 1926 英國貝爾德發明電視
國民革命運動失敗;中共發動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找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1927
1929-1933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
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淪陷 1931
1933 羅斯福就任總統,實行"新政"
紅軍長征 1934.10
-1936.10
遵義會議;一二九運動 1935
西安事變 1936.12.12
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開始;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南京大屠殺 1937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
毛澤東發表《新民主主義論》;百團大戰 1940
1944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
中共七大召開;抗戰勝利;
重慶談判,《雙十協定》簽訂 1945 美國研製原子彈成功;聯合國成立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1946 美國發明電腦;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
劉鄧大軍挺進中原;
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 1947 杜魯門主義出台;
馬歇爾計劃;
印巴分治;
關貿總協定簽訂
三大戰役:遼沈、淮海、平津 1948-1949
七屆二中全會召開;
渡江戰役,國民政府覆亡;
中國人民政協會議召開,通過《共同綱領》;新中國成立;與蘇聯建交 1949 北約組織成立;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
抗美援朝開始 1950
西藏和平解放 1951 歐洲煤鋼共同體建立,
歐洲一體化進程開始
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 1953
三大改造 1953-1956
一五計劃 1953-1957
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參加日內瓦會議 1954
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1955 華約成立,兩大軍事對峙格局形成
中共八大召開;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確立;「雙百」方針提出; 1956
1957 蘇聯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8
三年經濟困難 1959-1961
調整經濟八字方針提出 1960
1961 蘇聯宇航員加加林登上太空;
不結盟運動興起
成功研製原子彈 1964
西藏自治區成立 1965
十年「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1967 歐共體成立;東盟成立
1969 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
互聯網在美國誕生
成功發射「東方紅1號」人造衛星 1970
重返聯合國:乒乓外交;
周恩來調整國民經濟; 1971
尼克松訪華,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田中角榮訪華,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
袁隆平成功研製出雜交水稻 1973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
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理論 1974
鄧小平全面整頓國民經濟 1975
鄧小平復出;恢復高考 1977
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78
中美建交 1979
設立四大經濟特區 1980
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82
鄧小平提出「三個面向」的教育方針 1983
中英簽署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開放14個沿海城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1984
中葡簽署澳門問題聯合聲明;中共十三大 1987
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1988
1989 東歐劇變;APEC成立
1991 蘇聯解體
鄧小平南巡講話;中共十四大 1992
互聯網開通 1993 歐盟成立
1994 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
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1995 WTO成立
7.1香港回歸;中共十五大 1997 亞洲金融危機;
培養克隆羊「多利」成功
12.20澳門回歸 1999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中國加入WTO 2001 美國911事件
2002 歐元正式啟用
「神舟五號」發射,楊利偉登上太空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