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日中經濟發展中心

日中經濟發展中心

發布時間:2020-12-01 10:57:57

Ⅰ 近幾年中日政治經濟等關系發展

現在的中日關系已進入了重新調整、重新定位的新階段。中日關系如何發展也將取決於日本對中國政治、經濟上的態度。

21世紀初,中日關系正處在共同構建「友好合作夥伴關系」的轉折期。未來10~20年期間,是影響中日關系的一些最重要因素的變化方向進一步明朗化的關鍵時期。「中日夥伴關系」的目標能否得以實現?從目前看,其前景既有光明,也有陰影。就我國的對日政策而言,應在中日關系中力求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盡量爭取實現有利於我國的周邊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最佳前景。

因為日本政府在侵華戰爭問題上的態度,和勞工賠償、慰安婦問題、釣魚島、東海油氣田等等問題,我國國民對日本本能的抱有一種政治上的反對和感情上的拒絕----即使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促進作用的經濟往來。

4月12日上午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在東京招開記者招待會要求中國政府對近日以來中國各大城市針對日本的反日抗議活動進行道歉並對中國國民嚴加管束以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
日本首相小泉在4月11日夜也對日本全國發表了電視講話公然宣稱中國的反日行動是愚蠢的。中國政府必須向日本國民道歉,中國要為破壞中日關系負全部責任,中國要為愚蠢的行為負出代價並危脅要經濟制裁中國。

對於日本政府對侵華戰爭等罪行一直不予承認和謝罪的行為,哪怕有一點點良知的中國民眾都不會認同。都會堅決反對。基於日本政府在侵華戰爭、慰安婦問題、勞工賠償以及中日島嶼之爭,中國民眾本就憤慨難忍,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和日本首相小犬蠢一狼的言行無異於是火上澆油,更加激起了民眾的反日情緒。現在網上的反日浪潮日益高漲亦表明了中國民眾的意願。

中國政府基於中日經濟、日中友好等等方面一直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加強合作,共同發展。」 的態度。指出只有日本政府坦誠面對自己所犯的錯誤,勇於承認並承擔應有的責任才會贏得世人的諒解。但是,日本政府所持的態度不能不說讓人感到遺憾。

基於此,中日關系的平穩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日本政府。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如有需求,請追問。

Ⅱ 20世紀60-70年代,中日兩國經濟發展的狀況有何不同為什麼

20世紀60-70年代,中國正出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動亂時期。人們關注的是政治問題。這種狀態直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隨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提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以後,才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本身就弊病較多的計劃經濟體制,加上偏於重工業軍工業的生產模式,在遭遇十年動亂後,經濟發展受到嚴重打擊。

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高儲蓄率和就業不足促進了生產的擴張,同時沒有帶來工資增長。到上世紀70年代,日本就完全吸收了剩餘勞動力,並且推崇了一種新興的經濟增長模式:一方面,開始注重生產的質量和效率;另一方面,通過製成品出口急劇增長而獲得了高速的經濟增長。這為80年代日本經濟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歸納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趕超經濟時期經歷了如下階段:一、國內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二、進口替代階段(1956年--20世紀60年代中期);三、以重化工業為支柱產業的出口導向第一階段(60年代中期一70年代中期);四、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產業的出口導向第二階段(70年代中期一80年代中期)。

原因:
1。經濟體制的完全不同。日本: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政府對經濟生活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調節與干預。中國:計劃經濟,政府對於各個生產部門發出指令性的行政命令,市場資源配置的作用被禁錮,產業格局僵化不合理。
2。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政治環境不同。從建國後到70年代末的文革結束,政局的不穩定顯然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日本則擁有相對適合的環境,政府把重心放在經濟上而不是政治斗爭上。
3。對外關系的不同。新中國建國伊始就遭遇西方勢力的經濟封鎖,50年代的中蘇斷交,文革時的閉關自守,使中國失去了學習先進技術,引進先進設備的機會。日本戰後在美國的幫助下進行恢復重建(道奇計劃),發展思維逐步西化,在決定轉向外向型經濟後,通過與西方國家的經貿合作,學習到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

Ⅲ 中日關系現狀,特點以及發展趨勢

解讀福田訪華:中日經濟關系有望進一步回暖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即將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對於這次訪問,中國外交學院院長助理、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江瑞平接受本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福田首相訪華將推動中日戰略互惠關系的發展,中日經濟關系有望進一步回暖。

江瑞平長期研究日本經濟和中日關系,在他看來,中日雙方要構築戰略互惠關系,背後的原因很多,其中經濟因素是最值得關注的。

他分析說,最近幾年的中日關系,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政冷經熱」階段。從二00一年到二00三年,中日政治關系陷入冰冷狀態,但並未對雙方經濟關系造成過大傷害,中日貿易遞增的態勢非常明顯。在此期間,日本始終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

第二階段是「政經雙冷」階段。從二00四年開始,中日貿易的增長速度明顯減緩,對日貿易佔中國對外貿易的比重迅速下降。從這一年開始,日本喪失了保持了十一年的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落到了歐盟和美國之後。

江瑞平說,中日經貿在兩國的經濟發展中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經濟關系轉冷的趨向必然受到兩國決策層的高度重視。當前兩國明確表示要構築戰略互惠關系,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要盡快扭轉這種局面,避免對兩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和各自國內的經濟發展造成破壞。

他表示,此次福田首相訪華,是二00七年中日外交的「收官之作」,將再次成為發展兩國關系的重要契機,雙方此前達成協議的「戰略互惠關系」,也可能由此得到加強。

曾有學者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日本經濟的長期低迷,在兩國經濟關系中,中國對日本越來越重要,而日本對中國越來越不重要。對此,江瑞平表示,這種觀點至少是不全面的。

他指出,的確,中國對日本越來越重要,對華貿易、投資,在日本總體對外經濟關系中的地位快速提升。但說日本對中國越來越不重要,則是錯誤的。二00六年,中國對日貿易佔中國GDP的百分之七點八,而日本對華貿易占日本GDP的百分之四點九。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對日本的依存度,要高於日本經濟對中國的依存度。

在本月初舉行的首屆中日經濟高層對話上,江瑞平作為中國商務部聘請的三位專家之一參與了會議。在他看來,中日經濟關系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日互為最主要的貿易夥伴,但直到目前為止,中日之間還沒有啟動雙邊的FTA(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江瑞平說,這種局面阻礙了東亞的整體區域經濟合作,中日雙方應在這一領域展現智慧。

對於中日經濟關系今後的發展,江瑞平認為,二者的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對方採取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會通過各種渠道影響到本國國內,因此兩國有必要對宏觀經濟走勢和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及時協調和溝通。「這可能是未來中日經濟關系中一個全新的、更深層次的領域。」江瑞平說。

Ⅳ 為什麼中日韓經濟發展得那麼快

中日韓都是科技優秀國家 科技帶動經濟

Ⅳ 想了解日本大型企業(比如豐田 索尼 松下)和日本中小企業與日本戰後經濟發展過程的關系.

首先,我不是專家。日本大型企業的發展,與1955日本年到1972年這18年間的經濟高速發展,內很簡單,中容國改革開放20年中,也有不少大企業,但是,由於日本國土與地域的限制,往往顯示的更加緊密,20年中,日本政府給予企業良好的環境結合企業自身的努力而發展。

經歷過這段黃金發展期之後,日本的中小企業的數量不斷減少,這個一般情況下,隨著大企業的發展,通過一定的規模經濟,使得一部分依靠於成本優勢(當然有很多因素,總體而言,大勢所趨,沒有競爭力的企業總會被擠壓,,此時日本的大企業在國內站住腳,自然而然,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進入大企業),另一方面,凡是戰爭後發展的經濟(國家給予人民一個良好的環境),就會奇跡般的發展一段時間(我個人覺得是人類的共性)。日本1972年以後的經濟發展,總體上來說,是必須經濟發展的正常過度,但是,人總是對在困難的環境下發展更加印象深刻。我個人以為,是整個國民的意識發生了改變,根據我的總結,一般20年左右國家的整體風氣有一次改變。
和國民心裡密不可分,只要安逸太久了,就有浮躁之氣

Ⅵ 從無錫日資企業看中日未來經濟發展關系

都沒優勢

Ⅶ 中日外交關系的變化

日經濟關系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雙邊經濟關系之一,對世界經濟穩定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加強雙邊關系不僅符合中國周邊戰略目標的需要,而且對於建立良好的外部環境、贏得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中日經貿關系長足發展。雙方深度相互依存的密切經濟夥伴關系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主要表現有:
雙邊貿易迅速擴大。中日建交之時的1972年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前夕的1978年,中日貿易額分別為11億美元和66億美元。20多年後的2000年,兩國貿易量也只有700多億美元。進入新世紀後,中日貿易強勁發展,貿易量急劇擴張。2006年,兩國貿易額突破2000億美元,達到2073.6億美元,為2000年的2.4倍。1972年到2000年的28年間,中日貿易量每年以十億或數十億美元的增幅遞升;2001年到2006年,兩國貿易量每年以百億或數百億美元的增幅遞升,這樣高的雙邊貿易增長幅度在國際上是罕見的。現在日本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國,中日雙邊貿易佔中國外貿總額的11.8%。到2006年底,中國一直僅次於美國,是日本第二大貿易夥伴國,日中貿易佔到日本外貿總額的17.2%,僅比日美貿易額少0.2個百分點。據日本政府最新公布的數字,在2006年財政年度,日中貿易額達到25.43萬億日元(約合1.6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5%,日美貿易額為25.16萬億日元,同比增長10.3%。這就是說,到2007年3月底,日中貿易額超過日美貿易額,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國。
中日相互投資穩定增加。日本是中國最大的外資來源國,到2006年底,日本對華投資項目達37714個,累計實際直接投資達580億美元,直接和間接地為中國創造了920萬個就業機會。中國對日本的投資從無到有,逐年增加。到2005年底,中國對日本的投資為11.8億美元。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推進,對日投資將穩步增長。
此外,日本還是對華提供政府發展援助最多的國家。到2006年底,日本對華提供的發展援助,包括日元貸款、無償援助和技術援助在內,共達3.2萬億日元,相當於300多億美元,用於250個項目的建設。這對中國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經濟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條件起了有益的作用。
中日經貿關系近年來得以蓬勃發展,除了兩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有著得天獨厚的便利地理條件外,還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中日兩國是亞洲最大的經濟體和最大的消費市場,且近年來兩國分別實現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復甦。2006年,中國GDP達2.70萬億美元,人均國民收入2000美元,日本GDP超過5萬億美元,人均國民收入高達4萬美元。這為雙方大量吸收對方商品和擴大投資提供了前提條件。二是兩國經濟互補性強。盡管多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遠高於日本,但仍是一個國民收入較低的發展中國家,日本仍是一個經濟和科技高度發達的國家,兩國所處的發展階段與發展水平仍然迥異。日本具有的資金、技術、管理、品牌、商品質量和國際市場網路等優勢為中國所短缺,而中國所特有的龐大消費市場和大量廉價優質的勞動力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又為日本之所需。這為雙方優勢互補、互通有無提供了必要的便利條件,雙方均努力擴大向對方出口。
中日政經關系發展不同步
中日經濟關系與政治關系的發展不是同步的,兩國經濟關系一般要好於和高於政治關系,即出現所謂的「政冷經熱」現象。進入新世紀,這種情況稍有變化。由於日本右翼勢力的代表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堅持錯誤史觀和推行對華強硬路線,使中日關系降到歷史谷底,中日經濟關系也受到沖擊,主要表現有:
中日貿易雖保持了快速增長勢頭,但增速不能和兩國貿易的巨大需求與潛力相匹配,明顯落後於中國同其他主要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的增長速度。如從2001年至2006年,中國同歐盟的貿易額由766.2億美元增至2723億美元,增長2.5倍,年均增速為25%;中國同美國的貿易額由804.8億美元增至2627億美元,增長2.3倍,年均增速為24%;中國同韓國的貿易額由359.1億美元增至1343億美元,增長2.7倍多

Ⅷ 中日韓三國經濟發展相互依賴得原因

第一,三國的經濟抄是互補的襲
中國需要日韓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資金
日韓需要中國的廣闊市場、原料產地、投資場所和廉價勞動力
第二,三國在發展經濟上有地緣優勢
三國同屬東亞國家,隔海相望,距離近,便於節省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第三,經濟危機是三國經濟依賴的可能性條件
在經濟危機的大形勢下,只有三國相互合作,才能攜手度過難關
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

Ⅸ 簡述中日經貿關系現狀和前景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經貿關系向著互惠互利的方向發展,總體上保持了良好態勢.促進了兩國關系的全面發展。實踐證明,努力實現中日經貿的互利合作、共同發展,是符合兩國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確選擇。

加強中日經貿合作,是兩國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客觀需要。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必須保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積極推進同各國發展經濟等方面的友好合作。日本是當今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擁有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是我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和我國引進技術的主要來源地,在我國對外開放格局中居於重要的地位。中國巨大的市場和活躍的商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智力資源,又是日本經濟發展所特別借重的。近年來日本對我國出口大幅上升,中國已成為日本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雙邊貿易總額繼2002年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後,2004年達到了1600多億美元。中日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拉動了兩國經濟的增長,促進了在科技、教育、旅遊等各個領域的廣泛合作。

中日經貿關系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有三個原因

第一,中日經貿關系是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由於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日益緊密,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日益發展,出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式,中日經貿關系就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成為全球經濟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中日關系出現了一些困難,但是中日經貿關系也在不斷發展。去年日本對華投資已經達到30%,中日貿易也達到了創記錄的高水平,這就說明由於經濟全球化主要是市場的因素在起作用,而市場的因素可以超過政治的影響,因此中日兩國關系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可以而且應該得到全面的發展。

第二,中日經貿關系在亞洲經貿一體化的情況下得到開展和發展,亞洲特別是東亞各國在經貿方面聯系密切,特別是通過一條條生產鏈和供應鏈的合作,使得東亞各國的關系從來沒有這么緊密過。像汽車產業,由於汽車的零部件在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這樣一些國家生產,最後汽車的組裝在日本或者在中國,但是總體是由一條跨國的生產鏈完成的,由於各種各樣的生產鏈和跨國鏈的形成,各個國家的產業關系形成一個產業鏈,組成一個大的網路,所以中國和日本經濟的發展成為這個經濟發展的組成部分,而且隨著東亞的經濟進程,兩國的關系也會越來越密切。

第三,兩國關系在一種比較好的情況下發展。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保持著強勁的發展,而且未來還將保持8%、9%的高速增長,日本經濟也有一個復甦,中國經濟和日本經濟會在這樣比較好的情況下發展,有更多的商機、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對中日經貿關系,今後的發展前景是樂觀的,因為它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的,而這個大背景形成了中日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市場因素。再加上中日兩國經濟關系,中日兩國的經濟形勢都不錯,就保證了今後中日兩國關系的順利發展。

Ⅹ 中日關系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現在的中日關系已進入了重新調整、重新定位的新階段。中日關系如何發展也將取決於日本對中國政治、經濟上的態度。

21世紀初,中日關系正處在共同構建「友好合作夥伴關系」的轉折期。未來10~20年期間,是影響中日關系的一些最重要因素的變化方向進一步明朗化的關鍵時期。「中日夥伴關系」的目標能否得以實現?從目前看,其前景既有光明,也有陰影。就我國的對日政策而言,應在中日關系中力求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盡量爭取實現有利於我國的周邊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最佳前景。

因為日本政府在侵華戰爭問題上的態度,和勞工賠償、慰安婦問題、釣魚島、東海油氣田等等問題,我國國民對日本本能的抱有一種政治上的反對和感情上的拒絕----即使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促進作用的經濟往來。

4月12日上午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在東京招開記者招待會要求中國政府對近日以來中國各大城市針對日本的反日抗議活動進行道歉並對中國國民嚴加管束以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
日本首相小泉在4月11日夜也對日本全國發表了電視講話公然宣稱中國的反日行動是愚蠢的。中國政府必須向日本國民道歉,中國要為破壞中日關系負全部責任,中國要為愚蠢的行為負出代價並危脅要經濟制裁中國。

對於日本政府對侵華戰爭等罪行一直不予承認和謝罪的行為,哪怕有一點點良知的中國民眾都不會認同。都會堅決反對。基於日本政府在侵華戰爭、慰安婦問題、勞工賠償以及中日島嶼之爭,中國民眾本就憤慨難忍,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和日本首相小犬蠢一狼的言行無異於是火上澆油,更加激起了民眾的反日情緒。現在網上的反日浪潮日益高漲亦表明了中國民眾的意願。

中國政府基於中日經濟、日中友好等等方面一直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加強合作,共同發展。」 的態度。指出只有日本政府坦誠面對自己所犯的錯誤,勇於承認並承擔應有的責任才會贏得世人的諒解。但是,日本政府所持的態度不能不說讓人感到遺憾。

基於此,中日關系的平穩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日本政府。

閱讀全文

與日中經濟發展中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